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八闽大地有多支农民起义队伍,起来响应,以永春林俊起义最为著名。
林俊率领的农民起义队伍,从清咸丰三年春(1853),至同治四年春(1865),反清斗争长达十二年之久。先后进攻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沙县、南平、建瓯、建阳、顺昌、光泽、仙游、莆田、永太、惠安、南安、晋江、泉州等十八个府县。
其坚持革命斗争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社会影响之深广,轰动福建和全国。
本文谈林俊、潘榜从咸丰四年三月起,在南安炉内公开暴动;并坚持长达三年在晋、南、永、仙、惠边界开展游击斗争;以及在南安炉内吉伙屯兵,集结队伍誓师北上闽北,与太平军会师的历程。
林俊于咸丰四年三月,在永春帽顶山被清军钟宝三率领五千人马,重重包围的危急之际,突围投奔南安炉内挚友潘榜处,并在潘榜有力支持和并肩战斗,重整旗鼓,搞起义暴动,反围剿,打游击战。最后集结二千余人队伍,声势浩大地从南安出发,向闽北进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两魁首志同道合闹革命
林俊在永春,潘榜在南安,他们两人结合在一起,成为亲密的战友,主要是志同道合,都是当时反清秘密会党的魁首。林俊是道光未、咸丰初永春红钱会、黑钱会的会首。而潘榜则是南安罗溪分县、晋北地区反清复明秘密组织天地会中的三合会的魁首。前前后后他们有秘密联系。
林俊原名大俊,字士孝,号万青(1828-1857),永春霞陵人。是个士绅家庭,其父武举人。林俊身材魁伟,有力,从小善骑射,又习文,为人豪爽好打抱不平,十五岁时曾打死一名鱼肉百姓的团丁。他又以好结交,仗义执言,为人忿解而豪侠闻名。
潘榜,字乃登(1784-1878),南安炉内人,也是个士绅家庭,先祖出个进士、举人,府县官员。从曾祖父起,几代人或精支黄或执儒业。潘榜精通经义,颇有文墨,但无心仕途。性好交结游奕,乡党有关要害,能摩力以争,为乡中杰人。而寿逾耄,尚无怠厥志。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金田村起义,一声雷响震天下。此时,在福建沿海及内陆山区,各种反清秘密组织,呈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林校受到洪秀全革命思想影响,遂感革命的重要性,他在永春和好友陈湖合作,积极投入红钱会、黑钱会的活动中,充当秘密会党的魁首。并以“解小忿、举大事”,深入各乡间活动。进行调解民事纠纷,制止械斗,当公亲为民办事。从中交结志同道合的会友。林俊的活动,还波及德化、南安等邻县。
潘榜的家乡南安炉内乡,地处晋、南、永、仙边界地区。这一地带明末清初出过郑戍爷、潘庚章、吴谨等人,积极支持郑成功抗清复明活动。直至雍正年间,南安县特在这一地段设立罗溪分县加强统治。清道光,咸丰间,这一地区连年干旱、饥慌,加之官迫民反,农民中秘密参加会党活动,潘榜被推魁首。当时炉内潘中有四老,东老潘学、西老潘榜,南老潘益,北老潘奏,而以潘榜名望最高为首者,他与邻乡埔头黄早、黄彦章、晋北黄振、赖仙,溪西陈溪等会友密切往来,结为会党的三点会。他们也是利用地方绅士、公亲主事、调解民间纷争,处理公益善举等。对于永春的林俊、陈湖等人的声望,潘榜早有所闻,并相机派了溪西陈溪到永春做了联络工作。
