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象运山龙须岩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象运山系南安西嵎名山之一山下有村曰“翔云”。“翔云”系“象运”之谐音,现在当地人仍将“翔云”称作“象运”。象运山之阴有岩,曰“龙须岩”。龙须岩名刹始建于唐武宗六年(公元846年),供奉清水祖师,世传为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天竺高僧梦梵阿科雕塑,原供奉于闽漳古寺。象运山峰顶巨岩石罅中长龙须草,泉随草滴,龙须岩即得名于此。龙须岩历代为古泉州府名胜之一,宋郡守蔡襄尝游于此。后被夷为废圩,一九八六年由侨胞捐资重建,正殿尊古,岩室清幽,殿宇宏敞,亭榭禅房,依山璧石,构筑一新,巍峨宏伟,雄视乡重,甚为壮观。龙须岩重建后,已初具规模,为开辟旅游区奠定了基础。除岩以外,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吸引着游客探古思幽。 龙须岩不仅是佛教胜地,历史上还曾作为安(溪)南(安)同(安)小刀会的大本营。安南同小刀会首领梁衍采(字裕芹)、先锋梁腊,都是翔云人,他们攻打安溪县城,屡攻不下,后来翔云大盗梁丕铿引军从水门偷袭,才得以成功。传说梁大盗到安溪官桥盗牛,牛棚看守甚严,且蓄有恶犬,潜入甚难。梁大盗在牛群入棚时,手抓奶牛乳房,卷缩在奶牛肚皮下,随牛群入棚,白天卷卧牛栏黑暗角落,夜晚偷饭喂狗,几天后和恶犬混熟了,出入就自由了。一天夜里,梁大盗约好伙伴,打开牛棚,把牛群赶了出来。但牛群走得不快,天亮后到底被发现了,梁大盗遂被捉拿归案,关在安溪牢里。县太爷怕他逃走用铁丝把他的小腿弯过来和大腿捆绑在一起日子一久,皮肉溃烂粘结。一天,梁大盗听到钟钹齐鸣,鼓敲螺吹,好不热闹,就问狱卒怎么一回事。狱卒说:“县太爷夫人生乳疮,遍求名医,仍不见好,请城隍爷降乩,为夫人治病。”梁大盗呵呵大笑,说:“治乳疮乃区区小事,何必求城隍。”狱卒赶忙报告县太爷。县太爷要请梁大盗治夫人的乳疮,梁大盗说:“放我出去我才给治。”县太爷只好把梁大盗放了出来。梁大盗不能行走,只好用轿子抬着。梁大盗叫人把他抬到水门,要了一把利刃,把铁丝和粘结皮肉刈开,刮去腐肉,用水洗净伤口。又叫人把他抬上山采草药。他采了一大把草药,有的涂自己的腿伤,有的涂县太爷夫人的乳疮,结果全部很快痊愈了。梁大盗回翔云后,就带领小刀会从水门攻进了县城。 象运山麓有乾隆表旌的孝子梁廷圭庐墓处。据说梁廷圭在母亲墓边搭庐守墓,连禽兽也为之感动,乌鸦在草庐上结巢育雏,逡巡飞行,猛虎驯良地伏在草庐旁,与梁孝子做伴,故有“鸟巡虎驯”之传颂。到第九十九天半夜,突然狂风暴雨,龙须岩和尚再三敦请梁孝子到寺中躲避,和尚说:“天快亮了,你守墓己可以算作一百天,已尽孝子之职。”梁孝子才进寺躲避风雨,进寺后,风停雨歇,月明星稀,天还未亮,梁孝子后悔不迭。乾隆特赐“孝子节孝”匾表彰梁廷圭。 象运山下的翔云村,还有一处“都督府”遗址,此处就是郑成功的都督同知”梁兴玉的故居。据《南安县志》载:“梁兴玉,字月振,号璞溪,二十八都人。少孤,遭乱,被掳至海,容貌奇伟。郑成功见而异之,授亲军协卫,寻加都督同知,给剑印。后隐居翔云山。” 翔云村四周的山上,至今还有数座山寨,这是明崇祯年间“十班公”廖丑(“班”为行政单位,尤如“保”、“甲”之类)领导修筑的抗倭营寨,一旦倭寇入窜侵扰,百姓坚壁清野,退上山寨抗倭。有一次,倭寇攻寨,久攻不下,倭酋见寨里仍有水吃,疑地下埋有水管通寨,下令在山寨四周开掘,果然挖到水管。寨里断水自乱,寨主心思一计,叫大家收集小便,把衣服浸在尿里,再把浸尿湿衣和“土垅”(碾谷工具)碾出的谷皮拿出来晒,倭酋观察良久,不知其中有诈,威叹地说:“有水洗衣,水源未断;有谷可晒,粮草也足,此寨不可下矣!”遂引军自退。 象运山龙须岩还是我地下党的重要活动据点。一九四八年四月,中共翔云区委在龙须岩召开党员代表会议,作出发展组织,整顿纪律,加强武装斗争等项决定。一九四九年五月,翔云游击队在抗击国民党南安县自卫大队的斗争中,用土烟盒裹上手帕,伪装短枪,围捕被击溃的逃兵一个班,缴获美造步枪五支,子弹五百发和一批军用物资,使敌人闻风丧胆。 象运山有名刹龙须岩,有嶙峋奇石和编织高级草席的龙须草,更有孝子庐墓处、都督府、十班公山寨等古迹,县、乡人民政府成立了象运山旅游区筹备处,象运山旅游区将成为闽南金三角旅游线的一颗璀灿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