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人迁居台湾与分布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与台湾一水之隔。元代就有南安人迁往台湾,明末清初大批移居,民国时期东渡台湾的南安人仍络绎不绝。现在台湾的南安籍的后裔一百多万人。南安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之一,两地人民血脉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似,文化科技及通商贸易等交往频繁,共同为台湾宝岛的开发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据《南安丰州陈氏族谱》等文献记载,元代南安丰州有陈氏迁居台湾。明清时期,南安人徙居台湾达到高潮。明天启间(1621-1627)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贸易集团占据台湾北港时,适值福建沿海患旱,泉、漳一带贫民竞相奔走,人数不下3000人,郑芝龙的胞弟芝虎、芝豹和从兄芝莞等也在这时渡台从事开发。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期间,曾有大批泉、漳人入台垦殖。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归顺明政府,又值福建饥荒,郑氏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集沿海灾区饥民数万,每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舶载至台湾进行垦荒。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向台湾移民。据统计,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泉、漳移民骤增10多万人,主要是沿海一带饥民。南安是郑芝龙的故乡,随同郑芝龙迁台的,除了郑芝龙的亲属、家亲外,还有同村、同乡、同县人,大部分集中在台南一带。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郑成功东征复台时,首批入台人数达25000人,其中一大批将士是从南安各地招募的。据石井溪东村《李氏族谱》记载,仅溪东村就有100多人跟随郑成功部将护驾左都督李启轩一起从军东渡台湾,其中有被称为“十八猛士”的李仕华、李学志、李富、李慎德等。 清顺治未年,清政府为禁绝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支援,实行“迁界”政策,下令沿海15公里居民一律迁居内地,严禁船只出海。于是,无家可归的广大沿海居民,一部分迁徙内地,一部分出洋谋生,一部分渡过海峡,参加到郑氏政权开发台湾的行列中,康熙三年(1664),郑经自厦门撤至台湾,官兵一行4000人,加上眷属计7000多人。据史学家估计,在郑氏政权存在的二十三年间,大陆到台湾的移民达20万人之多。南安的很多村民,如丰州的双溪、石井的院下、和美等,梅山的官园、诗山的霞宅、蓬华的蓬岛等村民迁徙台湾一年比一年多。1982年以来,许多台湾同胞到南安探亲时,都称他们的祖先是当年跟随郑成功一起东渡台湾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郑氏政权结束以后达成政治上统一的局面,大陆人民相继涌向台湾。特别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后,大陆移民达到最高峰。 清道光以后,南安人移居台湾渐少,而原移民生传子女则迅速增加。民国时期,诗山霞宅陈氏在台湾繁衍的后裔达2000人;美林李西村杨氏在台湾彰化溪湖繁衍的后裔达数万人,梅山官园陈氏在台湾桃源县芦竹乡山鼻村一带居住长达250年,仅官园陈氏第四房柱就繁衍4000多人,其他房柱移居台湾者,繁衍人数也不少;蓬岛村郭氏在台湾的后裔600多人;金淘镇后坑埔谢氏在台南的后裔140多人;诗山镇凤坡村梁氏在台湾各地居住260多年,后裔近万人。又有不少移民同台湾当地人通婚,建立家庭。据谱牒记载,诗山霞宅陈氏迁台,与当地通婚者达83对。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南安人移居台湾虽受到一定阻挠,但始终没有间断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归祖国以后到中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几年间,南安人又相继东渡台湾,形成了近代的又一次移民高潮,这期间的移民包括了军政、经济、文化界等各种人员。