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李贽祖籍南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是明代杰出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①。 李贽生辰和出生地,据《卓吾论略》:“居士生大明嘉靖丁亥之岁,时维阳月,得全数焉。”即李贽生于1527年10月。《清源林李宗谱》、《历年表》却记载李贽生于嘉靖五年丙戍(1526)十月二十六日,但据乾隆《泉州府志》及李贽生前至交马经纶等人记载,李贽年七十六。《光绪乙亥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亦载“十月二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由此可推论李贽当出生于明嘉靖六年丁亥(1527)十月二十六日。今新编的《泉州市志》、《南安县志》均从其说。《卓吾论略》又云“居士生于泉,泉为温陵禅师福地也。居士谓吾温陵②人,当号温陵居士”。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三月十六日,李贽在狱中自刭。享年76岁。葬于河北通州北门外马氏庄迎福寺侧,1953年10月迁至通州城北通惠河北岸大悲林村(今西海子公园)。 李贽是南安人。历史上多谓为泉州或晋江人,其实是错误的。这种说法为1974年以后陆续出土和发现的大量墓志铭、碑记、宗族谱志所证实。因而1986年始重编的《泉州市志》和1984年始重编的《南安县志》均明确记载李贽祖籍南安,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事物的发现总是有一个过程的。由于李贽生活的年代距今400多年,时过境迁,史料大量湮没,加上李贽著述为明清朝廷所禁,或焚或毁。李贽又长期生活在外,本地留下史迹极其有限。故长期以来,李贽家世湮没难考,人们亦只好以其出生地泉州或晋江(明时泉州市区为晋江县辖地)为祖籍了。 一、碑刻的出土和谱志的发现 1974年,泉州文管会在市内李贽后人林福如等家中发现珍藏数百年的《清源林李宗谱草创》卷之三《历年表》、《清源林李宗谱》残页及李贽故居的地契一纸。《历年表》记自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下迄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至1935年再补二条。书中按年记载林李宗族的生娶、科第、卒葬等事,但详老二房而略长房,可见泉州此一支脉系老二房所传。据《历年表》等发现,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先生于1974年写了一篇有关李贽家世的文章,发表在《文物》杂志上。推测出李贽的世系为:“一世林闾,二世林驽,三世林通衢,四世林易庵,五世林琛,六世林义方,七世林白斋,八世李贽。”这是泉州第一篇探讨李贽家世的文章,认为“李贽直系的上代是海外贸易大商人”。但随着碑刻等出土文物及家族谱志的不断出现,这一说法有误。陈泗东先生在1987年《纪念李贽诞辰四百六十周年》一文中作了自我纠正。 1974年9月,在泉州工作的南安榕桥胭脂巷人林昌如先生,发现泉州亦有叫“胭脂巷”的地名,与其家乡同名;又发现百源川池南畔民宅有“榕桥世第”匾额,与其家乡原住李姓竟有同源之巧合!于是开始着手调查探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其祖厝的门槛下发现《处士龙山李公墓志铭》,铭中言及其先祖“历宋、元由光州迁闽之泉郡,已由泉郡支分南邑小郡。宗故赫赫,即二千石樾公,……载质(贽之误)公、奇材公……”等语。系万历已亥(1599)李氏后裔李民寄所撰。