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石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台湾同胞祖籍地之一。石井位于南安最南端,“得鳌山之钟灵,摄东海之雄威,据山川之险峻,占水陆之优势”,自古为海防要塞、重要渔港和通贸海外的良港。水路距金门仅6海里,至鹿港只需18小时。海岸线24公里,设有石井、营前、菊江、莲河四澳及和美、仙景、桥头、奎霞、考港、溪东等停靠站。
石井与台湾一衣带水,碧波相连,两地往来甚早,血缘相承。《双溪李氏族谱》载:元代,三房下柱李远祖移居台湾经商。明天启五年(1625),郑芝龙与海澄颜思齐聚居台湾,在海上经商。六年,进驻金门、厦门及石井四澳为据点,拥有海船100多艘。七年,拥有海船上千只,实行武装护航,纵横海上,堪称海上霸王。崇祯元年(1628),福建大旱,郑芝龙募集数万饥民往台湾开发,大量的石井乡亲蜂涌而随。
隆武二年(1646),清兵入闽。郑成功高揭抗清义旗。石井是郑成功最可靠的根据地,石井人是郑成功最亲信的子弟兵。英勇善战的石井壮士立下赫赫功绩,涌现出护驾左都督李启轩、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十八猛士”等如龙似虎的英雄好汉。
《双溪李氏族谱》载:“启轩,乳名四(或“示”)。十八岁时,随郑芝龙征剿海寇,屡建战功。擢启轩任沿扰都司,为沿海拒虏御寇总指挥。以“助勤王而振族”。隆武三年(永历元年,1647),启轩投奔郑军,深为郑成功所爱重,赐姓郑,改名郑祥。永历四年(1650)十月,委启轩为五军都督。九年(1655)春,以启轩为护驾左监,管七十二镇。十三年(1659)六月十六日,郑军对瓜州发起总攻,启轩“贾勇登先,奋不顾身”。掩护郑成功冲锋陷阵,一举攻下瓜州。是年七月二十三日,郑军围困金陵,因骄兵轻敌;清兵大举反扑,壮烈牺牲。启轩族谱资料,1982年1月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借去复制参展。
又载:二房仕荣、仕华、学老、卿发、李富等人集众响应义军在大埔内安营扎寨。隆武三年,清兵围剿,仕荣等“弃寨散伙”,率族人十八人,利用夜幕掩护,逃到东田黄巢寺。数天后,又遭僧人告密被围。十八条好汉突出重围。至漳州归郑军,郑成功称之为“十八猛士”,编入水师先锋营。后李富升为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清顷治七年(永历四年,1650),郑军水师屯驻溪东村选练将士,仕荣以“所披甲胄,众负不能起”而闻名郑军中,后“因围困海澄阵亡”。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李富在澎湖马公迎击清军阵亡。顺治十三年(1656),清兵在溪东附近的小嶝海域被郑军水师打得大败,迁怒于溪东人,“焚毁屋室,剿灭老幼”。
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下令实行禁海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30华里,烧尽沿海民居和船只,石井遂弃界外,百万生灵流离失所,各村族谱毁于兵火。郑成功“驰书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积极鼓励不愿内迁的居民移台。身强力壮的石井居民,坚持民族大义,为反抗侵略收复国土而斗争。大多参加郑成功抗荷复台战斗和为反抗清政府的“禁海禁界”的迫害而东渡台湾,参加“开辟荆榛”,屯田拓荒,奠定了台湾与石井密切的血缘关系。为不忘“摇篮血迹”,把定居地取名祖籍地名,竟有数十个源自石井,如溪东(双溪)、院前(院里)、东安下(东安里)、桥头、坂头、田边、和美、营前等,或以郑军之屯垦组织“镇、协、锋、营”作为村庄地名。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禁界”后至嘉庆年间,迁台特多。尤其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石井出现兄弟相率、夫妻共往,甚至举家迁台的移民高潮。
