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华侨出国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毗邻,与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望。从地理上看,为出洋谋生提供便利条件,加之历代南安人有吃苦耐劳,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大无畏精神,敢于走出家门,跨出国门,飘洋过海,在异域他邦,披荆斩棘,建家立业,因此,南安人是福建乃至中国最早的华侨先驱。岁月悠悠,星移斗转,南安侨迹遍布世界各地,为侨居地和故园桑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隋唐五代时期 南安华侨出国最早历史可追溯到汉魏时代,古南安是闽南地区最早的郡县,三国时代有东安县建制,华侨出国与古代南安航海交通发达是分不开的。在菲律宾曾发现唐代墓葬,史学家认为是泉州地区人,也即古代南安人。南安丰州的金鸡港,在两晋、南北朝时代是有名的六朝古港,当时与国外,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开展海上贸易活动,港口经济十分繁荣。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前来中国翻译《金刚经》,两次返国时都是从金鸡港下船后,沿太平洋经印度洋抵达他的祖国。唐代南安人前往南洋谋生,已经络绎不绝,这从目前已经出土的菲律宾古南安人墓葬可以得到证实。据《南安县志》载:“唐龙朔元年(661),南安人郑国希卒葬于菲律宾的礼智省马亚辛地。”从我们发现的地方史文献的记载看,唐五代时期,也有南安人前往海外谋生,从事贸易、手工业、宗教文化活动。晋江《安海志》记载,唐代南安石井地区人林屡仙,造船通渤泥(今印尼),又有王尧从渤泥载运木材来石井作为造船之用。据《泉州晚报》载称(1989年3月20日三版),唐代天宝十二年(753)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泉州超功寺僧县静(南安人)随行前往。唐末五代开平三年(909),王审知治闽,其侄儿王延彬治泉二十六年间,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岁历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借之以利,号招宝侍郎”(《泉州府志》)。据李长富撰著的《南洋侨史》称,福建闽南地区是唐代海交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南安人、大海商陈匡花就是利用海外贸易,成为富商巨贾。王延义治闽时,陈匡花当上了国计使,生意更加发展,日进万金,时称“人中之宝”。五代时期,留从效、陈洪进相继治理泉州,“殖贷泛于番国”,鼓励泉属各县到南洋诸国开展商贸活动。那时,南安沿海许多人到南洋谋生后,生意有了发展,或与当地异族通婚,或将故乡亲友迁往海外定居。《五代史》云:“刘祖安仁,上葵人也。后徙闽中,商贾南海,固家焉。”据查刘安仁,即晚唐随黄巢起义入闽定居南安,成为当时南安有名的海商。 二、宋、元时期 宋代,泉州是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那时各国商贾云集,从古诗“涨海声中万国商”中,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得到当年的繁荣盛况。 南安是泉州的主要沿海县份,对泉州海交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存丰州九日山上的祈风石刻,记载着宋元时代郡县官员祈风盛典和南安人前往海外谋生的史迹。据地方文献和族谱记载,宋代南安石井人前往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活动的有丁有财、许汉青等人,他们靠航海与番邦(南洋诸国)做生意。把南安生产的瓷器、铜铁制品、翁绢、布匹、蔗糖等运往南洋,又把南洋的木材、香料等运人国内经销,成了当时的海商巨富。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曾利用泉州独特的地理优势,组建水兵,并把泉州作为发兵进击爪哇占城的基地。当时,南安沿海许多人被召募为水手、兵勇。进军爪哇后,许多人就留在当地定居。荷兰人所著的《爪哇土地和民族》一书,指出九世纪至十一世纪在爪哇的福建人很多。