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钟灵毓秀话南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故乡南安,是一处山川壮丽钟灵毓秀的好地方。清乾隆间,博学洪世泽曾为南安文庙题一楹联:“佳山水面拱一楼云生紫帽潮映金鸡,大文章首开八郡贞元虎榜昭代鸿儒。”这一楹联表达了作为郡治、县治南安丰州的山川之胜,人才之秀。我们要认识南安,热爱故乡,就得追溯历史,从“八闽古郡,历史悠久;山水相济,人杰物华;南北通衢,江海竞帆”诸方面独特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增强感受,而滋生自豪之感,激励爱乡之情。 据新编《南安县志》(1993年10月出版)第34卷《文物志》记载:古文化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沿西溪两岸比比皆是,古瓷窑址,唐代:洪濑前瑶鹰沟山下、丰州四甲墓道边、洪濑都心大尾洋等处均有出现。丰州九日山庙下古墓群多座,有一座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墓葬,是福建较早有纪年的砖室墓。还有狮仔山墓群,晋至唐墓几十座。 自三国孙吴时期建制东安县以后,郡县名称虽有更改,而治所不变,长期辖有泉州、莆田、漳州一带广阔地域,可见南安是闽南建制最早之地,又是闽南的政治中心。从发掘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及晋、唐的古墓群,可想当时中原干戈扰攘,衣冠南渡,聚族之盛。至此,我们可知:发掘文物,悠久历史有遗迹;追溯建制,先民开发奠基业。再看看南安的山川,又有“山水相济,人杰物华”之胜。南安的山脉自德化戴云山南伸,经永春、安溪人南安境内有三支脉络。一是自安溪东部经东岭高耸突起在翔云沙溪境内的云顶山,海拔1175米,为全县最高山峰。这山脉分三支延伸:向北自黄田经英格北侧至英都笔架山;向东自芹山、罗山经龙湖山至霞美的乌山;向南自芹山经官桥九溪大尖寨、水头劳光福鼎山,至石井杨子山。二是自永春南部入境内蓬华的天柱山,海拔1033米。有二支山系向东南平行延伸:东行经码头高盖山、梅山璞船山、康美杨梅山,至玉叶凤凰山;南行经眉山朝天山、省身石鼓山,至西埔英仔山。三是自永春东部入境内向阳乡的五台山,海拔1080米。山脉自西向东走向,经洪梅岱帽山、洪濑大阳山,向东绕泉州西北境,折向南伸,尽于九日山。又一支自马迹南延经振兴仙台山,至梅山登埔鹅角髻。 这三支山脉主峰自南安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随着山脉走向,形成东溪、西溪两条主要干流贯穿县境,向东至丰州双溪口汇合,注入晋江下游,至泉州湾人海。境内著名山峰有113座,大小山岭丘寨有一万多个。经过“三、五、七”绿化工程后,已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9.8%。为南安的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西北部高山峻峭,河谷狭窄,水流湍急,水源丰富,近代先后修筑九都大型的山美水库,并发电供泉南地区。还有英都的坂头水库,城关的后桥水库、水头的石壁水库等三座中型水库并建电站,供应本市用电。又有高山绵延,利用这自然条件,辟为五台山、罗山、芹山、印山等大面积林场及眉峰茶场。由于山高水丰,河流冲积,形成英都、罗溪、诗山三大著名的河谷盆地,称为南安三大堀。南安有多种类型地貌。低山山地:水源丰富,土壤深厚;丘陵地:山麓较宽,山谷平缓,有较多的山垄田和滨海侵蚀台地;河谷盆地和沿海平原,是南安农业主要种植基地。英都、罗溪为南安两大粮仓,素有“金英”、“银罗”之称。还有沿海海滩,适于水产养殖和围筑盐田。 早在中原之地,常有战乱天灾之苦,而我们这南安故地,却是偏安一隅,安居乐土。自秦汉之后,就有中原移民南来开发创业。先民善于因地制宜,开垦利植,山上苍松翠绿,山腰茶果满坡,山下田园阡陌,而有物阜民丰,成为人烟稠密、富饶之地。尚有众多士宦相偕南迁,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江南文化大发展。据《八闽通志》序:“闽虽东南僻壤,然自唐以来,文运渐盛。至宋大儒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不愧于邹鲁矣。”又据《闽书》卷153载:“宋兴八闽之士,取名第如拾芥,历卿相不绝于世,举天下得第之多,必以闽为首称。”由于文化的发达,众多寺庙也相继出现,为南安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名胜古迹,成为文人探史怀古和后人旅游观赏壮丽景观的好去处。在这个文运大盛的氛围中,南安人才迭出,名人尤多,甲于毗邻各地。