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诗山镇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名称的来源 “唐四门博士而为七闽破天荒者,欧阳公也。……考其先,择美我南邑十一都高盖山下。以欧阳有诗,故名诗山村,亦号诗村,地以人重也,县乘志之详矣。……尝稽我邑治内有‘应魁亭’,为公登第立;有‘衣锦坊’,为公荣归竖;有‘欧阳亭’,为公游憩建。” ——摘自明代万历进士、江西巡按使戴廷诏《闽欧阳詹考》 诗山是南安西北部的文化古镇。诗山开发于西晋,原名山头城,以原址有一小山头隆起而得名。“诗山”源于高盖山,唐代诗人欧阳詹年青时在高盖山读书,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高中第二名进士,与著名文学家韩愈同榜。欧阳詹系首登“龙虎榜”的闽人,世称“开闽进士”。嗣后,高盖山麓名士纷至,诗迹遍山。宋代朱熹任同安主簿时登高盖山瞻仰欧阳詹读书处赞叹曰:“真诗山也!”“诗山”之名即由此而始,高盖山下的溪流也改名为“诗溪”,沿用至今已近800年了。诗山境内地名冠以“诗”字的还有诗门、诗村、诗南、诗口等。朱熹还为欧阳詹故居题联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明代万历进士工部侍郎、光禄寺卿、通政使何乔远《登诗山》诗云:“欧阳博士久辞世,千载诗山犹著名。今日真因公一至,何峰得与此争横。吹笙老鹤疑无地,执玉群仙有太清。吊古登高同此日,清溪翠岭若为情。”历代骚人墨客登临游览,钟情于这方山水,留下了不少诗文墨宝。高盖山孕育了诗人,诗人又赋予高盖山以诗的美名。它说明诗山的文化积淀是深厚的,也说明开八闽文化之先声的欧阳詹对诗山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古往今来,诗山人文荟萃,英贤辈出,素称文化古镇。诗山西接安溪县,北邻永春县,扼守泉州通往永春、德化之要道,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后唐忠懿王开辟闽疆时曾在此屯兵。民国初,地方军阀陈国辉把诗山作为大本营。解放前,诗山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革命斗争较早的地区这一。诗山是个美丽富饶的农村集镇,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四面青山为屏,中间绿水为带,宛如一个金碗式的盆地。历史悠久、闻名于闽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古刹凤山寺,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广泽尊王宫阙庙宇的祖庙。凤山寺的香火旺盛,成为联系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华人的纽带,侨亲们已经把凤山寺与诗山紧紧地联在一起。如今的诗山,已是南安市西北部的一个重要集镇。 区位沿革 诗山镇位于南安市西北部,东经118°11’,北纬25°8’,东邻码头镇,南连金淘镇、眉山乡,西接安溪县,北毗永春县。高盖山、许山、钟山、文章山、天柱山等群山环绕的内陆小盆地,诗溪发源于天柱山、贯穿境腹汇入晋水东溪,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年平均温度21℃,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年无霜期330天。 诗山开发于西晋,原名山头城。唐时为山头社,宋属怀德乡清风里、太平里,元、明、清分属十一、十二、十三都,民国时期为山头镇,1940年6月隶属南安二区,1941年实行新县制改为一区,1946年5月设立诗山区署,1949年7月28日解放。同年11月划称为南安县第五区公所,1952年2月进入土改阶段调整为第六区,1956年改称为诗山区公所。辖至码头、蓬华,1959年成立诗山人民公社,1961年8月设置诗山区,下辖诗山、青峰、蓬岛、华美、码头、大庭、宫占、英元、诗南9个人民公社,1965年撤区划出码头设置诗山人民公社,1968年5月18日成立诗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2月24日划出蓬华,1980年11月4日改称为诗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9月改设为诗山镇,即现在的诗山镇。 如今诗山镇辖有18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和农、林场各1个,据2000年度人口统计,全镇总人口8万5千多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26人。诗山现有旅外侨胞16万多人,港、澳、台胞2万多人,归侨、侨眷占全镇人口的70%多,占全市归侨侨眷10%。 经济发展 诗山是山川秀丽的侨乡。地域宽平、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日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峦起伏。