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英都地方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英都镇位于东经118°20,北纬24°58,地处南安西部。北部与安溪县毗邻,南部与厦门市同安区交界,西部和东南部与本市翔云镇东田镇接壤。总面积81.2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20.4摄氏度,年降雨量1700毫米。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英溪蜿蜒流经全境,是南安三大内陆盆地之一。英都古称翁山,名称始于隋代。宋代属归善乡经善里。元代编为第二十七都。明代废都为乡,以“英山”为乡名,别称英内。至1935年(民国24年)政府将“英内二十七都”取首尾二字,定名为英都,此地名延用至今。英都镇下辖15个行政村,全镇人口57800多人,海外侨胞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 英都镇现在所辖的5个山区行政村,历史上曾隶属翔云乡和东田乡,也称二十八都,因隶属屡有变动,其历史、文化、经济没有资料可据。而英都洪氏则聚居在盆地上10个行政村,总面积60平方公里,现有8千多户,5万多人口。提起英都这地名,外乡人就必然要同洪氏联系在一起,一个族姓如此集中,在我市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英都历来就成为洪氏聚居的特定地名。因其历史、山川、文化、经济和风土民情诸方面自成体系,故本文所要记述的就是英都洪氏的史略。 一、山川灵秀 桃源境界,别有天地。英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英溪源于芹山北麓,经坂头至秋芦折向东流,在民山肖宅处又转向北流,到仑苍楼尾寨下注入西溪。在英溪出口处有几座峰峦峭立,成为英都古代航运门户。清乾隆间翰林学士、原南安延陵乡人陈桂洲,初次坐船来英都访友,船到楼尾寨下英溪入口处,以为到此无路了,但向南转几个弯,眼前豁然开朗,竟是别有天地。他在友人家中深有感慨地挥笔《题翁山形胜》诗一首,开头四句是:“岂必桃源境是仙,翁山形胜更超然。峰门密抱拟无路,水径长环别有天。”他对这僻壤山村壑地,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源仙境更为赞赏。 穴桐花,纷飞彩凤。凤山地处英都中部,是个小山丘,山高不足50米。凤山西麓英溪在这山下流过,西岸霞美村是明末隐士洪承陈的隐居处。东岸古代曾有个石洞,凤山顶上筑有山寨,称洞后寨,寨内曾种植许多梧桐树。凤山东麓建起两座洪氏家庙,地号曰“飞凤落洋”,舆地学家称为“丁才两旺”之地。1986年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审林东海先生曾作《忆英都旧游》一诗:“……丹穴桐花飞彩凤、碧溪月色照扁舟。岂无文教传三统,自有雄才散九州。”他借历史循环论,赞颂这山村又有雄才纷飞。凤山附近有四座小山寨,环绕在洪氏家庙东轩和西轩周围,登高俯瞰,犹如砚台临轩。而英溪沿山寨下绕过,犹如珠笔跃龙。因有育才传统,营造优越人文环境,而有砚台珠笔不衰。 天马行空,鲤跃龙腾。英都东、南、西三面诸山脉都是在边境向左右延伸,呈环抱状,唯独西部的天马山是自西向东横穿,山脊中部、低陷如马鞍,东峰高耸突起如马头,仰首观望,状如天马行空,雄姿焕发。以其自然环境的影响,赋予精神上的促进作用,形成武官迭出,延续数代。天马山北麓有一处小丘陵地称龙船埔,是洪氏三世祖妣墓地。另有一处称鲤鱼丘,是洪氏东轩六世祖墓地。这鲤鱼丘和龙船埔都是向西逆英溪水流而上。《三秦记》载:“河津,又名龙门,桃花浪起,鱼跃而上,跃过者为龙”故有“鲤鱼跳龙门”之说。这鲤跃龙腾的气势,又是象征人才雀跃,荣登龙门,灵气所钟。 笔架生辉,魁星拔秀。英都北部与安溪交界处,有三座大山,右为翁山,中为馨山,左为英山,三山并列如屏,故称笔架山。每逢夏秋季节,北斗星闪耀高空,尤以魁星更为耀眼夺目,直射在笔架山上。相传,这魁星是主宰文运的星神(全国各地文庙,都有奉祀魁星塑像)。因地有笔架生辉,天有魁星拔秀,在天然景观的巧合下,给人一种精神激励,而取得科甲夺魁,公侯卿相之荣耀。 