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青山有幸埋忠骨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在水头镇康店村复船山(又名橄榄山),距英雄的故乡石井仅八公里。1982年由国务院颁定为全国第二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拨款修建围墙、山门,建立“成功陵园保管所”,编制定员为二人。 郑成功陵墓(以下简称“郑陵”)墓身长23米,宽18米,墓地范围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矗立一对直径52厘米,高14米,顶端各一石狮的八角形华表,系以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是一件十分精致的石雕工艺品。 郑陵原是石井郑氏七世祖乐斋公之墓。石井郑氏是宋靖康年间由闽侯迁入,一世祖为郑阮石。据郑氏族谱记载:“先世自光州固始县人闽,由闽侯居漳居粤。至阮石公乃居泉之南安县扬子山下石井乡,逐为南安人。”石井郑氏八世祖于野,九世祖郑深江也葬乐斋公墓中,系三代共茔。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日,郑成功病逝于台湾省台南王城,享年三十九岁。葬于台南洲仔尾。1683年施琅率军入台,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清,携眷入京,蒙恩封汉军公。因“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具疏乞请迁葬内地祖茔,奉特旨恩准”。(见郑克塽《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康熙皇帝恩准郑成功迁葬回故乡祖茔并御笔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一对赠“忠臣”匾额,并派御林军护灵。郑克塽令弟克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村乐斋公墓内(郑克塽《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同时归葬祖墓的还有郑成功之父母郑芝龙(因被清廷杀于北京柴市,故以木主入官)翁氏(即日女田川氏),郑成功元配董夫人,郑成功之子郑经与夫人,一共六部棺材归七世祖乐斋公墓内。因御林军守墓护灵,故复船山郑陵墓地俗名为“御踏埔”。 一 郑陵墓碑系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高75厘米,长185厘米,呈“山”字形,阴刻“明·石井·乐斋公·淑慎郭氏·桥梓·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字样。有的人参观郑陵时,因墓碑的写法未有“郑成功”三字,不明内因,产生模糊,难以理解,这也不奇怪。但只要翻开石井郑氏本宗族谱,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据《石井郑氏本族谱》记载:石井郑氏一世祖阮石公传至七世乐斋公,八世于野公,九世深江公,十世象庭公,十一世飞黄公(郑芝龙小名一官,字飞黄),十二世郑成功,十三世郑经。由于墓主是郑成功的七世祖乐斋公,那么,从乐斋公算起,郑芝龙是郑乐斋的五世孙,郑成功是六世孙,郑经是七世孙。因此,墓碑上署上的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即是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那么,墓碑上为何不直署上“郑成功”之字呢?原因有二:其一,因为郑成功是逝世后三十七年才归葬祖茔,按严格的辈份区分和“祖孙同茔,父子共室”的祖墓书写格式,既使下辈官职再显赫也不能直书其名。其二,从当时郑氏的处境看,虽然康熙帝比较开明而公正地评价郑成功,但从整个清王朝长期统治的角度看,这样写法可以避免后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让前来参观郑陵的人明白这一点而了解郑成功墓的来龙去脉,1990年南安郑成功纪念馆在郑陵前树大型石碑《郑成功迁葬始末》,把以上情况说明白清楚,让前来参观的人们一目了然,明白其事。 二 郑陵自墓主乐斋公入葬以后,还有其子郑于野,其孙郑深江附葬于内,系三代归葬同茔。郑成功抗清时,屡败清军于闽南一带,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后,明郑与清军对峙局面仍然十分严重。清军在军事上不能打败郑成功的无奈之下,曾用挖祖墓烧祖祠的所谓断其风水龙脉的下策,妄想以此挫败郑军。因此,在郑成功的叛将黄梧的策划下,挖乐斋公祖墓,破坏墓域,一直到1674年郑经西征驻扎在漳泉一带,闻知此事,才回故乡修乐斋公墓茔并撰《宣明石井祖坟墓志》附于墓内。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墓。 郑克塽归清后,携家眷入京,受封为汉军公,因郑成功夫妇墓葬于台南,隔了海峡,帆船远涉海峡,受自然条件限制,航程与抵达日期无法估计,每年春秋二祭颇费周折。因此,郑克塽上疏奏请康熙帝乞准祖父归葬祖茔,获准,于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卯时归葬于覆船山乐斋公墓,同时归葬的还有董夫人,郑芝龙夫妇,郑经夫妇共六部棺材。