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梅氏日记》中描绘的郑成功形象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象貌、脾气究竟如何?在国内明清史料中很少描写。因此,长期以来,林林种种的影视作品、雕塑、画像、民间传说和史料中,关于郑成功的肖像呈现神形各异本。《梅氏日记》在1661年5月4日记载: “他坐在帷幕正中央的一张铺有刺绣桌巾的桌子后面,身穿一件漂白的麻纱长袍,头戴一褐色尖角帽,式样像便帽,帽沿约有一个拇指宽,上头饰有一个小金片,在那小金片上挂根白色的羽毛”、“我猜他年约40岁,皮肤略白,面目端正,眼睛又黑又大,那对眼睛很静止的时候,不断到处闪视。嘴巴常常张开,嘴里有四、五颗很长,磨得圆圆、间隔大大齿。胡子不多,长及胸部。”“他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历,咆哮又激昂,说话时动作古怪,双手和双脚飞起来。中等身材,有一条腿略为笨重,右手拇指戴着一个大的骨制指环,用弓。” 这就是今年5月24日首次公诸于世《梅氏日记》中的郑成功形象。 5月初,台湾史学家汤锦台先生从海外来电称,由台湾汉声杂志社出版的《梅氏日记》将在月中旬发行。5月23日,泉州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和郑成功后裔收到了从台湾寄来的书。5月25《泉州晚报》及时报道这个消息,引起国内史学界、文艺界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梅记》是原东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中的一份文件。现珍藏在荷兰国家档案馆,编号为:VOCI,FOL·848-914。作者梅氏(菲力普·梅PHILIPPUS MEIJ VAN MEIJENSTEEN)被东印度派到亚洲,在台湾住了19年。郑成功登陆后,在与荷兰侵略者谈判中,梅氏参与翻译,并郑成功测量屯垦土地。梅氏是1661年4月30日至1662年2月9日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人。中荷战结束后,荷兰人离开台湾,梅氏也在其中。途中,梅氏着手整理他在九个月战争中的记录到巴达维亚(现雅加达)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本日记,并呈交给原荷兰东印度公司。后放在荷兰国家档案馆,尘封了三百多年。“梅氏逐日如实地记载每天发生的事情。在他的笔下,复原赤崁城的荷兰殖民者的投降过程郑军分配屯垦状况,郑军与荷兰军队对峙形势图、赤崁城地理位置图等均有详尽的介绍。勾画的郑成功,形象十分鲜活,传达出其它档案史料所没有的细节。在研究早期台湾史中兰语资料是极为珍贵的史料,因为其史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法律、文化、群族等方面。上史料是以公文形式传递的,真实性相当高。《梅氏日记》的公诸于世为研究海峡两岸一承的关系,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军队在复台驱荷过程中,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踏上台湾这一片属于祖国的疆土?海内外史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 《梅氏日记》中记载:“去年(1661年)四月最后一天(4月30日),星期六,上午约十点……突然看到大员城堡(即热兰遮城)飘着旗子,我去普罗眠的亚市镇(即赤镇区)。那里大家说,国姓爷率数百艘戎克船来到鹿耳门港道……”,“那时敌人(指郑军)已将船只驶入内海(即现台南市西门路至安平之间),在我们的注视下,毫无遭遇抵抗地……他士兵在距离普罗眠西亚约五分钟路程(约1500米)的ZANTECANG的砖窑旁登陆”,“敌军郑军)……经过哈根那森林,来到海边小森林,在普罗阳西亚北边,公司(荷兰东印度公机构)在公园小溪后面扎营,在那里搭起上千个白色帐篷,时间是下午一时半。” 由上面资料可以获知,郑军是在1661年4月30日上午10时至12时登陆,登陆地点在“ZANTENG”的砖窑旁。根据《梅氏日记》译注者江树生对ZANTECANE这一个地名的考察,认为ZANANG 的译音应该是“柴头港”。“柴头港”就是现在的台南市西门开元寺附近。作为郑成功户帐杨英在《从征实录》中说,郑军登陆地点为“禾寮港”。到底是“柴头港”,还是“禾寮港”?哪一种说法可靠?1661年,梅氏已在台湾生活工作18个年头了,其职业是土地测量自然,梅氏的说法比才刚刚抵达台湾的杨英更为准确。也就是说“柴头港”登陆。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历史时刻终于定格在《梅氏日记》中。 在《梅氏日记》中,对郑成功的人物刻画比比皆是。1662年1月,郑荷对峙的时局严峻。郑成功攻打荷军已长达8个月了,荷兰守军还在负隅反抗。郑成功一边猛烈炮轰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热兰遮城,一边与守城长官揆一进行谈判。 梅氏在1662年1月28日,写道—— “早晨,他(郑成功)就向热兰遮方向射出三支箭,问我箭飞了有几步?我回答说,有一二十步。他说我猜对了……我们来到海边平坦的地方,他的一个随从就拿出三根约二英尺短棍。每一根顶端都有一个小圆环,小圆环上面贴着一个银币大的红纸当箭靶。三根棍子边插成一排,相互间隔约十杆。国姓爷骑到约五、六十杆(约20米)的地方,然后竭尽能跑的最快速度,疾驰而来,拔一枝箭射中第一枝棍子的箭靶,第二枝箭射中第二根的( )……(郑成功)问我看清楚了没有?能不能也这样骑射?我说不能。”“随后,国姓爷严厉的面孔责备我(指梅氏),我一定在那封信里教唆揆一设法拖延时间……我费了很大功夫还是改变不了他的想法。” 在关键时刻,郑成功在荷兰侵略者的面前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的将帅气度。充分展示了其文治武功的才能,也表现了中国人收复台湾的决心,从而彻底摧毁了荷兰侵略者心理防线,使其最终放弃了抵抗。这部分的描述,成为《梅氏日记》的一大亮点。显然,郑炫耀武力之意在于告诉荷兰人:赶快投降!三天之后即1662年2月1日,“在蓝天之下,荷兰人发誓将确实遵守(条约)”。炎黄子孙实现了复台驱荷的千秋伟业。 《梅氏日记》之所以引起极大的反响是因为这个史料是荷兰人写的,中国人译注的。梅氏没有以侵略者的眼光看民族英雄郑成功,这难能可贵。梅氏之所以如实叙述,说明郑成功不仅是属于中国和东方国家的英雄,而且是属于东西方国家的大英雄。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史学家江树生到荷兰研究明清史,几经辗转,才第一次见到笔迹清晰、保存完整的《梅氏日记》手抄本全文。后经几十年艰苦翻译,终于成书。可以说台湾史学界在对西方文献的整理利用方面先行一步,如果我们迎头赶上,加快培养通晓西文才,必定能从西方一些国家博物馆或学术机构的文献收藏中淘出富有历史价值的金矿。拓展郑成功等明清历史人物研究的深广度,史学界和文艺界应更有意识地把视野投向对西方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早期文献的开发利用上。那种年复一年,不断倒腾旧史料是我们应该扬弃的。 近年来海峡两岸都发现了一些关于郑成功的新史料。两岸学者和作家、剧作家如能加强合作与交流,必定能够把郑成功研究乃至早期两岸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注:文中引号内容出自《梅氏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