英都盆地上这些独特的山川形胜,形成优越的人文环境,具有奋发上进的心理素质。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常有自然环境与杰出人才密切相关的记述。如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名句。刘禹锡《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明会元、布政洪启睿在《重修九日山石佛亭碑记》载:“山川以人重也,人以山川传也。盖两相持而相成哉。”又如齐鲁多出武将,燕赵多悲歌之士,苏杭一带则是人文荟萃之地。环境影响人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人文荟萃 1、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英都是南安西部开发最早之地。二十世纪60年代初,乡人曾在石狮祠后大尖山上,发掘出石锛、石砺、贝壳等遗物,据厦门大学考古学者鉴定,认为与丰州狮子山同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77年又在大新村的福舍尾和洞后寨发掘青铜器时代遗物。这些历史文物证实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生息,可谓历史悠久之乡。 七岩八院,人文鼎盛。古代寺庙是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名人、宗教、历史的集中表现,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都自唐末历经五代至宋,修建七岩八院,足见当时曾有一度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盛况。延寿院是英都最早修建的寺院。据《泉州府志》卷十六《坛庙》篇记载:“延寿院在南安二十七都,建于唐末墘宁间。至元末,因教派争斗,被焚毁。”西峰延寿院,不仅是英都最早修建的古刹,而且是英都历史上最早见于志书的记载。前人曾把七岩之名缀成一首诗:“翁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湖内浊自清。”七岩中仅存云从古室和湖内岩二处,1998年南安市政府批准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八院中只有石泉院保存至今,但也破落不堪,乡人正在筹资重建。 学馆众多,遍布村舍。随着人口迅速增长,明中叶乡学移到英圩街后的水沟馆。先后有洪有相、洪启胤、洪承胄、洪士誉、洪世泽等名师在这乡学执教。许多儒生后来科第接踵,都是在这几位名师门下脱颖而出。清初以后,学馆、私塾遍布村舍,如溪溢馆、桂园馆、英亭馆、树阳馆等,是乡中较有名气的学馆。尚有树乾、坂埔、坊脚三处招收武生习艺,称为武馆。这些武生后来应试,先后考中武进士1人,武举人7人,武秀才10多人。至清末全乡还存有学馆30多处。因学馆遍布村舍,儒学广泛传播,儒生成批登科。自明嘉靖至清光绪末年,先后考中秀才714人。由于文化发达,自有英才迭出不穷。 2、人文荟萃,探究其源。其一,经济优势,造就人才。英都洪氏五世兄弟二人,各拥有数百亩田地。至六世就有兄弟辈12人,他们不愿在家坐享其成,而是分别到各个主要村落去开拓创业,故有“规创宏远”的传统宗风。那时五世观生、六世晹道两代人相继考中秀才,深知树人育才的重要,遂订族例,拨公田部分田租收入奖励子孙求学,世相承,蔚成宗风。至万历期间,洪氏有2500多人,拥有田地约万亩,平均每人有4亩。在正常年景,乡民大多衣食有赖,又弘扬先祖树人育才传统宗风,兴学至盛。其二,文化之家,优育人才。从族谱中发现,自八世至十二世的五代人中,洪氏儒士与泉州七品以上的官员,缔结姻亲的就有100多例。这些官家闺女大多受过启蒙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婚后就懂得督促子女求学,教养有素,为其后辈成才奠定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因婆媳都是文化人,从而增进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文化之家的形成、延续和扩展,形成一种文化之家的良性循环,而出现了数十家书香门第。