自唐贞元八年邑人欧阳詹登上闽省甲第进士第一人起至清末吴增止,登进士第者共有245人,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会元、博学无一不俱,文武将相,英豪鸿儒,皆垂青史。由于南安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而有“一重山水一重天,千顷田园千顷粟”、“人文荟萃钟灵气,文武郁集起雄风”的盛慨! 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山路崎岖跋涉,而长期作为郡治的南安丰州地区,濒临沿海平原,既是闽南政治中心,又是水陆要冲、物资集散之地,遂成为福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而南安金鸡港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能成为世界性大商港,除具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天然良港诸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深广的经济腹地,提供丰富的土特产品和精湛的手工艺品,以供对外交易。那时,英都的“翁绢”闻名于世。“本地蚕种,皆出翁山”(《泉州府志》卷十九)。英山名茶也素有盛誉。据《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茶》载:“晋江诸山皆有,唯南安英山为佳。”又据《南安县志》卷二(康熙版)载:“……英山岩旁产茶甚佳,名几与芥松争传(歙县芥松茶为安徽名茶),而新出香味尤远,过之诸山。”那时,英都的“翁绢”和湖头、浮桥的丝织品、英山名茶和丰州的莲花峰石亭茶,以及东田的瓷器,成为大宗的外运物资。晋江上游的东溪和西溪,还从永春、德化、安溪航运大批乡土特产至泉州供外运。于是形成一个“南北通衢,江海竞帆”的繁荣景象。 (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篇千古名文《陋室铭》开篇点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明万历会元、进士洪启睿,在《重修九日山石佛亭碑记》一文中也开篇发论:“山川之钟为灵秀,吏治之酿为升平……山川以人重也,人以山川传也”。当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古文学研究学者林东海先生,于1986年作《游九日山》诗:“灵气所钟多秀士,斐然文彩耀人寰。”这些名人都把山川灵气和杰出人物紧密联系起来,说明灵秀环境与造就人才的密切关系,所以“钟灵毓秀”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学士席上佳话,或落笔题材,并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南安山川灵秀,名人众多,笔者以“钟灵毓秀”为题,反映南安故乡之美,也是在所必然。 海滨邹鲁 名士云集 南安丰州,自三国孙吴永安三年建制以后,成为闽南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尤以九日山的胜景独著一方。其山峰仅有112米,有东、西二台,山峦叠翠,景色宜人。面对金鸡港风帆竞渡,近处有都会官宦往来。山麓有寺庙、书院、四贤祠、石佛亭和众多摩崖石刻诸胜迹。山上危石陡立,古迹奇树,是士人登临抒怀,留寓宿契之所。自唐宋以后,中原衣冠士族纷纷南渡,在九日山潜迹结庐。诸名臣官宦,常拜会隐士论德政,共酌酒知友叙古今。诸名贤学士,常登山以观风采谣,共泛舟而吟咏唱和。讲学、议理,著书、赋诗,交往频繁。因名士云集,文风至盛,而被称誉海滨邹鲁。 先后留寓九日山的名宦、贤士,有姜公辅、秦系、韩偓等人。 姜公辅,越南河内人(时属唐辖地)。唐德宗时,任丞相。因忠谏不渝,被乏为泉州别驾(刺史佐吏)。公辅未到泉州,慕名上九日山拜谒秦系,两人一见倾心投契,遂在东峰筑室而居。隐居13年病卒,秦系为他安葬在东峰南麓。被称一代名相。 秦系,会稽人(渐江绍兴),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青年时考进士落第,漫游苏杭,与刘长卿、韦应物为友。以善写清新秀丽诗篇而著称。建中元年乘舟南下,到九日山西峰筑室隐居。泉州刺史常慕名上山拜会,逢年过节,亲送酒食。他隐居25年,至姜相公逝世,受到极大打击,伤感不已。年已80离开九日山,云游四方,不知所终。 韩偓,字冬郎,京兆府(长安)万年县人,生于唐会昌四年。自幼才思敏捷,10岁能赋诗。他姨父李商隐作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赞偓。他45岁才中进士,授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时昭宗欲立韩偓为相,朱温斥责,屡被摘贬。后梁开平三年,偓投王审知,隐居丰州。