就在咸丰元年六月初三,潘榜家厚阳村与邻乡埔头葛朴村,因上墓祭祖,引发山林纠纷,发生了械斗出了人命,大伤两村和气,纠缠了好长时间不得其解。此事也一直使潘榜为难,于是他派陈溪入永春,请来林俊协调解决潘黄间的矛盾。
此事使林俊与潘榜会了面,在两人相见恨晚,志同道合,肝胆相照,讲话投机融合,结下知交。
林俊此行,妥善调解了潘黄两姓纷争,并在潘榜处结识了潘宗达、潘荣光、潘安仁、潘荣年、潘茂桐、潘庆年等乡中读书人。还约见了埔头黄早、彦章,霞舒苏、苏玉、大罗溪黄振、赖仙以及仙游、朱三、陈尾等人,为后来的活动,攻打仙游打下基础。
林俊建议潘榜开设个戏馆,以学南音弹唱,学演戏为名,暗地里学拳击,学舞狮,刀枪剑戟等武艺,广纳乡中青年活动。
咸丰二年春,林俊迫于父命,赴省参加乡试,自思既尊孝道,也是广交英雄的机会,遂毅然成行。林俊在场表现不错,马、步、刀、射,十八般武艺件件突出,却未被录取,更激发他反清激情。就在这次赴省中结识了太平军代表朱天德,两人进行了密谈,增强反清的意志。于是他在回途中到了闽候尚干,找同姓串连。在回闽南时顺途到仙游找朱三、陈尾,来南安找潘榜等人,宣传太平天国革命的形势。林俊不久就收到洪秀全发来的密函,鼓励革命。林俊就此与陈湖密商组织武装,相机武装起事。
咸丰三年二月,林俊在永春山门岩召集会党五百多人会议,不仅农民还有手工业者,小商贩甚至寺院和尚都参加。经此发动声势扩大,持向半公开的活动。林俊同时加紧与德化的童森,南安的潘榜、陈溪,永安的黄有使联系,互为呼应。咸丰三年四月十五日,黄有使一举攻下永安,四月二十一日江水等也分别攻入沙县和大田。林俊也于四月二十四日从永春带去一千余义军攻进德化县城,三十日回师攻打永春州。而后又奔赴上游与黄有使部会合,转战沙县、延平等地。并于六月八日攻克尤溪县城。七月又打回永春,并着手策划攻打仙游,随即于八月间率领义军约仙游黑白旗首朱三、陈尾,南安潘榜、李增龄、潘宗达各派乡勇,合力于咸丰三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一举攻下仙游城,镇压知县黄增惠,威声大振。并转战莆田,开始还节节取胜。但进展过快,后方空虚,仙游县城有所不隐,谣言四起。急得林俊火速派人到南安潘榜处求计策。于是潘榜连夜派出潘宗达,李增龄率领一批乡勇赶往增援。林俊接受潘榜计策任用县官、发安民布告,以安定民心,隐住仙游局势。仙游县遂改为兴明县,任潘宗达为县官。兴明县安民布告,出自潘宗达(贡生)手笔,也是林俊起义以来第一个文告。林俊后来攻莆田城不克退回,又遭清军和地主武装袭击,形势发展严峻,仙游县城也守不住,于咸丰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主动撤出仙游城,林俊率义军向永春、德化方向转移,潘宗达在黄通等人护送下退回南安。林俊义军转移中又遭清军钟宝三部尾随进逼和永春州兵的合困,在德永边的虎豹关展开一场十分激烈攻防战,义军中黑钱会会首陈湖阵前战死,林俊、童森、周玉英被迫弃守德化县城,率队伍转移到安永交界的帽顶山。在转移路上损失惨重、军师和尚,将领陈广、林荣阳、潘某、陈溪周等先后战死。
林俊在帽顶山设防固守,但受到清军重重包围,坚持了四个月的斗争,却中安溪团练假降之计,粮食被烧;终因弹尽粮绝,于咸丰四年三月八日夜弃寨,二百余队伍分散转移。童森一部分去德化,黄有使的一部分人到永春大山乡,黑白旗队伍回仙游,林俊、辜黑万带领三十余猛转移到永春云峰乡。林俊早先派陈岁到南安找潘榜、苏胄、苏玉,惠安邱二娘,佯攻泉州、丰州,声东击西,使用调虎离山计,使队伍得以安全转移。永春云峰乡与南安八都阳平村紧邻,潘榜得知林俊已转移到此地,遂即派陈溪、潘伍前往接应。林俊等到南安境内进行隐蔽,小伙队伍分头住到溪西浦乾陈溪家和溪对面的厚阳村潘榜处。清地方官员军情报告《舌击编》咸丰四年九月禀:“俊窜南邑之初,其势实为穷。始则溪西陈溪首引匿;继则炉内潘榜独任窝藏。”