洪有第这一家,连续三代的婆媳,都是有文化的才女,因而祖孙三代连登进士,其子孙荣获解元、会元、传胪科第榜首。丰州古城南门曾竖起一座“洪有第三进士”牌坊,为后人所敬仰。其三,府学深造,杰出人才。英都洪氏富有之家,为避草寇掠劫,于明初陆续迁居泉州,八世以后相继有30多户。他们凭着殷厚的物质基础,庄重的社会地位,优越的教育环境,送子侄到府学深造,在于扩展智力领域,着眼造就人才。从府学门下先后考中贡生40人,举人34人,进士14人,合计88人,占英都洪氏上列三类人才总数60%。其四,科第世家,荟萃人才。据府志、县志和族谱所列科第资料,考其上下辈世系,理出洪宙、洪有秩、洪科捷、洪庭时、洪有兴、洪世贤等六门家族,形成英都洪氏科第世家。这六门科第世家,有夺科第榜首之荣,有官居极品之贵,有青胜于蓝之显,有编修族谱之功,有政绩卓著受封之誉,有近代人才辈出之盛。这六门家族共有进士17人,举人42人,贡生38人,合计97人,占上列三类总数67%。各个家族虽各有特色,但都具有“同一家族集中性和祖孙世代延续性”的共同传统特点,是英都古代人文荟萃的集中表现。 自明嘉靖至清光绪末的350多年间,英都洪氏考中秀才714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7人。先后在各级官署任职官员:朝廷16人,省司22人,州府36人,邑县50人,另有荐任御授官员20人,合计144人(其中有各级武官22人)。历任显贵官职的有:宰相1人,尚书1人,侍郎3人,监察御史3人,大理寺、太仆寺卿2人,各部主事、郎中8人,国子监学政2人,翰林学士2人,布政使3人,按察使3人,按察副使3人,道台4人,知府12人,同知、通判、推官8人,知县22人,府学、县学学官35人,掌管兵权的尚书、侍郎、总督、禁军统领、轻车都尉、总兵、守备、提辖、冠带总旗、县尉等各级武官22人,尚有受封赠的:一品5人,二品2人,三品4人,四品3人,五品6人,六品2人,七品10人。英都洪氏历史上英杰迭出,被誉为“人文荟萃之乡,文武郁集之邦”,是不为过的。 英都古代名人:洪有则,明嘉靖武进士,授黄岗守备。于兴化平倭寇有功,御授世龚泉州卫总旗。洪启睿,明万历会元、传胪壬辰科进士。任浙江左布政,选贤恤民、察吏肃奸、驱除倭寇有功,四明人为其建生祠祝颂。洪启胤,万历举人,任云南左布政,整顿纲纪、削减苦役、力储仓积、清理赋税、安抚团结少数民族、保卫边防,施政有方,多次受朝廷诰封。洪承畴,万历进士,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宰相),为清初统一中国、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减少生灵涂炭,雄才大略,安邦治国,作出重大贡献。洪世泽,乾隆二年“博学鸿词”科进士,被誉为“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八闽奇才”,授翰林学士。后辞官回乡,晚年任丰州书院山长,曾作大量诗、词、序、记编入《南安县志》,为南安留下了丰富文化遗产。 近代名人:洪成琳,清末国子监监生,无意仕途,立志经商办学。往印尼泗水,经营土特产生意颇丰,筹资回乡创办“翁山侨立学校”。后往日本神户兴办大企业,结识孙中山、廖仲恺等民主革命领袖。他为洪承畴昭雪,收集大量资料,其中有孙中山《咏洪文襄》诗一首,成为珍贵史料。1964年在金边病逝。洪渊源出生印尼万隆,1909年到南京暨南学堂就学,1911年回印尼从事编辑出版事业,任《新报》、《生活报》、《忠诚报》社长。积极筹款支援祖国抗日,被选为印尼中华侨团总会主席,新中国成立,他联合各社团向北京发出贺电。1965年印尼“九·三○”事件,被迫隐退,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市,1984年逝世。他是一位热爱新中国的华侨领袖、和平战士。洪潘,归国侨生,是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学生,与冼星海同学。