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洪氏家庙
翁山洪氏家庙,又称五世宗词,位于英都镇荣星村凤山东麓,坐西朝东,始建于明万历了已年(公元1617年),创建后历尽沧桑风雨,几度修茸。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进行一次重修,成为一座园林式的宗词家庙建筑群。
走近洪氏家庙建筑群,映人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门坊,三重檐式叠就,顶部绿色琉璃瓦耀眼夺目,硬山脊翅如奔腾状与两侧波浪形围墙上琉璃顶和谐构成,犹如二龙会聚。门坊正上方振匾黑底攀金“翁山”二宇,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所题。门坊两侧,洪学智将军的“振兴英都”石刻和杨成武将军的“大展宏图”石刻分立左右,门前还立着两尊辉绿岩石狮,显得气势威武,十分壮观。
步入门坊、大道两旁是两潭波光鳞鳞的池水,鱼欢腾跃;沿道走过池潭便可见三座巍峨肃穆的饲宇、呈品字状,分布在园林区中。眺眼望去,远处小山坡正中是一座洪氏大宗饲,拾级而上,有宽敞的通道,大宗词供奉翁山一、二、三、四世考批神主,为三开问格局进深二落,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近处通道两旁是洪氏东轩家庙和洪氏西轩家庙,均五开间二落皇宫式建筑。红墙绿瓦,白色墙裙,屋脊上剪瓷青龙粘贴,上落除中间一条外,边缘两条分别镌刻两行字。其一行题“募缘回造石桥一所绍兴八年戊午年十月日”,另一行署“都回首住三峰赐紫密宗大师守闲题”。除两个字辨认不清,但大意清楚,造桥年代可以肯定,南宋绍兴八年即公元1!38年,也就是安平桥建造这一年。看来,这座石桥是经过募资而建的,没有当年“密宗大师守闲”题刻,我们今天就不知道石桥的建筑年代了。
龙江村境内有座古迹山,近年重建古竹岩,发现有尊残缺佛像镌有“咸淳乙丑”(公元1265年)的字样。由此推断这座桥比古竹岩要早120余年。但可以肯定,营造这座桥,岩僧肯定出大力。据说当时水深流急,也许建岩寺的材料就是通过这座桥搬上半山巅的。如今水流不大,成为一条不起眼的沟渠了。因有这座桥,才有名为桥头这个自然村。
游览古竹岩,可从小道经这座与安平桥同龄的小古桥登临,也可以从大道游罢古岩下山再观古桥。古岩古桥,拨动游客怀古之心。双龙向塔,下落双龙戏珠,甚为壮观。分别为510平方米和620平方米,依序供奉翁山洪氏五世洪谨独和洪居易考批神主。因而俗称“五世词”,洪氏因子孙发达为官,声势赫赫,早在明万历间就称家庙了。
东轩家庙大门处有一对先祖传下的大石狮,别具形态,是明代珍贵的文物。大门之联云:“解元傅麻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西轩大门之联云:“宪台方伯大夫第,布政司徒侯爵家。”乍看似有夸大,核查史实,竟无虚笔。据统计,自明永乐年间至清光绪年间,英都洪氏族人考中秀才570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6人,授任朝廷官员的有ZI人,省司官员有14人,州府官员37人,邑县官员44人。先后出现了洪有第祖孙三代进士,洪有声、洪承畴、洪科捷等三家父子进士,洪世泽父子翰林,洪奕瑞父子十人全家中举。因此两个词字内,柱联布列,丹梁横空,令人目不暇接。在众多的匾额中,有“光禄大夫”、“通奉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尚书”、’‘侍郎”、“监察御史”、“布政”、“博学”、“奇谋匡国”、“见义勇为”等等,昭示着英都历代先人的盖世功绩和动人事迹。
自宋末元初洪氏一世祖人英都启基拓业开始,便有着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因而到了明清两朝,科举蝉联,管缨如云,成为南安望族。如明万历进士洪启睿,任浙江左布政,功绩卓著;万历进士洪启初,任兵部待郎,被誉为洛闽功臣;万历进士洪启NL,任户部诗郎、滇渝按察使、云南左布政,因功多次受朝廷浩封;万历进士洪承畴,任三边总督、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归清后又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为清初统一中国、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作出重大贡献;乾隆初洪世泽“博学鸿词”科进士,有“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之誉;武艺超群的洪宝基,受朝廷“皇恩三赐”,赠“奇谋匡国”匾。
