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石井是郑成功故乡,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石井地濒福建省东南海陬,位于北纬24°38’,东经118°24’。东与晋江隔江相望,西和厦门翔安区接壤,南临浯海遥对金门岛,北连水头镇。陆路距国道324线水头段8公里,省道201线贯穿全镇,市北有漳泉肖铁路。水路与厦门航程30海里,距金门仅6海里,至鹿港只需18小时。石井海岸线24公里,设有石井、营前、菊江、莲河四澳及和美、仙景、桥头、奎霞、老港、溪东等停靠站。石井不仅是南安海防要塞、重要渔港,还是通贸海外的良港。
石井港,古称井江澳。据《安海志》载:“石井义渡始设于宋代,有一官员杨柄,扪俸造舟以济,乡人往来称便。”并载:“闽海通贸,盛唐始辟‘海上丝绸之路’”,刺桐古港,宋元誉称“世界第一商港”,安海属泉州四大古港之一,而石井即安海港要冲。如循围头澳转西,入港处有白沙、石井两澳东西对峙,是海门。舟入海门,海面开阔,港岸弯深,流平无礁,随处有避风良坞,是天然避风港。正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历来为航海者所欣向。早在隋炀帝时,遣使开发夷州(台湾)曾停泊于此,并募舵引航,渡海峡以达台湾。“唐时,就有奎霞人林灵仙,造船通渤尼(今印尼)”(《南安交通志》)。南宋建炎四年(1130),建“石井津”,专征海舶税。《南安县志》载:“建炎间,石井港商贸发达,千帆百舸出入港口,乘风顺流转输货物如山积,装卸货物工以百计。”绍兴十四年(1144),置石井巡检司(在今水头下坊村),管理船舶出入口岸工作。甘一年(1151),建成跨海五里之安平桥,连接南安、晋江两县,以适应港湾两岸商业活动蓬勃发展的需要。元代泉州港进入极盛时期,石井津商旅络绎。南安英都的“翁绢”、德化的瓷器从石井港输出。
明初禁海,泉州港濒于停顿,而安海港却持盛不衰,港湾仍有“大江南北渡千帆”之盛。石井四澳及沿海停靠站,船只出入,归石井讯稽查挂验。东西洋海上私贸之夷人船队,为避官禁制,窃据石井、田头、白沙等澳碇泊。商贾为获暴利,轻舟分散出海,以就海舶转运。营前港,古称瀛江澳。背依鳌峰,前临瀛江。营前的史姓在巷仔后开设杉行。明洪武年间,营前洪氏始祖自晋江英林来史家杉行当伙计,而定居于此,世代以航海和渔蠓业为生。民国初,海运相当发达。涌现很多著名的远洋舵手,如洪瞻江等,横航于台湾海峡。
菊江港,古称菊浔澳。海面辽阔,水深,船可直到岸。北宋宣和七年(1125),余姓自仙游迁入菊浔中部,置船川行漳码七县,以运粮、果子、竹制品。航海延续九代,船只发展甘八艘。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初三,因时疫后又遭台风,船破人亡,历十一代辛苦创业毁于一旦,千余人口仅剩120人迁回仙游。
南宋建炎二年(1128),泉城东观西台吴呈橙迁来菊浔西南部,“先置船川行漳码,以贩粮果为主”。元代,著名老舵李庭元被吴姓奉为太上皇,他“从航海实践中得出经验,而自撰写南北沿线航标、海图、潮向,属元代之一流。后元政当局聘为航政参事主参。”(《福建李氏家谱》)。明初,吴姓资力宏厚,购置巨帆不断增加至四十余艘,专以川行南北诸港,并在南北设立船务行。既作商贸又调度船只,前后经过九代,盛极一时,为闽南之冠。航线不断拓展,北至辽东半岛,南至安南。各港船行大多雇用李姓(《思明史记》卷十四)。《福建李氏家谱》载:“成化年间,李姓在吴姓船行为职达120人,船长44人,船工达240人。”平口,有百舸船只在港。后吴宏德结交台湾水师提督,承担台湾、澎湖粮秣、军需的运输。进而进入台湾各港口货运,菊浔也成了南北及台湾货运中转站。船民信仰妈祖,明正德十五年(1520),李荣懋在自家设坛供奉妈祖,因信众骤增,嘉靖元年(1522)始建妈祖宫。万历四十五年(1617)至清康熙元年(1662),是菊浔李姓航海业发展的高峰期。“以福荣船行、德兴船行为主轴,经济繁荣。商贸、运输之盛,故有南安海都之称。”嘉庆十二年(1807)四月,吴姓因时疫流行。朝廷委吴云锻自安南采购花黎木运京修金銮殿,七艘巨航在江浙交界,时值七月遇狂台风,船沉人亡,吴姓倾家荡产。便变卖房产,承让船行、船只给李姓,有依同安吴姓,有的迂回泉州。道光十七年(1837),“菊江福盈航行、洛川船行,以航务、货运为中心。北上沪杭、芜驻、烟台,南至广州、湛江、海口。”(《思明史记》)。
