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姓”和“氏”意义不同。“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避免近亲繁殖,保证氏族人种的健康兴旺。由母系产生的姓有“姬、姚、姒、妫、婤、媿、姞、娄、姜、赢”等。“姓”是由女和生二字组成,标志着母系特征。“氏”的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社会,如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炎帝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领袖,黄帝轩辕氏是姬姓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结成同盟,世代通婚,所以中华民族后裔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夏、商、周三代以前,妇女称姓,男子称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才合而为一,统称姓氏,至汉代姓氏基本稳定下来。
随着人口繁衍生息,迁徙分支,姓氏越来越多,有以国为姓,以官为姓,以地为姓,以物为姓,有赐姓,避忌改姓,避祸改姓。姓氏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历史的产物,它在民族文化、民俗传统、文物考古、社会交往诸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南安市现有148万人口。据1993年出版的新编《南安县志》卷三《人口》记载:“1990年南安县主要姓氏有:黄、陈、林、王、李、洪、吴、苏……”等100姓。现按前8位主要姓氏分别记述其姓氏渊源,分布和历代名人的历史,提供一些宗族文化资料。
(1)黄氏,黄氏出自嬴姓,远古嬴姓部落首领伯益,被分封于黄(潢川),建立黄国,后代就以黄为姓,尊伯益为始祖。战国时期,贵族黄歇任楚相,于吴地(江苏)被封为春申君。后来黄歇遇难,其子孙迁到江夏郡(武汉),此后,黄姓繁衍昌盛,故取“江夏”为堂号。
黄道隆原为会稽县令,东汉末年因避乱,自光州固始入闽隐居,是为黄氏入闽始祖。初住仙游,再迁惠安,后徙居泉州。道隆曾孙黄元方,任晋安郡太守,定居福州乌石山。传至黄冲,生二子:长子黄岸,生守宽;次子黄崖,生守恭、守信,迁居泉州城隍庙口。及至巨富,移居开元寺后。守恭生五子,唐武后初,五子分居闽南五县:长子黄经,分居南安罗溪;次子黄纪,分居惠安锦田;三子黄纲,分居安溪参岭;四子黄纶,分居同安金柄;五子黄纬,分居诏安。守恭遣子分派时,曾作一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作为后代寻根认祖的见证诗。守恭一生乐善好施,唐贞观年间,适有一位云游和尚,看中泉城灵气,向守恭乞地建寺。守恭初有为难,推托说:我家园中桑树若能开莲花,则可许建。隔数日,桑树果真开出莲花,因桑莲献瑞,守恭喜应奇迹,遂献出此宝地。和尚划地建寺,又逢紫云盖地,有祥瑞吉时之庆。故寺名称“桑莲法界”,黄氏祖祠就取“紫云”为堂号。另一支,燕山黄氏始祖答喇氏讳真(蒙古族),号忠勇,燕山人,赘于黄(妣许氏宜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入闽,任南安县尉,累官福州宪兵使,晋阶司令。卒于任上,卜葬丰州狮子山麓。子孙于明初复姓黄,取堂号“燕山”,以志其源,奉忠勇公为闽南燕山黄氏始祖。
黄氏列全国第八大姓,泉州第三大姓,南安第一大姓。
南安黄氏分布情况:
罗东镇:罗溪、埔心、振兴、罗东、潭溪、高塘;美林镇:美林、西美、洋美、坛林、邱洋、梅亭、溪口、珠渊;丰州镇:旭山、社坛、状元地、四黄;溪美镇:中山街、帽山、象山、下都;洪梅镇:六都、仁宅;码头镇:宫占、仙都;康美镇:青山;金淘镇:下圩街;东田镇:蓝溪、山尾;英都镇:紫山;水头镇:文斗、下店;官桥镇:曾庄、黄山;石井镇:院前、杨山;梅山镇:灯埔、灯光;九都镇:金圭、新峰、彭林、秋阳;诗山镇:山一;向阳乡:马迹。
