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石井地区抗日斗争片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向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中共中央发出“共产党员应实际上成为各地救亡运动与救亡组织之发起人、宣传者、组织者”的号召,中共闽粤赣边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把救亡运动开展为各党派各阶级运动”并“在一切救亡团体中建立支部和党团组织”以加强对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领导。9月3日起,日军军舰、飞机炮击金门、厦门一带,国运日危。10月26日,金门沦陷,同胞遭难,泉州成为抗日前线,南安石井成为抗日最前哨。其时,泉州人民抗日呼声震撼山河,泉州地区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中共石井地方组织在中共晋南工委、泉州中心县委与厦门工委的直接领导下,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路线,一大批党的地下工作者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先后组织起各种抗日团体,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掀起救亡运动的热潮。 李毅然和李安水与抗敌后援会 李毅然(又名李春滨,南安市石井镇菊江村人)1926年在厦门、集美读书时,由中共厦门特支书记罗杨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南安早期的共产党员。1927年间,李毅然回到家乡石井,在前坂小学任教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先后在莲河、石井、水头、官桥、丰州一带开展农运、工运、妇运、学运,组织反帝大同盟,指导南(安)同(安)边区一带党的地下斗争活动。其间,1930年以吴棚素为书记的中共莲河支部、1934年以吴复基为书记的中共南同边区(莲河)区委和共青团莲河(南同)区委的发动盐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与组织抗捐、抗税的斗争都是在李毅然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 新的形势给石井地区党组织提出了新的任务。在抗战爆发前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敌我力量悬殊,在南同边区一带进行革命斗争的党员、干部,有的牺牲、有的被捕、有的向上海等地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转移、有的就地隐蔽下来。因此,抗战初期,李毅然遵照中共厦门工委和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指示,一方面着手考察恢复组织、发展党员、壮大革命队伍;一方面利用合法组织形式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在重新认定吴复基无叛党变节的同时,联络共产党员吴金埕、吴天影、张金锭等人,发展新党员李安水(南安市石井镇菊江村人,就读广州中山大学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回家乡在南星中学任教),组织抗敌后援会莲河分会,由吴金埕任分会主任、李安水任分会副主任,下设抗日剧团、救护队、警备队等,开展抗日宣传、海防协巡、慰劳军队、保护村庄等工作。特别是面对金门岛日寇的炮击、小股掠扰及奇袭侦察的罪恶行径,抗敌后援会的警备队协助驻军巡逻海岸、救护队协助驻军救护被炮击的伤员。同时,开展募捐活动,改善驻军生活;组织妇女群众送饭送水到阵地,激发驻军官兵的抗日斗志,为固守石井地区40公里海岸线不受日寇侵夺作出巨大贡献。 1938年2月,李毅然受中共厦门工委派遣,到安溪龙门中心小学任教,与林降祥取得联系,指导“党的同情小组”的活动,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隐蔽下来的党员的情况。厦门沦陷时,安排“厦青团”成员朱乃仁、江清池、李德心等到龙门中心小学任教。其间吸收林降祥入党,恢复林水芸、林茶党籍,重建中共龙门支部,李毅然任书记,委员有朱乃仁、林降祥、林水芸。1939年龙门支部建立了党的武装队伍——武工队,集训队员10多人,秘密开办造枪厂,购置一批枪支弹药,并在南安翔云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抗暴斗争,击毙反动保长,活捉反动副保长。