诗溪水贯穿其间,土地肥沃、四季如春,为农、林、牧、渔、副业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79年以后,贯彻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农村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诗山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使企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全面发展。2000年,诗山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3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2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2亿元,农业产值1.0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9.5亿元,上缴工商税收1569.6万元,镇财收入2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65元。 诗山镇根据产业基础和区位特色,确定了建三城(即雨伞城、纸品城、轻纺服装城)、强三业(即食品业、家私业、彩印业)、兴三区(即旅游区、商贸区、文化区)为今后的总体发展构想,以此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其中雨伞业和纸品业是诗山镇的支柱产业。现有雨伞厂有20家,生产直骨,折叠等不同样式的自动、半自动雨伞规格200多种,年产量超过200万打,年创汇2亿多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14%,占年税收13.2%。以联发、新同发、益峰为骨干的纸业公司一直居诗山镇支柱产业之首,年产纸产品和纸制品产值近4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24%,占年税收37.8%。构建南安最大的纸品城和争取报批中国“雨伞之乡”指日可待。1991年,贾庆林省长视察雨伞生产时、欣然题词“南安雨伞创奇迹、全球十支有其一”,2000年,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长、解放军中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也予以鼓励题辞“中国雨伞城-南安诗山”;2001-10-12日举行“中国雨伞城”命名仪式。 诗山已开发的工业小区有:林埔口开发区、仙境开发区、长潭开发区报恩开发区。西上开发区、美丽潭开发区、埔美家私城等。诗山镇作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工业卫星镇,乡镇企业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乡镇企业已成为全镇的重要支柱,群众“奔小康、建新村”的主要渠道。诗山镇党委政府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合理利用国内外资金;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建立“引得来、留得住”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吸纳更多的创新人才,营造技术创新氛围,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引导企业树立现代化企业经营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诗山经济发展服务。 水利电力 诗山镇有小(一)型水库二座:1.官坑水库(在社一村境内),施建于1953年8月-1964年4月,库容量110万立方米;2.民主水库(在民主村境内),施建于1979年12月-1987年3月,库容量106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8座,库容量141.8万立方米;小型水库16座,库容量140.9万立方米。诗山的水库总库容量392.7万立方米。在坚持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抓紧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兴修大小水利设施200多处,保证灌溉面积1.2万亩,确保了90%以上的农田实现旱涝保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把更多的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诗山电力建设源于20年代,1927年至1930年由民军陈国辉在诗山街头创办“山头电灯公司”,为装机5千瓦的火力发电,日供电3-5小时。1960年始建后山水电站,为装机40千瓦发电机,架设至南侨医院3.3千伏的高压线路,至1994年建成水电站27处30台机组,总装机5100千瓦,年发电360万度。1981年建诗山变电站与省联网,并分别于1990年、1994年两次扩容。