郑克塽派其弟克专程回石井办理迁葬事宜,并撰《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在迁葬同时,树高达十四米的华表一对,石雕旗杆夹两排并扩大墓园。 1929年4月,郑陵被盗,系从墓碑下条石挖入,盗墓者慌忙之际只打开前面墓室,系殉葬品室,盗了一些殉葬品后匆忙逃离。次日早,康店村报请石井郑氏前往探视,石井郑氏诸族长辈闻讯立即赶赴郑陵。据当时一齐前往的郑君琴老先生回忆:盗墓者盗了一些陪葬品为头饰、衣物,大部分衣物丢弃在墓地,均已腐烂。当时在场的长辈决定打开郑成功棺椁。郑陵各墓室很高,有二米左右,不必弯腰行走。郑成功棺椁系朱红色,尚完好,棺盖打开后发现底部水银很多,到康店村购买12只瓷盂装得满满。郑成功骨骸完整,头部稍偏,人很高大,小腿骨如要装进“皇金”(闽南一带“拾骸”用的瓷缸,园柱形,高五十公分左右)。从郑成功棺椁清理出玉带一条,头发,龙袍残片,靴面,玉骨扇一把,作战用的藤盔一顶,金狮12只。这些物品除玉骨扇遗失,12只金狮由族长决定运到厦门郑成功纪念馆,玉带、头发、龙袍、残片、靴面等存于南安。同时,从墓志铭室取出郑经、郑克塽写的两块墓志铭,请人拓片,所以才有现存的字迹十分清楚的二帧墓志铭拓片。 1962年为纪念郑成功逝世300周年,福建省成立纪念委员会,由江一真同志任委员,在福州、厦门、南安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南安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郑陵域及周围环境,筑砌平台、台阶、植树、并树重修碑记。1982年郑陵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由国务院树石牌,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建围墙、山门、并请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郑成功陵园”镌刻于山门横梁之上。1990年台北延平宫捐建拜亭,大型香炉,大理石案桌。1994年港胞余新河先生捐款100万元,扩建陵园面积为100亩,修建大型围墙,陵内广植树木、果树。 三 郑陵自郑成功棺椁归葬之后,除郑克塽派其弟回乡办理迁葬仪式,举行大规模祭奠活动外。还有1910年(日本明治四十三年)日本天皇派钦差大臣管森良及随员串宇专程到石井,举办祭奠郑陵的大型活动。在石井郑氏宗亲的陪同下,祭奠场面十分隆重。临别时,串宇先生手书汉字中堂一幅送郑氏留念,内容是郑成功的诗《礼乐衣冠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在举国欢庆抗战和台湾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石井举行大规模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逝世283周年纪念活动。石井各界人士及郑氏宗亲数千人在郑陵前举行大规模祭奠仪式。在英雄故乡石井举办大规模篮球冠军赛,运动队来自厦门、漳州、泉州、晋江、南安等地。同时高甲戏连台演出,街头巷尾,人群络绎不绝,盛况空前。1962年2月1日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郑成功是在收复台湾后的同年农历五月初八日逝世,所以也是逝世300周年),为纪念英雄驱遂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光辉业绩,福建省成立纪念委员会,举行纪念活动,厦门召开学术讨论会。在晋江专员公署和南安县人民政府的组织下,举行大规模谒陵祭奠活动,地、县党政领导参加,陆海空三军为前导队伍,南安各界人士及郑氏宗亲近万人参加,场面十分肃穆而隆重。在这一天,经省文化厅批准,厦门、石井两处郑成功纪念馆剪彩开馆,接待参观。 1992年农历五月初八日,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逝世330周年,泉州市暨南安县人民政府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国台办派专员参加,省委领导何少川同志,省政协副主席陈希仲先生及黄长溪先生、泉州市、南安县五套班子领导、日本平户市代表团及海外侨亲、三胞共二千多人冒雨抵郑陵参加祭陵活动。这一天,还在石井郑成功纪念馆参加郑成功碑林奠基仪式,参观郑成功史迹。 1997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35周年之际,泉州市、南安市联合举办大规模系列活动,石井郑成功碑林举行落成剪彩。在泉州、南安及石井举行各种形式纪念活动,这是一次纪念英雄,缅怀英雄业绩,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的盛况空前的活动。 2002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等有关部门将联合举行大规模系列纪念活动,弘扬郑成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地域优势和人缘优势上,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在各方面的交往和交流,提高侨乡南安的知名度,促进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