二、劫敌营初战失利
林俊初住潘榜祖先中愚第(俗称狮仔厝)的官厅别馆,这是座十间古大厝,特设有卫生间,大小便可直冲出墙外粪坑,是十分隐蔽的地方,紧邻着又有几座公用房子,即上下两座书房,还有土楼沟相公馆,田乾飞龙馆,林俊的十多跟随猛士分驻这些地方。当时清军的追逼也很紧,到处部署抓林俊。咸丰四年三月二十日清军提督炳文札营埔头心黄氏家庙内,特设宴指名一批罗溪分县各乡老,潘宗达,李增龄也被邀之中,劝他们如发现林俊踪迹要报官等等。其实林俊在炉内厚阳,离埔头祠堂只有十华里说来也是好危险的。过后,永春人很感激南安人对林俊的保护。
咸丰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又有一批从永春撤出的清军开到埔头祠堂札营。林俊潘榜获得情报,认为趁其立脚未定,进行突然袭击是歼敌的好机会,于是迅速联络诸乡会党,定于二十八日。寅夜兵分三路西北、东南、东北等三个方向向敌营发起攻击。
结果因这次匆促出击,准备不够,组织不严密,时间上的失误,战斗中失利。西北方九都、高塘黄早率领队伍,误了集合时辰,战斗打响了队伍还迟迟未到位。而黄彦章带领西南方,也只在洋尾,侯安等方,只远远地举着火把呼喊响应,并无队伍追杀过来。只有东北方向炉内、溪西的乡勇由陈溪、潘伍率领二百余人,拼死拼活冲锋陷阵,而狡滑的敌人坚守不出,任攻不下,撤退时还损了四名乡勇。清兵因是路过的队伍,赶天未明前拔营往南方向退去。过后才知,所袭击的仍清海总兵钟宝三的大营主力,是要开往惠安剿办胡熊、邱二娘的起事。《舌缴编》说:“镇军三月二十八日带兵前来,甫抵埔头,即有贼数百,直犯大营,被官兵击退。”
三、重举义旗南安起义
林俊、潘榜在南安埔头劫营小挫,锐气受损,有人认为初战未得手不吉利对东山再起缺乏信心。林俊、潘榜不为动摇,认为此时正处困难,更应鼓起勇气树立信心,继续进行斗争。他们计议一作不休,干脆择日召开会党大会,在南安重举义旗,公开起义。
林俊接受潘榜的计策,利用群众迷信心理,精心安排这次会议。于四月初二日中午午时,在厚阳红坑埔(今厚阳小学体育场),召开千人大会,四方会友前来参加。红坑埔是一处山坡草坪地方,方圆一华里,周边有几十株古木,千年大枫、大树,直到一九五八年大练钢铁才砍光。
四乡会友眼看潘榜敢挺身而出支持林俊在南安公开造反,已有很大的号召力,会上大家还亲眼看到林俊一举一动落落大方,很能鼓动人心。林俊讲话后,手拈三柱香烟,宣告要跑向设在远处一个火药桶边,祷告曰:“天地有灵,俊若无福,火药爆炸身亡!俊若有福,火药当自息,俊起义成功!”祝罢朝东北远处火药桶中,把三柱香烟插入,随即坐于桶边,让人提心吊胆,待时辰已过,未见火药爆炸,只见三柱香燃及一寸时皆息灭,众皆哗然,于是众人传开,“林俊有洪福,天必助其成。”经此鼓动,从者益众。(按:香柱入盐水之计)。
林俊、潘榜起义,这一炮放的响,周围的村落老百姓,便出现“家家挂红灯,欢迎林俊兵。”于是在南安炉内乡,公开树旗起义招兵。
四、挑选乡勇组建义军队伍
林俊、潘榜起事公开化后,招得四面八方豪杰参加,潘榜的别馆成为各地会友联络处,并且成为招兵练武的地方。潘榜把林俊安置较安全潘隆谟家,住进飞龙馆,供看书习武的地方。飞龙馆内有把大关刀,一块古琴椅,解放初省博物馆征集文物被收藏。