后转入中央大学音乐系,1935年毕业,被选送出国到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1941年回到重庆,组建中国军乐团并任团长,又任中央军乐学校教育长,授陆军少将。1950年到华东军政大学任教授,又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军乐人才,后回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授,被称为“中国军乐之父”。洪恭兰,5岁南渡新加坡,15岁主持店务。1948年组成“裕成公司”,专营大米、黄豆、饲料生意。后又扩展养殖业、制造业、建筑业、银行业,由于经营有方,信誉日高,历任12个公司董事主席和总经理,6所中学董事,5个社团主席,新加坡南安会馆名誉主席。1983年后多次回乡,热心捐资新建南安一中、英小、良山、坂埔等校教学楼,又捐建英都医院、侨联大厦、云从古室、洪氏家庙。他的坦荡胸怀、高洁风尚,堪为乡亲风范。洪恩惠,在新加坡经营房地产和建筑业,1989年在故乡良山村独资创办恩惠中学,投资160多万元,新建4幢教学及宿舍大楼,又捐给该校教育基金15万元。另捐建南安三中教师宿舍大楼一座,于家乡教育事业作出种种贡献。洪汝复,清末秀才,1915年省立法政学堂毕业。时皖系北洋军阀势力控制闽南,汝复出于义愤,投笔从戎,回乡组建民军,任闽南靖国军第四旅十三营营长,是张贞部属,拥护孙中山护法军政府,成为“北兵”的眼中钉,声言要剿平英内。汝复为拯救万民免受刀兵之苦,挺身而出。1924年被北兵押解入狱,因患重病回乡,以身殉节。 3、近现代教育,人才洋洋。清光绪32年(1906年),首创“培英学堂”和“育英学堂”,后来合并成立“翁山侨立学校”,是南安县最早兴办新学的四大学堂之一。创办初期,邻近十多个乡村和安溪邻乡,年年有10多名学童来校求学。1924年印尼侨胞洪成琳筹资创建翁山学校新校舍。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数以千计,其中有一部分继续升入中学、大学深造,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高级知识分子。翁山学校于1954年改为英都中心小学,延用至今。英都现有10所小学,共有186班,教师303人,学生总数6057人。1998年经省教委批准,把英都中心小学定为南安市农村示范学校。近几年来,各校在侨胞的热心捐助下,都新建数座教学大楼和其他配套设施,不仅设备完善,而且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多数学校每年初中考试成绩都列全市前茅。 抗日战争爆发,泉州私立晦鸣中学内迁英都,不仅促进了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给翁山学校带来了生机,有几位泉州内迁的名师受聘任教,办学风气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晦鸣中学在英都办学8年,为英都培养了200多个中学生。1945年抗日胜利,晦鸣中学总校迁回泉州(解放后改为七中)。1946年乡人筹办私立南英中学,1954年收归公办,更名为“南安第三中学”。1969年增设高中班,成为邻近四个乡镇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规模不断扩大。1986年后,印尼和新加坡侨胞热心捐资新建三座教学大楼和办公楼、宿舍楼以及其他设施。1989年,新加坡侨胞洪恩惠先生独资创办恩惠中学,1996年又新办英都中学。现有三所中学,开设92班,教师262人,学生总数4932人。八十年代初,有洪湖北、洪松碧、洪柳青、李碧娥、黄淑琼等人,分别获得中专和高考成绩全县第一名,又有洪炳辉等6人,分别获得全县中学单科比赛第一名。自1945-1989年,累计有大专毕业生450人,其中博士10多人,硕士数十人。这些学者大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为祖国经济建设作出种种贡献。可谓士农工商,人才洋洋,迹遍寰宇,各著其功。 4、旅游景观,独具特色。英都盆地上有三处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即洪氏家庙、云从古室、宝湖岩。