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一条通古今连四海的纽带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南安市官桥镇国道324线的南边,有一个普通但却不平凡的村庄——内厝村。它和许多村子连在一起,组成伟大民族的一片片芳草地。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村庄因为我们的民族因为我们的祖国而神奇。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内厝村的群众因珍存两件文物瑰宝,成立了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他们竭诚地为台胞和海外华侨寻根服务,迎来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谒祖团。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缅甸、日本等地的林姓侨氏宗亲连续四年五次来访。广泛的联访,促进了文化交流,引起了社会轰动。为了深入研究和弘扬比干爱国精神,他们设立《比干文研》编委会,聘请全国各地十三位专家、学者为顾问。国内二十三个省市文研爱好者为刊物撰稿。历经五年,编撰出版了《比干文研》1—4辑。他们汇集研究成果,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海内外林姓源流》,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为“源流”写了前言,并出席内厝的“弘扬比干爱国精神学术研讨会”。内厝村名声火爆了,内厝村民用一颗真诚炽热的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这颗心,源于对祖先的崇敬,源于对祖国优秀文化的景仰,源于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 瑰宝 长期以来,泉州民间珍存着林姓太始祖殷太师比干古画像和“少师殷比干忠烈公正印”。1950年起,这两件文物瑰宝由官桥内厝村保存。 比干(公元前1092年-前1029年),河南沫邑(朝歌)人,商末,纣王荒淫无度,滥施刑戮,国无宁日,民怨鼎沸,商朝政权危在旦夕。而昏君纣王非但不能正视收敛,反而更加骄奢淫逸,施暴拒谏。九侯被剁为肉酱,鄂侯被杀了做成肉巴,姬昌被关押,纣王之叔箕子被迫装疯,服了苦疫,纣王之兄微子逃亡他乡……少师比干乃纣王之叔,眼见这一幕幕悲局,为救社稷乃挺身而出,连谏三日不回。纣王恼羞成怒,遂狠毒地杀了比干,剖腹验心。 身居高官的比干,没有和他的侄子同流合污,共享富贵,也没有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比干以死进谏,天地惊,鬼神泣。周武王姬发推翻殷商建立周朝后,派重臣到牧野整修加高比干墓,铸铜盘铭,褒封比干遗孀,赐姓并封爵比干之子。北魏孝文帝两次亲临比干墓祭奠,颂扬比干如“尧帝之耿介”、“在殷实为栋梁”。唐太宗东征途经卫辉时,亲率文武大臣祭奠比干,追封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公”。比干精神也受到历代名人的衷心颂扬,孔子说“殷有三仁”,比干为“三仁第一”,并留下剑刻“殷比干墓”,屈原、李白等各朝诗名人,赞颂比干的诗文难以计数。 殷太师比干古画像和“殷比干忠烈公正印”这两件古文物,人们一代代传下来,透过几千年的历史尘埃,内厝人明白,它是价值连城是无价之宝。改革开放以来,海外殷比干华裔前来寻根谒祖的日益增多。这两件瑰宝,在弘扬文化传统搞好对外开放与交流,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千多年来,比干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文化蕴含,比干是“万世谏臣之祖”,是华夏民族的先哲和典范,他那种热爱人民大众,反对暴虐统治,为正义、为真理,把国家、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幸福摆在首位,而把自己身家性命放在服从和牺牲的位置,永远象一颗不灭的恒星,在宇宙间闪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为民无私无畏挺身而出宁折不弯。是的,社会在发展,而社会正是在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斗争之中发展,不论什么时期。