先前潘榜临时挑派三十多名乡勇,交由陈岁苏氏兄弟配合邱二娘攻打泉州失利,苏氏兄弟战死,更缴发义军的发愤、加紧练兵以图报仇和抗击。
义军是从四面八方前来报名的壮汉中挑选而成,潘榜家屋后有条古道是洪濑通仙游的大路。不远处有株古枫树脚下有一口池塘,称为枫脚池,出口处有块大石条横着当出水口桥,叫池头桥,跨度一丈二尺,据说当年林俊潘榜挑选勇士,一,一跃能跨此桥;二,要能舞动关帝馆内那把六十五斤重的关刀;三,一跳能拿到放在后落书房三米多高的屋檐上放的吸烟引火用的麻骨,以试壮士的胆子和本领。
林俊、潘榜公开起义,很快就组建一支精捍武装队伍,潘宗达、陈溪、辜黑万带领练武。咸丰三、四年南安连年大旱,饥荒,农民很苦,心向义军。罗溪桥下有个赤鼓潭,一九六二年南安大旱,抗旱佃水溪潭见底,发现潭底,石刻记载“咸丰三年天大旱,民苦难堪”,是当年林俊反的历史见证。《福建史稿》亦云:“林俊离开帽顶后,潘榜当时寿已古稀,而敢于参加抗清活动,实不愧为炉内的奇人呢!”其实也是清政府腐败,天灾民苦,官迫民反,犹如一堆干柴,一促即发的反应。
五、遭清乡,智斗顽敌
林俊、潘傍南安起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力量,利用有利的地域,把晋南水仙惠边界地区各类会党联合起声势浩大,虽然起义目标暴露,遭受清兵围剿,炉内乡首当其冲,损失惨重,但对这次农民起义作出重要贡献。林俊、潘榜在此一地区坚持三年多游击战。在这一地区建立牢固反清根据地,这也是历史奇迹。
清军头子钟宝三兵到惠安欲剿邱二娘扑空后,兵又调到南安来妄图捉捕林俊、潘榜。钟宝三在泉州的官宦陈庚镛,南安李峥嵘的协理下带领5千清兵,大营又直指埔头心安营札寨,并从洪濑、芸尾、小罗溪、下店街,一路布防而来,形成半月形包围圈,妄图一网打尽的阴谋。咸丰四年四月八日起至十四日,一连七天对炉内乡进行围剿清乡,厚阳村靠近埔头乡首当其冲。但林俊、潘榜早作应对布防,利用近山优势撤退转移,村中老弱妇幼无法上山,疏散到外乡投亲靠友。青壮年配合义军转移到近山密林深处埋伏。林俊、潘榜、潘宗达等人即转移到大帽山顶的海罗村中,窥测敌人,指挥伺机袭击敌人。
厚阳村损失惨重。八、九两日连遭清兵入村洗劫,清兵见牛羊就牵,见猪鸡鸭就抓、杀,财物、粮食等大担小担抡挑往埔头大营。乡勇、义军气愤极了,纷纷请战。九日下午,派出一支突击队,穿插到潘黄交界处西仔山密林中埋伏。伺机突击,看到大队伍已过,还有数名清兵贪得无度,抢着东西掉了队走在后头,此时是突袭好时机,于是十多名壮士冲下去把它干掉,然后安全撤离。
钟宝三吃这个亏,老羞成怒,第二天即十日下令前营开拔进驻厚阳村杉仔林格头,长驱直入,扩大清兵范围,炉内乡上下潘都被清洗打劫。敌兵步步迫近,必会有一场恶战,林俊、潘榜计议,决定把主力队伍从大帽山,转移晋南交界谨峰下的吉火村,并在东庵山上指挥抗清。杉仔林格(隔),是处军事要地,山头上有块平地,居高临下,四方八里的乡村尽入眼中,清军进驻说明要长驻镇压,引来炉内各村的惊巩,这是必然的。
六、潘宗达格头劫营
清兵开到厚阳驻剿洗劫,惊动四乡五里,特别是敌营占驻格头,顶潘各村自知不妙,人心惶惶。有的主张抗争的,也有主张讨好劳军的。主张抗争的,有所准备,积极疏散老弱及财物,作防范准备和斗争。而部分村落想讨好,没有准备吃了大亏,清兵入村厝被烧,财物受掠夺。故有“十一猪羊酒,十二大厝被烧烂朽朽”之说。讲的是,某村有长者以大猪大羊、大缸酒抬去慰问官兵,进行讨好,但清兵进村照样遭焚抡。“洋中鼓吹直直嘟,大厝变火灰”指迎接清入村的结果。还有“白叶告老爹;大厝烧恰开耶耶”指该村有人当官的也不幸免。“某人好名声,公婆(神主)放下厅”,指某有钱有势地方头子,大厝顶落大厅也被焚毁。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当年炉内各村被清兵烧毁抡掠的惨剧。