这些景点,以其自然环境幽雅、人文景观荟萃、文化内涵丰富诸特色,名闻遐迩。 祠庙建筑,泉南之秀。洪氏宗祠和洪氏家庙(东轩、西轩)三座大祠宇,于1996年8月重建落成,建筑面积总共1400平方米,坐落在英都街后凤山东麓,地号“飞凤落洋”,背西朝东,排成“品”字形台阶,依山临水,极显雄伟壮观。两座家庙都是五间三进,圆形石柱,梁眉雕绘花鸟,艳丽夺目。厅堂匾额高悬,达官显爵,如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都察院御史、尚书、侍郎、布政、会元、博学、奇谋匡国、见义勇为、陆军少将等(不尽罗列)。还有周谷城、洪学智、杨成武、洪永世、洪潘诸名人亲笔题匾,为家庙增辉。这三座祠庙和四座凉亭,共有50副对联,更是引人注目。除东轩大门联:“解元传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保留原作外,其余49副对联全是由重建家庙秘书组集体创作。这些对联内容丰满,文质精炼,又有泉州几位书法名家挥毫,书写遒劲洒脱,庙联表里相映,人文相得益彰。屋顶绿色琉璃瓦铺盖,燕尾翘脊,双龙戏珠,红墙绿瓦,金碧辉煌。两座家庙中间竖立一座碑亭,碑文概括洪氏历史,了然于目。家庙周围辟有石埕、广场、水泥通道、池塘、凉亭和园林花圃。池塘外围有新建三通门坊,中间大门坊为三层檐式叠就金黄琉璃屋盖,硬山翘脊与门坊两侧围墙上波浪形的琉璃顶盖,构成二龙会聚状,极富堂皇气派。纵观祠庙园区,占地22亩,范围广阔,布局合理,主体庄重典雅。庙后树木参天,周围园圃奇花异卉,绿草如茵,景观如画。这宗祠、家庙具有三个特色:其一,规模庞大,有古典园林式建筑群的文化韵味;其二,有丰富文化积淀,突出显贵官宦政绩;其三,为居民文化活动提供舒适场所。它不仅是闽南祠宇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而且是旅游、观赏、探究历史和文化聚会的理想景区。由于它的独特建筑和丰厚的宗庙文化,1996年省建委编入《八闽建筑大观》,1999年又载人《福建名祠》画册,堪称泉南古典祠宇建筑之秀。凡到此旅游者,无不叹为观止。 云从古室,无限风光。云从古室在良山村,翔英公路南侧1.5公里的山坡上。原为禄寿院,建于五代后唐、后废。南宋间,乡人在原址修建龙山书院。元末,有儒士云从先生在此院开馆授徒,学子有成。明成化间,洪氏六世祖晹道,在此院办乡学。为缅怀云从先生传播文化的历史功绩,把书院更名为“云从古室”,此地遂成为英都洪氏文化发祥胜地。鉴于古室历尽沧桑,海外侨胞热心捐资,于1993年重建落成。又经厦门大学设计院规划,增建牌坊、山门、石阶、凉亭、水榭、罗汉阁、眺望台等许多新的风景点。人们一进山门,眼前是“龙腾凤翥芳草地,马跃鹰飞彩云天”的草书对联,即刻把游人的心情引到一个绿野幽雅境界。穿过山门,仰首眺望,又有百亩深山藏古室,万绿丛林显金殿的鲜明色彩相映衬。云在蓝天,人在绿海,心绪极为舒坦!登上石阶,绕过阁台,迎面便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宇。门眉上有一座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亲笔题写“云从古室”匾额,金光耀眼,为古室增辉。殿堂供奉释迦牟尼和清水祖师佛像,香火旺盛。站在殿前遥望,一座巍峨屹立的英山,云烟缭绕,犹如一盆香火鼎盛的大香炉。殿前石埕下,有一株亘古的桂树,四季开花,极其珍贵。古室右侧有个大池塘,一股清泉川流不息。池塘前有一棵大榕树,池塘后建一座“凝碧亭”。“水映锦亭亭映水,山妆碧树树妆山”这一对联正好是这凉亭景观的写照。殿前左右又有几座凉亭,如“怡然亭”、“龙兴亭”也有对联:“花香阵阵醉人意,鸟语声声动客情”。你坐在亭里,观赏这动人心弦的对联,再看看周围如痴如醉的园林花圃,大有景中之景,园中之园情景交融的雅趣。再俯瞰山下,村落密布,高楼林立,绿野红妆,鸡犬相闻,胜似桃源美境。远眺前沿,又有各种车辆穿梭忙碌,英溪流水潺潺不息,视野开阔,富有山川聚秀之妙。乡人曾作《古室景观》一诗:“万绿丛中一殿堂,俯临沃野百楼妆。亭台碧草游人醉,坐对炉峰满院香”。这是对古室景观的概括。人们到此游览,大有人文景观独具荟萃,别有天地之盛慨。真是风光无限好,美景收不尽,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宝湖古地,十景奇观。