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宋状元宰相吴潜墓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出南安东田镇沿南(安)同(安)公路车行五公里,顺山路行至湖尾山坡谷,映入眼帘的是南宋状元宰相吴潜墓。 湖尾山从南安最高峰芹山之脉逶迤而来,吴潜墓座落在半山坡。一路草木苍翠,新绿扑眼;山涧流泉淙淙,山风送来阵阵花香。墓丘坐北向南,远望巍巍芹山高入天穹,环视四周,青松翠竹,如黛如染,墓前面对仙洞山,坡下田园阡陌尽收眼底,显得视野开阔。如此风水宝地,安息着一代名相,至今已经有七百年沧桑风雨了。 吴潜墓近年由吴潜后裔集资所修,墓碑类似半月形,圆顶,宽227厘米,高99厘米,没有镌字,却绘刻着双狮戏球的画面,墓桌粉堵阴刻“福、禄、寿”三个圆形团字,两侧有四支文笔,左右各蹲一只石狮。墓丘为龟壳状,双层墓沟;墓前为半月埕,石砌而成;墓区深12米,宽10米,依照当年宋墓原状修复。墓埕下左右各立一碑,高100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正反镌有“吴府”、“宋状元宰相”的字样,距墓20米处还立有吴潜的小传偕维修碑记,占地总面积500平方米。因整个墓呈“也”字形,在当地世称“也字墓”。 谒瞻这陵墓,面对堂堂状元宰相墓前竟没有石仲翁,似乎感到跟其官格不符,但看罢吴潜的小传和维修碑记,对吴潜的历史功绩和墓葬的来历,便有了更深的了解。 吴潜,字毅夫,又字毅文,号履斋。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赴试,高中第一,钦点状元。吴潜初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后逐步升迁。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官任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等职,后历任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权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吴潜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复拜左承相兼枢密使。史称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撑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当宰相,受命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颇想力挽狂澜,救国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内有“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楮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两点。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也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听信奸臣贾似道谗言,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祺(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贾似道趁机投石诽谤,被革去丞相之职,谪建昌军,旋即贬黜徙广东潮洲,任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安置。贾似道代吴潜其位,私下又令知州刘宗申加以迫害。不久,吴潜忧愤去世。传说吴潜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对人说:“我将逝,夜必雷风大作。”他临死前,果然风雷大作,四鼓开霁,吴潜撰作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百姓闻之,无不咨嗟悲恸。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祸国殃民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福建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赵介如闻之,便前往哭祭道:“鸣呼,履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祗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报应,昭然若揭。 赵宋王朝后来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因此,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宋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冗长头衔。有《履斋遗集》传世。 吴潜墓原葬循州,后来其子孙陟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虽然保持宋墓的原有风格,但比前简陋多了。迁葬时,还留有吴氏子孙护墓,至今西坑村还有几户姓吴的人家,就是当年护墓的后代。吴潜的子孙衍繁闽南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闽南吴姓把他尊为始祖。每年清明节,湖尾山车辆不绝,人山人海,吴潜子孙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虔诚的在墓前吊祭祖先。 作为南宋状元名相吴潜,其不畏强暴、勤政爱民、高风亮节、奋勇抗争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人们瞻谒这座状元宰相墓,心中油然而生无限缅怀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