社会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文明与进步,而各种腐败现象随之发生,这就是社会矛盾。只要人类还有谬误、落后和腐败存在,社会就永远需要比干精神。 立会 为了更好地保护两件文物瑰宝,弘扬比干精神,内厝村乡贤林荣田等五人与泉州、南安文史方面的人士研讨协商,决定发起组织成立一个研究会,定名为“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武荣乃南安县古称),经申请,南安市民政局于1994年4月8日,以南政民社[1994]169号文批复,准予登记。 从弘扬文化这个宗旨出发,文研会会员组成采取广纳贤士的做法,不以林姓为圈圈,而是“海纳百川”,广泛聘请专家学者、侨亲、企业家和社会贤士入会,现在共有会员165人,有20余姓氏人士,这样就摆脱了姓氏宗族的俗套,使自己站在了更高的境界,实现了货真价实的文研。为了适应文物保护和基建、文研、对外联谊三大职能的需要,设立文研会、监事会、《比干文研》编委会,一个总机构,三个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修建比干纪念堂。此工程必须有传统的庄严雄伟的格调,又要适应保存文物和相关资料,联谊宾朋的需要。经南安市政府批准在甘露山规划用地6200平方米,并由市计委立项,建设资金由文研会联络海内外贤达筹资兴建。 1995年元月10日,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成立挂牌,比干纪念堂也在各级领导和海内外宗亲的关注下奠基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比干先杰灵气长存以至万古,然而,弘扬比干精神的内厝人,保管比干文物的文研会,确有一股弘扬文化遗产的灵气。 根缘 中国有一句名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年比干被害后,残暴的纣王还剖比干次妃胎而视之,下令株连其亲属。比干正妃有妫氏怀孕三个月,恐祸及,携婢女避难于牧野,后来就在长林石崖生下一个男孩。因其地泉水淙淙,取名泉。周武王克商后末及下车,派人征得比干的遗腹子,因他生于长林石室,赐姓林,易名坚。中华百家姓中“林”姓这一根系,就这样繁衍下来。人口列当今中国各姓氏第十六位。三千多年来,在比干爱国精神的熏陶下,育德铸魂,子孙奋发,英才辈出,族裔遍布五洲,创业捷报四海。 林姓族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颇多,他们怀念祖国,眷恋故土,或来谒祖,或来寻根。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立会以来,竭诚地为海外华侨寻根服务,热情地接待海外、境外来访的宗亲。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会长林炳南、副会长林景海、理事长林欣杰来过;新加坡九龙堂家族自治会会长林金聪、名誉会长林文鸳来过;菲律宾西河堂监察委员林荣涯、中交书主任林南敏、企业家林永安来过;马来西亚槟城首席部长林苍祐来过,旅马侨亲林宝宗则连续四年来谒祖,文莱国甲必丹林德辅率访问团来过,还带来揭示宋代以来中文交往史“蒲公之墓”的宝贵资料。至于台湾和香港的宗亲,组团次数则更多。最感人的是:1999年6月,仰光九龙堂名誉理事长林天保、林承转在参加昆明世博会之后,不辞高龄远途跋涉之苦回乡探亲。两位老华侨先到南安内厝比干纪念堂拜谒比干古画像,再来泉州,约《比干文研》主编林树丹恳谈。他们对当年出国历尽苦辛记忆犹新;对太始祖比干公崇敬备至;决心组织第二代华裔回乡探亲,以冀不忘祖根。他们还竭诚地邀请泉州乡亲组团访问缅甸,以增进友谊。缅甸老华侨的一言一语都显示他们对根的眷恋,情深意切,一瓣乡心。 上述十个国家和地区广大宗亲频频来访中各出有因:有敬祖尊宗的,专门为拜谒比干公古画像而来;有的是怀祖德、溯源流的,为索取“文研会”研究成果——《比干文研》和《海内外林姓源流》而来;更多的则是为寻根而来。日本大企业家林清池祖籍福建,为了寻到根先委托日台史界对姓氏研究有造诣的专家寻查,多年无结果。再委托世界林氏宗亲总会也无进展。1995年,世林总会监事长林河仁率团至河南卫辉谒比干庙。祭典结束,阿仁监事长主动向文研会会长林荣田、《比干文研》主编林树丹求助。他郑重地说:“贵会对吾林族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请你们组织力量为林清池寻根,力求今年拿出成果。”从卫辉返泉后,老会长召开会议,研究攻克难题的方案,派得力成员赴漳浦专访,在当地誌研究者的协助下,终于为林清池寻到根。当资料寄达东京时,林清池董事长非常激动,来信来电又捐款。比干纪念堂落成时,清池老先生因年事已高未能参加庆典,特委托林丕继博士率团参加典礼并多次向“文研会”致谢。 