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发现郑成功族谱之始末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2002年3月中旬,海内外许多媒体纷纷报道,南安石井发现郑成功家族一世到十二世的第四种族谱。据考古界、文史界的几位专家的初步考证和认定,这本郑成功族谱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版本,很有可能是明末版。由于族谱首尾残缺,纸张发黄,容易脆折,经不起翻阅,因此尚不能开展研究工作,在这里谈谈发现族谱之始末。 3月10日晚上,石井延平王祠郑万江先生(郑成功第十代裔孙)告诉我一个消息:近日,厦门海沧郑姓人家为寻根谒祖,将其保存六代人,首尾残缺,破烂不堪的族谱送到南安延平王祠管委会。郑万天要我回家乡去看看,鉴定一下,是否有价值。听到这一个消息,我心头惊凛了。因为据我所知,郑成功家谱二种版本即《郑氏宗谱》、《郑氏家谱》和《石井本宗族谱》。《郑氏宗谱》是郑成功后裔郑玉海父子于1920年重修的;《郑氏家谱》没有修谱者的姓名及修谱的年月,内容与《郑氏宗谱》大同小异;《石井本宗族谱》是在1961年从《台湾文献丛刊》中《郑氏关系文书》为底本校正出版的。这三种谱的原件或说是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或说藏于英国、日本某某图书馆博物馆。说归说,听归听,因为没见过,心里头总有丝丝遗憾。老实说,还有点怀疑。“保存六代人”的这一句话说明这族谱起码保存120余年了,这比郑玉海父子于1920年重修的《郑氏宗谱》早几十年。当即,我把这个消息向国内媒体透透风。 3月11日上午,《石狮日报》总编余光仁派记者施其杏随我驱车赶往南安石井。 在南安石井延平王祠负着日常事务的郑万天先生(郑成功第十世孙)打开一上锁的柜子,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拿出用红绸布裹着的纸盒。接着,他掀开盒子,一本尽显“沧桑”的古谱便呈现眼前。这本显得有点“沧桑”的郑氏家谱,其长宽均为30.5厘米,现存厚度为2.1厘米,族谱上书写字迹清晰、字体优美。郑万江详细的道出此族谱的由来:日前,家住南安的洪光华先生将此族谱送到了南安石井延平郡王祠,并说,这是他儿子洪志远的同事郑小健托他带到这里,郑小健想认祖归宗,但又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郑成功的后裔,只好托人送来这本族谱“核对”。 我拨通了洪光华老先生的电话了解情况,之后又与洪老的儿子洪志远通话。几经周折,终于与郑小健取得联系。郑小健称,他父辈说过他先祖是渔民,从南安迁往厦门港,后移居海沧,并在该地生根落户。郑小健曾听父亲讲,该族谱是郑小健的曾太祖父留下的,关于族谱之前的历史他不清楚。他说,将族谱送到石井一方面是想认祖归宗,另一方面是因为近来他听说南安即将举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活动,受此感染,作为郑氏子孙他也想做点事。郑万江满怀欣喜地说,原定于今年举行的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活动现已升格,族谱的出现正得其时,为此次活动又注入新的内容,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郑万天说,从没见过原先族谱的原件,为此激动好几天没睡好觉。我也笑着说,这是天意。当看到族谱中有几页或胶纸粘贴或用钢笔在旁注释或画符号时,我问,为啥?郑万江脸带微笑地说,是我呀,我已从中整理出失落已久郑成功后裔华亭分支的脉承。一听,我勃然变色,喝斥他,你不能动,不能粘贴,不能做任何记号,不能做任何改动。郑万江惊愕地看着我。我觉得自己失态了,静下来,向座中的乡亲介绍保护整理文物的心得体会。 在这本族谱前,我油生一种凝重的历史感、责任感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我是郑时雨(石井,维字辈。1929年保护郑成功墓的组织者)的第九子,属年纪最小的君字辈。在目前郑成功的健在后裔当中辈分较高。由于宗亲尊长,年纪大于我的老者,称我“叔”,谓我“公”。由于自小受书香的熏陶,受兄长郑梦周(东南亚著名华人作家)和郑梦庚的影响,产生了对先祖郑成功的研究的浓厚兴趣,粗识历史研究和文物整理的ABC,也结识一些老中青的考古学家和历史研究学者。如在古镇安海的许书纪(92岁)、厦门郑成功历史研究学会顾问的张宗洽(75岁)、泉州考古专家刘志成、北京中国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小萌和定宜庄(50余岁)等人。 当郑万江等人问我下一步该如何办时,我说:一、意义重大;二、不能轻易翻动改动;三、保存好;四、请专家学者鉴定;五、先向媒体透透风。证实“是讫今发现最早的郑成功族谱”之后,广泛宣传,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为对郑成功家世的研究增添新的资料。 石井的乡亲赞成我的意见。 当天,我拨了几个电话。张老身体不适;刘小萌和定宜庄不在国内;《泉州晚报·海外版》主任、谱牒专家林少川正在开政协会议。泉州海交馆的刘志成先生一听是郑成功族谱,二话没说便答应了石井之行,3月14日,我与刘志成施其杏一同来到延平王祠。刘志成一到,便切入主题,埋头“审阅”起族谱。刘老说,从族谱的纸质及腐化情况及其记载郑芝龙、郑成功等人的事迹大致可以得知,此族谱为明末收编。