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城山雷氏的渊源及其分布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码头镇境内有一座山,古称城山,城山周围,是畲族雷氏乡亲聚居的地方,也是南安市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据民族史的研究,畲族和汉晋时代的“南蛮”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至迟在隋唐之际,畲族就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被泛称为“蛮僚”,南宋末年开始被称为“畲民”,闽粤赣一带的畲族有一些和当地的汉族融合,一部分陆续向闽东、浙南等地迁徙,并逐步形成近日的分布情况。今日南安码头畲族雷氏,是元末明初由建安璜溪(今建瓯市房道镇)几经迁徙,最后在这里定居的。而建安璜溪之雷氏,则是唐代由江西丰城播迁而来。丰城雷氏乃晋朝丰城令雷焕的后裔,雷焕的二三世孙雷鸾始迁来闽,时在唐初,卜居建安璜溪,是璜溪雷氏一世祖。传至第十九世雷机,已是元朝至元年间。雷机于元延佑五年进士及第,宦游海内,经历泉州、兴化、邵武,汀州等州县,官至朝散大夫,名登府志省史。雷机有三子,长炜,次燧,幼灿。雷灿仕元,为泉州涂岭巡检,战乱死于任上,葬惠安。雷灿有三子,长墉,次政,幼堪。璜溪雷氏南迁泉州府,自雷政始。雷政仕明,为泉州府指挥使,居泉州西隅金权巷。葬南安三十五都(今官桥)。雷政有三子,长思颜,次思斌,幼思文,兄弟三人长成后分居三处,思颜迁南安十六都,思斌居南安三十五都守祖业,护茔墓,思文往晋江内坑。明朝洪武年间,雷思颜携家眷离开泉州另寻落脚点,一路找到“城山”这个地方,见得山上树木如匝,认定是目的地,便于此依山结庐,男耕女织,逐步建起家业。后来,思斌之孙雷魁因遭变故携侄儿雷庆离开三十五都前来城山投亲,与思颜曾孙雷徽合爨而居。以后家族逐渐兴旺起来,在城山周围的坑内、美田等五个村落分布着雷氏慈、惠、温、恭四个房头。因雷氏分布五个不同村落,故俗称“五雷”。 雷氏发祥于城山,遂将“城山”作为本支派的徽号,称“城山衍派”。民间习俗,逢年过节,家门口挂大灯,大灯上写有本族姓郡望,俗称“灯号”。城山雷氏的灯号既有写“冯翊”的,又有写“城山”的,是树干与枝丫的关系。雷氏郡望为冯翊,根据畲族的传说,远古高辛帝时,槃瓠征番有功,帝赐与公主完婚,嗣后又封槃瓠与公主所生之子雷巨祐于冯翊。关于雷氏郡望,还有“学精易理,忠播睢阳”一段佳话。忠播睢阳,指的是唐代雷万春抗击安禄山,鏖战睢阳城的故事。学精易理,指的是元朝建安雷德润与他的三个儿子雷机、雷栱、雷杭俱以《易经》名于时,有《周易注解》行世,称“雷门易”。雷思颜定居城山后,尊曾祖父雷机为一世祖,至今,城山雷氏宗祠犹有匾额书“理学名宦”颂扬祖宗。城山雷氏族宗祠建在村子当中的一座小山头上,四周垒有寨墙,俨然一座山寨,乡人称此地为“磨内寨”。宗祠内有楹联:“丰宝腾飞源流远;城山奠定世泽长”。此地另一座叫做“旗虎堂”的古建筑又有楹联:“旗幅虎形瞻虎变;丰城龙剑化龙飞”。这两幅对联都用上丰城宝剑的典故。如旗虎堂的对联,上联说的是堂构气势,下联说的却是历史掌故。清代李渔《笠翁对韵》曰:“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丰城龙剑”、“延津宝剑”,同指一物即龙泉宝剑。关于龙泉宝剑,在《晋书》张华传中有记载:晋惠帝时,丰城令雷焕于丰城掘狱屋基时,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精芒炫目。焕取一送张华,一自佩。后其子雷华持剑过延平津,剑忽跃出堕水,但见青龙蟠萦,水浪惊沸,于是失剑。延平即今福建南平,此处今有水称建溪,古称剑溪,因龙泉宝剑于此成龙也。关于龙剑传说,璜溪雷氏族谱记载甚详。城山雷氏族人于宗祠及旗虎堂题联曰丰宝,曰龙剑,并将村里的小学命名丰城学校,皆寓有追念祖先,不忘木本水源之意。 城山雷氏繁衍至今,本地已近七千人口,占码头全镇人口的十分之一。现在码头镇的行政村中有坑内、丰美、丰联、铺前四个畲族村,另外,码头村和南冬村也有部分畲族人口。尚有许多族亲旅居海外,东南亚各国、澳洲、北美、西欧均有雷氏宗亲分布,定居港、澳、台地区的雷氏宗亲也不少。不完全统计,海外及港、澳、台地区雷氏宗亲也有五、六千人,海内外城山雷氏人口总数超过万人。 雷氏定居城山已有600多年历史,早就与当地乡亲融为一体,畲汉兄弟共同创造了当地的灿烂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穷山僻壤里的畲家人,翻身当家作主,迎来了新希望,开始了新生活,他们焕发出空前的热情与巨大的干劲,为建设家乡而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和对少数民族的关心扶持,更使畲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畲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发挥本地山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同时又普遍发动,发展食用菌栽培和其它庭院经济,进入90年代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码头的几个畲族村分别办起了各类企业,如坑内村办起了建材厂、矿泉水厂、汽车修配厂、加油站,铺前村办起了日用化工厂、家具厂,在丰美村办起了石料厂、建起了温泉酒店,在丰联村办起了上规模的造纸厂等等。目前,在畲族人口中,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体可以划分为农业劳动者、农业兼营者、外出务工者、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工业职工等农民群体。由于整个码头地区文化教育比较发达,有相当一部分畲家儿女通过求学成才之路走进了各种行业,有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各类学校的教职员工等等,其中有的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士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近几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推进新村建设,今日的畲村,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村村修了水泥路,家家户户建了新居,大多是楼房,人们梦想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车”变成了现实。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这里的几个畲族村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使家家户户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日益繁荣,畲家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 城山雷氏族人旅居海外,开始于清朝晚期,当时朝政黑暗,民不聊生,纷纷飘洋过海谋求生路,以后又亲亲相引,陆续去了不少。早时往马来亚、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的较多,后来又有的去了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有大批原来居住越南的乡亲成了难民,四处漂流,最后分别在世界各地重新找到落脚的地方,现在,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德国、瑞典、荷兰等国都有城山雷氏族亲定居。我们的侨亲不管走到天南海北,都改变不了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改变不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长期以来,众多海外城山乡亲为家乡做出了巨大贡献,如雷学金先生,慷慨捐资建学校、办医院、修公路,又设立助学基金会,又如雷金元先生捐资在家乡建起了一座大桥,还有许多侨亲捐资兴办了各种公益事业。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居住在码头的雷氏畲族乡亲,从改革开放中大大地得到了实惠,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他们正满怀信心地开拓奋进,与全镇人民共同谱写新一轮创业的凯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