十三日清兵复出清乡,自乡头逼到山村,大村掠完掠小村,平洋地方抡过攻山村。这一天来到观音山下的湖内村,这个村四边小山环绕,树林茂盛,当敌人入村的行军途中,遭到义军和乡勇进行伏击,当场击杀清兵一人,伤数人,急得清兵蒙头转向逃跑撤退,故有“湖内真卜兴拼力打清兵”之歌谣。
清兵连日对炉内乡剿劫焚毁破坏,林俊、潘榜在东庵山顶上看到各烧烟四起,目难忍观,感叹自责,悲愤交集。随护辜监东、潘伍槌胸振臂,要求带领壮士冲下山去跟敌人拼个死活。此时潘宗达附耳向林俊、潘榜献计,商量定当后,于十三日下午挑选十多名精壮,走山路迂回摸索前进,藏于靠近敌营对面山头林子里革命。而潘宗达绅老打颁,叫来跟随挑夫,备办一批有鸦片、糖果、糕点和瓜果,走大路大摇大摆,于傍晚时分佯作送献礼进入敌营慰问。营曹是个鸦片烟鬼,这些日子得过乡绅陆续送来慰问,自是不以为意,见面寒喧几句,潘宗达又大大方方地和他一起喝茶抽起大烟来。两人抽完大烟,又侃侃而谈,意气自若。眼看夜幕已下,潘宗达欠身脱去长衣,内放一封警告文,把衣挂在墙壁上,提起大茶壶佯装厨房打水,一个箭步来营门前举壶往石一击碎声响起,说声“我走也”,几个跃步走上对面山岗,此时藏在林子里的勇士击鼓敲锣,喊杀声响彻营区,敌人误为劫营,慌作一团,自后则好长一段不敢再到大乡耀武杨威了。但是敌人盘据的厚阳吃了大亏,遭受坚壁清野了。
四月十四日起,清兵又对厚阳村进行野蛮地烧抡。全村大小五十二座民宅,放上一把火全被烧光,有句民谚“厚阳真兴,烧后只剩块半宫”,厚阳村中两座菩萨庙,一叫照烈庙,二叫日进庙,上午烧民宅,下午烧宫庙,中午过后天气变化,一场大雷雨,来势很猛,又刮风又下大雨,日进庙近营房,一阵大风把一张蓬帐吹盖在庙上,故没被烧,而昭烈庙因下雨只烧去一半。厚阳中宪第有块康熙皇帝旨牌“皇天浩命”,牌被拉下放在围墙上,一把火也把府第烧去,不能幸免,可见其镇压之残忍和彻底。
清兵在南安炉内的烧杀掠夺,官府文告并不讳言。《舌击编》四月二十四日票:“大兵,连日在乡攻剿,不见一贼匪,兵勇焚烧,担负而归。……,烟雾迷天,啼号遍野。泉州知府马寿祺在禀报时也说:“大兵至乡,贼匪均窜伏近山。兵勇贪得财物,行走落伍者,且被擒杀。”
七、湖内土楼的保卫战
林俊、潘榜湖内土楼斗争处列为历史革命遗址,南安政府下文刻石碑加以保护。
咸丰四年五月初,湖内村与邻山腰村养鸭者驱鸭下水田躇踢农作物,两村人夹怨引起械斗,并出了人命,事情闹大,受损一方不服,一气告到官府,并说湖内村藏林俊。此事给清军有机可乘。钟宝三和南安知县陈春熙合兵进剿湖内村,乡勇坚守村中那座土楼,四处设卡(围木栅)进行英勇抵抗。湖内土楼呈四方型,石基三合土墙,两层楼,墙厚二米七,高及九米,十分牢固,加之村周围木栅十三重围。利于战斗和固守,又有林俊、潘榜义军协防,易守难攻。清兵数度包围,强攻不下。5月27日钟宝三、陈春熙,又从厦门道调来五百斤火炮乱轰,也无法攻入。此次战役南安知县一路兵从洪濑六都南坑岭进入炉内,因山地遭伏兵被擒,林俊、潘榜以素闻陈春熙为官尚清廉,不忍加害,依据“良吏则宥之”把他放走了。留下其两支轿杆放进横山庙内使用,解放后省博物馆收藏。