11~12月间,福建师大中文系陈树田主任、林海权教授同晋江地区李贽文物资料调查组陈泗东、林昌如等人先后两次到南安县城关公社榕桥三十都一带,进行广泛的深入调查,南安县文化馆、城关公社革委会和当地大队也派员参加,笔者斯时亦参与其中。经调查三堡、杏莲、下都、上都、西坪五村,先后发现了一批李贽宗亲族裔的墓志铭石刻。计有:李贽的叔父《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一方,刊立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文为李贽族兄林奇材所撰;李贽的三世叔祖母、李广齐之妻《故李母黄氏墓志铭》一方,刊立于明宣德二年丁末(1427),文为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清源庄谦所撰;③李贽远房族叔《明故乡饮宾善寿李莲塘公墓志铭》一方,刊立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文亦为林奇材所撰;④李贽的远房堂弟《处士龙山李公墓志铭》一方,刊立于万历二十七年已亥(1599),文为李贽族侄李民寄所撰;⑤李贽远房堂伯叔《明处士梅轩李公暨配淑婉孺人郑氏合葬墓志铭》一方,刊立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文亦为李民寄所撰;⑥李贽族人《皇明先考邑庠生明宝李公圹志》一方,刊立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文为其子李锡兑所撰;⑦李贽的远房族弟《明陆凉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觉石府君墓志铭》一方,刊立于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文为刑部尚书苏茂相所撰;《明陆凉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觉石府君行状》一方,刊立于崇祯三年,文为其子李佺台所撰。 以上石刻墓志铭与行状,现存泉州文管会,对于研究李贽的身世及家族迁徙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据考证,该墓志铭是李贽叔父李廷桂(字钟气,号章田)的,是李贽的族兄林奇材所写。这林奇材生于明武王正德十六年(1521),比李贽大六岁,是李贽族兄,嘉靖三十九年进士,曾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尚宝司司丞、广西平乐府知府。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揭开了李贽与南安榕桥李氏的血缘关系,而且直接解释了李贽先祖的传世情况,澄清了以前的不实猜测和误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而有力地佐证李贽的祖籍在南安榕桥这一新的发现。(该碑石现存泉州市海外交通博物馆) 随着李贽家世文物的不断出土,榕桥李氏宗族民间收藏的宗族谱志也不断发现。计有《光绪己亥年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1899年抄整)载有“李氏族谱序”、“族谱跋”、李贽族弟李志辉所写“武荣李氏族谱”、李贽祖伯李广齐所写“垂戒论”、李贽族兄林奇材所写“睦斋公圹志”,以及李贽族祖伯直斋、复斋等人的圹志、行状,“详世系谱”,祠堂联文祭仪,“清源林李同宗历代文物科第总录”,“李氏世系图”,“诉娘仔桥樟树禀单”等。然后从一世睦斋公(闾、字君和)派分林李载至二十二世,略长房而详二房。《南安榕桥李氏族谱》(1986重修),内容与上册略同。而详于角落房柱分支谱。文中载有清光绪年间李氏族人十月二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及其祭文。另外,还有散落在各角落房柱的分支谱志10余种。