1994年10月又兴建224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2000年5月,诗山供电所归并于南安电力公司,同年又新建110千伏输变电站,继续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农网“两改”工作,满足企业日益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按照中央的“减轻、规范、稳定”的要求,加快适合当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降低电价,逐渐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真正使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994年在坊前村境内新建万吨自来水厂一家,2001年3月,又开拓一条新的引水渠道以保障用水的需求,镇区范围内已基本安装饮用自来水。随着企业和群众用水量的增加,镇自来水厂已趋满负荷,准备再筹建第二自来水厂,以满足群众和企业用水的需求,已纳入“十五”计划,并做好前期筹建工作。 集市贸易 诗山镇历来是南安西北部的商贸中心。早在宋代就建有山头塔脚街(在山二村境内),市场繁荣、商贸活跃。1927年-1929年,民军陈国辉牵头组织建成3里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诗山街道,计有商店370间。1929年至1930年间,陈国辉又牵头组织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溪街道、新墓坑街道、梧埔山街道和联星街道,计有店面百余间,主要经营土特产品、食杂和小商品。 解放初期,诗山的商贸活动仍以个人经营为主。随着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供销合作社的成立,集体商业额占了大部份。同时,供销合作社成立了一些专业门市部并在梧埔山、声东、鹏峰、新溪、社二、新墓坑、联星等设立分销组、店。先后建立西上、梧埔山木材市场、内益街、潭美街、社一街、鳌峰街等街道,商贸活动十分活跃。1989年兴建了诗山农贸市场,占地18941平方米,建筑面积13822平方米,总投资560万元,计店面129间。1992年新建恭先第二市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同时新建潭美商住区,建成商住大厦30幢,这些店面经营服装、五交、小商品及各种农副产品、海产品等。 1994年聘请福建省规划设计局对诗山镇区进行总体规划。镇区面积由2.83平方公里扩至8.5平方公里。镇区总体规划分三期进行改造。一、二期改建已全部完竣,组织验收后交付使用,让拆迁户住上宽敞、安全的新居。诗山街道道路硬化等设施建设也即将完工,今天的诗山街路面宽阔平坦,车来人往川流不息,人们穿的是现代服装,满街散发着新时代的气息,呈现出一派繁华富庶的景象,形象效果正在冲刺着构建南安西北部中心集镇,亮丽出一道风景线。 储蓄网点 清代末,诗山就设有“锦裕当铺”,民国25年(1936年),诗山开设钱庄,并在蓬华设立分点,有资本17000元,经营存款、放款、兑现银元、银两、钱币等业务。解放初,中国人民银行南安支行成立后,即在诗山设立办事处,1980年7月1日,由人民银行诗山办事处拆出中国农业银行。南安支行诗山营业所和中国银行南安办事处诗山侨汇服务站,1983年10月中行南安办事处诗山侨汇服务站升格为中行南安县支行诗山办事处,1989年10月成立工商银行诗山储蓄所,1975年后,诗山信用社及各村信用社、站先后设立,1991年升格为营业所,1993年开办建设银行诗山营业所,1994年7月设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诗山代理处,1994年底开办兴业银行诗山分理处,1993年诗山镇合作基金会及山一、社一、鹏峰、梧埔山等合作基金会成立,随后又有西上、声东、山二、凤坡、前山、联星、吾峰等村设立合作基金会,合作基金会2000-12-30日清盘关闭。1993年设南安县保险公司诗山保险站,至2000年,全镇国家银行、信用社及集体股份制基金会存款余额达5.2亿多元。诗山镇党委政府广泛宣传勤俭持家,动员人民群众节约储蓄。各专业银行也将储蓄存款作为信贷资金的一大来源。 交通邮电 古代驿道及明、清时代的“官马大路”是传递公文和官吏往来的交通道。当时诗山境内各乡里之间都有小路互通至“官马支路”。 民国8年(1919年)诗山开始建成全县第一条至码头公路。全长10公里,因地形平坦,群众踊跃投工,当年建成。同年开工建设诗山至永春公路(诗山至长潭桥全长6.32公里)至民国13年(1924年)建成。民国19年(1930年)诗山至高来格公路,民国24年(1935年)诗山至蓬华坑尾桥(全长14.38公里)、诗山至安溪公路分别建成。 解放初期,诗山没有乡村公路,仅有各乡间1-2米宽小路。1958年大跃进时期,贯彻“全党全民办交通”方针,各大队掀起兴建公路热潮,当时有新建的,也有由原来小路扩建的。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加速公路建设,实行“民办公助”方针,全镇乡间公路迅速发展。诗山镇乡间兴建公路的有:诗山至坊前、民主,高来格至钱塘,民主至黎明,内益至坊前,坊前至山一,诗山至社一,埔美至社二,梧埔山至声东,联星至联山等10条公路共42.3公里。1990年后,各村陆续拓宽铺设村路水泥路面。截止2000年,诗山各村已实现村路全部铺设水泥路面。1994年——1995年,省道305线诗山路段总投资900多万元,省道212线总投资600多万元,诗山路段改建拓宽为24米宽的水泥路面。 