老刘说,族谱中记载的郑成功先祖渡海澎湖死于海难为数不少(如:“巨亭公第一子—郑芝龙伯父)讳大杨字毓显号(无)往澎湖死”),说明了郑氏很早就前往台湾开发,为郑芝龙及其父辈开发台湾一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印证了史载郑氏家族和福建人自明朝天启年间就开始开发台湾的史实,印证了海峡两岸同胞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为研究两岸关系提供了又一宝贵的资料。族谱中还记载着当时的一些重要史实,如抗倭、征刘香、赴南洋开发等。 在刘老看族谱的同时我发现:族谱关于郑成功的记载并不详细,族谱中只提“飞黄公第一子,讳森,字明严,号邑痒生,加例入国子监,太学,应袭锦衣卫副”,对郑成功名大木、钦赐国姓和收复台湾等均无记载。为什么?修谱的一个原因是荣宗耀祖。为什么在这本族谱中没有收载?想到1644年郑成功入国子监太学,1645年晋见明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以及郑芝龙于1640修谱的资料,于是我大胆推论:该族谱成书之时,可能在郑成功“入国子监太学”之后至郑成功被赐姓“国姓爷”之前,即1640年至1644年之间,该族谱是明末手抄珍本。刘志成先生同意我的推论。 为了证实这一推论,我与原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历史学家张宗洽先生取得联系。在听完介绍的情况后,张老对该族谱的初步鉴定和评价与我和刘志成的看法基本一致。张老是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福建文史研究馆馆员、厦门郑成功研究会顾问,编著有《郑成功从谈》、《郑成功族谱三种》、《风流千载忆延平》等书。在研究郑成功方面张老可称为专家,在得知该族谱中记载着关于郑成功的先辈的内容后,张老十分高兴,他说以往留下的郑氏族谱在这方面的记载很少,这将有助于对郑氏的进一步研究。刘小萌来电说。据他接触的明清族谱长宽大都为30.5厘米。 有了专家学者的初步考证和认定,从3月15日至3月20日,我省各新闻媒体争先报道这一消息。随后,新华社发了专稿。电台,电视和互联网也不甘落后。英雄故乡南安人们也奔走相告。 3月19日,我、郑万江、郑万天和施其杏携明末版郑成功族谱前往厦门拜访张宗洽老师。见众人前来,张老十分开心,一番礼节性的寒暄后,即切入正题。郑万江先生解开红绸布,小心翼翼地拿出明末版郑氏族谱,将其摊开平放在桌上,紧接着张老便拿出他的老花镜,认真地看起族谱。 看到族谱中关于郑成功祖父郑士表的记载后,张老十分激动,他说以往史学界一直以为郑成功的祖父叫郑少祖,经多年的研究,他否认了这一观点,并认为郑成功的祖父应为郑土表,重现郑氏族谱记载的“西庭公第二子讳士表字毓程号象廷以伯子芝龙贵……妣徐氏诰赠镇国夫人葬都大觉山坐向黄氏诰赠镇国夫人五男芝龙芝虎芝麟芝凤(庚辰进士)芝豹(黄出太学生)”再次印证了他的研究,并且其中关于郑成功祖母的记载可谓新发现。张老说,南安石井传郑芝龙的亲生母亲死后,家中由郑土表二房王姓妇女持家,但一直找不到相关的记载,此族谱的出现将一改以往王姓之说。翻看几页后,张老神情凝重地说,此族谱关于郑成功先祖的记载有很多是以往所没有的,如果研究属实,郑成功家世的有关部分历史则需改写。 临近中午,郑万天观阅盒子中残留的碎片,张老看到后将其接过,从中发现该页中的有“盖庙以萃涣,其假之也,纯是一本真精神”和“芝龙故不谱,其所以系之者何如?特此一本之义。动(世世子孙忠孝思者也)……”的墨迹。张老说,这一些字段与当年他的友人前往英国留学时在英国历史博物馆抄回的《石井宗族谱序》不谋而合,接着张老急忙拿出《石井宗族谱序》,比对之下,残片中的墨字竟可以在当中全部找到。张老解析,此文为郑芝龙所撰写,1640年左右郑芝龙已露“峥嵘”,当时他曾主修郑氏族谱,从明末郑氏族谱的情况及相关记载来看,此族谱序可能为郑芝龙所撰写,至于是不是当时的原本,还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他再次强调此族谱的意义重大,要求对族谱立即装裱,提供给更多的专家学者研究,并表示他将与我共同合作,花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临走前,张紧握着我的手说,第四本郑氏族谱可能面世。 我们接受建议,与泉州某画廊取得联系,则开始画廊的郑老板称其长宽30.5厘米裱补的市场价格一页约为12元,按此价格,裱补明末版郑氏族谱约需3000元左右。第二天,我们一同前往泉州,在画廊中,郑老板见了残缺破烂的族谱时,说,这不是装裱呀!是补裱呀,补裱的价格不是12元。我也姓郑,我不赚钱,替你们请泉州裱画界最好的裱画师何先生。但是他的价格要高出市面价格几倍。听了,我们心中有数了,在旁讨论。决定为族谱的保存,一掷千金万银,不惜代价。我们屏住气息等何先生开价。何先生说,看过报道,对族谱的情况也很关心,能裱补这一族谱感到十分荣幸,并表示只需收取材料费700元。郑万江等人感到此价与市场价相差太多想要多付裱补费时,何先生说,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我对郑成功忠于祖国的壮举十分钦佩,想尽点力。何先生还表示,他争取在5月初完成裱补工作。 不久前,郑万天紧张地对我说,送族谱来的洪先生父子和厦门海沧的郑小健来了电话,问能否续上他们一脉。看来,他们要讨回族谱了。我说,能续上吗?万天说,能。我已续了,他们属“万”字辈。日前,石井延平王祠邀请郑小健兄弟抵石井谒祖;郑小健兄弟邀请石井乡亲往海沧探亲。我相信,血浓于水的情缘将会使这本族谱保留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石井后裔的手中。这族谱裱补之后,我们将提供复印件给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让惊现的郑成功第四本族谱闪烁其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