这些李氏宗谱中均载有“李氏字行”(自一世睦斋公君和起):君景广秉溥,维夫道克士,可子孙,公卿侯世德,丕承远垂芳,厚导声显曜,贤富应扬辉。 二、李贽远祖 以上资料的陆续发现,使李贽家世逐渐明朗。李贽的远祖,据《族谱源流》中的《李氏族谱序》(宣德十年乙卯李氏二十一世孙李广齐请翰林院编修萨琦书)曰:“泉之荣山李氏,其先有讳弘弼公为寿州参军,乔居于泉迄今已二十一世”。李广齐在其祖“第一世”(泉州)后载道:“公讳辅,字弘弼,唐武阳懿公大亮之八世孙,光州刺史若翁之仲子。乾符甲午年(唐僖宗元年,874年)任寿州参军。光启元年己己(885)秦宗权僭乱于蔡州,辅官与王氏来栖于闽之汀、漳。越明年,提众以归。因循,乃息旅于泉。是时,朝纲不振,群盗蜂起,而王氏又王闽,辅官乃解组弃介,遁而不显。尝囊琴拽策,游于诸山岩之间,逍遥吟咏,以乐其志。王氏累请,谢病不起,遂家于泉焉。”文中李广齐认为泉州李氏-世祖李辅官(字弘弼),从寿州(今安徽寿县)与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泉州。据查《泉州府志·人物·王潮》:王潮系河南光州固始人,881年寿州人王绪攻陷光州,王氏三兄弟往投,队伍入福建,连陷汀州、漳州等地。后其弟王审知为闽王。李广齐在《李氏世系图》注明泉州李氏派系一至十八世是:弘弼-武复-尹慎-勋元-阳朔-仕通-徽德-智叔-孟颛-克仁-志隆-伯殷-仲彧-孔雍-公吉吉-季谅-璟安-智平。“智平公生四子,长君怀,传新菅派;次君达,传湖头派;三君派传同安派:四君和,即我睦斋公也,而从此为一世祖焉”。 泉州李氏十九世孙讳闾字君和,号睦斋,始分泉州林李两大派支。关于为什么林李分宗及睦斋公的生卒年月、墓葬、子孙衍分情况,李贽族兄林奇材于万历十一年(1583)在《族谱源流》中的“睦斋公圹志”载曰:“睦斋公讳闾,姓林,字君和。生于元朝至和元年戊辰(1328)二月十一日吉时,卒于大明洪武十七年甲子(1388)十二月初一日吉时。……葬在晋江县三十九都清源山麓,土名北山老君祠边右畔……生二子:长讳驽,次讳端。驽生五子:长讳信,次讳仙保,三讳信生,四讳玉生,五讳福生。端生二子:长讳信与,次讳添与;因信与弗嗣,添与永乐二十年(1422)始籍南安县三十都,姓李,改名广齐。时信生从焉。迨宣德(明宣宗年号,1425-1435)、天顺(明英宗年号,1457-1464)年间,玉生偕福生而入南安县,亦改从李;独信与仙保居住泉城,支属世仍林姓,而二姓并祖公云。因元季兵饷费多,粮银推迫,一人焉能特持?又兼幼孤常在于外妈之家,是以变名而入外妈之林姓。今元朝解组而大明中兴,谁敢不念其祖而探其本哉。且元季海内鼎沸,巨族迁窜,靡定宇所,在兵燹谱牒鲜存。故公之先代苗裔未易稽核。”李贽族兄林奇材所记这段文字,清楚说明其先祖由李改姓林,后部分迁居南安又恢复李姓的史实。即其远祖由寿州入闽后定居泉州,传至于18世李衡(智平),娶妻“八泰孺人林氏”,传四子:君怀、君达、君派、君和。其中长子君怀传南安新营李氏,次子君达传安溪湖头李氏,三子君派传同安李氏,四子君和(睦斋)传泉州,为泉州林李宗一世祖。林君和生驽(景文)、端(景顺),驽生五子:信公(居斋)、仙保(通衢)、信生(允诚)、玉生、福生,端生二子:信与(广懋)、添与(广齐)。为什么自19世君和兄弟中:君和改为林姓,其余姓李、出现二姓并祖?林奇材认为是由于“元季兵饷费多,粮银推迫,一人焉能特持,又兼幼孤常在外妈之家,是以变名而入外妈之林姓”。刑部尚书苏茂相在其崇祯三年(1630)所撰《陆凉州知州奉政大夫觉石李公墓志铭》也说:“公讳应先……系出河南固始,唐刺史弘弼公始入泉。其后从外姓为林。” 永乐二十年(1422),添与(广齐)“始籍南安县三十都,姓李,改名广齐。”由于广齐的兄信与无嗣,其伯林驽之子信生(允诚)亦随同前往。在宣德(1426~1435)或天顺(1457~1464)年间,林驽之子玉生、福生亦定居南安榕桥三十都。林驽之子信生(李允诚),便是李贽的在榕桥的直系祖先(三世祖)。 这样,李贽一世祖林闾留在泉州的子孙,就只剩下林驽及其子信公(无嗣)、仙保一脉了。 