历代名人;西汉丞相黄霸,东汉太尉黄琼,三国名将黄忠、黄盖,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五代画家黄筌,宋文学家黄庭坚,元画家黄公望,清史学家黄宗羲。南安名人:黄养蒙,丰州人,明嘉靖进士,任户部侍郎,有德政。退隐后,协助南安知县筑丰州城,抵御倭乱,又从万石坡筑渠引水进护城河,利及万民。黄华秀,石井东安人,万历进士,任韶州司理,为官精明决断,深得民心,升浙江道监察御史。黄纬,六都人,康熙间任副将,雅克萨保卫战有功,升江西遂安总兵左都督。黄培松,六都人,清末武状元。黄奕住,金淘人,近代爱国华侨实业家,在天津、上海、福州、厦门投资开办金融、电讯企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捐资创办两所小学,免收学费,又办两所中学兼设师范班,资助四所大学办学经费,贡献尤巨。黄奕欢,罗东人,华侨领袖。在新加坡出任亚洲保险公司董事经理,南侨筹赈会副主任,受到新加坡政府极高评价。
(2)陈氏。陈氏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后代。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后人,找到了妫满,把女儿嫁给他,封为陈侯(河南淮阳),其子孙以国为姓,改妫姓为陈氏。传至陈轸,任楚国丞相,封为颍川侯,迁居颍川。陈轸十世孙陈实,汉恒帝时任太丘长,德高望重,后人尊奉陈实为颍川始祖,取“颍川”为堂号。陈氏入闽有四大支派,其一,西晋中原永嘉之乱,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等8姓衣冠望族入闽,陈润寓居闽中。其二,唐高宗总章年间,陈实裔孙陈政父子奉命入闽平叛,率河南固始58姓官军入闽。平叛后,陈政子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后代遍布漳泉各地,称为“将军派”。其三,陈实裔孙陈邕,京兆府万年县人,中宗时登进士,官太子太傅,因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移居漳州,自建府第。竟遭李林甫党羽诬告:“陈欲谋反”,朝廷派官查办。陈有一女颇为敏慧,急中建议把府第改为寺院,她自愿削发为尼,子孙分居各地,才免遭祸害。寺院后殿立陈氏宗祠,这南山报劬寺简称南院,故闽南陈氏都把南院作为陈氏发祥地,后裔称为“南院派”。陈邕裔孙陈洪进,宋初任清源军节度使,开发围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建法石寺,修建延福寺,为泉南文化增辉。其四,唐末,有陈氏等18姓,自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兄弟入闽,散居闽南各地。此外,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陈氏分别入籍泉郡各地。
陈氏列全国第五大姓,泉州第一大姓,南安第二大姓。
陈氏分布:溪美镇中山街、五柱、下美畲,莲塘、长富、霞东、杏莲;东田镇美洋、大埔、甘露坑;翔云镇沙溪、加邱;英都镇坂头;仑苍镇蔡西;美林镇溪州;眉山乡观音、南湖;金淘镇艺林、时潮;诗山镇:山二、鹏峰;码头镇:康安、新汤、仙美;梅山镇:新蓝、芸塘;洪梅镇:洪梅、梅溪、三梅;九都镇:新东、新民、新峰、敦兜、彭林;丰州镇大霞美;官桥镇东头;水头镇埕边;石井镇苏内;向阳乡林坑;罗东镇维新、潭溪;洪濑镇新林。
历代名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丞相陈平,晋代史学家陈寿,南朝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唐诗人陈子昂,宋文学家陈亮,明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清哲学家陈确。南安名人:陈瑞山,字应堂,洪梅人,嘉靖进士,任河南道、云南道监察御史,主抚安南寇乱,得以臣服输贡,政绩显著。陈国仕,金淘艺林人,清末书籍文物收藏家,毕生致力辑录《丰州集稿》,为汇集南安历史文献作出贡献。陈世哲,霞东人,积极投入辛亥革命,走教育救国道路,创办码头尚真学校。民国初任永春,安溪县长,离任回乡,组织十三乡农民协会,为民请命抗捐减税,后被北洋军阀杀害。陈国辉,九都人,闽南民军首领。以筹集军饷为名,摊派大量钱财,成立诗淘码鹏教育委员会,在南安创办百多所小学,修筑6条主要公路,兴建十多座水泥桥,新建九处水泥街道,为南安地方建设事业奠定基础。