莲河港,古称莲江澳。住于石井镇南端,海域面积1平方公里,水深9.5米,无风险,利于船舶停靠。民国二十一年(1932),陈国辉建条石混凝土结构码头一座,300吨位货船及500人客轮可停靠。同时,修一条宽4.5米长350米的码头公路。1966年,晋江专署拨款修建莲河和大嶝二座花岗石码头。莲河码头长250米,宽3.6米,高3米;大嶝码头伸海长150米,宽3.5米,高3-7米。莲河及大嶝于1971年归属同安县,但港航管理仍属于石井港务中心站。民国二十八年(1939),县政府在莲河增设金门日渡。建国后,金门口渡停航,改航大嶝、小嶝。(《南安县志》)
天启年间,郑芝龙以故乡石井四澳为据点。设置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数十艘,石井村的“船厂巷”即其遗址。天启五年(1625),郑芝龙与海澄颜思齐聚居台湾,在海上经商。六年(1626),进驻金门、厦门、石井四澳,拥有海船一百二十艘,实行武装护航,至崇祯间竟达千余艘,纵横海上,堪称东南海上一大海商。他向被擒获的金门游击卢毓英说“某非敢拒官军,不得已耳,苟得一爵相加,当为朝廷效死力,东南半壁可高枕矣!”崇祯元年(1628),明室对他招抚授官,任其独霸东南海上。
石井自古为海防要塞,北宋熙宁年间,石井建防海水寨,以防御外犯。《南安县志》载:“海寇欲犯安平,石井即其南岸首登之地,旧设巡司于此,又设弓兵以备巡逻。”明代设烽燧四所(即石井、街内、溪东、下吴),并在石井、菊江筑铳城,成为东南沿海抵御倭寇、抗击外敌的要塞。倭患平定后,云南知府郑普在石井“靖海门”题《平倭寇碑记》,实录了嘉靖年间沿海军民平寇海战的胜况。2003年8月,笔者首次抄录嘉靖甘七年(1548)六月初一立的《泉州府录立海防记》一方。碑文为赐进十、资善大大、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前奉敕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半渊张经撰的。记述嘉靖年间,闽海疆倭寇出没,侵社扰民。泉郡守程秀民遣旅平寇,后又募兵练士,并在近海浅狭之处插立木桩石柱,遏其要塞,使之联防,海贼无从突入。程侯垂范,南安知县唐爱等勤敏于事,以崇文尚武治邑,万安民社等事。(碑文刊于《南安碑刻》,作家出版社,2003年9月)。《南安县志》载:“明郡守程秀民破贼于此,石上刻‘海上视师’四字”(今尚存)。
明末,郑成功英雄慧眼,选择石井四澳作为操练水师的军港,成为郑成功抗清复台的基地。郑成功编组东西汗船队,航行于日本、台湾、吕宋及安南、暹罗、印尼等国。石井港更成为集运各地土特产及军需粮饷之港口。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商船非有郑氏之牌不能行之外国。持有“石井郑府”牌记的海舶,除对本国兵讯及地方关卡具有通行效力外,更可通行于东西洋之间。郑成功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确保中国商船海上贸易的安全,对繁荣亚洲商业起着重大促进作用。
清代延明旧规,石井仍是海外交通港。清初,南澳为西方殖民者走私的据点,石井商人曾徙南澳与夷人交易,石井四澳,距郡之统制偏远,舟一扬帆,便是外海,最利于海上贸私。一些富商,勾结官夷通贸海外。《溪东李氏族谱》载:“李兴考,为石井陈总兵千户出入水口,在南澳富有刀金。”“李裕,口能言四夷之语,心通各省之谈。精会计,明货物。后住广城,为卜三行总通事。”雍正年间,航海经商发迹于东西洋的大商人,有石井郑运锦,在台湾开设“勃兴行”,以万两银子资助素不相识的彰化县令朱山(浙江人)填缺国库。后来朱山出任台湾知府。为报答厚恩,下令凡“勃兴行”商船入港,海关一律免税放行。郑运锦后成为巨富,六年(1728)捐了“中宪大夫”官职,在故乡石井建“中宪第”,府中的柱、梁、门扇、风窗、嵌壁雕屏全采用台湾楠木优质材。现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溪东李卿瓒运销海盐致富后,在溪东建宫口油园内、大六路、三大落等建筑群。
乾隆三十九年(1774),石井“四澳为运送军需,接济台湾、澎湖之特定港口,又是南来北往货物转运中心,南来北往的巨船(三支桅)的黑槽遍港皆是,桅杆如林,一看渺渺。”(《思明史记》)。
鸦片战争后,石井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厦门港的重要后援港。光绪年间,石井客货轮川走厦门,日益频繁,形成晋、南、同安货物的集散地。民国七年(1918),厦门海关在码头下妈祖宫设石井分关。石井客商日达数百,进出口货源不断,搬运工人数百,商贩骡驮船载,肩挑背负络绎不绝。民国二十一年(1932),陈国辉在石井建钢筋混凝土立式码头一座,东南两面总长150米,高6米,可泊500吨位货轮及500人的客轮四艘。二十八年(1939)农历三月初四,石井码头被盘踞金门岛日机炸毁大半,造成船舶停泊困难。
