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民居与多元文化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是闽南古县,文化遗产丰富。南安的民居建筑受中原文化和海外交通以及华侨的影响,因此,既有中原文化的底蕴,又有海洋文化的痕迹。南安旧民居以传统的“公式大厝”为主流,兼容西方、南洋的建筑特色,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多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不同时期的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上也有变化。 “公式大厝”,也称“皇宫起”,是南安古民居的典型。古大厝的布局,轴线对称。一般三开张或五开张,进深1-5进不等,有的加厢房或“花向”,有的四周筑围墙,很有气派。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间以瓦筒压,红砖墙加以精细的石雕、砖雕、瓷雕,穿斗式木构架,雕梁画栋。一般百姓的大厝,结构相同而少精雕细琢,用材上也考究。“光厅暗房”是传统民居的特点。天窗小,房幽暗;窗位高且小,以防日照且防盗。古大厝的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各类:有土春墙、土坯墙、“出砖入石”墙、混合墙、芦苇墙等。土春墙:用土坯模印泥土凉干垒成,常以角石砌至窗下,以防潮湿;“出砖入石”墙,是明末清初沿海“禁海迁界”时,民居夷为平地,居民随郑成功东渡台湾,后回乡重建家园,利用废墟上的旧砖瓦、石混砌成的“东都厝”混墙:上层土坯或蠔壳、卵石,中层杂石,下层角石砌成;芦苇墙:用芦苇(俗称棒)编织成片涂上灰土浆,用于大厅与房间的隔墙,具有隔音、隔热、轻薄防震、占地小,经久不坏等优点。 古大厝宏伟壮丽,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封闭式长幼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古大厝的红砖建筑、拱形结构,砖条拼贴图案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装饰类似。南安古大厝至今留存尚多,著名的有:南安官桥漳里村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安石井街的中宪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兴建于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1911)竣工,历时50年。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占地20多亩。分五行排列,每行多则6座,少则2座,每座大多三进五开张,硬山顶,有单护或双护。现存较完整16座,大小房间近400间。每座雕梁画栋,随处可见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泥灰雕塑,采用透雕、浮雕、平雕手法,雕有飞禽走兽、花草游鱼、山水人物,戏剧故事和博古图案,有瓷片剪贴艺术,有砖拼贴成各种花、鸟、图案、篆字,灰彩花砖(舶来物)、鱼尾狮等,这是南安古民特有风格。不仅说明晚清时期闽南地区有成熟的雕刻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及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多座有清末名人的书法真迹,具有非凡文化艺术影响力。古民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为闽南地区所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二,被誉为“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是研究闽南一带建筑文化艺术内涵的宝贵文物。随着海外交通及闽南人的足迹,把闽南古民居的建筑文化艺术传播到东南亚、台湾等地。 洋楼,俗称“番仔楼”、“番客楼”,是沿海侨乡一种中西合壁式民居。 早年,华侨出国多因生活所迫,在外艰苦拼搏,希望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大兴土木,以耀祖荣宗、福荫子孙。长居海外的游子所构思设计的汇合中外建筑风格的洋楼,既表现出西洋的建筑风格,如骑楼、园形廊柱、绿釉面瓶式栏杆及百叶窗等,又保留有南安传统古民居的特色,如龙脊凤檐、精美雕饰、砖石结构的门庭垣墙、楼房前后花圃树木等。但在设计上,只求外观的豪华气派,而不注意内部的实用功能,如六角间。沿海侨乡砖木结构的二、三层洋楼,大多建于抗日战争前后,以南安石井奎霞村为典型。现存著名的是:光绪末年,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在其故乡南安后埔村(今省新满山红)建的华丽大厦。该华厦占地6.5亩,中间为正屋、叠楼,两旁为祖厝、书房,共有房屋99间,庭外有横桥、亭树、方池。不用杉木,采用钢筋混凝土及洋砖釉瓦,装饰富丽堂皇,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开南安现代建筑风气之先,南安“有林路富,无林路厝”之谚。该华厦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安盛产白石,石料资源十分丰富。以南安丰州、溪东最为著名,有“一(石)砻二溪东”之誉。石结构民居以杂石奠基,条石砌墙,石板(俗称“石坊”)盖屋顶。其中柱、梁、拱、门窗框、楼梯、栏杆等建筑构件全用石料。六十年代,沿海农村木材紧缺;居民就地取材,时而风行建“四房厅”平屋。八十年代以来,流行建四房厅、六房厅、二三层楼房。除有房、厅、厨房、餐厅外,特别注重配套卫生间、浴室、阳台等设备及水、电设施。石结构民居最典型当推南安石井溪东村,单二三层楼就有500多座。1985年以后,民居讲究装饰,地铺花瓷砖、红地砖、石板材,墙贴彩釉砖,门窗、厅屏贴彩画瓷砖,木门、小窗改为大型合金玻璃窗,这是受对外交流往来的影响。并在人口集中的乡村,沿公路两旁建商店式楼房,延伸成小街,灌屋顶。 石结构民居具有坚固耐用,有抗御台风和防盐碱腐蚀等优点,但致命的弱点是抗震性能差,且石件笨重,在加工、运输及安装较困难等缺点。民众已意识到安居乐业的隐患、现已不用石坊盖屋顶,改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屋顶。 洋楼、石结构民居的大门顶上镶嵌一方“丁谱”石匾,如李氏“陇西传芳”。陈氏“颍川衍派”,林氏“九牧传芳”、“黄氏”“紫云衍派”等,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记,以示不忘家族渊源,从而得知姓氏原始发源地,这就是南安特有的“丁谱”文化。“丁谱”石匾的建立,旨在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从,惜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南安区域政治经济的变迁。这不仅看出南安宗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给人领略到南安家族文化的浓郁韵味;而且能看出南安居民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此外,大门、厅堂、石柱上雕刻有隐含主人名字的冠头对联;有宅主祖先的功德与成就,道德为人:有教育后裔的名言哲理;有宅第坐落的山川、名胜风光,作为诗、文的内容;并且邀请是当时名人墨客挥毫,留下真迹,这就是南安古民居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新村建设工程”,吸收传统民居和现代住宅建设精华,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建设现代化住宅,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新颖别致的建筑风格。建有别墅区、住宅小区建筑群。农民购商品套房和自建“小洋楼”渐多。“小洋接”吸收了欧洲“高”和“尖”的建筑特色。 南安人历来将建住宅看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之一,其多元文化,不仅表现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上,还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他们一方面传承了传统,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洋文化的精华。如今的南安民居,从平面布局到外观装璜都己突破传统居住习俗,表现出中西合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