诗山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省道305线、212线横贯诗山。诗山镇区公路至晋江机场是65公里;至高速公路是62公里,至泉州后渚港码头是73公里;至石井港口码头是90公里;至厦门机场是120公里。改革开放以来,诗山92.6平方公里的锦锈大地,处处焕发机,是海内外人士投资的理想之地。 诗山邮电发源于清朝以后,1905年开办山头城邮政代办所,1921年4月1日开办报到发行,1952年10月诗山邮局改为邮电营业处,开始办理电信业务,1953年成立诗山邮电支局,1956年晋升为三支局。1957年11月,开办长途电话及电报,1964年邮电发展至农村,当时有6对明线。至1969年电话总机门数50门,实装电话28门,1973年7月全县第一个实现村通电话,电话用户达76户,1989年7月开通500门自动电话,1987年7月开始办理邮政储蓄,1992年12月开通3000门程控电话,后经二次扩容,至1994年装机容量达12000门,并建成邮电模块母局,装机户数达到2459门,2000年诗山镇有实装机达14300门程控电话和五座移动电话基站(其中二座联通电话基站),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无线传真顷至全球,确保同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联系畅通,为海内外投资客商的开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邮电储蓄达到三千六百多万元,在全省范围内享有名次。 文教卫生 诗山镇是著名的文化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1953年成立诗山文化站,为全县最早的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单位。1980年成立诗山文化中心站,是泉州地区第一个成立文化中心站的乡镇。1987年诗山文化中心站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又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1992年被评为全省特级文化站。诗山文化中心站本身就是一座群众文化娱乐园,内设有图书馆、科普室、南音室,展览室、音乐室等。1988年6月,诗山、金淘、蓬华、眉山等乡镇联合在诗山成立“诗山吟社”。中华诗词、源远流长,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有赖于诗歌优美之功能,号称为伟大的诗国。今日骚坛之俊彦菁英,追上时代潮流。发挥高度智能学识对历史有所贡献,创造完美的诗歌体系。泉州楹联学会成员——诗山红旗村人李祖招先生,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今日诗山新颜赞誉道:“诗天星月明如画,山水阳春夜不寒”;“诗山占尽秋江月,公园齐开玉树花”。作者的诗意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反映现实状况,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出诗山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写照。 为优化美化育人环境,诗山镇每年投入文化事业经费占镇财的27.98%,不断加大对文化环境建设的投入。1995年诗山镇创办了燕山儿童文化园,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拥有24项娱乐教育设施,总投资500多万元,是国家级儿童文化园。1997年全国农村儿童文化园工作会在泉州召开,与会者特地专程来文化园参观,对燕山儿童文化园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诗山全镇有文化娱乐场所37个,其中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电视站、电视差转站、有线电视站各一个;有图书馆一座,藏书近2万册;影剧院一座,公园一个(建于1929年,是二十世纪早期我省两个乡镇级公园之一),老人活动室18个,村办文化室18个(1982年诗山镇18个村都建立文化室),村办广播室18个,电影队5支,业余剧团5个,卡拉0K舞厅5处等。通过一系列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侨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营造出浓烈的文化氛围。 诗山地区之兴学设教,历史悠久。以缺乏文字记载,遂缥缈若遐荒事、难以稽考。据《泉州府志》载:清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左右)格外、黄坡(今称为风坡)等地设有“社学”,亦语焉不详。有史之翔实可证者,当以清光绪年间创立之诗山书院(引自《诗山书院志》重印序言)。诗山书院由清举人戴希朱等倡募巨资,于光绪庚寅(1890年)就诗山东岳庙拓为书院,构筑学舍二十余间,又实置书田近百亩,延请名师专掌教事,济济学士聚集一堂,弦诵之声不绝。光绪甲辰(1904年)颁布实行新学制、乙巳年(1905年),诏令废科举,遂创办进化学校(《南安县志》载)。