宝湖岩,原名湖内岩,位于芸林村龙湖山西麓。始建于元末,背南朝北,地号“真人坐禅”。因年代久远而湮废,乡人把清水祖师佛像移入石洞。清道光年间,村民洪龙章上山砍柴,到石洞避雨,遂在祖师佛前祈祷许愿:“有朝一日发迹,将重建湖内岩”。他后来辗转到上海经商,偶获机遇,金玉还乡,重建寺宇,更名“宝湖岩”。相传太平天国后期,有个军师叫赖南极,因兵败流落此地,混迹于僧侣之中,免费为村民治病,深得民心。卒后,村民感其德,塑一偶像奉祀。因世事沧桑,佛像遭毁,殿宇破落。芸林村民自筹资金,于1985年重修,并重塑如来、祖师佛像,精雕十八罗汉,门墙窗户重新油漆。门眉上保存着清道光年间进士,任安溪知县赖俊升亲笔题写“宝湖古地”匾额。为了方便游客到此揽胜,村民洪明宗独资修建一条3公里的盘山公路,并亲自保养。此岩地处高山,岩后山峦迭翠,大有“深山藏古寺,涧水伴梵音”之妙。站在寺前,俯瞰山下,万千景象,一览无余。近年又增建护厝、禅房、石阶、山门、池、亭及接待室等景点,整修龙宫洞、护界寨、虎啸涧、歇困石、竹林谷、山野石门、倚天怪石、枫林夕照、二泉映月、龙泉吐水等十大景观,成为英都一处“一尘不染清修地,十景争奇极乐天”的极佳幽雅胜地。 尚有古迹岩,据府志记载,明隐君寓此,留有石床、石印遗迹,并作《翁山胜景》一诗传世。此岩已坍塌。鉴于此岩在英都颇富名气,乡人正在筹资复建。 5、编修方志,族史长存。自1984——1993年由本人主编《翁山谱志》(上、下两册),有宗谱志、人物志、文化志、经济等四卷全集约38万字。既是英都地方志,又是洪氏八百年来的重要族史资料,是我县最早刊印第一部地方志,具有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乡土教材的作用。 三、经济繁荣 1.土肥水足,物阜粮丰。英都周围环山,古代林木茂密,水土保持较好,水源充裕。境内沟渠小溪纵横交错。英溪两岸还修筑三处拦河坝,引水灌溉,又修建6座中小型水库,拦洪蓄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英都这地方就凭着这个优越条件,使农业保持稳产高产。英都盆地大部分土壤属乌泥田和潮沙田,土质好,肥力高,保水力也较强,是稳产高产的一等水稻田、一等田占水稻田总面积60%,二等田占20%,三等田占20%。古代,在自然经济耕作时期,以其面积广,土质肥,水利好的优越条件,而盛产粮食,是南安一大粮仓,素有“金英”美称。 2.集市贸易,经久不衰。英都东、南、西三面周边是山区,有丰富的土特产。北面是往溪美泉州的水陆通道,南安城关一带是经济作物区。英都本地有丰富的粮食、牲畜、木柴。因其地处南安西部的中心位置,邻乡有各种不同物产可互通有无,且有亲朋众多人员交往习惯,因此,英圩街就自然形成南安西部的一大物资集散地。古代,曾以农历四、九为交易日,称圩日,这习俗延用至今。因交易品种繁杂,人员众多,必然要分项目经营。如专设卖谷埔、猪仔埔、鸡鸭埔、鱼鳖埔、瓜菜埔、竹篾埔、木柴埔、薯苗埔、瓷器埔等10多处专营场地,足见当时交易盛况。在圩日交易中,还有大量剩余产品,这就产生几家收购专业户,如以粮食、鸡鸭、木柴为大宗,圩日过后装上木船,从英溪运往泉州销售。然后从泉州运回布匹、食盐、药材、文具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形成一个城乡物资交往频繁,互补供需的经济繁荣局面。现在交通方便,商店林立,物资丰富,集市设施完善,平时交易也如同圩日一样,热闹非凡。 3.乡土特产,载誉遐迩。泉州在海外交通极盛时期,丝绸、陶瓷、茶叶三大宗成为外运重要物资。那时,英都的优质“翁绢”和“英山名茶”,不仅驰名泉郡,还远销海外,在泉州港繁荣时期,起过历史性的积极贡献。随着泉州港的衰落,“翁绢”也销声匿迹了。近代则以猪苗、薯苗、黄瓜、芋头、酸笋、绿豆糕、花生蓼、麻糍著称。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活需求的变化,猪苗少了,薯苗没有了,绿豆糕也停业了,唯花生蓼、麻糍和酸笋则大批销售。 4.水暖器材,遍销九州。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英都,1979年初,英都农械厂技术员试制第一批自来水龙头产品。1980年英东村木匠洪金星,首先试制水咀配件,接着开始翻砂铸造水龙头产品,添置台钻、车床,雇佣10多名工人,进行批量生产,获得较高利润,使乡人深受鼓舞。