英都盛产稻谷,夏秋两季,稻子成熟胭野金黄,是南安一大粮仓,自古以来就有“金英”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英都洪氏紧跟时代步伐,开拓进取,在教育、文化、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尤其是以水暖器材制造业在英都镇迅猛发展、誉为“水暖之乡”美称,逐渐扬名。英都洪氏家庙建筑群是目前福建省内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极富园林特色的词堂建筑,是闽南侨乡调堂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吸引住越来越多的港、澳、台族亲与海外侨亲,瞻仰谒祖。
漫步洪氏家庙园区,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涵碧谢”、“药香树”、“钟瑞亭”、“凝晖亭”点缀其间,东侧还有一座供奉洪承畴高祖神位的“恒轩词”,西侧建有一幢文化中心。整个家店区域占地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真可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成为英都镇区居民休闲、娱乐游览的胜地。
明代村学——溪溢馆
溪溢馆,位于英都镇霞溪村溪溢自然村,明嘉靖了未年(公元1547年)翁山洪氏五房八世洪恒轩创建。学馆为一般民居建筑,块石垒砌与土壁结合,卷棚式屋顶,阔3间,深2间,门上横匾刻有‘“溪溢馆”三字。洪承畴少时在此启蒙读书,因而溪溢馆颇有名气,又称英都学馆。
创馆人洪恒轩,字师厚。为人敦厚,重教育才,首创溪溢学馆,办村学,任馆东,与泉州名士周舆同执教。万历间,洪有助出仕前继任馆东,学风严谨,人才辈出。
明清两朝,经溪溢学馆启蒙而中秀才48人,举人6人,拔贡12人,进士及第3人,恩科进士1人。其中,明万历壬辰科(公元1592年)进士、御授工部郎中广东屯盐按察副使洪有助,明万历丙辰科(公元1616年)进士、清开国重臣、武英殿大学士洪承畴,清顺治乙未科(公元1655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太常寺正卿洪土铭,清乾隆辛卯(公元1771年)恩科进士、授修职郎洪绍担等。闻名泉州的“龙蛇体”书法家洪承峻也在此读书。
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洪承畴进行重新评价,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和促进当时封建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洪承畴受到故乡人民的爱戴和怀念。溪溢馆现辟为“洪承畴纪念室”,迈进学馆前厅,首先映人眼帘的是著名历史学家苏双碧的题词“开清第一功”,壁上还悬挂清康熙朝相国李光地,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颂扬洪承畴的诗篇。中厅桌案上供有洪承畴身穿清朝官服的彩色画像,室内陈列洪承畴一生事迹,尤其是对清初社会的安定和统一,促进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功绩。从中厅边门进入小护盾,原为馆师寝室,现供奉馆东洪恒轩的神位。
溪溢馆近年修尊,保存明代建筑风格,游人至此,即可参观洪承畴少年读书处,又可瞻仰一代名臣的风采。
当代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任编审林东海,2002年参观溪溢馆,曾赋诗一首:
山中石屋满书香,
或略大韬此发扬。
勋业开清称第一,
至今四海说文衷。
英都乡学——水沟馆
水沟馆位于英都镇区塘边街南面,三开间,砖、石、木结构,中有天井,左右廊道正殿,把金、刘、舍、雷、潘五王爷,推刘大人为主神,俗称刘武公,建于明代。馆前三个门,中间大。两边小,门前对联云:“水森济遍神州,沟深泽及黎民。”
水沟馆在明代中叶,曾作为英山乡的乡学场所。其时系英都才子洪启民出仕前曾在家设馆教书。学馆位于洪启岚私宅边,临近水沟,故称水沟馆。明清两朝重臣洪承畴少年时,聪颖过人,洪启凤慧眼识英才,免费收他人水沟馆读书,传为佳话。洪启见中举前曾在馆内奉把金王爷。中举出仕后,乡人又增把刘、舍。雷。潘四尊王爷,合为“五王府大人”。
水沟馆作为王爷公神庙,初时只局限池亭一小自然村的村民膜拜,到了清乾隆年间,水沟馆举行“扶乱请神”佛事活动,适值退休在家的博学鸿词、翰林院庶吉士洪世泽亲自拈香祷告,祈求五王府神明显圣。由于洪世泽的威望,从此水沟馆五王府成为整个英都全境乡民顶礼膜拜的挡境神灵,历久不衰。
水沟馆左为明布政民那是洪承畴的恩师洪启见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中举人,先后出任教谕、国子监、户部侍郎等职,后升为云南布政吏。后人在其;日居建词纪念。随着翁山洪氏族人的发展与外迁、水沟馆五土府的香火也随着信众的足迹向外扩展,传到安溪、同安等地,以及台湾岛和海外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诸国。在台湾台北台东,有英都洪姓族人带去的刘王爷神像和会林十哥村陈氏族人带去的潘王爷神像。在新加坡和印尼,都有英都华人出洋带去的香火,分炉建成的椰城水沟馆和新加坡水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