清兵一个月来攻打不下,加之古历四、五月已是炎热夏天,兵员驻札山野营地,山岚瘴气,兵卒病伤日多,实难持久,急难了钟宝三,请来四乡绅士进行协调,议定土楼内放烟火佯作被攻毁即便退兵。土楼内便以十担稻草,五担青松枝烟雾从天井中冲起;并叫各乡老连环担保。此次,钟宝三藉退兵解围。《舌击编》六月初四日禀:“某镇署(指钟氏)致韩令函称:逆俊等实无藏匿在乡,匪犯潘傍等实已他窜。……,并据李、侯、黄三姓出俱连环保结。……署府(马寿祺)匪踪迹,既属茫然,该乡房屋,烧毁殆尽,无可剿办。未便劳师糜食响,为刻舟求剑之举。况札营山下,军士露处日久,阴雨之后,混气薰蒸,兵勇日有死亡,实难持久。以此推故而撤兵。
八、坚持边界三年游击斗争
林俊、潘榜南安起义后,虽长时间遭清兵围剿镇压,但在晋南永仙惠边界广大农民支持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保持了实力。其活动转移到炉内乡上下村,吉火村为中心基地,相机向周边开展活动,这期间也先后损失了一批农民起义首领,如南安霞舒苏胄苏玉兄弟;仙游黑白旗朱三、陈尾;永春的黄有伎等,但总的实力保传下来了。
林俊、潘榜坚持在南安炉内斗争,直至钟宝山撤军后,才应仙游朱三、陈尾之邀,转移到仙游盖尾地区活动。此时仙游的黑白旗活动声势也很大,活动范围包括香田、连江、慈孝、三里、共有二百多乡村,会友数以万计,一致联函要求林俊、潘榜、潘宗达前往主持抗清活动。林俊、潘榜、潘宗达等人,便于咸丰四年六月初三日到达仙游盖尾和朱三、陈尾并肩战斗。林俊、潘榜、潘宗达再次来到仙游,黑白旗的抗清热火又燃烧起来了。仙游义军又逼近县城二十里处集结、惊动仙游县官员,迅速向上报警。闽浙总督王懿德急调官兵奔赴仙游协防,先是驻扎城内,不敢迫近乡里。虽说是清剿队伍,但似惊弓之鸟,白天从县城出发,远离义军四、五里处就停止进发。快到中午又赶四县城吃饭,如此相持了一段时间,无何战绩,寻得地方官员与军方相互指责。泉州知府马寿祺抱怨军方剿办不力《舌击编》六月二十三日禀:“在南邑何以纵之使去,在仙邑者何以容之使来。而且无事不坠计中,无事不落贼后?”清军中有主剿主抚两派,保泰和当地绅富力争主剿,而徐宗干、陈庆镛、庄志谦、则主抚,两派争议不休,指责官府兴军年余,花币近二十万两了。而仙游城到盖尾不过二十里,花了一万两也不能前进一里。后来共议采取剿抚结合,恩怨并施,软硬兼用,分化互解的策略,先行瓦解各乡起义队伍。
农民队伍中有不纯者,仙游黑白旗中计了,内部起纷争,闹不团结,三里中有二里被瓦解,暗归附清军,义军领首朱三于咸丰四年七月十二日晚被奸细连捷暗杀身亡,虽引起林俊等人的警惕,但不久陈尾又中计身亡。盖尾义军营地被焚烧了,林俊、潘榜等人由晋南边会友接应迅速转移安全地带。清军便讹传林俊在盖尾被烧死了,喜得王懿德急传令嘉奖撤军。
林俊、潘榜、潘宗达等人退到南安八都阳平村,永春云峰乡,安营札寨,建立新的根据地。七月间在永春的黄有使也来到南安,并与南安的陈溪、刘丑等在南永边打游击。7月23日率领三、四百人在永春夹寨打土豪。毁典当后遂转移到上游活动。弄得永春州很紧张,州府发布告,宣称抓得黄有使,偿银四千两。这个布告一直贴到龙岩、宁洋、大田、德化、尤溪、沙县等地。而另由童森、胡熊率领的队伍,在晋南安惠仙边开展游击活动,一度在晋惠边双山(仙公山)设寨与五台山云峰寨遥相呼应,频繁活动,弄得官兵束手无策。政府只好向各乡发一道命令,凡擒伏童森、胡熊者,准免该乡钱粮三年。
咸丰五年十二月永春州兵攻云峰寨,林俊、潘榜、潘宗达等遂而转移到晋南交界谨峰山周边山村藏匿一段时间,云峰寨被攻,永春云峰乡,南安八都阳平村损失惨烈,村落被血洗一空,房舍全毁村民四处逃难,无家可归。林俊、潘榜等在最困难时也潜入深山密林山洞中。在南安印山、华溪、吉火有三处山洞为他们所藏身之地。印山,林俊洞在今乐峰印山林场蒋宅田后,大石巍然屹立,底下石洞,可容十余人,周边芦苇枞生,林木茂密,诚一天然隐蔽处。而在华溪今水电站的对面山中,土名双叠石,也是危石耸峙,荆棘枞杂,地势比较险峻,据说,其洞里有三里许,山径骑驱,涧水潺缓。传说林俊、潘榜较长时间隐于此,山下坑尾村潘绳吝负责,以上由砍柴为名输粮,或是由潘榜第五子夜晚下山筹措。而在吉火一洞,系清初响应郑成功抗清的首领吴谨洞。这些地方惜在山间,未加保护。