斗争持续四个多月,迫使南安县伪政府与抗暴代表谈判,使抗征抗暴被迫流亡到安溪龙门一带的500多户1500多名翔云人回家安居。这场斗争既打击了顽固势力,壮大了革命声威,又使群众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先后考察、培养、吸收10多人入党,并又组建了中共目场支部。由于党组织一度忽视斗争策略,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注意。为确保龙门党组织和党员安全,把暴露色彩的李毅然调走。过后,李毅然于1941年带领中共厦门工委的陈山、王钦铭等几位同志奔赴广西桂林寻找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叶剑英同志。 1939年,国民党南安当局宣布解散抗敌后援会组织,李安水以在南星中学任代理校长、南安县中任教务主任、安海养正中学工作、任同安中学校长等职,坚持在同安、厦门、南安一带进行革命活动。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在金(门)南(安)同(安)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做好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的一切工作。1949年9月南安解放,李安水被任命为中共南安县委委员、南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2年调任福州一中党支书兼校长。10月13日,在全校师生报告会上突然胃穿孔晕倒,抢救无效逝世,被福州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根据王江琛、高挺笔口述整理) 黄永妙和李虹与抗日巡回剧团 黄永妙(厦门市同安区马巷街人),就读马巷小学时与蒋金花相识,后到厦门大学读书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是中共厦门工委早期的共产党员。1936年期间,接受中共厦门工委指派,在同安马巷山边的锄山、蔗下、黄厝、新墟、墩后等地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与李毅然配合指导中共南同边区、中共莲河支部和共青团莲河区委工作。抗战爆发,以挂名教师身份来到石井地区,就教于院前小学(南安市石井镇院前村),联系本村在1933年期间的“厦青团”成员李水琛、李火赛、李春成、李火刀等人,住在李火赛家中,与黄越结拜为母子,并在后来吸收其子李虹及李金、李举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院前党小组,隶属于中共厦门工委。其时,黄永妙还经常与郑执中(石井街道人)到仙景村找洪国龙、洪天理等人,联系古山、昔坂、老港、同安下等村,以教夜校为掩护,开展宣传抗日抗暴救亡运动,结交了朋友,发展了党员,壮大了革命队伍。当时流传最为广泛的抗日歌谣:“打铁哥,打铁嫂,趁早晚造大刀;大刀造成千万支,送到抗日前线去,咱的官兵用刀一下比,日本鬼子伤的伤来死的死。”就是黄永妙教小学生和夜校学员传唱的。 1938年春,黄永妙、李毅然、李安水等同志在莲河组建了一支“抗日巡回剧团”,成员有十多名,既有教师也有社会青年。剧务组长吴清贵,导演黄永妙,主要演员吴金埕、张新治、张正服、吴淑云、蒋金花等人,排演的剧目有《金门除夕》、《东北一角》、《放下你的鞭子》及一些抗日歌曲歌谣(剧目大部分是黄永妙从中共厦工委拿来的),演出地点有莲河、下浯、菊江、石井、水头、官桥、红邦、溪美、丰州等地。利用暑假、本地普度及封建节日进行演出,并且印制传单散发,主要内容是“抗日无罪”、“不抗日就是汉奸”、“保家卫国”、“打倒日本鬼子”等。抗日巡回剧团宣传演出影响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也激怒了国民党当局。国民党水头区署派兵把在水头街演出的抗日巡回剧团进行驱赶,当场扣押了剧务组长吴清贵。黄永妙立即率领全体剧员举大旗排队沿街游行呼口号,引来了数百名群众一起到水头区署示威,迫使放出吴清贵并当众认错。 黄永妙一方面抓好抗日巡回剧团的抗日抗暴宣传,一方面发展新党员,壮大革命队伍,由蒋金花从厦门工委接来10多支短枪,在院前村组建了抗日除暴武工队。由院前党小组升格的中共院前支部,李虹出任书记,受中共南同边区区委联系、指导。1940年春,黄永妙接受中共厦工委指令,转入安溪隐蔽,继续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与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接触,配合李毅然在龙门一带组织抗日抗暴锄奸斗争。(据黄永妙母亲口述:解放初曾有一位穿军装的人到马巷福三春饼店找她,说及黄永妙和石井陈山被派往苏联学习,叫她不要挂念。现时,黄永妙妻子李玉灿居住在厦门鼓浪屿,一直不明白黄永妙的生死情况。