三、李贽近祖 我们说李贽祖籍南安榕桥,是因为李贽的近祖,即从李贽上溯五世,就开始从泉州移居南安榕桥胭脂巷。直至李贽的父亲李钟秀(号斋),才从榕桥携眷往泉的。虽期间亦有隔代居泉而姓林(如四世林乾学),但多数居南安姓李。 据《清源林李宗谱》载,李贽始祖林闾“常扬帆海外诸国。是时元纲解组,夷人据泉,干戈扰攘……公每散财以济之,活人者多。娶钱氏,浙江钱塘人,父兄仕泉,好修佛寺,构弥陀殿,塑金刚像于开元寺之西。”《陇西李氏族谱》载:闾长子林驽“壮年航吴泛越,为泉巨商。洪武十七年奉命发航西洋忽鲁漠斯(伊朗古代港口),等教不一,为事不谐,行年三十,遂从其教,受戒于清净寺教门,号顺天之民。就娶色目婢人归于家。”文中所载,林驽远航阿拉伯异域,由于信仰不同,生意上带来很大不便,加上年过三十,只好入乡随俗,信仰伊斯兰教,受戒于清净寺,娶当地穆斯林姑娘(蒲氏)。林驽携妻归国后,由于信仰的不同,生活习俗上有了很大变化,使深受儒、释(其母礼佛)影响的家庭为之震撼。其弟林端由于“不能革其兄之异习,乃退而自居城南”。其弟“肇分林李之派,其隙亦开于此矣。”嗣后即率儿子广齐出游南邑。其子广齐在《族谱源流·垂戒论》一文中对伯父行为予以痛斥,论曰:“今伯父为缙绅之裔,过色目之俗而不能悟,不祖其祖而祖人之祖,不行其行而行夷狄之行,……夷狄之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入夷狄,则夷狄之……恐后子孙袭其弊者,以特严戒之”。可见林李之分,始于二世,而信仰之异便是李广齐及允诚等相继前往南安榕桥,另辟新居处之缘故。 李贽二世祖林驽信奉伊斯兰教,并娶阿拉伯女人为妻,但林驽本人仍是汉族,信仰并不能改变其血统和民族属性。至于远隔六代之李贽,虽有不少外籍教士的朋友(如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但本人可说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即使他信奉伊斯兰教,亦不能说是回族。且据《历年表》记载:“……二世长房东湖公生。娶吴氏,夷妣,庶妣并失记。”林驽一生娶了三个妻子,由于家谱失记,李贽先祖信生(允诚)究竟是谁生的,尚难定论。近些年来,有人单凭李贽先祖曾信仰回教,则断定李贽是回族,实在是没有根据的。 据《陇西李氏族谱》记载,李贽的二世祖林驽传五子:信公(居斋)、仙保(居安,号通衢)、信生(允诚)、玉生(廷贽)、福生(福全)。由于长子信公及四子玉生、五子福生均无嗣,依旧例在李贽胞叔《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中,三人则不具体载入,只载曰:“……景文公(即林驽)生五子,长曰居安公……次允诚公,则公高祖。”《荣山李氏族谱》也载道:“居斋(信公)弗祀,公(仙保)以一身承统绪,例得称长,”长承林姓,是故“散居泉城新车二桥传为长房林姓”。 李贽先祖李信生(允诚,二世)随堂兄李广齐迁居南安榕桥三十都一事,在李广齐修的《族谱源流·睦斋公圹志》载曰:“驽生五子:长讳信,次讳仙保,三讳信生,四讳玉生,五讳福生。……端生二子:长讳信与,次讳添与,因信与弗嗣,添与永乐二十年(1422)始籍南安县三十都姓李改名广齐时,信生从焉。迨宣德、天顺年间,玉生偕福生而入南安县,亦改从李。”据上文所言,李贽先祖信生(允诚)迁南安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堂兄信与不传,有招来作伴以壮繁衍之意。宣德、天顺年间,信生的弟弟玉生、福生亦先后定居于南安榕桥。 据李贽族兄林奇材写的《明故处土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所载:“景文公(林驽)生五子,长曰居安公……次允诚公,则公高祖。允诚公生次子乾学公(长子曰乾,无嗣不载),为公曾祖。乾学公生端阳,为公祖,亦以正德末年(1506-1521),从李著姓焉。端阳公生宗洁公,号竹轩,娶董氏,为公父母。凡四子,公其仲也。”