九、吉火屯兵,誓师北上
吉火村在晋南交界处,是南安炉内乡的一个山村,前有东庵山,后有谨峰姑舅岭,是个大夹谷,芦溪上游穿夹而过,十分隐蔽,林俊、潘榜长时间在此活动,并于咸丰年七年初林俊得太平天国密诏,封为英烈王三千岁,于是决定在此聚集队伍,整军北上会师。这年二月林俊派人到闽江上游地区活动,得悉太平军杨辅清、石镇吉部欲从江西进入福建的信息,十分鼓舞,便加紧在晋南永仙惠边活动,号召各地会友参加队伍,准备北上迎接太平军。此时,便进行公开活动,并印发烈王三千岁文告,到处张贴,一直贴在洪濑驻军处,以震慑敌人。此时的林俊、潘榜还特地上双鬓山仙公祷梦,梦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字,认为好兆,喜出望外,增强这次起事的信心。于是放胆在吉火村树旗招兵,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聚集兵勇达一千五百多人,分住于晋北大罗溪和南安七、八都各山间村落。
咸丰七年四月八日在南安炉内吉火村召开北上誓师大会,并取炉内乡某村一名奸细首级祭旗,这时群情激昂,威军大振。决定要振慑敌人,二路行军边打边行。这次出发监军潘榜年事已高,匿藏乡里。林俊新率大军北上,潘宗达为先锋、辜监东为付先锋太学生潘安仁为等粮官,军师丑人,赖仙(南极)随行。这次行动从南安炉内乡出发,目标是先突袭泉州、南安两城后北上,兵分两路,东路由辜监东率领,经晋北入大罗溪,河市直取泉州。西路走南安线,由潘宗达率领,七日晚兵集厚阳村红坑埔,连夜行军走大路岭进入五都避开洪濑,直落四都翻越南无寺直袭丰州城,这一军事行动只是起了搔扰作用而已。
两军会合后,从南安经永春、德化、大田等县作战略大行军,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安全北上。《福建史稿》云:“咸丰七年四月,林俊复出,先攻泉州,连扰永、德、沙、尤、。大田县邑宰,预先退避,至城舀‘贼’复出。”《舌击编》咸丰年七年六月洪濑军营票报云:“而此间林潘首逆,均已窜赴永春。”而《沙县志》亦云“咸丰七年闰五月,两次战胜逐攻城,王金镛率兵力守。十九日开城出战,俊部引去,而西郊民舍逐毁。”
林俊义军在沙县两战皆胜但一心想往北打,早日能与太平军会师,故心恋战攻城。于十九日夜林俊与潘宗达兵分两路继续向北挺进。潘宗达、童森率领的一路攻尤溪,打南平转入顺昌会师。因潘宗达一路,过关斩将,进军不太顺利,迟迟未见到顺昌。林俊急不及耐,打到顺昌洋口,进入建瓯西部,又转攻建阳西部。拟打从顺昌北部然后南下和潘宗达合攻顺昌县城,然后北上光泽,邵武和太平军会师。
林俊队伍从建阳境内进入顺昌县北的仁寿乡,该地有个桥叫仁寿桥(土名鸭母巷桥),是该地通外的唯一通道,为反动武装联甲把守,林俊率领的一千余义军到达仁寿境内,于二十一日清晨攻打过桥,传令先锋辜监东开路,已打过桥,随后林俊过桥时,遇上埋伏在桥下的团练暗算,迎枪落马掉进河里去。义军见此纷纷跳下河里抢救,但抬起来时,已壮烈牺牲,时林俊年仅三十岁。
十、余部坚持斗争数年
