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南安市石井镇五马江畔的东滨小渔村,孕育出一位饮誉鹭岛、树勋八闽、造福桑梓的民族实业家陈天恩。他虽历经清、民国、共和国三个不同时代依然励志振兴中华民族,其分布在美国、菲律宾、日本和香港、澳门、台湾及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300多名后裔,或就医、经商或从事教育、创办企业或任职金融界、服务军政界,都能秉承陈天恩老先生的遗志,以爱国爱乡的赤诚之心,再铸民族腾飞的丰碑。假寻民族实业家陈天恩的足迹,也是我们当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中的学习楷模。
悬壶向诊寿世饮誉鹭岛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的陈天恩,正处于时局动荡而波及祖父、父亲离乡背井到漳州石码、厦门等地打工谋生维持家计,受尽了社会排斥和岐视。年幼的陈天恩在祖母的精心调教下,入学就深深懂得“读书”即“读书尤如水上舟,柞柞撑撑不停流”与“惜荫”即“一寸光荫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荫”的为人处世道理,发奋攻读,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晋江安海小学,继而独自到厦门进入浔源学校。1889年进入当时由美国医生约翰迪(DR,JOKNOTTE)创办的平和小溪救世医院的医校学医。家境的颠派流离和母亲过早的去世,使陈天恩养成了刻苦性格和形成了坚韧毅力,不仅成为奥迪的医术高足,而且留在救世医院实习深造。
陈天恩怀着以医为职、牺牲救人的志向,独闯厦门开设“寿世堂”药房,悬壶向诊。以医术医德著称于鹭岛的寿世堂,不仅当地患者光顾而且连路过厦门的病人也闻讯就诊,声誉、业务红极闽南一带。他不单医术驰名,其思想先进、具有开拓精神。根据闽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人们一日三餐大都以地瓜、芋头等粗粮填饱,消化不良。他精心研制“陈天恩消化散”名牌成药,畅销国内各地并远销海外饮誉东南亚。由于陈天恩交际广、人缘好,倡议联办了“福建药房”并即时在厦门、福州、上海分布经销处。1906年间,由香港传广州继而蔓延到厦漳一带的“鼠疫”重灾、陈天恩不是回避自保,而是联系同僚们结伴携药奔赴重灾区防治义诊,深得老百姓拥戴。他创办“演议团”支持辛亥革命,担负“厦门商会”会员代表和参与“厦门市政会”、“厦门参事会”活动,支持北伐。陈天恩从医六十年,医界翘楚,寿世驰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达之士。
开创实业造纸树勋八闽
陈天恩深信民族实业兴旺,国家则富强发达。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掠夺和国内民族工业的闭塞、落后,他倾寿世堂盈资发起创办了“厦门大同罐头厂”、“厦门电力公司”和“厦门巴士公司”,为民族工业的起步和引资引商开了发展的先河。特别是创办“福建造纸厂”,倾注着他大量的心血和历年俭积的资金,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民族工业创建之路。
陈天思考察福建闽西一带,认为森林竹木资源丰富,具备发展造纸工业的基础条件。1919年,他的三儿子陈希庆由北京清华大学官费考送美国留学,就安排他专攻化学工程和造纸专科,毕业后又留在马因省造纸厂实习造纸技术两年,并到一些机械厂考察研究。同时,花巨资先后在英、德、瑞士等国著名的造纸厂实习。当年,菲律宾政府曾要高薪聘请陈希庆到吕宋办纸厂,但天恩却执意把他留在国内着手筹办造纸厂事宜。他个人认股70%,并在旅菲侨领李清泉和一些华侨、归侨、侨眷及商绅的支持下,成立了福建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在福州万寿桥南购地百余亩建厂房、进设备、买原料。陈天恩亲自担任董事长,陈希庆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其侄儿陈希仲(曾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为厂长。
1931年,造纸厂建成投产,职工近三百名,首批产品为川贡、海月、包纸三种纸质,日产5吨以上。产品除向省外销售,还通过侨商向南洋推销。后来出产的连史纸、玉扣纸、罗地纸、报纸、海月纸等畅销海外,成为国产名牌货。但是,日冠侵占福州时,占据造纸厂作为军营,机械被劫一空,损失惨重。抗日战争胜利了,陈天恩以惊人的毅力,用两年多的努力,复办了纸厂。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和外国纸张的倾销,月产量只有在45吨左右,处于半停产状态。直至福州解放,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恢复了正常生产,走上了发展,为福建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9年8月,福州解放,人民政府大力支持造纸厂恢复生产,9月复产。由于经营得当,产销情况迅速好转,1951年造纸厂第一次向全体股东发放股息。
1953年天恩病逝,终年83岁。
重教兴学 泽覃造福梓里
从滨海小渔村走出去、在社会闯荡多年、事业声誉俱佳的陈天恩,深深感到知识的重要、人才的重要。他在东滨泽覃学校志中记述到:梓里地贫人穷、民风闭塞、教育悯味、处世懵浑。在1911年,他独资创办泽覃学堂(陈天恩字覃),聘请教师、建筑校舍、添置设备、招收学生,一概由陈天恩出资。当时的晋江、南安、同安三地的贫苦学子都慕名而来,一时名声大噪。四十年的私立学校到五十多年的公立小学,陈天恩及其后裔子孙一贯重视并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从泽覃学校走出的学生,人才辈出,拥有教授5名、高级工程师14名、会计师13名、学者专家7名、作家3名、教育家2名及博士10名、硕士4名、学士3名等,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需求及年复一年学生入学的增加。泽覃学校新校舍于1987年动工兴建。旅居美国、菲律宾、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内的陈天恩后裔,纷纷慷慨解囊,不负天恩生前立下的遗愿——天恩家族永远支助泽覃学校。在陈天恩家庭的倡导和带头下,东滨村广大干部、群众和旅居海外侨亲及港澳台同胞,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令人钦慕,事迹件件可嘉。泽覃学校越办越起色,陈天恩的创办及其家族的鼎力相助,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