建国后,石井的海上运输和渔业生产都有很大的发展。1988年,成立南安轮船公司和南安船务有限公司。1989年,成立“成功海洋渔业公司”,渔民合股购置了机动底拖捕捞船。每当渔汛期,云集北上闽东渔场、舟山渔场捕捞。还开辟台湾海峡南北渔场。
1992-11-16日,石井港辟为国家二类口岸和台轮停泊点。拥有五百至五千吨级货物码头5个泊位,一千至三千吨级石油专用码头5个泊位和一座五百吨级的渔业码头。石井港码头群已初具规模。2000年12月1日,以金门“议长”陈水木为团长,“副县长”颜达仁为副团长的金门县访问团一行35人,对石井港进行访问,这是近70年来,金门县第一次以官方身份赴南安市考察。2001年1月,以金门“县长”陈水在为团长的金门访问团一行190人,到石井考察码头港区,为今后南金三通做好准备。2001-10-22日,应金门营造公会的邀请,以陈庆宗书记为团长的南安市赴金门经贸考察团一行44人,从厦门直航金门,进行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这是大陆第一次组团赴金门进行考察。2002年初,石井港被泉州市定为货物直航金门的港口。是年11月18日至2003年,直航金门的“成功17号”、“成功57号”货轮已完成22航次,75万美元货值;2004年1-5月,完成41航次,115万美元货值,实现了南安市53年来的愿望,这对推动两岸经贸往来,促进对台交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997年10月奠基的南安市台胞接待站已装修成酒店。2002年6月8日,举办南安市台胞接待站、台胞大酒店落成庆典活动暨省计委立项的“闽台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奠基仪式。该站实行全方位服务,尽力为前来南安观光旅游、访亲谒祖、经商贸易的台胞提供方便。2003年,台轮停泊点共有329艘次台轮来靠,有1365人次上岸。对海上前来的台轮提供供水、补给服务。2002年对台轮“细水号”、“银波12号”等70艘渔船进行过补给、供水。共接待台胞、台轮渔民2300多人次。为促进南台经贸往来,南安市已在申报成立“对台贸易公司”。
近年来,石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菊江陆岛5000吨级码头即将完工。奎霞陆岛公路已铺水泥路面。石井镇自来水供区工程,解决了金镇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11万伏变电站供电线路技术改造已完成,年供电量已突破5亿千瓦时。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66万门、近万部移动电话及宽带数据传输网络的开通,可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石井镇有580家乡镇企业,其中300多家石板材企业,年产水磨板材1800多万平方米,各种石雕制品1000多万件;7家石油供应公司,拥有12万吨储油装备,日均吞吐量近千吨。素有“航运之乡”著称的石井,7家船运公司有近百艘8万多吨的铁壳船,占全省总运力6%左右。2002年度,全镇运输船运力达15.3万吨,居全省首位。
石井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人文荟萃,胜迹甚多。现已辟为旅游专线有:延半郡土祠、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海上视师”石、石井港码头群、大佰岛娱乐世界、中宪第、清水岩、大慈林等。石井是著名侨乡之一,自唐以来,石井人民相继往南洋谋生,现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有五万多人。石井人民努力造成宽裕型的港口城镇,为南安市沿海石化、临港石材和近港陶瓷基地的形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石井湾经济区已成为南安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新一轮创业的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