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当年,跟随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祖孙三代移居开发台湾或往来两岸贸易的乡亲络绎不绝,石井“中宪第”的“建厝公”郑运锦就是与台湾通商贸易及开拓台湾对外贸易的一个典型人物。据《郑氏宗谱》、《郑氏家谱》和《石井本宗族谱》及已发现的一些墓志铭记载:始祖于西晋永嘉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漳、粤之潮,至宋代郑隐石移居石井遂为南安人,尊为石井郑氏一世祖,传至郑成功属西亭份第十二世,而郑运锦则属东角份第十四世。
郑运锦,字尚实,号朴居,诰赠中宪大大。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十二月十九日,卒于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九月初十日,终年68岁。郑运锦靠置船队经商于两岸发迹而建造泉州南门外无以伦比的宏伟民居“中宪第”,足见泉台关系直到大陆与台湾长期往来的密切,同时也是台湾与闽南古建筑文化的重要佐证。追寻郑运锦在台湾开设“勃兴行”拓展对外贸易的足迹和解读郑运锦在石井建造“中宪第”为后代留下宝贵文化财富的价值,让世人又发现了两岸交流交往的一道亮丽的历史风景线。
开设台湾“勃兴行”
根据“中宪第”文物保护组负责人郑邦田口述及提供的《家谱》与资料进行整理。郑运锦“少孤,依伯氏成立。时家道尚啬,治计然于海外。”郑运锦是继室林氏所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穿街过巷拾粪和流浪打杂工苦度童年岁月。有一次,受到富户强势人欺凌,毅然含怨卷起破棉被、辞别霜居的母亲,走出家门,沿莲河、马巷、集美一路漂泊到厦门,幸得一位海商收留作仆人。
郑运锦聪明勤快,为人诚实,内外打杂赢得东家上上下下的赞赏,加上自幼生长在海边懂得水性、臂力又大,不久就被东家派下商船作为水手“出海”运货做起生意来。“出海”南洋几趟,勤学好问的郑运锦已经对船上的管理、航海的水道及与商家的交流交往都有独特的一手,深得东家信赖,不久又被提升为“押船员”。自古人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趟星洲船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东家把五艘装满大麦的船队交郑运锦转运到新加坡销售,可当船队行驶到海南岛附近海面时,突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只好靠岛入港避难。半个月的阴雨闷热气候,使船上的大麦生了根发了芽,郑运锦暗暗叫苦,只好起程返厦。谁知来了一位药商要买船上的“麦芽”,解救海南岛一带瘟疫受染的病患。郑运锦既发现商机又起了善心,真是喜从天降,即令船员开仓零售。退热解毒的“麦芽”为郑运锦换回一袋袋白花花的银子,也为海南岛一带的百姓解除瘟疫办了好事。东家十分赏识郑运锦的才干及为人,把赢利分一半给他置船独立经商。
台湾有许多郑运锦石井乡亲,开始经商于厦门与台湾两地。有了经济实力后,便迁居台湾在漳化鹿港开设“勃兴行”,专事台湾土产蔗糖、大米、木材等购销活动,生意十分兴旺。此时,石井乡亲闻讯也前往投靠,或在“勃兴行”任职,或置船入队,或奔走两岸商行招揽生意。这样,郑运锦赢得厦漳泉一带渔家船民的好口碑,又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是时,漳化县令朱山(原籍浙江人),为官廉洁奉公、体恤百姓,曾私自动用国库银两赈济贫民及扶助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甘蔗,致使国库一时亏空上万两白银,同僚上书朝廷弹劾,诬其侵吞库银,求派钦差督察严惩。朱山得悉,心急如焚。郑运锦闻讯,即输银万两入库解了朱山之围。朱县令仅以忤旨革职遣返大陆祖籍待用。三年后(约1727年),朱山复用,授台湾知府职。朱山一到任即拜访郑运锦,为报答当年解围之恩,下令凡“勃兴行”船只,海港一律免税放行。从此后,投靠的船家及经商的店行纷至沓来,事业更加兴旺,成为台湾首富。其时,郑运锦在鹿港拥有专用港口码头,被命名为“勃兴港”;开辟的商行店面被称为“勃兴街”。船队川航于东南亚各地及大陆港口,对台湾地区及大陆沿海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建造石井“中宪第”
郑运锦成为台湾首富后,更加思念故乡的“摇篮血迹”,便携发妻子1727年回到石井祭祖、探望母亲、答谢乡亲。“耀祖荣宗”、“建家立业”是蘑亲的期盼,也是郑运锦的心愿。于是,他将怀孕的发妻黄氏留在大陆覆门分娩,委托族人在故里择地筹建家宅。郑运锦返台即着手在台湾阿里山一带采购优质楠木和原始衫木;用船运回石井,作为圆柱、堵屏及门窗户扇、圆仔角支专用。同时,他还专程回石井到丰州石砻、6井大佰、康美东田等地来采办青白花岗岩石料,雇请惠安名石匠晟成大砛、门斗及堵墙。其间,他还从台湾运回大米、蔗糖专供小工及乡亲们食用,对建筑师傅及帮工族人都以丰厚的酬金答之,赢得左邻右舍及四乡五里乡亲的称赞。