(3)林氏。商纣王暴虐无道,不听劝谏,庶兄微子走出国,叔父箕子被囚禁,叔父比干任少师,见商王朝国势日危,连续三日进宫犯颜直谏,纣王怒而起杀意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遂令杀比干,把心挖出来。时夫人妫姓孕三月,与侍婢四人奔于牧野(河南卫辉)避难,于长林石室中生子名泉。周武王灭纣,表封比干后嗣。时泉方三岁,其母抱见武王,因于长林生其子,即赐姓林,命名坚,后被封为博陵公,食邑博陵。林坚是为林氏始祖,后人又尊奉比干为林氏太始祖。因林坚食邑于清河,博陵二郡,地处古黄河之西,为纪念林氏受封发祥地,故取“西河”为堂号。传至46世林颖,生长子林懋,西晋时任侍御史,迁下邳太守,为下邳林氏始祖。次子林禄,东晋时任晋安郡守,为闽林始祖。传至16世有林韬、林披、林昌兄弟三人,分为阙下、九牧、游洋三大支派。韬孙林赞,唐贞元间任福唐县尉,事母至孝,德宗帝下诏褒誉,敕立双阙旌表门闾,世称“阙下”派。林披生九子:苇、藻、著、荐、哗、蕴、蒙、迈、既。九人先后登科,都任刺史,世称“唐九牧”。至宋代,泉州霞州林氏又有兄弟九人:即景渊、景佑、景默、景辉、景大、景瑞、景元、景贞、景亨,也都同登进士,俱为知州,世称“宋九牧”。林氏二家于唐、宋间同为九牧,称誉“九牧传芳”,显耀林家门庭。
林氏排名全国第16位,泉州第2位,南安第3位。
林氏分布:溪美镇彭美、宣化、三堡、象山、霜林;美林后埔;丰州镇玉湖、素雅;康美镇福铁;梅山镇璞山林坂;金淘镇杏山、莲峰;诗山镇溪东、西上;码头镇金中土皮芸;蓬华镇黎阳;东田镇东山、苦溪;英都镇杏塘;仑苍镇丰富;官桥镇内厝、山林、四溪;水头镇上林;石井镇奎霞;九都镇青林、新民、和安;向阳乡卓厝;洪濑街。
历代名人:孔子七十二第子之一林牧,五代书法家林鼎,宋诗人林逋,画家林椿、林希逸,明诗人林鸿,画家林良,清两广总督林则徐。南安名人:林文质,石井奎霞人,旅菲华侨实业家,光绪间热情捐资修建水头五里桥,救济安溪南安水灾灾民,后又捐巨资襄助厦门英华书院、同文书院、航海学校办学经费,民国初受政府赐匾褒奖。林路,美林后埔人,旅居新加坡,著名建筑家。清末在其家乡后埔建筑一群古式大厝,有居室数十间,工艺精美,是一处古民居建筑群,世人称“有林路富,无林路厝”,具有考古、观赏价值。林路十一子林茂盛,积极投入星马一带抗日活动,组织武装队伍,筹资购置枪械,在枞林中与日寇展开游击战斗,1945年壮烈牺牲,新加坡各社团举行隆重公祭,并建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
(4)王氏。
王氏出自周灵王太子晋公。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将及王宫,灵王急令堵塞。太子晋公直谏,效夏禹疏导排水之法,灵王不听,怒而废其为庶民,晋公郁郁不乐,忧愤病卒。其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后辞官隐居太原,世人称“王家”,遂改姬姓为王氏。其后代尊太子晋公为王氏始祖,奉宗敬为太原王氏之祖,立“太原”为堂号。此外,尚有出周文王十五子毕公,自京兆易姬姓为王;出北海、陈留舜帝之后,易妫姓为王;出汲郡比干之子,即子姓之王;出营州外族虏获易姓为王;王者之后,亦称王子、王孙;还有赐姓等等。这王氏渊源久远而参杂,故堂号尤多,如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京兆、新野、中山、章武、广汉、长沙……等21个,尤以太原、琅琊堂号居多。福建王氏大多是唐末自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属琅琊王支派,分居闽南各地,都以“开闽王”为堂号。
