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贵峰王氏家庙渊源暨迁居台湾初考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潺潺西溪水,流淌着“三进士、六举人”的故事;巍巍贵峰山,传扬着“中华第一诗村”的赞歌。花开花落,星移斗转,六百年之沧桑,崛起了一方望族——贵峰王氏。 一、贵峰王氏由来 贵峰王氏嗣续开闽王审知公后裔,远溯上祖乃姬氏周灵王太子晋,也称王子晋、王侨、王子乔,系太原琅邪王氏始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开闽王三兄弟系太子晋子乔公第四十九世裔。贵峰王氏开基祖讳应寿,字孟奇,号一斋公,乃审知公第十八世裔,宗延政公。应寿公明洪武初生于漳州田里乡。其父讳子广,生子二,长为彦英,富且强,留居原籍;次为应寿,贫且弱,出祖谋生。洪武年间(大约1395年)至贵峰村,因喜其山水明丽,土地肥沃而定居于斯。劳作之余大牧其鸭,以谋家计,故被后人尊谓“鸭公”。鸭公秉性仁慈,待人宽厚,故得名师指点,回原籍负父骸葬于岩头乡贵峰山下埔头,风水名曰“半月沉江”,尊为贵峰王氏始祖,旋即建家立业肇基贵峰,且生齿日繁、嗣续绳蛰,代有辉煌。六百余年来,传衍裔孙四万余众。 二、贵峰家庙——四百多年的古建筑 沿着宽敞的306省道,出南安市北郊,溯西溪而上四公里处,有一座四百多年前的古建筑——贵峰家庙。尽管周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但修茸一新的贵峰家庙依然是那么典雅和辉煌,绝非现代建筑所可比拟。整座家庙占地十余亩,前后中正四落三天井,东西两边回廊围墙,显得大方气派。回廊上的青草石镌刻着国内外七十多位诗词文化教育名宿的赞赋手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氏族文化特色,与家庙的雕梁画栋、飞檐走脊交相辉映而闻名遐迩。家庙大门有名人题联云:“举头塘水回源,转眼峰山及第”。不仅概括了此地之山川形胜,同时寄托了深意。即“举头”为举人会考第一,“回源”谐音会元,转眼乃榜眼,“峰山及第”谐音封三及第,赞美贵峰在明清时中过三进士,日后定能荣登榜首。站在大门口,远眺笔架山气势挺拔非凡,近看数百亩良田纤佰纵横一览无余;左右南山鲤鱼山遥相对峙,沟渠曲折回环塘水长流,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五谷丰登。 据考,贵峰家庙背甲向寅兼卯酉,庚寅分金,前有大池,后有榕树,“剑印笔签列案上,虎豹狮象朝堂前”;由高镇山降真龙,“踊跃奔腾右白虎”,从鹏翔寨突贵峰,“回环卓立左青龙”;“背后七星坠地,面前四兽朝堂”,族人称为风水宝地。 整座家庙石木结构,杉木之大为泉郡冠。且精雕细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八仙过海,龙凤呈祥;油漆生辉,镏金溢彩。家届正堂龛顶前有圣旨牌及钦赐“百代瞻依”匾额,龛内供奉十八位先人神主。正堂内还悬挂进士牌匾和几幅古对联,中有一联曰:“吏部进士、兄弟进士、明清两朝三进士,顺天举人、父子举人、正副七榜六举人”;该联高度涵盖了贵峰王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正堂大门上悬挂着泉州市三王祠的赠匾“开闽第一”和中华诗词学会九五年赠给王国明先生“中华诗词吟涌家”的金字匾额。