翌年(1906年)诗山书院改为诗山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改学堂为学校,‘民国27年(1938年)12月,为避免日机滥炸,泉州、集美等部份中学相继内迁南安县,集美高中迁驻诗山’(《南安县志》载)。诗山镇读书之风尤盛,“前人创始作育、惠泽留贻来叶”,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以及特定的历史意义。 诗山镇拥有1所高中校、4所初中校、18所完小、20所幼儿园、教职员工775人。在校学生数16278人,其中小学生数9845人,中学生数6433人。南安师范学校也办在诗山境内。于1989年和1991年分别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镇各中小学全部实现校舍楼房化,有9所学校拥有自己的专用礼堂,学校校舍已初具规模。已达到小学生均校园面积15.75平方米;中学生均校园面积35平方米,全镇校园建设正在向花园化发展。全镇已成立体育教育基金会20个,拥有基金1034万元,专款用于奖教奖学基金。各小学“十配套”工程达到泉州市标准,鹏峰二中、联星中学已分别基本具备省、泉州市达标初中校的指标要求,诗山中学通过省二级达标中学验收。 诗山的古代体育,民间体育有:清明“踏青”、重阳“登高”、武术、舞狮、拔河、挑重、角力、赛棋、跳绳、踢毽子等活动。 近代体育和新型学校同时兴起。民国18年(1929年)民军陈国辉牵头在南安师范校址创建体育场,跑道400米,为当时全县第一个标准体育场,体育场内还建有游泳池一个。泳道长25米。30年代诗山开始举办略具规模的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及一些田径项目。1930年夏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四县在诗山联合举办运动会,项目多、规模大、体育人才汇集、掀起了南安近代体育的热潮、推动了南安体育的发展。 1930年夏的四县运动会,诗山人叶祖烈独得二枚国术比赛奖。民国23年(1934年)林大义昆仲自台湾回家乡,在南安、泉州等地开设“国术馆”,行医济世,传授少林龙虎拳。林大义昆仲民国38年(1949年)在诗山开设的“国术馆”,收徒弟近20人。民国30年(1941年)4月4日至4月7日,在诗山体育场举行南安县第二届运动会,设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等项目,参加人数达1166人。自建国以后,诗山镇重视农民体育活动,每年都要举行体育比赛,除一般的球类、田径项目外,还有舞狮,挑重、拔河、角力等具有农村特色的项目。诗山鹏峰人陈文金1957年参加省及晋江地区田径运动会均获得跳高项目第一名。1957年又荣获全国的田径动动会跳高项目的第五名,是国家级一级运动员。1986年8月15日,南安师范学生白梅芳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大连举行)上荣获二枚金牌(分别为100米12’4、200米25’9的赛跑项目优秀成绩)。1987年2月成立诗山武术馆、1988年2月下旬,在诗山发掘南少林武术中的“龙虎拳”新拳种(《南安县志》载)。1984年成立镇乒乓球协会;1985年成立了诗山文化体育基金会。1998年元宵节,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大会演,诗山获得四个一等奖(黄子文、陈宝国、黄亚南、陈铁山);2000年11月,黄子文、陈宝国参加国际南少林武术五祖拳大会演均荣获一等奖;2001年3月,叶姜赐参加福建省太极拳比赛荣获一等奖,等等。这些都是诗山镇体育健儿的佼佼者。1986年诗山成立了老人体协、1995成立镇体育领导组,每年均拨镇财款用于体育活动。开始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使全镇体育事业不断发展。1987年后,18个村先后成立了老人协会,近年来,镇老协以“热爱健身,崇尚锻炼,文明向上”为主题,突出老年人的自觉参与性、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宣传并推进诗山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他们常于清晨时分在各个体育场练太极拳太极剑、打门球,组成老年人门球队,每日早、晚坚持活动,多次承办和邀请开展老年人群众性体育活动。随着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及体育场地设施的改善,诗山的体育事业相当活跃。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重视体育、社会群众关心体育,企业学校农村兴办体育”的社会环境。 民国时期,诗山个体行医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缺医少药,鼠疫、霍乱、天花等各种传染病常有发生,无力医治而蔓延扩散,因此各种疾病的患病率高,人均寿命短。民国19年(1930年)诗山人爱国华侨吕双合、黄文兰,金淘人爱国华侨黄奕住在诗山创办同仁医院,当时由郑映如医生主持,为期不久。后由黄会文医生接办为私人诊所。 1950年诗山建卫生所。之后,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全民性卫生宣传教育,家家动员、人人动手、开展讲卫生,消除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孳生场所,危害人民的各种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全镇有市级南侨医院一座、医生护士132名,病床170位;有镇级卫生院一座,村级医疗站18个,个体开业诊所30多家。 