据考察,“闽侨之南来东印度也,较奥侨为早,元世祖遣史弼南征爪哇时,子弟兵都为闽南籍,后落居爪哇者很多,繁殖也多”。 三、明清时期 明代南安人定居国外,最早记载,始于明洪武25年,南安人蔡伟崇移居琉球,成为琉球蔡氏始祖。明代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曾来过泉州天妃宫行香,并在泉州地区招募水手、矿工通事(翻译),南安沿海船民应者甚多。目前发现的明代南安民间族谱,无论是沿海还是山区村里,都有族人往南洋谋生的记载。如蓬华镇华美村的《洪氏族谱》记载,洪瑶庆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前往吕宋(菲律宾),次为其兄凉庆,其后乡人纷去。石井镇《伍氏族谱》载称,嘉靖癸未年(1523)族人出洋,到了暹罗。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古代日本海盗)连年袭扰南安,到处烧杀掠夺,致使南安许多乡里田舍荒废,民不聊生,倭患长达半世纪之久。这期间,南安人为避倭害,大批逃往南洋定居谋生,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国潮。据马六甲南安会馆馆史资料介绍,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至隆庆丁卯年(1567),南安芙蓉(今梅山竞丰村)李氏乡人为避倭害和自然灾害,不惜触犯朝廷海禁杀头的危险,私自下海,南渡菲岛谋生。 菲律宾(古代称吕宋)与福建隔海相望,成为华人较早到异地谋生的第一站。南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要冲,因而捷足先登,早在西班牙人之前,华人(主要是福建泉州南安、晋江人)早已在菲律宾土地上谋生发展。1527年,西班牙殖民者靠船坚炮利占领了宿务,以后菲律宾逐渐沦为其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采取了对华人排挤和劳役政策。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从闽南募集了数万华工前往从事开垦种植业,南安人被召募者很多。西班牙殖民者后来在华人社会中实行甲必丹制,以甲必丹管理华侨社会,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据查,首任甲必丹为漳州籍华侨林风为,第三任则为南安人杨尊亲,可见当时南安人在当地华人社会的地位。闻名中外的南安“大厝群”的创建人官桥镇漳里村华侨巨商蔡浅也担任过甲必丹之职。1972年,文物部门在官桥出土过一批西班牙银币,重量不一,有大、中、小、细四种,印有图案文字,正面为其国徽,背面为旗徽,后期出产的银币,则有西班牙国王像。1973年,文物部门又在诗山镇出土五公斤西班牙银币,数量多且种类也多,有银饼、银元。银元最小面值为一角,有花边,锁边。银币有四个汉字为金、鸡、落、井。这些西班牙银币的发现,说明南安明代前往东南亚,特别是菲律宾谋生的人已十分普遍,而且交往十分频繁。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斗争坚持了十余年,收复台湾后,大批南安乡亲跟随郑成功去了台湾,从事垦植或经商。台湾后来归顺了清朝,许多南安人转赴南洋诸国谋生。据有关史料称,郑成功的儿子郑明就曾率数船人马(其中多数为南安人)前往印尼三宝垄定居开发。清朝顺治、康熙初年间,朝廷实行海禁政策,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后,南安沿海人民往南洋者一时蜂涌。据石井《曾氏族谱》载:“迨海氛平后复界……家资荡然,不得不涉海经营,受禀父命,往番邦吕宋生计。”石井《伍氏族谱》、《洪氏族谱》也都有记载,清初不少人迁居暹罗(泰国),洪氏还有二人在暹罗任官员,他们就是洪应科、洪传友。清朝康熙四十九年,洪应科和洪传友还受暹罗王之命来中国进贡朝廷,如今二洪的坟莹还在泰国的内皆地区。东田镇埔边村范鸿埴,早年前往吕宋谋生,并娶当地妇女为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成为当地商豪。晚年归乡时,所带行李达十三担之多。据民间传说,范鸿埴与当时的宰相李光地私交甚笃,托李光地带三件宝进贡给康熙皇帝,这三件即金酒瓶、金酒杯、玉柿,皇帝大喜过望,特赐其爵,祖厝还竖贡旗,皇帝御笔题“望重外国”。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沿海开禁,在东南亚诸国的西方殖民者乘机前来诱骗华工前去当苦力,南安人大批“过番”(出国),而往菲者最多。