大门口一对石狮镇守,石埕外石堵照墙,照墙下有旗杆六座,照墙外筑有戏台和宽敞的大操场,操场外花木大池与田园桑麻连成一片。 贵峰家庙兹际上元冬至两次祭祀,陈五年后改为每年正月初四祭祀。至时海内外族裔欢聚一堂,肃拜先祖,滋润族谊。每年评议出族内佼佼者,诸如文学艺术造诣最深或对社会公益特殊贡献的侨胞或乡贤担任主祭,以此激励后昆。一九九五年各村乡贤举议,成立了贵峰王氏家庙联谊会和基金会,负责家庙的管理和日常事务,同时吸纳族裔的捐赠,以备修缮家庙及祖莹和祭祀费用。 三、贵峰王氏族裔移居台湾初考 1、贵峰王氏二房播迁台湾过程 贵峰王氏肇基岩头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第七世裔孙龙震,龙贲已高中进士,金榜题名且官居显要而家声大振。此时贵峰王氏人丁兴旺,家道中兴,进入了个大发展时期。贵峰四世有兄弟四人,均已自立门户,子孙奋发。在第六世时,长、四居原籍,二房三房发展定居龙泳及黄甲,俗称溪南北。后三房继续向安溪发展,终于在安溪参内乡唐苏及岑岭脚定居,衍派了贵峰岑岭王氏。二房即肇基于溪南北,祖祠建在龙泳,也称龙泳祖。二房居龙泳后,生齿日繁,发展较快,第九世时即有人出祖谋生。据族谱记载: 二房七世连官讳云胤字拱甫,号斯玉为文岩公第三子,生于万历十四年丙戍八月二十九日,卒于康熙四年五月十四日,享年八十岁。生子六。后裔有移居福清、有移居槟城,尚有三子移居台湾: 次子潜官讳之骏,字尔电号渊斋传裔出祖福清台湾开基人丁众多; 三子省官讳之骅,字尔严号内斋,传裔出祖福清台湾开基科第众多; 四子兼官讳之录,字尔旦号歧斋。生子四,其四子质衍移居台湾。 九世质衍字孝义,号毅轩为岐斋四子,生康熙丙午(1666)年七月十六日,配洪氏,生子三:翼晏,翼赞,翼乞。移居台湾。 十世讳翼晏字敬增,号刚园为质衍长子,官至三都约正,生康熙辛已(1701)年三月二十五日辰时,配洪氏陈氏。陈氏生平慷慨乐施,生子三:宗进、宗遴、宗逢。 十世讳翼赞,号成园为质衍次子,配洪氏生子三:宗逵、宗逸、宗运。 十世讳翼乞字翼宪,号乐生为质衍三子,配黄氏生子三:宗遥、宗会、宗迈。 根据族谱记载:九世质衍及其数名堂兄弟举家移居台湾,当为贵峰王氏二房开发台湾开基祖。 可惜其数名堂兄弟的后裔无载人族谱。但九世质衍移台后生三子,其三子又各生三子,加上原有文化知识及家教遗传,在台定是科举有名、为官显仕,子孙繁茂。其移台应为康熙年间即1683——1710年间。当时属于福建闽南地区的第三次移民高潮,时为施琅平定台湾后,政治上已实现了对台的统一。尽管当时尚施行海禁政策,然战争的创伤使沿海人民陷入困苦,使得这些穷苦百姓为生存计冲破桎梏而浮海他去,或渡台湾,或谋南洋,均属情理。这些移台闽南人大多居在滨海及港口地区,以“一府二鹿三艋”为最,出现了聚族而居或同籍而居的现象,以便相互照应及拓展事业。 2、台湾淡水及溪州各庄王氏源出贵峰衍派 贵峰王氏传至第六代时,二房三房大部分向外发展。后二房肇基龙泳,人口散居于黄甲及大泳等地,三房初居黄甲,后又沿溪而上,最后定居在安溪县参内乡唐苏和岑岭村,通过数代人的发展成为岩岭王氏。现居原籍者八百多人,迁移台湾的据说已逾万人。清溪岩岭王氏源自贵峰王氏三房,族谱均有记载。岩岭王氏古大厝灯号为“开闽传芳”及“贵峰衍派”,历史以来代表三房参加家庙的春冬二祭,至今亲谊绵绵,族务不断。 