在海外宗亲的寻根热中,出现一件非常动人,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韩国林氏宗亲来寻根。韩国林氏的播迁在唐末,事隔一千多年,他们不远千里寻根来,这要归功于佛心大师。大师俗名林允华,他的祖父著力研究宗史,提出韩国林氏确实是从福建彭城移居新罗国的。也肯定林八及移居新罗的启航点在福建彭城。中韩建交之后,韩国林氏宗亲多次派人来中国寻根。彭城在哪里?从福建的行政区域图上查不到。于是有人认为根在古彭城(即江苏徐州),但查证之后毫无结果,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 1995年5月3日,河南卫辉举办殷比干诞辰3087周年纪念活动。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按传统组团参加。韩国林氏宗亲首次组团来卫辉拜谒比干庙和墓。初次见面,双方非常亲切。文研会代表团团长林荣田将《比干文研》赠送。该团林允华宗长特别珍惜,询问是福建林姓哪个支派,当他得知内厝林氏属九牧二房时,连声说,韩国林氏属九牧六房,好极了!同是九牧林家,同是披公的后裔。卫辉谒祖活动结束,文研会邀请韩国林氏宗亲组团来泉州寻根谒祖,韩国代表团欣然接受邀请。 事隔一个月,韩国来长途电话说:6月8日,韩国林氏宗亲组团抵达厦门。对不远万里来寻根的韩国林氏宗亲,文研会竭尽全力安排接待。他们赠给“九牧六房谱”,陪他们朝谒了九牧祠,拜谒了晋安郡王陵,瞻仰了比干公古画像,他们从一系列的活动中由衷高兴,寻到根了! 可是彭城在哪里?不查清楚决不罢休。韩国访问团回国后既来电话,又来传真,中心问题是搞清彭城在哪里?福建行政区域图没有标出彭城这样的小村庄。怎么办呢?请教能人名家,终于查到了线索,惠安有个村庄叫“彭城”。再请问惠安人,回答的是——彭城属东岭镇。经派人专访,确实有个彭城行政村,其中有个自然村叫港雅,滨海,有古渡头,是当地人渡洋的口岸。为了取证确切,既拍照,又要到一份资料。消息传往韩国后,林允华宗长作了安排:利用访问延边之机,请文研会派三人飞延边。他们在完成访华任务的前提下,安排了两个项目:一是对彭城的考证,仔细地查阅了资料和照片;二是在延吉举行“中韩源流讲授”,由林树丹作讲授。这次讲授非常特殊,双方摆着地图,由韩方提问,林树丹即席讲述。当所有问题讲述清楚时,韩国所有成员万分激动。顿时,中韩宗亲热烈鼓掌,亲切地握手,欢腾的场面令人难忘。欢腾表示什么?韩国林氏寻根非常圆满。 1995-12-15日韩国林氏谒祖团由汉城、醴泉、扶安、镇川、平泽、平东等地宗亲代表组成,一行十六人飞抵福州,当日赶到南安。第二天上午(古历十月二十五日),在官桥内厝——殷比干古画像保存地隆重地举行祭祖仪式。 韩国林氏,在分隔千年之后不远万里前来寻根,这在中华民族播迁史上可以说是罕有的,在林姓族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也在中华民族播迁史上谱写了新的、值得记载的篇章。 现在,文研会已同12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内23个省市保持着宗亲联谊和文研活动。 联谊四海 武荣殷比干文研会以弘扬比干精神为主旨,成立编委会,聘请泉州商校原副校长林树丹任主编,联络海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1994年8月、1995年8月出版《比干文研》第一、二辑。1996年春聘请知名人士、专家教授林东海、林双川、林雪梅、林从龙、林华东、林纪焘、林海权等十三人任编委会顾问,林则徐五世孙、原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凌青(林墨卿)为封面题字。1996年8月、1997年8月出版《比干文研》第三、四辑。《比干文研》内赠全国各地族陈和文史界人士,外赠海外有林姓旅居的十二个国家与地区朋友,反映良好。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楚琨阅读之后,挥毫题词:“比干文研,播扬海内外”。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会长林炳南在马尼拉时得知《比干文研》出版,亲自找武荣文研会出席世林恳亲会代表团索取。两次恳亲会,带去《文研》都不够分发。 在编辑《比干文研》的过程,文研会于1995年9月,出席“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1996年9月,出席“豫、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1997年5月出席“迎香港回归、纪念林则徐暨福建省林氏源流研讨会”,1998年10月出席“纪念林慎思暨福建省第二届林氏源流研讨会”。