据《陇西李氏族谱》所载,李贽祖父李宗洁生四子:钟秀(白斋)、廷桂(章田)、钟英、钟美(钟英、钟美失传)。《清源林李宗谱·历年表·大事记》载:“是年(永乐壬寅1422)老二房三世祖叔广齐公移南安,改李姓始此。……又长房三世祖叔允诚从广齐公移居南安胭脂巷,并改李姓。”《历年表》又载:“初,公(指允诚)住教场头。其子乾学复姓林,孙端阳复改李,至今传为南安胭脂巷李派。”以上几条材料,已明确了李贽上溯八世以下世系是:一世林闾(字君和,号睦斋),二世林驽(字景文,号东湖),三世李信生(字允诚,始迁南安榕桥胭脂巷,改李姓),四世林乾学(又复林姓),五世李端阳(复改李姓),六世李宗洁(号竹轩),七世李钟秀(号白斋),八世林载贽(后复原姓,为李载贽)。 李贽父亲李白斋姓李是肯定的。泉州《燕支苏氏族谱·封君艾斋苏先生传》也说:“(公)尝禀受学于李白斋,公(李白斋)器之,字以女,是为李儒人,即世所称李卓吾之妹也。”而李贽原姓林,可见《清源林李宗谱·恩纶志》:“老长房李讳贽,原姓林,入泮学,册系林载贽,旋改李姓。避胜朝庙讳(明皇朱载垕),去载字。”李贽自己在《茶夹铭》中也说:“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据上所知,李贽祖先姓李,后入外妈林姓,迁南安榕桥又恢复李姓。故李贽原姓李,在泉州读书,又复林姓,不久又再恢复李姓。李贽所属一支确实存在着隔世复姓的情形,但基本上可以说是有原则的,即凡住榕桥者皆姓李,住泉州者皆随姓林。 李贽先祖李允诚于永乐壬寅二十年(1422)等随堂兄李广齐迁居南安榕桥三十都后,李广齐住上塘(今祥堂村)积厚山下,而李允诚居胭脂巷(今属三堡村)。李贽祖先在榕桥胭脂巷的生活情况,1974年11月从李贽族裔李火(西坪村顶梧坝)家中找出的李贽叔父李廷桂(号章田)石刻墓志铭,可以清楚地了解。《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载曰:“……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籍南安邑,著姓曰李。……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向未贵,隶郡诸生,寒肤嗛腹,公馈膳服劳,事之若父。逮犹子载贽振缨郎署,公又不藉以薰轑。友叔季钟英、钟美弟,如恐或伤。雁行四人,自少长洎娶,同室共炊,家庭迄无间言。厥后食指蕃滋,庐舍湫阨。竹轩公(宗洁,李贽祖父)始命析(折)箸分居。公乃侨南邑小郡,赁庑贾贸,往往折阙。久乃悟本富为上,间诣章田村,相原隰坟衍可家,遂鬻地苦构,拟将世焉,因取章田竖号。佃上腴数十亩,身先荷锄,率佣仆力耒。累三时,输税绰而储蓄赢积,复能散薄息贝周贷,岁札辄弃责,以是敦睦宗党。”李贽的族兄林奇材在李章田的墓志铭中,记载李章田家世、生产生活、妻室子女、卒葬等事,亦侧面反映李钟秀(李贽之父)一家情况。 据旧制:生存曰封,殁后曰赠。李贽贵居姚安知府,故其父李钟秀(白斋)“赠南京刑部郎中”。李贽出仕前,钟秀乃一“郡诸生”,子女众多且在念书,“寒肤嗛腹”,温饱难以维持,章田“馈膳服劳,事之若父”,尽力关照他们。同时还要关心钟英、钟美两个弟弟,兄弟四人亲密无间。到后来生活逐渐困迫,吃住都成了问题,于是李贽祖父只好“析(折)箸分居。”章田初时到“南邑小郡”(即南安县城,时在丰州)租店做点生意,经常折本。不久便到三十都胭脂巷买田置产,以章田为名。至今三堡村胭脂巷村口的数百亩洋田,人们仍习惯呼为“章田洋”,胭脂巷地名在《南安县志》亦称为章田。 由于李白斋为“郡诸生”,不会种地,便到泉州郡城设馆授徒,并生下李贽。李贽少时,一家“寒肤口兼腹”,且生口又多。苏懋祺《祭卓吾母舅文》说:“昔我外祖白斋公,诞男五而吾舅居长,诞女三而吾母居次。”一个穷教书匠要维持五男三女十余口之家,是非常困穷的。因而只得靠妻儿做些手工杂活和饲养牲畜帮补。明时李光缙《待赠李孺人传》一文中,便说到李贽二妹嫁给苏存淑为妻,“辨发服浣,旦绩缝夜洴澼洸,与诸臧获杂作,饲逐畜雏必亲之。”如此勤快,可见其出自贫困之家,惯于劳作。 