岩岭王氏移居台湾族裔大都为政公信公后裔。政公后裔或仕或商,枝繁叶茂,遍于台岛,分布较散。信公后裔大部分居淡水溪州各庄,或耕或读,安居乐业较为集中。余幼时则听上辈念及贵峰王氏二房三房开基安溪岩岭及福清的故事,并传说岩岭福清的族裔移居台湾且人丁十分兴旺已达“万字丁”。今福清族谱亦在查证过程中。前几年偶有台亲往来,余喜获其“岩岭王氏”族谱,数鉴之余,反复考证,孤闻陋见兹述如下: 岩岭王氏旅台族谱系于台修成,始于泰定年间,由十一世孙法樊主序;终于明治四十三年,有二十九世裔作霖及三十世裔名纯、名许、希达,名受和百禄等撰序;最后翻印于一九七七年,有三十一世孙高用,炳力序。其间六次重谱,至第四次修谱即康熙五十六年时,才说明宗支武肃王审邽公,此实有误,皆因海路闭塞疏于往来之由。台谱中载:“岩岭王氏、世居泉之武荣,起黄甲徙青洋、后引派入清溪,卜居长泰里唐苏村。祖考助教公崇圣教重儒学……复迁岑岭下万钟园,鼎新宅第,构筑书斋,立雪门下者,簪相摩而履相接”。以上谱载说明台岛淡水溪州各庄岩岭王氏系安溪岩岭王氏无疑,同时也是源自贵峰王氏无疑。因贵峰王氏在六世时,二房三房迁徙龙泳黄甲,后三房迁青洋,因厌水患遂引派入青溪、居唐苏村,因助教公四处游学,喜离唐苏村不远的岩岭下万钟园风光秀丽,复鼎新宅第定居于斯,然唐苏村旧宅尚有族裔继承居住至今,因岩岭较为出名故曰岩岭王氏,贵峰诸房族裔历史以来也是如此称呼。台谱记载的地名从古至今尚无改变。且岩岭唐苏两处现尚居住贵峰王氏三房八百多人,黄甲诸村现居贵峰王氏二房一万多人。考台谱法樊公之谱序,其地缘地名均与现在相符,故助教公应为贵峰王氏三房七世裔。 另贵峰王氏从四、五世起即书声朗朗,五、六世已有人出仕,七世更有龙震、龙贲两人吏部进士而官居显要,当时族中青少年均从师入塾,饱学诗书腹有经伦,文风鼎盛而远近闻名。台谱载助教公“崇圣教,重儒学”,为饱学之士,此仍得益于家族之教育环境,完全符合贵峰王氏当时的实际。因七世两进士为其堂兄弟,此乃渊源也。 再者,台谱小引载:“岑岭乡有一山曰走马旗,山颠石岩层叠,人迹罕至、中有穴孔通崇善里蓬莱山清水岩昭应祖师背后。”所述之处、乃现安溪蓬莱山清水岩,距岩岭不过20里之遥,且安溪地名岩岭唐苏无二、更印证淡水王氏系今安溪参内乡岩岭王氏无误,同时也是南安贵峰王氏三房无误。如此淡水王氏应宗支开闽王审知公派下,隶属延政公支派,方无谬也。 3、贵峰王氏族裔遍播五大洲 六百年来,贵峰王氏已发展成为福建泉州一大望族。现居贵峰原籍有五千多人,另有三万多众居住于南安市的溪美、黄甲、大泳、赤田岭、园美、大宇、辉煌、金丹和安溪县城,参内乡唐苏,岩岭等村。也有居住在泉州、福州、厦门、漳浦、建宁、福清和温州平阳以及广东揭阳诸县市。在海外居住的有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挞、泰国、缅甸、菲律宾、印尼、美国、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据考,安溪岩岭、南安黄甲,福清及广东揭阳的贵峰王氏后裔移居台湾的最多。一九九六年至二○○○年,马来西亚的贵峰王氏族裔,曾三次组织回乡谒祖代表团,共有100多人次,来到贵峰王氏家庙举行隆重的谒祖仪式。乡亲们盼望着旅居台湾以及海内外的贵峰王氏族裔回来寻根谒祖,共叙族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