《双溪李氏族谱》载有迁台者156人户(仅录有住居地者)。显溪居猿仔里,其侄孙卿开住北路肖龙、麻豆,理番事通史,管辖番众,此二社,有千余烟户。至裔孙图炎、图后仍旧管辖。兴肇、鸿从、鸿会住南路赤山仔,图安、图经住台南路赤山,卿戌携眷住北路赤山五甲,经意、卿开住北路,卿贤住南路竹仔脚。卿熊在台完婚,住南路海线顶。卿聪、卿荣、卿区三人随母蔡氏嫁台地港湾,经慰、兴戌、卿都住凤山中庄,兴惜、兴赏、兴三住高雄竹户,兴协住南路七老爷庄,鸿文、鸿武住屏东下淡水,图遇、图远、图辽、图运兄弟携眷定居台中清水高南里,泰取住马力埔,图恭住大甲,卿续住澎湖等。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重修《菊江李氏顺期公派下家乘》载:从斗,字金斗,号从南,哲常之子。妣郑氏,名益娘,公妣葬台湾承天府大山。从端,字瑞云,名从辑,号子嘉,哲和之三子。妣郑氏,名刘娘,台湾女。公十九岁,台湾县批进泮,屡试冠军。甘一岁,遇文宪考拔特等一名,补廪。三十岁,张道宪考充己巳科(1809)明经岁贡,候选儒学。从紫,名紫云,字从青,哲和之五子。公未冠而亡,葬台湾承天府。孝准,名准绳,从祥之子。葬台湾承天府,长子滋水(友水)附葬。孝彪承子友螺,住台。
《菊得桑宅二房(下份)世系》载;咸丰八年(1858)六月十五日,“长海”号船往台经商,在台中海面遇台风,触礁沉没,船上十七人,幸存七人,其中五位成年人后搭船回乡,二位少年留台谋生。深坞,时年十六,由台中入彰化芳苑乡林家,改姓林,后因出单丁,遂改李姓,传有五子,现繁衍132丁,深坞曾孙曾任台北市石油总公司经理。安定,时年十八,由台中入彰化县城,先改姓郑,后归宗改李,现已传六代,有87丁。
《东安大长房东山公支裔笃夫公派下分谱》载:黄士厉、士育、士家、伍、琛、琼、张,克珂、克琰、克瑶及子读,振芸等往台。光绪丁未(1907)《穑里肖村公派下三房三落谱系》载:许焕文之子,名宽,与妻黄氏,子虎虎,搬台湾。许泛东,名信,字永三,章鲁公长子。业儒,游台湾,率北路艋甲。许永亮,子汀,同往台湾。
石阳睢《台湾明墓考》载;“永历年间,院前乡人李某,死后葬台南市大东门外虎尾寮坟地。”《院里李氏族谱》载:正德十五年,贲园往台住中路。烈亭,名如玉,明副总兵,参与郑氏。景场、华党父子先后往台。乾隆十六年,并尧住基隆。民初,清恭、百轻、百教、百用往台中投亲。
清初,南澳为西方殖民者走私的据点,石井商人曾徙居南澳与夷人交易,石井四澳及沿线停靠站,距郡之统制偏远,舟一扬帆,便是外海,最利于海上贸私。《溪东李氏族谱》载:“兴考,为石井陈总兵千户出入水口,在南澳富有万金。”李裕“口能言四夷之语,心通各省之谈”,“精会计,明货物”,“后住广城,为十三行总通事”。雍正年间,航海经商发迹于东西洋的大商人,有石井郑运锦,他在台湾开设“勃兴行”,以万两银子资助素不相识的彰化县令朱山(浙江人)填缺国库。后朱山升任台湾知府。为报答厚恩,下令凡“勃兴行”商船入港,不必检查,海关一律免税放行。使许多海船挂郑运锦旗号而获利,运锦后来成为巨富。雍正六年(1728)捐了“中宪大夫”官职,在故乡石井建“中宪第”,府中圆柱、大梁、门扇、风窗,嵌壁雕屏全用台湾楠木优质材,现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溪东李卿瓒运销海盐致富后,在溪东建宫口油园内、大六路、大三落等建筑群。
南安石井以南,金门、厦门、漳州及台湾,家祭扫墓有意安排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己节”,俗称“三月节”。相传,郑成功抗清复明,仇恨清朝,很不喜欢听到或看到“清”字。当他看到“清”字很不舒服,特别是“清明”两字,“清”置于“明”上,更加恼火。因此,他令他的子孙、族人、将士以及驻扎地的老百姓,别在“清明”这天家祭扫墓,另择三月初三为扫墓敬祖日,相沿成俗,成为闽台独特的家祭扫墓风俗。
海峡两岸的石井乡亲,“血浓于水”,情深谊长,历史上往来频繁。数典不忘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台胞与祖籍人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每逢清明、七月半、冬至,居住在台湾的乡亲,经常派人回祖居地扫墓、祭祖,和家乡父老叙怀,带来台湾的土特产,也带去了乡亲回馈的中药材、瓷器、茶叶等。