王氏是当代全国第一大姓,泉州第四大姓,南安第四大姓。
王氏分布:溪美镇街道、贵峰、三堡、杏莲、象山;仑苍镇大泳、黄甲、辉煌、大宇;美林镇李东、油园、白沙、西埔、梧山、玉叶、松英;翔云镇金安、黄田、大帽、运道;官桥镇和铺、下洋、席里、东星、竹口、四溪;水头镇西锦、山前、后房、巷内、大盈、龙凤;石井镇下房、杨山;丰州镇长福、西山、仙河、溪州、双溪;洪濑镇都心、福林、跃进、大洋、前瑶、葵山;金淘镇街道、时潮、杏山;康美团结;东田汤井、桃园;码头美岭;蓬华黎阳。
历代名人;西汉丞相王陵,西汉末摄政王王莽称帝,东晋丞相王导,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诗人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唐末节度使王潮,闽越王王审知,宋丞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元戏曲家王实甫,明哲学家王守仁、王夫之。南安名人:释义存,俗姓王,康美杨梅山下人,十七岁落发,游历名山古刹,求教法门高僧。唐咸通间,首建福州雪峰寺,僖宗帝赐号真觉大师。闽王王审知尤为礼遇,称吾闽法化之胜,始于义存。后返故里,为报父母恩,创建雪峰寺,为闽南千年著名古刹。王靖,榕桥三堡人,咸丰举人,任教谕。时南安知县禁令走私盐,王靖向知县陈情:吾邑乃沿海产盐之地,如严禁,则民无以生计,届时寇盗作乱,乡邑无以安宁,恳求解除禁令。知县据实上奏,理在利民,朝廷准于所请,民感其德。查历代科举,南安王氏自唐昭宗至清咸丰间有进士13人,自明永乐至清末有举人24人。其中有王良柱,嘉靖进士,任工部郎中;其孙王继曾,万历进士,任太仆寺卿;曾孙王之骥,万历举人,任户部郎中。又有王承箕,嘉靖举人,任湖广沅州知府;其子王以节,万历举人,任教谕;长孙王孟遴,万历举人,任同知;次孙王铨遴,万历举人,任知县。这王良柱和王承箕二家,祖孙连登科第,簪缨济美,门楣光大。
(5)李氏。李氏原出于理,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始祖名臬陶,在尧帝时任主管司法的官吏,称“大理”,其裔孙遂以“理”为姓。至商纣王时,理征任冀中吴伯之职,因直言忠谏,得罪了纣王,被赐死。理征妻契和氏在家奴的帮助下,携儿子利贞逃到安阳,采摘树上一种叫“木子”的野果充饥。为了纪念这木子救了母子的性命,遂改理姓为李,李利贞就成为李氏的始祖。传到十九世李崇,字伯佑,任陇西太守,就在陇西繁衍族裔,后代取“陇西”为堂号。唐初卫国公李靖之孙定远将军李伯瑶于总章二年随陈政父子入闽,寓居漳州浦南,是李氏开闽始祖。其裔分衍安溪、南安、泉州、漳平、龙岩、武平、永安、南平、沙县、邵武等地。又有宋末李善浦在泉任官,寓居同安,后代迁居台湾。又据永春《官林李氏族谱》载:唐高祖李渊二十子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传至十八世徙永春,卜居官林,其裔分衍台湾及海外各地。
李氏是当代全国第二大姓,泉州第五大姓,南安第五大姓。
李氏分布:溪美镇中山街、帽山、杏莲、榕桥祥堂;梅山镇蓉中、竞丰、蓉溪、梅峰;美林镇福溪;仑苍镇园美;眉山乡观山;金淘镇亭川;霞美镇张坑、山美;向阳乡林坑;水头镇:新营、朴山;九都镇:新峰、彭林;石井镇:菊江、溪东、院前;诗山镇:红旗、红星;官桥镇:周厝、下洋;丰州镇:金鸡、西华;洪濑街。
历代名人:周平王时有著名哲学家老子李耳,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秦国蜀郡太守李冰,西汉飞将军李广,唐初李渊父子称帝,唐代还有名将李靖、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唐末名将李克用,克用子李存勖于五代初称帝,建立后唐,南唐后主李煜,是著名词人,明思想家李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末总理大臣李鸿章。南安名人:李贽、号卓吾,榕桥人,明嘉靖举人,任国子监博士、刑部员外郎、姚安知府。