林俊的牺牲,对起义军是巨大打击,群龙无首,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便受冲击。大部分队伍配合红巾军首领郭万宗继续北上,同太平军石达开部队光泽会师后转头为林俊雪耻报仇,还攻入顺昌县城。少部分队伍散了,有回永春、闽南各地的,也有一部人就地解甲归田。他们与当地人融为一起对林俊怀有无限的思念,时至今日仍在怀念他。
据省博物馆一九七五年派往顺昌的工作队调查,当地大干村还有11户原藉永春霞陵人,姓林是林俊的堂亲。而其他村落有姓陈、王、胡等,都是闽南人的后代。
而在顺昌的土坊、河墩、大干等地有三座纪念林万青的庙宇,四时香火不断。每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这些庙宇的佛诞日,热闹非凡。闽南人逢节日从田野拣来野草叫鼠曲草,用刀切细和糯米粉,渗红糖制成乌龟(洪濑名产),据说是当年南安农民为林俊队伍制作为干粮,此一小食也在当地长期保留下来的习俗。
林俊的先锋潘宗达、童森的一路,兵至延平境内,听到林俊不幸消息,十分震惊,悲痛欲绝,队伍受到冲击,但仍誓师北上,直打到闽赣边会师后才转回。童森是德化人,其队伍留在德化,潘宗达还带一百多人打回南安。咸丰七年九月《舌击编》禀:“七月间潘宗达等伙数百人,自上游败逃,窜回南安。”
林俊牺牲后,义军仍然坚持数年斗争。永春有刘光居、谢险起义,南安潘宗达的队伍仍在晋南永边进行斗争。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潘宗达部为惩罚反动豪绅的报复打击行为,由潘伍率领数百名义军,攻溪板村一黄氏豪绅的土楼,振撼了官府。
福建林俊余部的斗争活动,直至同治四年(1865),才被左宗堂镇压下去。潘榜、潘宗达是太平天国时期,南安农民起义的领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一九九三年新编《南安县志》为之立传。附潘宗达文告:兴明县榜文钦命统兵大元师林万青钦命统后副元帅林元勋统领三军李增龄调署兴明县潘宗达
为剀切晓谕,以安地方,而肃民心事:天道不能无盛衰,世运不能无升降,帝王不能无异草。帷顺天而动,应运而兴,相时而起,斯救民除暴,为天下万世之仁人,即为天下万世之元辅。我大明祖皇帝,奉若不命,定升中原,四海永清,万人入贡,天下颂太平焉。蠢尔满夷,幸邀大明帝命,而作蛮夷之长,乃当中华升沸,假王之师,擅攘祖神器。鬻尝科,湮没圣人之经济,养旗蓄满,消耗百姓之脂膏。英雄志士,莫不切齿痛心,思洗乱华之恨。
今日皇上,圣大明祖裔孙也。惟无赐以智勇,表正万邦,扫除满奸,恢复王室。本帅钦承天子威命,义旗一举,万众归心,戎马甫临,群黎稽首。自永春起义,而德化、大田、尤溪、仙游、永福,一州五县,不烦舟举之师,岂非天以我王党绍其德,用附于火明哉?
凡厥庶民,有济世之才者,投诚而奉命,本帅即隆以宾师之位,任以良将之权,充入营伍者,有功尽赏,异日一体奏明酬功勋以昭盛典。其余农工商贾,各安本职,自不使一兵一卒扰尔乐民。倘有顽夫,敢领满奴兵勇,大兵一临,即灭其身家,领首之奸,立夷其三族。至所到州郡,贪官即除之,良吏则宥之,无非欲生民于水火,以效忠悃于圣王也。
愿尔庶民,体本帅之苦心,共作新朝之臣子,勿昏迷不悟,以蹈我王之法网焉。慎之,凛之,母贻后悔!特示:
天德三年癸丑八月二十四日给这篇文告出自南安炉内潘宗达等一批文人之笔,故炉内当时的学子,多抄录传颂,故收存在潘乃梓家族纪事中,潘乃梓系清举人,知河南桐柏县潘澍霖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