据1966年的调查统计,这期间到台湾的南安人计2107人。 南安人移居台湾,大部分集中在台湾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后来逐渐发展到台湾中部山区和台湾东部一带。据台湾省各姓氏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1987年编的《台湾区族谱目录》一书记载,南安人移居台湾的主要分布是: 陈氏散居地:台南市、台中、彰化台中、彰化鹿港、彰化和美、彰化埔盐、彰化溪湖、彰化台中清水、台北市三峡树林八里桃园、桃园龟山、桃园中坜、树林新店、树林泰山、树林板桥、台中后里、台北淡水、南投竹山。 黄氏散居地:台北、台北芦川、台北汐止、台东、屏东、彰化、嘉义竹崎、新竹竹东、云林虎尾。 傅氏散居地:云林元长、台东、台北新店。 曾氏散居地:台北三峡镇、彰化花坛。 杨氏散居地:彰化溪湖、台中梧栖、高雄、梓官、台中清水、新竹香山。 褚氏散居地:彰化芬园、台北三峡。 叶氏散居地:屏东埔盐。 蔡氏散居地:桃园、彰化田尾。 郑氏散居地:彰化、南投、台北、南港、淡水、基隆、台北新店、台中清水、澎湖白沙、屏东东港、新竹。 潘氏散居地:台北、桃园芦竹。 蓝氏散居地:桃园龟山、台北。 谢氏散居地:台北、高雄弥陀。 梅山琉瑭戴氏散居地:台北、新竹。 诗山戴氏散居地:台北、彰化鹿港、嘉义太保。 苏氏散居地:台南、台北、新竹。 李氏散居地:桃园芦竹、桃园龟山、台北永和、新竹、台北汐止、彰化、台中清水、高雄大社、云林斗六、云林元长。 石井双溪李氏散居地:南路(七老爷庄、海线顶)、北路(赤山五甲),风山县中庄、竹仔脚、澎湖。 阮氏散居地:彰化和美。 林氏散居地:台南新化、屏东东港、高雄、台北新竹、屏东潮州、屏东车城。 侯氏散居地:台中沙鹿、嘉主六脚、台南东石、柳营。 梁氏散居地:彰化鹿港、南投草屯、彰化芬园、秀水、高雄。 张氏散居地:台中冲罔、台中后里、新竹、台北板桥、屏东埔盐、万丹。 王氏散居地:桃园龟山、台中、大安、台北花莲苗粟、台中神罔、彰化和美、高雄、冈山,台北板桥。 徐氏散居地:台北市新庄、台北淡水、高雄、冈山,台北板桥。 周氏散居地:台北三峡、桃园中坜。 卓氏散居地:台北莺歌、彰化员林、台北桃园。 郭氏散居地:云林土库、屏东。 蓬岛郭氏散居地:彰化、淡水、鹿港、苗粟苑里庄。 许氏散居地:台北关山。 吴氏散居地:花莲、高雄、田寮、屏东、新竹普山、台中清水、台南三峡。 尤氏散居地:台北三峡树林、桃园、大溪北港、大溪基隆。 白氏散居地:台北市、宜蓝礁溪。 从以上资料看出,南安籍移民大多数分布在清代台湾的商业中心:府城(今台南市)、鹿港、淡水、沪尾、新竹、彰化、嘉义、风山等。 南安人移居台湾以后,从来没有中断与祖籍地的各种联系,南安移民在台湾各地最初形成的村落,基本上是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或以地缘关系同籍人住在一地。他们为了不忘祖籍,往往以其姓氏或祖籍乡村的地名来命名所居住的村落,形成众多的籍贯地名。台北的“黄厝村”是明清时期丰州北门街长寿埔的“燕山黄”族人迁居台北时开发而命名的:台湾四大深水港之一的“苏沃港”,是康美乡玲苏村人苏土尾,在康熙年间率人开发了苏沃村,以后发展为港口,并以村名为港名;码头枫树人林氏在雍正年间迁移台湾莲花县定居后,开发“枫树村”;丰州人吴全率领乡亲迁移台湾莲花定居后,建立“吴全城”;梅山乡人到台湾嘉义县定居后,开发“梅山村”;溪美大埔人迁台开发“大埔村”,石井的双溪院里、和美等村人迁台开发“双溪乡”、“双溪村”、“双溪里”、“院里村”、“和美村”、“福兴村”、“太平村”;侯成、刘传等人迁台开发“下双溪庄”;侯堪民等人迁台开发“大涂师庄”;黄雄、陈巨郎等迁台开发“蒜头庄”;陈意境、陈意能迁台开发“湾内庄”;侯定、侯佐迁台开发“溪干厝社”;苏泽恩、姚承迁台开发“苏厝村”;张春迁台招集佃农开发新竹县“大眉村”。以“南安”命名的地名有:高雄田寮乡和屏东南州乡的“南安村”,彰化市和宜兰苏沃镇的“南安里”。此外,还有一些经过郑氏官兵屯垦,发展成为村庄后以军队的番号为地名的,如台南的旧营、五军营、左镇,高雄的参军庄、前锋庄、后协庄、援剿中庄等;以郑成功和郑氏部将为地名的有延平路、延平区成功里、国姓巷、成功大学;台南的林凤营、林圯埔等。 移民开发台湾的南安人除沿用姓氏、籍贯地名外,还以籍贯地名命名宗族派系。据资料记载;罗东埔头乡黄怨迁台定居嘉义县,被称为“芦山派”;美林乡黄氏迁台定居台北市万华,成为万华“美林派”;蓬华乡黄棠华迁台定居台北市后,自立为“棠华公派”;丰州环山胡厝荣观迁台定居三重市,称“荣观公派”;象运梁氏迁台定居后,自立为“象运派”。进一步说明台湾与南安祖籍地的渊源关系。 根据《南安县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