他嘲笑科举制度,讽刺官场伪善,接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提倡“童心说”,举起反儒旗帜,同理学官僚展开激烈论战,在湖北麻城著书立说,是我国明代杰出思想家。李启轩,石井溪东人,明永历元年投奔郑军,任五军都督,随郑军南北征战,奋不顾身。在北征南京时,因骄兵轻敌,清军大举反扑,壮烈牺牲。李刚,诗山人,就学泉州昭昧学校,年青时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洪流。1931年加入共产党,热情宣传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任闽中工委、泉州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在岭兜举办党训班,为泉州地区培养了一批党的骨干力量。1941年2月,在崇安反“围剿”战斗壮烈牺牲。李光前,梅山芙蓉人。自幼聪明颖慧,1911年进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深造。翌年往新加坡谋生。因其才华过人,为侨领陈嘉庚所赏识,任树胶公司经理,并成为陈的女婿。后来兴办各项实业,宏图大展,拥有雄厚资产,遂大力捐资兴学,资助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经费,并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大学,受聘首任校长。又在家乡梅山独办国光中学、国专小学、国专医院,后来规模扩大,设备完善,成为驰名国内的光前学村。
(6)洪氏。洪氏远祖共工氏,炎帝后代,尧帝时任治水之官。传至汉末共普时,任长乐宫史官。汉灵帝年幼即位,宦官曹节专横暴政,杀害忠良。共普因避祸而弃官,于建宁间迁汉中益川(陕西洋县),感念先祖水德,加水于共,易姓为洪。三国战乱多年,共普三传至宗祥,于建安末年举族西迁甘肃敦煌,安居务农,繁衍族众,渡过500多年安定生活,为河西一大望族,故取“敦煌”为堂号。传至25世洪昺,时因吐蕃入寇河西,又遭安史之乱,干戈扰攘,唐肃宗至德初,洪昺又率族南迁安徽歙县。另有支系迁居河南光州固始。至29世古雅,因避黄巢之乱,于僖宗乾符末年,自歙县迁居江西乐平。古雅子孙又先后迁江西上饶、鄱阳,安徽泾县、宿州,浙江淳安等地。闽南洪氏主要来自两大派系:一是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兄弟入闽,肇基于南安石井古山和晋江英林;二是宋末洪皓、洪皎子孙自江西鄱阳入籍泉郡,后又分居南安、晋江、同安、金门、诏安等地。
洪氏历史较晚,列全国100姓以外,泉州第14大姓,南安第6大姓。
洪氏分布:溪美镇井脚街、镇山;英都镇聚居在荣星等10个行政村;蓬华镇华美、大演、路荇;诗山镇下坂;丰州镇丰州、西华、杏埔、仙河、温山,沃柄;石井镇古山、院前、仙景、吟兜;水头镇后房、油园、内寮;官桥镇官桥街、窟斗、后坑、山林;东田镇彭溪、官田;翔云镇林内;仑苍镇坑口;眉山乡大眉、白祥;码头镇洪山;洪濑街。
历代名人:历代洪氏名人,具有同一家族集中性和祖孙世代延续性诸特点,本市英都洪氏,于明清时期尤为突出。远自西晋时,敦煌洪氏10世洪规,任赵州太守,胞兄洪矩,任庐州太守,堂弟洪雅,任大司农、安西将军。传至33世洪师畅,于唐末官右散骑常侍,其子洪汉卿,孙洪膺图,同是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祖孙三代都是朝廷重臣。38世洪炳,为鄱阳洪氏之祖,哲宗时,任浙江龙游知县。其长子彦升,授徽猷阁待制、太子少师;次子彦暹,官右通直郎、大中大夫、太子太师、赠秦国公。炳长孙洪皓,徽宗政和乙末科及第状元,官徽猷阁直学士、礼部尚书、鄱阳郡开国侯。炳次孙洪皎,与兄同登进士,授福州府丞,因有政绩,府僚名士为其建洪山桥、洪山亭,后人又命名西洪路,以资铭志。洪皓三子:适、遵、迈同为进士,都授翰林院学士,世称“洪氏三瑞”,建“三瑞堂”,朱熹作《三瑞堂序》,后世称“三瑞传芳”。至洪适子孙,又有父子,叔侄三代人登进士8人,世称“一门八俊”。此外有清代戏曲家洪升,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