由于少年李贽家境困窘,经常受到叔父李章田的接济关心,李贽亦经常回故乡榕桥胭脂巷。叔父章田“连蹇多娶”,配继侧室计六人,“晚诞儿息”,故对他有过继之意,十分疼爱。李贽少时在三堡胭脂巷读过书,帮叔父劳动,常到村后山上的白云寺看书。至今传今白云寺和畲后有其读书处。 由此可见,李贽小时候的生活是相当穷困的。他出身于一个“寒肤嗛腹”的穷塾师的家庭,而绝非从事航海事业的商人家庭。李贽的祖先,从三世李允诚至六世李宗洁,大多住在南安榕桥胭脂巷,在那里劳动生息。李贽少时在泉州读书姓林,后来改为李,实际上也说明了这一点。 四、李贽的宗亲族裔 李贽的先祖林闾(一世),其派下子孙除了老长房林驽及其次子仙保(通衢)居郡城泉州,续传林姓外,其余均先后离开泉州而移居南安榕桥,改为李姓。榕桥原属南安三十都,今属柳城街道。从泉州迁入的李姓在榕桥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可分为两个支系:即广齐上塘李和允诚胭脂巷李。李广齐兄弟从郡城学前迁至南安三十都上塘;李允诚兄弟从郡城胭脂巷迁至南安三十都胭脂巷,允诚弟玉生、福生,可能是无嗣、失传,不见于碑刻谱志。 榕桥李姓自古至今仍是榕桥六个村(三堡、杏莲、上都、下都、祥堂、西坪)中的大姓,其余尚有吴、黄、林、王、陈等二十多个姓氏。早在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榕桥李氏即在榕桥娘仔桥头修建李氏祠堂,供奉先祖牌位。因李贽是榕桥李氏的后裔,故逝世后神主也入祠堂,配享四时祭祠。该祠堂除恭奉李贽神位外,还悬挂表彰李贽功绩的匾额“乡贤名宦”、“举人”,柱刻楹联“龙湖六籍文章艳,函谷千言道德新”。李氏子孙每值春冬二祭及李贽生日,都轮值在祠堂举行祭祀,且尊李贽晚年礼佛之事,谨以清酌、蔬果、金楮之仪奠告。在《光绪已亥年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中,载有“十月二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文曰:“维光绪×年岁次×十月朔×越二六日×,主祭孙某某直祭孙某某等,谨以清酌、蔬果、金楮之仪,奠告于明中宪大夫祖伯卓吾先生之灵曰:昔吾夫子删定之外,特修《春秋》。后世因之,遂多讨搜。汉推班马,五代称欧。三国陈寿,北朝魏修。唐宋以后,杂操纷投。下及元明,更多谬尤。惟公振刷,积岁校雠。遂成《藏书》,手眼高遒。前掩百代,后俟孰俦。某等忝列宗孙,值兹诞辰,恭具薄酌,祗荐蔬羞。望公下降,暂此停留。俾我宗孙,寡厥愆尤。尚飨。” 李氏宗祠厅柱还刻有“祖孙父子科第,兄弟叔侄连登”楹联。上联“祖孙父子”指李应先一李佺台一李元禄。明万历十三年(1585)出举人李应先,任云南陆凉州知州;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其子李佺台中进士,任南京光禄寺正卿;李佺台之子元禄又于顺治十三年中武举人,诰封怀远将军。下联“兄弟叔侄”指李贽与应先堂兄弟,李贽与李佺台堂叔侄。 《族谱源流》“诉娘仔桥樟树禀单”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南安榕桥娘仔桥“李氏祠堂”设有李贽等人的神位,祠堂旁的娘仔桥头有两棵樟树。时县衙以军工之需拟砍去两树,李氏后人以祠堂祀有李贽等乡贤,恐伤桥梁风水等为由据理力争,终于胜诉。说明早在清朝乾隆六年(1741),李贽即作为榕桥李氏先祖奉祀。后来,该祠堂年久失修被毁,迁建于上塘村,“文革”又被毁殆尽,夷为平地,1986年榕桥李氏在原地重建李氏家庙暨李贽纪念祠。 上塘李姓一支即李广齐兄弟传脉。李广齐之兄广懋(信与),据《睦斋公圹志》载曰:“信与无嗣。”而详谱却载曰:“直斋公长子讳信与,字广懋,娶郭氏,生子讳胜宗,至此弗传。”李广齐传四子“献官(遁斋)、珙官(端孝)、玠官(刚毅)、璹官(忠义)。献官无嗣,过继珙官之子简斋为子,传三甲派,即三堡下库崎一带。此处姓李一脉,已湮没近百年,有的迁往泉州,有的迁今西坪村坤寨。