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超级建材—南安石砻白石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石砻在南安旧县治丰州镇之西,相去八公里,处于古南安江(后改名晋江)下游金鸡港内河码头之畔,又居泉州至南安洪濑镇公路中站,水陆交通两便。 石砻以白石闻世。泉属沿海各地盛产花岗岩白石,而以石砻白石独优。砻石开采年代久远。唐建泉州城垣及开元寺“镇国”、“仁寿”二塔,已开始开采使用。闽南各地历代所筑之寺观、石塔、桥梁、碑坊等,以砻石建者亦多所见。《泉州府志》载:“山出白石,碑、观柱础取资焉”。《南安县志》亦载:石砻有大石耸立江边,清嘉庆年间县令单可垂于石上志刻“独立千古”四大字,以示砻石千年开采不衰。 石砻白石优点甚多,下列七点尤为独特: 一、质地洁白花纹细致磨光如镜;二、石面不生青苔,如被家禽粪便沾污,干后自脱,不留痕迹;三、雨季或盐渍不潮,雨后立干;四、日落之后,散热迅速,石面清凉如故;五、精密度高,抗压力强;六、耐酸性特强,耐酸度达98%(经上海建筑公司验证,认为比钢筋混凝土优);七、耐热度高,可达600度以上,超过其他花岗岩50%(一般花岗岩耐热度为400度左右)。因此,古往今来石砻白石颇为人们青睐,誉为“超级建材”,历来远销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到处备受欢迎。近代国内一些著名建筑,多取材石砻白石。如中国历史博物馆,采用砻石7,600立方米。毛主席纪念堂的44根大柱采用了砻石。还有南昌八一纪念塔、湖南秋收起义纪念馆、广州宾馆、上海博物馆、南安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馆及纪念碑、集美陈嘉庚先生陵园等等,亦有采用。至于侨乡建筑大厝、楼房、别墅,正面石料均视砻石为最理想建材。目前厦门、惠安两地石雕厂的出国产品,皆以砻石为主要材料。 砻石储量甚丰。据近来地质勘探结果,认为以石砻为主,附近公路沿线共有12个矿点,储藏量近一亿立方米。石砻山整座皆石,是优质矿点,储藏量为1,400万立方米,是南安县特有的宝贵财富。 砻石古无大规模经营,惟因时因需而采。清乾隆年间,随着需求的增多,乃为地方官所重视,实行官管民营,由一帮豪富向官府承包开采。至民国期间,权势者互相勾结,设“南安石料有限公司”,包揽经营,后因人事变迁,相互吞并,分为18户,各自雇工开采。势大力强者霸占大石窟,大肆剥削工人,解放以后,由国家管理,设立“南安石料厂”(现属县建设委员会领导)。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级建筑物不断兴建,对砻石的需求量日大,出口量亦不断增加,国营石料厂的生产规模随之逐步扩大。近年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国家、集体、个人并举发展,除国营工厂和乡办、村办厂外,还有私人合股厂采。目前石砻山的采石工人约有1,000名,其中国营工厂工人300名。整座石砻山年产“荒料石”(胚石)35 000立方米,其中国营厂产8,000立方米,每年创值500万元,其中出口近3,000立方米,创外汇60多万元。 砻石历来依靠手工开采,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各方需要。这种生产方式,采取放炮炸石,既不安全,又浪费矿产资源,而且小料居多,价值较低。1978年,中央建材部委托武汉建工学院与南安石料厂配合,研制成功“火焰切割机”,性能良好,使用安全,向机械化生产迈进了一大步,但还不能全面适应生产需要,如不适于山头皮石、小料石的开采等,至于私人合伙经营者,则仍然采取放炮炸石的古老生产方式。 现在,国营南安石料厂的设备在继续加强,已有“火焰切割机”和“空压机”各两台,用以生产“荒料石”。还有国产“锯、磨、切合套版材生产机”两套,年产版材石4000-5000立方米,价值60—70万元,使开采石料的利用率和成品率大大提高。另配备运输汽车4部,10吨吊车1部,用以装御及生产运输。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新近与意大利签订购买一条石料生产线应用机械(包括锯、磨、切并加转台)的合同。新设备投产后,生产力必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厂每年可产版材石70,000—80,000立方米,价值达千万元以上。砻石开采正在不断向机械化生产进军,今后必将为国内外提供更多“超级建材”,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本文部分内容取自《南安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