南安洪氏名人:洪天锡,洪皓裔孙,丰州人,宝庆进士,任监察御史,居官耿介不阿,忠谏不渝,屡授高官不就。宋名臣周密称:“近世敢言之士,始终一节,明目张胆,言人所难,惟温陵洪公一人。”洪有则,英都人,明嘉靖武进士,授黄岗守备,于兴化平倭寇有功,御授世袭泉州卫总旗。其子孙洪启文、洪士俊、洪绍兰、洪文侯、洪大猷、洪孝默等7代人,先后被御授兴化、福州、厦门、漳州、台湾安平镇等地武官,延续一百多年。洪有则是洪宙之孙,洪宙这一家族自洪庭桂至洪承龙,祖孙四代有进士11人,其中有解元洪承选,会元、二甲第一名进士洪启睿,夺科第榜首。洪承畴,英都人,万历进士,历官三边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蓟辽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太傅,为清初开国功臣,在招抚江南和经略湖广期间,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和统一中国建立历史功绩。洪世泽,英都人,乾隆二年考中“博学鸿词”恩科进士,此科江南各省参与殿试80多人,钦定取4人,一等一人,二等三人。世泽列为二等第二名,世人称“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世泽授任翰林院史官,历8年无意仕途,辞官隐退,晚年任丰州书院山长,作大量诗、词、序、记;为南安留下了丰富文化遗产。洪戴德,石井古山人,1934年往印尼万隆谋生。抗日期间,积极投入支援祖国抗日筹赈活动,创办华侨中学,开办印尼大报《生活周报》,新中国成立,组织几十个社团通电北京表示祝贺,全力支持和保卫亚非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对印尼反华势力进行不屈斗争,1969年受迫害,奉命回国,受国家领导人的欢迎。
(7)吴氏。吴氏原出于姬姓。周太王古公有三子:泰伯、促雍、季历。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自幼聪明才智过人,因此,太王想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再传位给姬昌(即周文王)。泰伯和促雍事父至孝,明白父意,自动引退让贤,托言为父治病,外出采药,至江苏无锡一带,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被当地土著尊为君长,建立吴国,遂以吴为姓。后来,孔子称:“泰伯让贤,可谓至德。”后世以“让德传芳”荣耀千古。泰伯十九世孙吴寿梦在吴国称王,生四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惟季札特贤,吴王要传位给他,季札坚决辞让,避居延陵(江苏丹阳县)。季札继承先祖“让德”的高尚品质,称贤于世。后人为赞颂季札美德,传扬吴氏宗风,故以“延陵”为堂号。延陵族裔传至吴仁禄,唐开成进士,任国子监博士,户部尚书,自江苏吴地入闽,为开闽吴氏始祖,徙居惠安东岭大吴,卒后葬于县城南郊盘龙村。吴仁禄后裔分衍于泉州、南安、惠安、晋江、同安一带,奕代蕃昌,蔚为宗乡望族。
吴姓排名全国第10位,泉州第6位,南安第7位。
吴氏分布:溪美镇中山街、吴厝、三堡、下都;仑苍镇仑尾、古村;英都镇玲顶;美林镇省身、李西;诗山镇古宅;官桥镇周厝、田乾;石井镇后店;码头镇诗口、诗南;水头镇水头街、康龙;九都镇金圭;向阳乡卓厝、向阳、坑头、杏田;金淘镇梧坂;洪濑街;丰州镇金鸡、石砻;罗东镇潭边。
历代名人:战国军事家吴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西汉长沙王吴芮,东汉大司马吴汉,唐画家吴道子,宋抗金名将吴玠,吴嶙,元画家吴镇,清平西王吴三桂、文学家吴敬梓。吴鲁,字肃堂,晋江钱塘人。清光绪16年恩科状元,诰授资政大夫、翰林院修撰,又任抗击八国联军“军务总办”。手著《百哀诗》二卷,反映八国联军侵华史实,是一部爱国史诗。南安名人:吴记藿,码头人光绪末旅菲经商,经营十多项企业,资产颇丰,侨界声望日增,被选为中华总商会董事。在家乡创办6所小学,捐巨款资助泉州、南安8所中学经费,又襄助泉州惠世等4所医院及花桥慈善事业,募集巨款救济华北旱灾、汕头水灾。在国内兴办银行、造纸厂、汽车公司,贡献巨大。吴瑞玉、诗山古宅人,南渡星洲经商。清末加入革命党,武昌起义后回国参加北伐队伍。袁世恺称帝,瑞玉义愤声讨。任福建护国军第一路司令,在晋、南一带活动,袁军增兵劫营,瑞玉孤军应战,弹尽被捕就义。
