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向称为闽南地区开发最早的地方,历史悠久的古郡、县、州的所在地。史料说明,人类生存开发较早。现在又发现旧石器时代器物,证明远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殖拓。
南安对于古代历史的记载,1993年新编出版的《南安县志》,在记载南安历史,可以说集古今历史之大全,重大的历史都作过记载。但是从现在史料的新发掘来看,由于当时受条件的限制,在古代史方面,有两处重大历史,没有记载或记述不完整。一、史前文化缺少旧石器时代的记载;二、南安丰州自三国永安三年(260年)建立东安县后,随着历代体制的变迁,何时以南安县名引述不准确。现在就这两则新发现作分述介绍:
一、南安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物
南安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物,据1999年1月25日出版的《南安乡讯》载称:南安市个体协会丰州分会会员张和平,于1998年9月29日下午在丰州庙下村东北坡发现三件旧石器刮削器文物,当即报经泉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确认。在当月30日张和平带泉州市派来的考古工作者刘志成到现场进一步考察,又发现两旧石器时代刮削器文物。过后张和平又在庙下村另一地方发现一件旧石器时代刮削物文物。这样在庙下村前后发现六件旧石器时代文物,填补了南安旧石器时代历史空白。这一发现意义重大,把南安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一万年以上。《南安县志》记载,南安有新石器文化遗址22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新发现,说明南安史前文化是十分丰富的,南安是古老文明的地方。
无独有偶。据报道,泉州考古工作者,随后在晋江下流出海处两岸的山坡上也先后发现大批旧石器时代文物。即在泉州湾北岸东海镇几个山坡发现18件旧石器时代文物,泉州湾南岸的石狮市祥芝、蚶江镇内山坡上也先后发现旧石器时代文物17件。这就充分说明泉州地区晋江(古南安江)下流,历史上也是古人类生存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二、关于以南安为县名何时始问题
自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在南安丰州建立东安县后,历代体制的变迁,曾先后改称铜安、晋平、晋安、梁安、南安、丰州、武荣州、泉州等县、郡、州等名称。那么,何时启用“南安”为县名。新编《南安县志》沿用旧县志资料记述“隋开皇九年(607)南安郡改为南安县”,也就说以南安为县自隋开始。现在看来这一说法不准确,根据厦门大学教授廖大珂在1997年2月号《王氏家族》一文,在论证南朝时代梁安郡守王僧兴、王方赊父子对泉州海交的贡献,涉及南安县的历史,认为南安县是南朝齐中兴二年设的。廖大珂先生是根据唐初杨炯撰《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碑文“公讳义童,字元雅,其先琅琊临沂人也……祖僧兴,齐会稽令梁安郡守南安县开国侯,禄位千石,珪符王等,营室礼回于羽仪,山河人盟誓,父方赊,梁正阁主簿伏波将军梁安郡”的记载,和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梁安郡守王方赊名字等资料为依据,认定王僧兴,王方赊在南朝齐、梁时代先后为梁安郡守。因而廖先生的结论:1、梁安郡治所确在南安县;2、梁安郡在齐代已存在,并非始置于梁,换言之,在梁朝代齐之前已有梁安郡之设;3、南安县齐时已有其名……。因而他界定:晋安郡析梁安郡同时设南安县,为齐中兴二年二月。我认为廖先生此一论证比较准确。
以上两则古史资料介绍,目的在于供南安史学工作者研究参考。
咏灵应寺
化身茄吊藤,古寺温枞林。
峭壁倒抛竹,千年见杜菁。
注:玳瑁山中灵应寺,南安名寺之一。兔年元月,市统战部邀游,喜见古寺添新景,茄吊藤、倒抛竹、千年杜菁等文物古迹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