据南安半山《陈氏族谱》称,雍乾年间,族人“维持生活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南洋,纷赴小吕宋各埠,亲属介绍接踵而来,甚至有举家而往者,为劳动者多,为富者少”。从这一介绍,可见当时南安人出洋之风十分盛行,有“举家而往”之势,从目前南安人在菲的人数众多来看,说明明代南安先辈前往菲律宾谋生确实十分普遍。官桥镇金坑王氏家庙碑料记载,明代嘉庆年间,族人王奕彬(即王彬)往菲律宾马尼拉后街经商,娶当地妇女为妻,后成为菲国巨商,对当地贡献巨大,如今,马尼拉还有以王彬命名的街道。在新加坡,每年清明,南安乡亲都要为三十一位南安先贤的合葬墓祭扫,这座公墓是十七世纪南安人在新加坡开发谋生的历史见证,所以说,南安华侨出洋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发展史。 四、近、现代时期 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后,西方列强利用炮舰外交,强迫中国开放门户,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南安人迫于战乱和灾荒,而大批逃离家园,往海外谋生。据梅山镇新蓝村《蓝园陈氏族谱》称:“族之子孙发达后,限于疆界垠土偏小,昔者每渡台湾、福州,近者台湾割让,省会萧条,乡之族人变更计划,纷赴中吕宋各埠”。咸丰年间,永春林俊造反,南安炉内潘榜等人响应起义,后被官府所剿,失败后,许多跟随林俊起义的乡农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南洋避难。据《笋江潘氏族谱》记载,潘氏族人出洋吕宋、实叻、马来亚者达30余人。据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出版的《潘家村史》载,二十世纪初以来,炉内潘氏族人陆续移居新加坡义顺区的兴利芭,在这里建立潘家村,有潘姓人60多户400多人。他们仿效故乡习俗,建立“横山庙”,供奉其先祖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为神祗,其庙大门联曰:“横滨美景秀色千秋远,山河锦绣壮丽永留长。”表达了对故土家园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清代中后期南安人出国,许多人是当“契约劳工”,被当成“猪仔”从厦门口岸出洋的。西方殖民者对华工压迫歧视,运载船只条件很差,拥挤不堪,卫生条件低劣,途中病死华工不少,因而迫使华工起来反抗。日本学者曾撰文介绍“罗伯特号”事件。1852年,从厦门开往美国的运载华工船“罗伯特号”,在途中发生华工抗暴事件,全船380人,多属泉漳籍人,其中南安就有46人。南安华侨远涉重洋,飘洋过海时有沉船丧生发生。诗山《霞宅陈氏族谱》,记载族人400多人南渡谋生,其中就记载海难丧生多起。《南安县志》(民国版)“烈女传”记载,因丈夫出洋沉船溺死而殉节的“烈女”就有18起。1939年出版《南安政书》称:“侨民出国之事务,在抗战前鲜有经县政府办理者,抗战后因壮丁出国者958人,妇孺及逾龄(逾45岁者)男子计30人,去年约2400余名”。抗日战争时期,南洋交通断绝,南安出洋人数也因此断绝,直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大批侨亲往南洋寻亲就业。据1950年统计,仅1945年至1949年10月,南安人往南洋者达10余万人,可谓近现代的一次大规模的出国潮。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侨务工作,制定华侨出入境管理规定,便利华亲的往来。南安从1950年起,华侨出入境已恢复,据统计,1952-1953年出国人数为1603人,1954年至1957年为5942人。新中国刚成立,由于种种原因,出国人数较少。7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日益强大,邦交不断发展,出国人数骤然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往频繁。南安人抓住机遇,大胆开拓,跨出国门开展对外经商贸易或自费留学,足迹遍及五洲四海,新一代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南安华侨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