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市文化馆五十年述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市文化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50年3月-1965年。南安于1949年9月解放,人民政府即于1950年3月在原民众教育馆(1942年创办,位于今教育大厦)的旧址成立南安县人民文化馆。首任馆长潘达生。当时的文化馆,仅有编制5名。除开展文学艺术、文化宣传等活动外,还包括扫盲、科普、体育、广播、专业剧团、图书、文物等工作,范围之广,可谓包罗万象。1950年10月成立县土改文工队。创作通俗歌曲《长工陈阿五》,被福建师院音乐系选为教材。1953年建新馆址于柳湖畔。1954年,更名为南安县文化馆。同年,杨志圻任馆长。贯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方针,整顿全县民间剧团;挖掘民间舞蹈《彩球舞》;选定莲塘、西林两个初级社为创办俱乐部试点;重点作者吕子敬的独幕话剧《人民代表》获专区一等奖,并在《福建群众文艺》发表;挖掘整理其它民间艺术形式,全县共整理有碰球、跳鼓、拍胸等14种之多。1956年因水患致馆舍倒塌,1957年又建新馆于现址。1958年由秘书李长江主持工作。全县以公社建立13个民办公助文化站,以生产大队建立300多个俱乐部,农村文化活动空前活跃;组织作者到沿海体验生活,出版《南安文艺》、《柳溪歌声》、《南安民歌》,全年来稿达400多件;官桥歌舞团整理、创作的舞蹈《砍樵姑娘》晋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搬上银幕,主要编演者吴孝曾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民间艺人黄三皇的泥塑《花木兰》、《仙女散花》晋京展出,作品由国家博物馆收藏;纸扎艺人黄奕石、黄福合作的《灯中灯》送省展出。1959年叶乌世出席福建省农村文化工作先代会。1961年,陈永福任副馆长并主持工作。由叶乌世等辅导的洋塘民兵演出队演出《英雄小嶝岛》、《英雄虎胆洪顺利》等剧目,在省民兵工作先代会上演出,并由省军区组织到内地慰问演出,轰动全省。1962年组织职工文艺代表队,组歌《五台山之歌》、诗表演《海上骑手》、小戏《夺邮包》参加省职工会演;作者黄祯祝出席全国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会。1963年,郑青山任馆长。1964年举行独幕话剧会演。不久,社教开始,全馆干部投入学习。1965年组队参加专区独幕话剧会演。 二、1966年—1976年。1966年,副馆长刘善机主持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文化馆与其他文化单位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文化馆为该站的社文组,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文化馆创作干部被列为“三家村”村长对象,全县不少重点作者被列为大大小小“三家村”。馆藏资料以及一些文物,均被视为封资修货色,送人废品收购站。1967年在梅山举办“文艺表演基本功”训练班,协助新兰大队建立民兵演出队,作示范演出;之后,全县普遍建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文艺活动频繁、火药味极浓的年代。1974年,文化馆机构恢复,林金表任馆长。1975年,张锡雄创作的《药园风波》及《选良种》参加省会演。1976年,黄国生、谢万智的歌曲作品分别被省选送全国征歌评选。 三、1977年-1999年5月。1977年,许宗廉任馆长。组织官桥代表队参加地区会演,舞蹈《串串荔枝献亲人》、《织席女》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1978年,杨志圻复任馆长。《织席女》被选送参加省农村文艺调演,获创作三等奖。1980年派员到诗山协办文化中心站。1981年举行南音大会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接受菲律滨南乐崇德社访问。1982年,张栋梁任馆长;成立民间职业剧团管理处;李冬青的《开辟荆榛》参加省首届民间职业剧团会演;为纪念郑成功复台320周年,举办“雄风颂”画展,收到海内外作品150多件,出版《郑成功民间故事集》。1982-1983年《南安文艺》、《柳浪》、《柳溪歌声》各出版10期。1983年,舞蹈《盼团圆》参加省第三届“武夷之春”音乐舞蹈节,获创作三等奖。1986年,李冬青的《借纱帽》参加省第二届民间职业剧团会演,获创作二等奖。1986-1990年本馆先后举办五届“侨乡风情影展”;摄影干部吕潜云、潘伟亚被吸收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潘伟亚摄影作品《古巷新风》入选全国卫生美术摄影展览、《黎明之光》参加全国“黎明龙光杯”影展、《古榕小津》入选省“金棕榈”影展;潘伟亚传略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1987年,许畴雨任馆长。之后,开始进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郭顺风及文化站干部做了大量工作,杨新辉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工作者。