雍正十年(1732),台湾溪东李氏宗亲集资五十两白银,二房卿衷捐银充公生息,参与修建溪东“李氏宗祠”,还集资在祖地建多座“东都厝”。乾隆三十四年(1769),三房下柱图培回乡拜祖,捐白银十两维修宗祠。光绪六年(1880)四月,南安凤山寺广泽尊王驾临溪东村,台湾宗亲组团返里“割香”,迁居台中的二房十七世裔孙李瑞昆抄去祖地族谱。赠送李章串楠木方盘一块,以作纪念(现存笔者家中)。1986-12-20日,笔者参与筹办“南安石井溪东与台湾关系史学术座谈会”,邀请南安、泉州、厦门等地史学界代表参加,得填词赋诗题赠甚多。这对台胞寻根问祖,联络骨肉情谊起着很大作用。
1990年4月30日,台北市李神童、炳坤兄弟回溪东村认祖,其先祖运访、运永于道光初年往台。光绪二年,该分支与祖地失去联系,时隔125年后,断线再接。炳坤捐资1600元供修祠用。是年5月14日,台中县沙鹿、清水的李春辉、万居等宗亲十二人组团返里寻根拜祖,捐叁仟祭祖用,并带来台湾《李氏大族谱》。其先祖是二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渡台的李图辽(图渐,1754-1834),带去了大陆的晒盐技术,在台经营制盐业,至今繁衍子孙众多,李协明,现任台东地方法院司法官。其实,早先与祖地溪东接上联系的是侨居美国的李成奎,其先祖李图远于乾隆年间移居台中清水镇高南里。1985年初,他屡次驰书由台湾经日本辗转上海、厦门等地,托友人寻根,终于1986年6月找到祖地。图远派下的裔孙人才辈出。李占春,曾任台湾区棉纺工业公会理事长。其弟李卿云,现代企业家,历任台湾省、台中县“议会议员”住沙鹿镇。1991-11-24日寿终,由台湾“立法院交际科”发来讣告,笔者等族亲致唁电悼念。其四子李子骏,前立委,沙鹿巨业交通公司董事长。李明珠,台中县议员。1991年6月24日,台北市李清河偕妻林氏、堂兄李添进等四人返乡寻根。其先祖李开元乾隆年间渡台,定居于大甲。2001年初,笔者从台湾李氏资料中,获“南安溪东村李志师,于清末来金门,派下居后浦”。据此有限线索,笔者向金门李氏宗亲会发函,经二年多辗转,终于找到连志的后裔。李连志,又名运志,以演掌中木偶为生。传三子:露、任癸、任水。任水住金门,从事饮食业,生有三子:永德、三江、永生。2003年,三江、永生将其大妈骨灰带回溪东灵堂安放。
乾隆年间,溪东先民把祖地祀奉的“太子爷”分香到台湾,作为保护神。1992年8月1日,以彰化县田中镇大仑里昆仑宫主委卓树枝为团长,一行90人的进香团返里“李府三太子庙”割香;1995年7月28日,以台中县清水镇田寮里圣贤宫主委吴德清为团长,一行88人的进香团,返祖庙谒祖,并请回“太子爷”神像一尊回宫供奉。
和美、田边、东头三村的紫云黄氏,先祖黄昆由自同安定居石井和美,其长子传东头、田边村黄氏,次子传和美村黄氏。田边村三世黄史翁为始祖,至四世三房黄皇御,于康熙末年随带境主岳飞神像移居高雄县梓官乡,后有一部分后裔分居高雄竹户。1990年4月7日,高雄县梓官乡的五百多名黄氏宗亲推举黄德意、黄博贵等十二人组团回田边村祭祖。他们以先祖木主上的祖籍“田边”及尊奉“大鹏鸟”神像(岳飞的化身)为保护神的有限线索,历经辗转,终于找到失去联系二百八十年的祖地田边村。
1989年,李清恭托同安籍友人回院前拍照“李氏宗祠”,并留下李清恭住址台中西岐里。台湾尊奉郑成功的“开台圣王”、“延平郡王”、“国姓爷”等宫、庙、祠有57座,还有三十多处用郑成功的名字、封号、尊称命名的乡、镇、区、村、里、路、街、岭、港。台湾所有的郑成功庙宇、各地的郑氏宗亲会,都视石井“延平郡王祠”(即郑氏宗祠)为发源地。数十年来,成千上万的台湾乡亲和海外侨胞,不辞云水浩渺前来拜谒瞻仰。1988年5月,台北郑氏宗亲会总干事陪同郑成功第十代侄孙福住邦夫来石井延平郡王祠拜祭先祖。1989年5月30日,台北市松山“延平宫“和台北市郑氏宗亲联合组成72人的朝拜团回石井祭祖、谒陵。彰化鹿港郑氏宗亲会、台南郑氏宗亲会、台湾郑氏宗亲会等,也相继到石井寻根认祖。宜兰“开山庙”来祖庙进香后,庄重地请回郑成功塑像一尊以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