接着有洪顺成、洪双泉、洪志强、洪土沙、洪敦情、洪本炎、洪平良、洪林桂等10多人相继办厂。此后厂场林立,水暖器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1987年调查统计,英都盆地上10个行政村共有水暖器材厂160家,较大规模的有50家,常年从业工人2000多人,年产值4千多万元,每年有4千多名推销员跑遍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6千多万元。自水暖器材工业迅速发展以来,大大改变了英都农村的经济结构,以1979年同1989年相比,农业年产值由占总产值70%下降到20%,工业由24%猛增到66%,商业和服务行业由6%上升到14%。形成一个农业、工业、商业、运输、建筑五业相应发展的新集镇,被称为“南安县水暖器材之乡”。几年来,又开辟消防器材、石板材等行业新产品。水暖器材方面,则着力引进外资、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创优产品,1999年年产值6亿元,力争更上一层楼。 5、车辆如梭,楼房林立。十多年来,英都镇政府主持修建英仑、英翔、英东(东田)三条镇级水泥公路。各行政村也都修建通往各个自然村的水泥公路,形成网络状的公路设施。随着大力修建公路,交通工具也迅速增长。截止1988年底统计:手扶拖拉机60辆,农用货车30辆,载重货车20辆,四轮摩托小客车6辆,两轮自用摩托车180辆,小轿车10辆。近年来又新增摩托车5210辆,小轿车102辆。汽车开到门口,这是大多数农民破天荒的喜事。车辆如梭,交通方便,反映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闽南地区群众,历来把建筑住宅视为建家创业的重要标志。不同历史时期,住房建筑的数量、质量和规格各不相同。(一)从清初到1949年的三百多年间,英都总共有住宅960座,侨建住宅20座,大多是四合院古式大厝,但都破旧不堪。(二)从1949-1979年集体经济时期的30年间:扩建448座,新建古式大厝522座,新建平屋266座,合计1236座。这一时期建筑质量较差,都是土木石结构的。(三)从1980-1989年改革开放时期:扩建284座,新式平屋592座,新式楼房603座,古式大厝700座(其中侨建40座),街道楼房465座,合计2852座。10年中新建住房是解放前300多年间总和的三倍。近年来又新建农村楼房416座,街道楼房224座。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建筑发展趋势,有五个特点:第一,群众经济收入普遍增加,为争取宅基地,建房成风。第二,因长寿老年人增多,婚龄男女多,小家庭多,住房需求相应增高。第三,富有之家,对住房建筑档次越来越高,即向高层楼房、宽敞大方、高档装修、美观园林化发展。第四,企业界着眼于交通和贸易方便,工、商、住三用楼房向公路两边密集趋势正在迅速发展,使集镇街道规模不断扩大。第五,集镇新村,规范建设。如以霞溪塔美村的水灾重灾区为基地,98年5月由八达城市设计院设计,依2个村民小组600人口的住房需要,设计有朴实大方的古典式和造型壮观的花园式楼房110幢。村路、宅间通道水泥铺盖,电力、电话、电视线路由地下管道穿行,有供水、排水、排污合理设施,家禽、家畜集中圈养,还有绿化广场和文化体育场所等配套设施。形成一个现代化溪滨园林式新村庄,堪称为我市新村建设的典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富不富,看新居”,“后来者居上”。昔日翰林学士陈桂洲《题翁山形胜》诗:“王谢衣冠辉洞壑,杜韦第宅护云烟”。他把英都的重臣同东晋的名相王导、谢安相媲美,把英都的府第同昔日唐代长安城郊的杜曲、韦曲的宫院相映衬。作者是从这样一个山村僻壤能有扭转乾坤官居极品的英才,发出感慨,极尽赞美。然而,今天英都的住房建筑,处处可见高楼大厦,则是“玉宇琼楼放异彩,金英银都展新颜”。1998年7月南安广播电视台曾以《金英重镇一代名相的故乡》为题,报道英都新貌。这个题目是对英都作画龙点睛的概括,抚今追昔,令人深思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