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有人称桂圆,学名DIMOCARPUS LONGANA LOUR或EUPHORIA LON-GANA LAM,为无患子科,龙眼属。
龙眼除鲜食外,还可以焙制龙眼干,龙眼肉,加工龙眼罐头,龙眼膏,酿酒等,又可以制高级活性炭、糊精等的原料。在龙眼的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自古以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把它视为珍贵的补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龙眼味甘,开胃健脾,补虚益智”。现在仍广泛用于医学,它具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之功效,可作为治疗病后虚弱,贫血痿黄,神经衰弱,产后血亏等。因为它果肉含有全糖量12.65——22.55%,还原糖3.65——10.16%,转化糖9.59——13.95%,含酸0.096——0.109%,果肉每100克含维生素C43.12——163.7毫克,果肉含粗蛋白质,维生素K及无机盐类等。除与其他果品一样能提供人们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外,尚能供给更好糖、维生素C、K等,对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有特殊的裨益。
我市的龙眼生产与发展具有漫长而悠久的历程。据古籍记载和海南野生龙眼群落调查报道,龙眼原产地是在我国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地区则由我国传去,其栽培历史悠久可稽。据《群芳谱》引《梧浔杂佩》说:“龙眼自尉陀(注:南越王)献汉高帝始有名”。公元前111年《汉书》中的《三辅黄图》记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花异木……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年桔皆百余本。”由此可见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6年,距今2100多年前破南越(广东、广西)时,把我国南方龙眼引种到中原温带地区去。
晋代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公元290——307年),记载:“魏文帝(公元220——226年)诏群臣曰:南方果之珍者有龙眼、荔枝……出九真、交趾。”由此说明三国魏文帝(曹丕)称帝时,至今也有1778年的历史。
龙眼最早栽培在岭南一带,而四川、福建栽培较晚。三世纪70年代的《广表》古籍有龙眼栽培记载,三至四世纪左思之蜀都赋载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而绿叶之萋萋,结彩果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而猗猗”。吴都赋载曰:“龙眼、橄榄、探榴御霜。”福建古时属吴越之地,而浙江一带不产龙眼橄榄,故其所云,足见四川、福建栽培龙眼有1500多年历史。
公元一世纪的《南裔异的志》,后魏贾思勰(公元533——544年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唐宋以古籍,场有记载龙眼,同时栽培十分广泛,南宋黄庭坚《活翁叶说》:龙眼唯闽中及南奥有之。明趄陈道、黄仲昭《八闽通志》(1419年):“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泉州府诸县皆有,郡中龙盛,漳州有产,兴化府郡人杆之者亦多。”《荔林谱》云:“寄远广贩,坐贾行商,利反倍于荔枝。”说明到明代以后,龙眼栽培已超过荔枝,成为最大宗之输出外销果品。英国人麦克米伦所著《热带园艺植物手册》提到:“龙眼与荔枝并肩于1798年由中国传入印度。”由此可见,龙眼原产于我国南方及越南北部。
世界龙眼分布以亚洲为主,有中国、泰国、印度、越南、菲律宾;十九世纪后传入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部分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面积、产量、质量首推第一。
我国龙眼分布集中在华东、华南诸省区、福建、广东、台湾是主产区,广西、四川次之;云南、贵州也有少量栽培。我省是全国栽培龙眼最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莆田、龙岩、福州等40来个县(市、区)。
我市种植龙眼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龙眼的主产区,是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
1949年,全市大多为零星种植,面积共有3182亩,总产量4261吨,1950年后,龙眼种植逐步发展,1955年种植面积6002亩,总产量8970吨,占全市水果总产量四分之一,其后不断发展,1978年,龙眼种植面积20678亩,1985年龙眼种植面积54503亩。至1998年,全市龙眼面积达20.6万亩,总产量达2.05万吨,其中有15个万亩以上乡镇。主要栽植品种有:福眼、东壁、蕉眼、水涨、赤壳、油潭本、乌龙岭、普明庵、乌秋本,大鼻眼、鸡蛋龙眼等。还有稀优品种如:官桥福眼、丰州福白、早白蕉眼、官桥岭兜石蕉眼和兴化皮、石井苏内的苏本等。南安龙眼种植面积、品种之多在全国均居首位。1998年8月,我市被国家有关机关命名为“中国龙眼之乡”称号。“南安福眼”参加福建省优质农产品评比审定活动。经福建省名处牌农产品审定委员会评审,南安福眼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近年来,我市依靠科技进步对龙眼进行全方位的结构调整。如通过新优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低产果园的改造,提高产量和质量,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开展贮藏保鲜和焙干技术的研究等,使龙眼生产逐步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市政府同时拨出专项资金扶持企业新增发展72条龙眼烘干生产线和1000多个焙干灶,促进南安龙眼的加工转化,使龙眼经济成为“在山上再造一个南安”的坚实基础产业。1999年我市龙眼干已获得注册的有“缘喜”牌桂圆干和“佳日”龙眼肉干商标。这是南安龙眼走进国际市场的绿卡,经省绿色食品办的环境检测,南安龙眼产地环境已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因此,南安正抓住有利时机,促进龙眼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南安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