历经二百多年的清代中期建造的闽南古民居“中宪第”,迄今主体建筑尚基本完整,只有部分附属设施被损毁,这在闽南地区已不多见。“中宪第”,其名是因郑运锦长子郑汝成由贡监生授州马司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大,萌及祖、父三代而得用的。“中宪第”,位于南安市石井镇石井街,坐南朝北偏西,四进,由门厅、大厅、中厅、后厅和东西厢房组成,前有大石埕和红砖围墙,东侧附建护厝一组,西侧附建护厝二组,并辟建书轩、演武厅、梳妆楼、小花园等,,总计“2间居室,佯称99间,俗称“石井九十九间”、“石井大厝内”,建筑用地7780平方米。大厅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在门厅与大厅之间及大厅与中厅之间的天井前端各建一堵砖墙隔开,中间辟置一个大石门。小花园里建有水榭、亭阁、假山、鱼池、月亮潭、九曲桥、花圃等,整座建筑工程浩大,布局井然,而且梁架上和门扇上配有精美的木雕,屏风堵墙的诗画引人入胜,颇为宏伟壮观、富丽堂皇。其石砼、柱斗、石门、墙砖堵,亦都嵌上精雕细凿的图案,包括瓦、砖、筒等材料都是清时的上等制工材质。“中宪第”落成时,台湾知府派员专程颁赠“恩伦世宠”匾额,郑汝成奏请朝廷为其母黄氏诰赠恭人立节孝坊彰显,并在“中宪第”石埕前立“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可谓当局竭尽恭肃之意。
“中宪第”已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闽南古建筑的宝贵实物;郑运锦,是泉南一带拓展海上交通贸易的赶潮人,为研究两岸交流交往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祖孙三代“两岸情”
据郑运锦《墓志铭》记述:自始祖隐石公卜居南安石井族姓殷繁簪缨踵起遂为吾郡望族十三传而为诰赠中宪大夫哲辉公娶诰赠恭人张氏继娶诰赠恭人林氏。郑运锦生父郑增耀,字哲辉,号雅承。因“家计萧条”,到台湾“经营”,“朝夕克勤,不随风尚”。“父后兄殁于台,公抚侄犹子”。在台时,他“不忘桑梓”,常常“怅水天之遥隔,对俎豆而怆神”。他以海上多事,不求仕进”。“哲辉寿终45岁一与张氏葬于‘麦田之阳’”。“林氏诰赠恭人,奉旨建坊旌表节孝”。据郑运锦后裔讲述,郑增耀(哲辉)年轻时随郑成功跨海东征驱逐种夷开发台湾,因“不求仕进”而从事打渔晒盐,养家糊口。施琅率清军攻台,郑克爽率众归顺清政府,郑增耀也借机返回大陆,隐名以“俭质为本务”而郁郁寡欢,故中年去世。郑增耀当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连自己的兄长也战死台湾,客葬他乡,可谓壮烈,却也给他留下遗憾……
郑运锦为郑增耀继娶林氏所出,排行第五,据郑邦田提供的《家谱》记载:郑生,字作垂,号于省,又称汝成,又号杨瞻。生于雍正六年(戊申,1728)二月初五日,卒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二月初五日,终年六寸‘五岁。郑汝成曾为“治生”寓居厦门,“来往于台厦者数十年,精勤常如一日”。“既治商,不得从科甲以显其才”,乃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援例由贡监生授州司马,加五级,诰授中宪大大。郑汝成“其祖父增耀、祖母张氏林氏,父亲运锦、母亲黄氏,妻许氏,皆因其贵而得‘中宪大夫’、‘恭人’等封赠。”“他还帮助几个弟弟‘捐职’,妻许拱娘、号含徽,石井望族许厚朴长女”。郑汝成驻厦门协助父亲郑运锦的台湾“勃兴行”拓展大陆贸易业务,成为厦门地区闻名的商家巨富。其父逝后,为彰显先辈功绩,一方面在台湾散财支持岛上兴学校、修水利、办工业,在大陆的厦门、石井等地扶助乡亲置业求学;另一方面谋取了当年的贡监生授于福宁州司马加五级诰封中宪大大之职,并且还为其弟郑汝达、郑汝贤“捐职”,萌及三代,使郑运锦被誉为乡饮大宾,邑令伍炜赠匾“表厥宅里”靳汉文重礼书匾“积厚流光”,堪称石井德高望重之族裔。
目前,郑运锦后裔居住在“中宪第”内的就有二十多户一百五十多人,在省外市外定居的有一百多人,旅居海外和定居台湾的有三百多人。郑运锦第七世孙郑君拐被招为泰国驸马,死后安葬地诰封为驸马山,如今古迹尚存。台湾的“勃兴行”遗址及“勃兴街”遗迹,据十年前回乡谒祖的台湾彰化郑氏乡亲介绍,当地典籍有记载,历史学者也作过研究。
记述郑运锦祖孙三代在台湾与大陆沿海的通航通商活动中谱写的浓浓“两岸情”,对我们加强对台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