(8)苏氏。苏氏出于黄帝五世孙重黎,相传为帝喾时火正,即管火之官,因火能光融天下,所以重黎又被称为祝融。祝融孙昆吾被封于苏国(河南安阳北),后代就以苏为姓。传至73世敬宇,因击退匈奴入侵有功,被封为平陵侯,移居长安城,卒后葬于武功县,遂立“武功”为堂号。传至苏益,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家住河南光州固始县,后来随威武节度使王潮入闽,任都统军使。益生三子:光谊、光谓、光诲。益卒后葬于同安内厝乡锄山村蜈蚣岭。益为苏氏入闽始祖,由其三子光诲在同安葫芦山建府第,取名“芦山堂”,遂立“芦山”为分堂号。其后嗣分衍于德化、南安、晋江、惠安各地。
苏姓排名全国第41位,泉州第10位,南安第8位。
苏氏分布:康美镇玲内、苏坑、康美、集星、园内、赤岭、安内;英都镇坪山;仑苍镇园美苏厝;眉山乡小眉;蓬华镇苏厝;洪濑镇古山;官桥镇官桥街;水头镇康龙苏厝;石井镇苏内;溪美街;美林镇玉叶;诗山街;丰州街;梅山街。
历代名人:周武王时有司寇苏忿生,战国时纵横家、六国丞相苏秦,西汉爱国名臣苏武,隋宰相苏威,唐宰相苏味道、名将苏定方,宋宰相、科学家苏颂,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南安名人:苏颂,祖籍南安,宋庆历二年进士,任江宁知县,查户籍,定赋额,除积弊,有政绩。迁淮南转运使,任杭州知府时,吴越饥荒,颁令发贷,使民自营生计,节余后还债,民受其惠。升刑部、吏部尚书,晋丞相。嘉佑初,受命编写医书,著有《图经本草》21卷。元佑初,创造水运仪象台(世界第一座天文钟),既可观察天象,又能计时,是世界天文仪器的祖先。苏警予,祖籍南安,世居厦门。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日寇侵华后,避居菲律宾,筹募资金支援祖国抗日,胜利后,任菲华诗社社长,从事诗书研究,颇富盛名。
纵观姓氏族史,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族谱记载着血缘、地缘的亲族关系,及其先祖迁徙繁衍、开拓创业的历史,还有历代名人的事迹,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家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的社会组织细胞。以血缘、地缘、亲族关系为纽带的宗族观念,在同根同本的固有思想感情上,通过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风俗习惯的制约,规范着一统、协调、形象思维并富有哲理的伦理道德,进而扩展升华为民族观念。由于在具有共同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牢固的精神支柱,因而产生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世代弘扬敬祖尊宗、爱国爱乡、患难相助、勤劳俭朴的民族传统美德,并在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振奋民族精神的策励下,为维护民族的和睦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发展,作出种种贡献。因此,这姓氏族史,对外迁族人来说,出自溯本思源的寻根意识,不仅起着以血缘缔结宗亲情谊、以地缘加深故土情怀的纽带作用,而且有助于对其后代进行爱国爱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传统教育,这种传统精神对世代延续,继往开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