四次会议都发表论文,交流研究成果。在郑州,河南电视台还专访主编林树丹,播放了录相。1995年8月,应韩国访问团邀请,会长林荣田、秘书长林金表、《比干文研》主编林树丹访问了延边。在延吉市,举行了“中韩民间交流会谈,中韩林氏源流讲授”,韩国贵宾听后非常满意,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大圣寺信徒会会长韩明玉女士(微子后裔)激动地说:“林韩三千年前是一家”。她慷慨地为比干纪念堂捐资。 1998年春,经编委会委诸同仁辛勤编纂八个月,五十万字的《海内外林姓源流》,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撰写了序言。称之为“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中华姓氏通书的巨著,是启迪龙的传人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是海外华侨、华人寻根认祖的指南。”。 河南卫辉是比干墓所在地,为了促进内外沟通,武荣殷比干文研会连续六年由会长带队参加河南省卫辉市举办的纪念殷太师比干诞辰(3085、3086、3087、3088、3090、3092周年)活动。文研会六次组团赴卫辉,赠送了《比干文研》1—4辑和《海内外林姓源流》,广交了朋友,交流了学术研究成果。该会老会长林荣田、新任会长林姜维都被聘任为“中国卫辉比干纪念会”的名誉副会长,由卫辉市委书记、市长发聘书。 走出国门,世林恳亲,谊播寰宇。文研会三次组团出席盛大的国际联谊会议。 1994年10月底由名誉会长林昌如、会长林荣田等一行21人赴菲律宾参加世界林氏第五届恳亲会。林昌如、林荣田、林树丹应邀在主席台上就座,最受大会欢迎和赞赏的是该会复制的殷太师比干古画像。该像宽0.9米,长2米,仪表端庄威严,于11月3日悬挂于恳亲会大会堂,出席大会的12个国家二千余名代表全体肃立,依礼参拜。 代表团带去复制的三百张小型比干公像,分送给各国代表,很受欢迎。代表们议论:比干公墓在河南卫辉,而比干公古画像却在南安官桥内厝,称之谓“北墓南像”。 会议的最大荣誉是,《比干文研》(第一辑)三百册分赠给各代表团,受到普遍欢迎。与会代表有的来索取《文研》,有的来询问。日本代表称赞说: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是下功夫研究族史的。第一次参加恳亲大会载誉而归。 1996年11月1日,文研会一行16人,由厦门飞抵马来西亚槟城,出席世界林氏第六届恳亲大会。在10月4日下午为自世界各地的二千多名宗亲代表隆重举行恳亲大会。文研会以《比干文研》1-3辑向大会献礼,并赠送给各代表团。旅日宗亲林丕继将文研会前一届赠给的比干公像复制三千张赠送给与会代表;世林理事长也复制文研会赠给的比干公像作为礼品赠给各代表团。 恳亲会结束后,文研会代表团访问新加坡、泰国和香港,受到新加坡九龙堂领导人和侨领林文鸳、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会长林炎炮及香港企业家林树哲先生的热情接待。第二次参加恳亲大会,文研会声名远播,研究成果传到亚洲和美洲十二个国家和地区。 1997-12-19日,由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带头联络晋江、安溪组成庆典团一行26人,前往新加坡,参加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成立70周年纪念。林姜维会长在大会致词,向东道主表示热烈祝贺,并赠送锦旗。东道主以中国唯一代表团的待遇热情接待,并赠送纪念品。会后代表团赴泰国和香港参观访问。第三次组团出席世界性的盛会,赢是了东南亚侨亲的好评与支持。他们真诚地建议由武荣文研会牵头在历史名城泉州举办一次恳亲大会,谒祖溯源,敦宗睦族,情系故国。 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立会五年多,我们看到,它正像一条钮带、一座桥梁,会通古今,紧连海外。它给内厝乃至南安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闽南金三角一道绮丽的风景线,它造就了一批文化人,说明了在中国农村如此丰富厚实的文化底蕴,从而备受关注。它是内厝、官桥、南安,是中国农村的一付催动剂,它催动着泉州以至八闽大地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精神等各种领域的发展。也许不久,这里将隆重地举行一次世林恳亲大会,文化研究走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