近几年来,医院与各村多次配合,经常进行调查,并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妇幼保健,每年都对幼儿进行预防接种。1991年镇成立计生服务所。配备X光机、B超机,群众依法生育观念显著提高。1994年底,全镇18个村均建立计生服务室、计生工作已逐步走上“三为主”和村自管理轨道。 宗教 诗山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现存寺院有凤山寺、凤翔院,道观有龙山宫、永安宫、西碧岩等,基督教有诗山基督教堂。宗教有数不胜数的神仙传说和灵验故事,这些饱含人民群众的爱憎和心愿的民间故事,宗教文化向寺院宫观外幅射的产物。它们不胫而走,世代口口相传,使这些寺院宫观和佛道教名山更加令人向往,使神仙道祖与民众的心贴得更近。这一现象属于传统的民间信仰和民间风俗的复活,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民群众心理的巨大变化。因此宗教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使地方文化更加丰富。近年来,诗山镇党委政府认真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在落实贯彻宗教政策的讲话精神,发挥宗教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引导宗教为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积极组织和引导宗教界大力开展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为诗山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做出一定的贡献,树立了宗教界在社会的良好形象。 名胜古迹 诗山是一座地灵人杰的文化古镇。“境内山环水绕、簇秀攒奇、承欧阳四门破荒之泽、乃朱紫阳过化之乡,此故山川灵秀之所毓钟,文化积淀深厚”(《诗山书院志》再版序言)。有引人注目的四景十二奇。四景即:白云室、资福院、秀峰岩、万寿岩;十二奇为:欧阳坟、云归洞、木根桥、百层阶、普光塔、圣水洞、迎云台、透龙泉、伏虎宫、千岁龟、古迹坛、佛祖墓。历史上的诗山镇范围包括蓬华镇、码头镇,是南安西北部的旅游中心。名景名山名人名寺甚多,今“四景十二奇”或存或圯,尚待开发;有“诗山十八景”:凤山胜览、白云春晓、龙山夕照、潭美观鱼、塔尖生金、钟山积雨、鹏峰胜地、簸溪夜籁、文章叠雪、五台浮莲、长潭秋月、天柱观日、将军坐帐、石笋冲天、美宫待宫、澳口夜渡、铜喉锁口,贞坑瀑布(现今“诗山十八”景之泛分布在诗山、码头二镇、但绝大多数的景点分布在诗山);还有“古山四景”:山中狮母潭、溪边大石坪,仙人井水寒,长空白练飞。 诗山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有闻名遐迩的凤山寺;有二十世纪早期我省的两个乡镇级公园之一的诗山公园;有位于梧山村境内的西碧岩,有位于社二村境内的凤翔院;有位于山二村境内的“诗山石塔”;有位于诗山公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更有坐落在梧埔山村卿园自然村,清代咸丰年间建造的“广源成古民居群”11座(现存6座)装饰有精美砖雕、石雕、木雕;坐落在联星村杏塘自然村保存尚好的清代建筑“杏塘土楼”。是风光奇特的仙境胜地,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有仿唐式古典庙宇建筑的文化韵味,是探索历史和文化聚会的理想景区,是海内外游客旅游观光,朝圣的好去处。 凤山寺:位于文章山东南的凤髻山上,因形似“飞风落洋”而得名,面向诗山镇。山势巍峨雄伟,层林叠嶂,林荫蔽天、蔚为奇观。凤山寺不仅本身是古典殿堂楼阁,规模宏伟、雕龙画栋,金碧辉煌,而且是深藏在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之中的古刹。凤山寺属多神庙,三教合一,主祀广泽尊王(郭忠福),凤山寺古称郭山庙,传统以来曾有和尚主持。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以其生平事亲至孝,后人称之为“大孝成神”而崇拜。闽台各县、市及东南亚各国之善信者,无不尊敬而信仰之,因感其孝道也!香火新盛不衰。可是在1966年5月21日(农历四月初二)惨遭破坏,被夷为成墟。1978年冬,承蒙东南亚各国侨胞倡议重建,且得到海内外同胞的重视努力和支持,古刹重新,建设规模之雄伟超越历史,景观焕然一新,充满着古香古色、厚重朴实的闽南传统风格的皇宫式殿宇,散发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台湾民间崇祀广泽尊王的庙宇有236座;东南亚各国供奉广泽尊王的庙宇多达300余座。诗山凤山寺是世界各地供奉广泽尊王庙宇的祖寺庙,香火终年不断,每年前来朝圣者可达100万人次,其中境外50-60万人次。 目前,诗山镇政府对凤山游览区进行了总体的布署和规划,扩大范围,逐渐形成以凤山寺为主体、集商贸、服务、休闲、朝圣、观光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游览区,接受市旅游年建设的辐射。