少儿艺术工作屡获上级表彰,李国恩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称号,黄世民被泉州市政府授予“全市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称号。相继接受菲律滨长和郎君社、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新加坡安溪同乡会南音代表团、台北闽南乐府等来访。选送南音新秀何水泉、傅丽芳参加泉州市赴菲艺术访问团。《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的南安部分均已编讫,李国恩、许得胜受省文化厅表彰。1991年,文化部授予诗山文化站“先进文化站”光荣称号;本馆参加全省馆际活动竞赛,获“优胜”奖旗;组织4个木偶剧团参加泉州国际木偶节的“满天星”演出活动;邀请知名画家朱鸣岗教授等来我县举办画展和讲学。1992年馆办武荣高甲剧团参加省第4届民间剧团会演,洪树林、张芳颂的高甲戏《玉女冤》获创作二等奖。同年,黄泗海、黄祥云的小品《书包与鳖篓》参加省调演,获创作三等奖。1993年黄世森副馆长主持工作。原馆舍改建为六层大楼;黄世森入选《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并获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外咏梅诗书画大奖赛优秀作品奖;10月因南安撤县设市,遂易名南安市文化馆。1994年初职工住宅楼“文英楼”动工兴建,年底封顶;诗山、码头文化站获全省百强文化站称号;同年12月,谢万智任馆长。1995年1月起举办为期一年的“百歌颂中华”群众歌咏系列活动;2月举办全市首届铜管乐大会奏;不久改组成立民间职业艺术团体管理处;6月恢复文化馆工会组织;8月恢复举办民间职业剧团展演活动;12月举办李国恩作品音乐会。本年度里,本馆创作歌曲《邮电之春》参加中国音协等单位举办的“中国工人歌曲新作征集评选活动”荣获银奖;本馆出版歌曲集《主力军心声》和文艺作品集《三角梅》。1996年1月举行“黄世森、陈进发、王祥来、刘堆来”书画展并出版画册,李德生等名人题词;元宵举办全市首届交谊舞大赛,省艺术馆长、省舞协主席亲临指导;10月林文坤、吕丽娜两幅摄影作品获全省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摄影比赛入选奖;11月初本馆创作演出的舞蹈《婆媳》赴宁波参加全国第六届群星奖(政府最高奖)舞蹈决赛,获银奖第一名;11月底谢万智赴汕头参加第五次中国经济特区暨沿海开放城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关于制定特区暨沿海开放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12月,中共南安市文化馆支部成立。1997年8月本馆设计并指导建成的“燕山侨乡儿童文化园”,被文化部定为“全国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9月组队参加省第八届音乐舞蹈节,舞蹈《春分时节农家人》、歌曲《紫荆花别在母亲鬓角头》分别获创作奖及表演银奖、创作奖及演唱铜奖;12月组队赴南京参加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戏剧曲艺决赛,古装高甲戏《仙姑酒楼》、现代高甲戏《施大头卖剑》分别荣获银奖、铜奖。1998年元宵节,本馆承办“政通人和元宵乐”群众文化一条街活动,计有5万人参加,盛况空前;5月,本馆创作的歌曲《船儿漂啊漂》获省少儿歌曲征集比赛优秀创作奖(一等奖);7月,本馆创作、石井成功高甲剧团演出的大型高甲戏《包公卖龙铡》分别获省第六届民间职业剧团展演创作一等奖及全省十佳民间职业剧团称号;10月,本馆受命承办第四届世界南安同乡联谊会暨建市五周年庆典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创作会歌《把心贴着南安》、正式出版歌曲盒带、组织大型场地表演《喜迎盛会》和大型文艺晚会《相聚在南安》。1999年1月,本馆创作,燕山侨乡儿童文化园演出的儿童剧《牧童的歌》获“手拉手共同奔向新世纪”全国少年儿童校外艺术教育交流演出(中宣部文艺局等主办)创作、演出二等奖;2月,本馆创作的大型高甲戏《龙头铡》获省“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暨福建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征文”剧本奖并交付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排演参加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共获7项奖);5月,本馆创作的歌曲《闽南石头歌》、《村里来了高甲戏》双双荣获省“建国50周年歌曲征集评奖”;8月,本馆创作的《婆媳》及《计生协会一家子亲》(与梅山镇合作)晋京参加全国计生文艺调演,分别获金奖、银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及制作光盘发行;11月,声乐作品《村里来了高甲戏》赴重庆参加全国第九届群星奖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