珙官传诚斋,诚斋生五子(长曰志辉),传杏田派及五、四、七、八甲,即今杏莲村前埔、下都村黄龙及西坪村梧坝-带。王介倌传勉斋,勉斋生渐、派、深、泮、演五子,传东郭派,即三堡村拜埔山西南。历代《南安县志》均有“东郭”地名,现尚存“东郭宫”及附近之元代石桥“通郭桥”,其后代有说迁往安溪,但已湮没失考。璹官传辚官(朴斋),朴斋生澄、清二子,传上塘九甲派,即今祥堂村的上塘、树垵、庵后、尾窑、路乾一带。 胭脂巷李姓一支即李贽直系传脉。由郡城泉州胭脂巷(今尚存)迁南安榕桥龟山南麓,仍叫胭脂巷。李允诚(三世)之下,屡代单传,至六世宗洁,方传钟秀(白斋)、廷桂(章田)、钟英、钟美四子。长子钟秀(白斋),携妻徐氏,往郡城设馆授徒,生下李贽等五男三女。除了长子李贽,以及嫁给苏存淑为妻的女儿(谥孝庄)以外,其余均不见有载。李贽一生不得志,颠沛流离,饱受妻离子天之苦。21岁时娶晋江黄公朝之女为妻,生下四男三女,唯长女(谥恭懿)长成,嫁晋江苏纯夫为妻,生子三:祖耳、宗耳、。胤耳。李贽子桂儿,据传并非己出,乃其弟所予。桂儿娶妻成家后,不幸溺水而死。一连串的国忧家难,使李贽已是身心疲惫,欲哭无泪,唯避世向佛了其残生耳。 李贽的祖父母、父母合葬于泉州东岳山,墓志铭“文革”被毁难觅,墓圹经1976年泉州文管会派员清理,唯剩若干瓷片。李贽妻黄氏之墓在今晋江张园,紫帽山脚下的一片龙眼树园中。 李宗洁二子廷桂(章田),在胭脂巷村经营章田洋,辛勤劳作,成了附近有名的富户。倭祸被虏复出之后,“公犹不忘艰危,绨衣革革沓,室绝游惰冗食,厉俭啬,以致丰阜。所贳贷存活,惠施于宗党者弥广。”李章田先后娶六个妻子,晚年才生载华、载盛二子。宗洁三子钟英、四子钟美之后代及章田孙辈皆不见谱志。其后人除了居住胭脂巷外,还有不少散居畲后、坑头、砖仔埕附近一带。后来胭脂巷逐渐为林姓所居,李氏后人有的迁往泉州,有的入赘他姓,有的迁往上塘李派。如献出《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石刻的李火,便是胭脂巷李派的后人,其父李兆四十代年才从三堡畲后迁至西坪顶梧坝承桃。目前,南安榕桥三堡村(包括胭脂巷、东郭、下库崎、后厝等)已不再有李姓后人。李章田的“古大厝”遗址在今三堡小学前,其墓葬在今三堡小学与诊所交界处,解放前曾被盗挖过。畲后、白云寺传说是李贽少年的读书处,胭脂巷门口一马平川的洋田,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章田洋”。李贽12岁时所写《老农老圃论》便是他当年在胭脂巷叔父家中生活和劳动中的感受。当地老年人说起胭脂巷李派和李贽,大家便滔滔不绝,仿佛很多事情是刚发生不久的,仍是历历在目。 李贽的三世祖伯林仙保一脉传衍于泉州,今尚有后人。泉州今有“榕桥世第”,即榕桥李姓后裔,但仍姓李,不从林姓了。 综上考略,明代著名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祖籍南安榕桥。他的祖辈们曾在那里艰辛劳作,蕃衍生息,哺育了李贽、李应先、李佺台、李元禄等乡贤名宦,为开发南安榕桥做出了贡献。而李贽等人也是南安的骄傲,其功勋业绩永远载入《南安县志》,记在南安人民的心中,成为不朽的篇章! 附:李贽宗族世系简表(林李宗一至九世) 注:本简表综合南安榕桥学前李派宗族谱志 注释: ①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列李贽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 ②明时泉州属晋江县辖地。别称温陵、桐城、鲤城. ③见《陇西李氏族谱》光绪抄本。 ④见泉州《清源林李宗谱老长房二世祖湖林公传》。 ⑤见苏懋祺《祭卓吾母舅文》。 ⑥见庄国桢所书《诰封宜人黄氏墓表》。 ⑦见林奇材《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 *文中括号均为作者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