推出旅游线路与市接轨,争取在近年内形成“凤山寺——诗山公园——西碧岩——‘诗山十八景’——凤翔院”一日游的旅游专线,实现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诗山公园:位于诗山镇区中心,建于1929年,是我省二十世纪早期两个乡镇级的公园之一。现有景点:龙山宫、烈士纪念碑、文化中心站、影剧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站、忠烈祠、荷花池、龙凤池、池心亭、九曲桥、花圃、运动场等。是镇区中较幽静的环境。诗山公园自建立以来,就成为人们休闲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目前诗山镇政府正抓紧对诗山公园的改建,在完善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公园的整修和治理,着力筹建诗山镇历史博物馆,力争把诗山公园建成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西碧岩:西碧岩位于诗山镇梧埔山村坑园境内。西碧山自文章山脉而来,以地域居西,而林木经年葱翠如碧得名。西碧岩居于西碧山山腰,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岩中奉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文革”浩劫,西碧岩无端被毁、夷为平地。1976年秋,旅港等同胞虔诚捐建,新建的西碧岩庙宇一新,宏伟壮观、红砖绿瓦、青琐丹楹,备极壮观。占尽峰壑风光、收尽胜地大观、香火鼎盛。西碧岩附近有一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古井一口,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诗山旅游朝圣景点。 凤翔院:凤翔院位于诗山镇社二村,创建年代久远而缥缈苦遐,难于稽考。崇祀“三清教主”: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据传当年有位陈蔚老者,路过社坛三樟树,西望龙髻寨山川峻秀,似凤飞翔,且时有灵光祥气隐现,知是洞天福地,便倡建道观,竣工落成开光时,取名“凤翔院”。神灵威名远播,每逢春节进香取火时,善信者络绎不绝,香火经久未衰。凤翔院旁还有“古山四景”奇观,亦为诗山一旅游朝圣景点。 诗山石塔:位于山二村境内,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建造。阿育王式塔形,塔系辉绿岩砌筑,平面呈方形,须弥座、束腰四面浮雕双狮戏球、三狮戏球和花卉。塔身四面各雕一佛像。四专角各雕一力士。塔顶方形翘角,四面雕狮首。四角置蕉叶形插角,塔刹刻五重相轮,塔置于9.5米高、四周边长2.6米的基座上。诗山石塔造型优美、雕工之精致在我省的同类石塔中堪称上乘,它是研究泉州地区佛教艺术和石雕工艺的宝贵实物。1983年公布为南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进行维修,200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南安市西北部(诗、淘、码)第一个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诗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64年,属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型五角、钢筋混凝土座、石构碑身、碑高4.08米,占地48平方米、四面皆书“死难烈士万岁”,碑内安葬着第二次国民革命战争和解放初期剿匪斗争中牺牲的十二位革命烈士的遗骸。南安县(市)先后于1984年、1994年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旨在保护与充分发挥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烈高尚品德的作用,清明节前后,诗山及附近乡镇中小学生都前来瞻仰祭扫革命烈士,倾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介绍。学习其爱国主义,浩然正气的高尚品德,以之勉力自己勤奋学习,长知识,以备将来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各种优秀人才。 人物撷英 诗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继开闽进士欧阳詹之后,有其侄欧阳秬开成三年(838年)登进士第。以纯孝闻于乡里的郭忠福。欧阳詹之后辈欧阳珣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明代登进士第戴廷诏。清初陈万策以作词著名于时,雍正皇帝赞为“词林之最”,其文章也为乾隆皇帝所赏识。吴瑞玉为护国军第一路军组织者,李刚是泉州中心县委书记和中共闽中特委书记,吴青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皆为诗山俊杰。 欧阳詹(756——800),“字行周,闽之南安(诗山)人也。先世曾居晋江潘湖,其祖父母迁于高盖山傍之小山,结庐而居”(据《诗山书院志》载)。