但是,其厅中却挂着一块“革命烈士”匾,享受着党和政府的荣誉和待遇。)黄永妙转移安溪后,中共院前支部在书记李虹的领导下,独立一段时间的革命活动,组织抗日抗暴武工队攻打莲河伪盐兵,发动群众劫盐车,把食盐运转安溪送苏区给养红军。由于声势大而过于暴露,以致李虹同志于1944年5月被捕。但他临危不惧,英勇就义。李虹的鲜血没有白流,他激励着革命基点村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中共南同边区工委到1948年就有院前、同安下、昔坂、仙景、康龙等五个党支部,并且建立了区游击中队,为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根据李开通、蒋金花口述整理 许铁坚和陈大元与金门复土救乡团 许铁坚(原名许哲坚,南安市石井镇石井街人),“金门复土救乡团”团长。陈大元(原名陈天伦,南安市石井镇苏内村人),“金门复土救乡团”副团长。据石井村《许氏族谱》载:水头卜里村爱国老人吕良亨为袭金胜利即兴赋诗曰:“怒发上冲壮士冠,腰悬卜壳手榴弹。小嶝登艇夜潮急,官沃摸营敌胆寒。缴得洋枪新又好,斩了贼首矮兼胖。赏功洋酒君休醉,待捣黄龙饮尽欢。”可见由团长许铁坚、副团长陈大元率领的“金门复土救乡团”夜袭金门岛上日寇的壮举,震撼了八闽大地,扬名于全国抗日战线。 1937-10-26日,金门被日寇占领,水(头)石(井)莲(河)地区的热血青年联合金门流亡志士,组织起一支“金门复土救乡团”(不分党派阶级),泣血呼吁当局组织反攻以收复金门失地,并且自筹资金购置枪支弹药,多次袭击驻金门的日本侵略者。这支队伍不仅有金门志士50多人,还有水石莲一带热血青年60多人,捍卫着石井地区海防线尊严,并且也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尤以1939年4月20日夜袭金门岛日寇一役,影响最大。傍晚时分,“金门复土救乡团”挑选40名精壮青年于石井车站集中(根据陈天来再三回忆,记得在场认识的有苏内村的陈章匾、陈宗蔼、陈弈镇,下房村王汝措、王文因、王萃深,后邦村王忍,莲河村马湖,返头村陈赞骞,大嶝岛枪助、倭旺,九溪村洪水切等),由团长许铁坚通报敌情:日寇一个小分队约30人盘踞在金门官澳一栋两层的楼内,位于通往沙尾公路旁;日寇一个班15人守在城仔角炮楼,与官澳哨楼相距一华里。部署战斗方案:40名队员划分为三队,第一队破坏通讯、装置“路铳”、埋伏警戒;第二队攻打城仔角炮楼;第三队围攻哨楼。随后由陈大元发给队员步枪、驳壳枪、手榴弹、“路铳”,子弹充足,出发时还带了几箱备用。 从石井码头分乘4艘木质双人桨渔船,由大嶝人当“船老大”、金门人引航,借着夜雾茫茫先上大嶝岛休整,检查出击前准备情况,并由吴贞、许铁坚、陈大元把盏敬酒,勉励“敢死队”应奋勇杀敌。21日凌晨一时许,海风聚起,海水涨潮,乘势向金门岛挺进。二点多钟,第一队上岸直奔公路剪断电话线、安装“路铳”、散发《告金门同胞书》,就地埋伏警戒沙尾方向动静;负责攻打城仔角炮楼的第二队,由陈大元亲自指挥,用猛烈的手榴弹、机枪进行轰炸、扫射,不到10分钟时间,炮楼内的日寇上了“西天”。大嶝人枪助清理战场收缴战利品时,顺势砍两颗日寇头颅带回来。第三队发起对哨楼日军大西部队二中队进行攻击。用集束手榴弹把哨楼门炸开,所有队员同时抛进手榴弹,一时轰炸声震耳、火光冲天,来不及清理战场,已听到撤退口令。赶到海边会合,清点人数,发现陈章匾、郑良两人还未到达。金门岛两位志士寻找很久,又发现日寇从沙尾方向来了援兵,只好忍痛撤回。因为海上浓雾,加上逆风,直到21日中午时分有两船在晋江围头村登陆,另两船顺利到达石井码头。 凯旋会师石井,石井地区群众欢喜若狂,奔走相告。缴来的2挺重机枪、10多支步枪及刺刀、铜盔等,就在石井小学操场展示。两颗日寇头颅高悬在车站电线杆上。四乡五里赶来观看者络绎不绝,无不扬眉吐气。国民党当局授予许铁坚、陈大元各一枚金质奖章,刻上“杀敌救国”四字。当时的《泉州日报》以《我壮士40名,突袭金门建伟绩》为标题报道了这一重大胜利。这次夜袭,陈章匾、郑良迷路躲进金门岛上一个古墓内,后郑良被发现遭杀害,陈章匾得到金门同胞帮助,用门板划回石井时,家人正为其做“七七四十九日”把。此后,“金门复土救乡团”又多次上金门岛,在琼林、沙尾、西园盐场等处袭击日寇,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9月,陈大元随国民党当局逃离大陆到金门岛,担任金门岛海上巡逻大队长。在爱国主义感召下,陈大元于1949-10-30日率部起义,乘一汽艇来石井和美村靠岸向我军投降。1949年11月5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刊发“新华社福建前线四日电”:困踞厦门。以东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残部第三十二兵团海上巡逻大队官兵百余人,在大队长陈乾伦(注:陈大元书名)率领下于10月30日早晨乘汽艇一艘向解放军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