祖上和父兄曾任瓯、闽、粤地方官吏。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期,是泉州市历史第一个进士、文学家、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著作颇富,收入《欧阳行周集》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达140多篇。 欧阳秬(?——884),字降之,诗山人,欧阳詹之侄。为人鲠直,早有文名。曾有吴县人陆夸,官右拾遗,因不满降调司勋郎而弃官归隐。文宗即位,召还。陆夸闻诏,匆匆上路。欧阳秬写信嘲讽他归隐是虚,买爵是实,致陆夸羞恼无地,半途而返。秬因此声名更振。唐开成三年(838年)登进士第,授昭义节度使(分镇泽州,潞州)刘从谏幕府参军。 郭忠福(923——938),先祖居于安溪,其祖父母之后世居诗山郭山之麓。自小聪颖过人,十分孝敬父母,少年时家贫如洗,三餐难以果腹。其父郭亮,务农为生,起早摸黑地在田里累死累活地干活,熬出一身病来。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其母姓林名素娘,温柔贤惠,吃苦勤俭,不分昼夜地操劳。没想到丈夫被病魔夺走。因家道贫寒,筹不齐丧葬费,母子俩只好含泪把尸体烧成灰,装入罐中,暂且放置在茅屋里。父死无以为葬,遂卖身于杨姓大户为奴。时杨氏延请塾师在家教授子侄,忠福时过窗下,入耳成诵。塾师奇之,目为神童。塾师怜其孝,指杨家圈羊,之地可葬、忠福听从塾师指点,安葬了父亲骨灰,逃离杨家。母子两人相依为命,靠替人佣工、放牛苦度生活。有时主人家给忠福一点吃,他必留着带回给母亲共尝。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八月甘二日,忠福牵牛上凤山放牧,自己攀上绝顶,坐于古藤上玩。竞自溘然长逝坐化。时年仅16岁。乡人嘉其孝,怜其殇,于坐化处筑祠祀之。 后其孝行闻于官,历代交迭奏请加封,奉为神。自宋绍兴间敕封“威镇广泽候”,敕建威镇庙始,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累封至“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分炉至闽台港澳及世界各地,香火鼎盛不衰,是闽南一带重要的道教神祗。 欧阳珣(?——1126),字全美,诗山人,欧阳詹之后,徙居庐陵(今江西吉安)。宋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授忠州教授,迁南安军司录、知盐官县。 宣和七年(1125年),珣以荐入京师,值金大举南下,朝议割河北三镇求和。珣率其友九人联名上书,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主力战。翌年,金兵围京师,宋王朝再集群臣商议。欧阳珣抗言当与力战。他说:“战败而失去地方,他日要收复,理直;不战而割让土地,他日要收复,理屈。”,当时李祁彦,张邦昌等投降派为宰相,闻言大怒,本想杀掉他,后为群僚劝阻,改令欧阳珣以将作监丞衔奉交割深州与金。欧阳珣至深州城下,恸哭失声,对城上守卫军民大声喊话说:“朝廷被奸臣操纵,贻误至于今日地步!我已下决心赴死,你们应努力尽忠报国!”因此被金兵押赴燕京处以火刑,以抗节尽忠,壮死殉国。 戴廷诏(约1564——1632),字道阶,号赞美,诗山人(今码头镇大庭村)。明万历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先后任兵部主事,蜀端王幕府参军,江西按察使,布政使等官。一生著作有《历代帝王纪》、《历代名臣录》、《诗山草》、《家训宝监》等。 陈万策(约1666——1734),字对初,号谦李,祖籍安溪(今祥华镇),其父陈迁鹤赘于诗山大庭(今属码头镇)戴氏,遂占籍南安。策幼年聪颖智,读书三过成诵。9岁能文,晓得星平易数。15岁工诗,17岁遂以南安籍考试第一,及府学。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其父迁鹤举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累迁至侍读左庶子。万策随父在京,三十二年(1693年)领顺天府乡荐。安溪籍相国李光地极相器重,聘为子侄师。康熙五十七(1718年)一举进士及第,人史馆,参与武英殿纂修兼养斋侍读。之后、曾与李光地一道奉命修纂《周易折中》、《性理精义》、《钦定诗经汇纂》,手画易数启蒙诸图,多前人所未发,曾得康熙谕旨褒扬、雍正赞为“词林之最”,其文章也为乾隆所赏识。 吴瑞玉(1866——1915),诗山吾峰村人,一生追随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初加入同盟会海外组织。1909年又在闽南组织义军讨伐袁世凯,被选为福建护国军第一路军司令。 李刚(1914——1941),字瑞悌。原名李敬文,曾旅居马来西亚。后回国参加抗日,先后任中共金淘区委委员、中共闽中工委委员、闽南特委书记、中共泉州中心县书记等职。在晋江、南安、惠安、泉州一带开展革命工作。1940年4月在泉州市涂山街组织民众一百多人,开展反饥饿,反压迫斗奸商的“抢米斗争”,取得胜利。1941年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闽西北山区反动残酷“围剿”,李刚当时在崇安省委干校学习,在反“围剿”中不幸牺牲。是福建省著名的革命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