王延彬为泉州刺史,在丰州建招贤院,对偓礼贤厚遇。韩偓青年时代,是个风流才子,写过许多绮丽诗篇,传颂千里。他经历乱世,诗风突变,多反映感慨之作。他的诗收入《全唐诗》三百多篇。后梁龙兴三年卒于南安灵应寺,葬于葵山。 傅自得,字安道,生于北宋政和六年。其先为河南济源人,父进士,授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金将入寇,不屈殉节。自得随母赵氏避居丰州,以父殉国补承务郎、福建路提点刑狱司、泉州通判、知兴化军。自得性刚毅,丞相秦桧有所畏忌,且其鹰犬肆意残害良臣。桧上旨命公察究泉州知府赵令衿诽谤丞相事。自得到泉力图宽解。刑部韩仲通反诬自得掩盖赵事,遂罢自得之职。孝宗登极,复用故官,留傅为吏部郎中。傅乞外调,任福建路转运使。公性至孝,乞致仕归隐,居泉30年,为朱熹、陈知柔诸名士所敬佩,常到温陵求教。著有《至乐斋文集》32卷。卒于淳熙十年,终年68岁,葬于双象峰云台,朱文公为其立碑写志。子二:伯寿、伯成。 傅伯成,字景初,自得次子。幼聪颖过人,受父良好教养,又拜理学家朱熹为师,影响至深。南宋隆兴元年与兄伯寿同登进士第,喧赫一时。历官连江县尉、国子监四门教授、龙图阁大学士。就本县籍而言,其官职仅次于承畴、苏颂、位列第三。后以病乞休,犹以国事为念。为人心地纯朴表里洞达,颇有声誉,京华士民,屡赞其德。著有《竹隐居士集》30卷。 傅夏器,字廷璜,丰州锦田人。少聪颖,弱冠诵读书、子、经、史破万卷,明嘉靖29年庚戌科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进士及第,其科试闱文传颂海内,称从来会元所未有过之。授吏部郎中。 黄养蒙,字存一,丰州人。明嘉靖20年辛丑科会试第二名,殿试进士及第。初任遂昌知县,因德政,乡人深为敬仰,将境内槟榔山改名黄山,以示对黄崇敬。历考功郎中、南京太常寺少卿、户部侍郎,后引疾归里。嘉靖38年,家乡常遭倭寇侵扰,养蒙力助知县夏汝砺修筑丰州城,以拒寇乱。嘉靖44年,又倡议知县甘宫,引万石坡之水进护城河,利及万民。今晋江栏河闸北渠口,就是当年的万石坡。 高盖峥嵘 藏虎翻龙 高盖山在诗山与码头交界处,北有天柱山高踞蓬岛之上,南有高盖山雄峙群山之前,气象雄伟。山之西麓有巨石蹲踞如伏虎,下有石洞,故曰藏虎。欧阳詹祖母葬在高盖山上,墓前山脉如龙,既自西而来,又复向西而去,故曰翻龙。这龙虎之地,竟出龙虎榜魁一代鸿儒。 欧阳詹,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他的祖父、父亲、长兄、二兄三代人曾在浙、闽、粤三地任过地方官。其祖父曾出资兴建资福院。詹年少时常到山上白云室读书,自幼聪颖好学,喜吟诵,善求教。常到九日山拜谒秦系、姜相,结下忘年之交。也曾到莆田福平寺求学,与林藻、林蕴兄弟结交学友。一次詹回故里,上山凭吊祖墓,作一诗:“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鸟雀傍林飞。庭前滴酒空流泪,不见叮咛道早归”。此诗以詹孝行笃著,广为传闻。唐德宗贞元八年欧阳詹登进士第二名,与贾棱、韩愈同为龙虎榜,成为开闽进士第一人。授国子监四门助教。是年,詹衣锦荣归,乡人称颂:“荣耀龙虎金榜,是山之灵气也”。詹回长安在国子监任内,积极教诲推荐人才。如徐晦廷试落第,詹作诗勉之,次科考取进士第一名,良师门下出高徒。贞元十六年,欧阳詹去世,终年45岁。其著作颇多,大多散失,唯《全唐诗》收编詹诗一卷。詹在泉南有很多遗迹,留予后人凭吊。朱熹曾与陈知柔登上高盖山,瞻仰欧阳詹读书吟诗的胜迹,慨叹说:“此诗山也!”从此高盖山被称为诗山。朱熹又在泉州甲第巷欧阳故居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欧阳詹后代移居东田,至明嘉靖间有欧阳深,郡库生。时倭寇屡犯泉属各地。嘉靖37年,深任泉州卫指挥佥事,提兵千人拒敌于晋江,因有军功升指挥同知。嘉靖41年倭寇又进犯安溪,深连破7寨。复进兵晋江英林,俘斩倭寇百余人,泉地始得安宁,深又升都指挥使。同年发兵援兴化,斩寇首百余级。终因众寡悬殊,英勇殉国。帝诏封“昭毅将军”,为深立祠,子孙世袭指挥佥事。深与俞大猷少年同学,携手抗倭,皆为一代名将。深子欧阳模,号八仙,嘉靖38年已酉科进士,授户部郎中、宝庆知府,又升广西按察副使。 戴廷诏,码头大庭人(高盖山西麓)。家贫少时到高盖山为人放牛。一次,在翻龙墓后发现一块石碑,第二天拿了纸墨把碑文刷下来,请教塾师。师说这是墓志铭,教他念又教他临摹书写。某年,廷诏挑着书笥随主人的儿子到泉州应考。当学台点名时,主人的儿子,一时腹痛上厕所去,廷诏代为应声,糊里糊涂地跟进考棚。当出示题目时,他什么都不懂,只好把那篇背熟的墓志铭写了一通。恰巧,来泉学台正是欧阳氏,祖上世居福建,却不知在何处。学台阅此卷楞住了,慨叹道:“要取真不通,不取找不到祖公!”终于把廷诏录取,置于榜末。廷诏既被录取进了府学,从此发愤攻读,青云直上,考中第一名举人,又于万历23年乙未科考中进士。出参蜀藩,赈灾济民,解除卢州冤狱三案,升江西布政使。乡民既讽他为“青冥布政”,又称颂他“龙墓显灵,天降福运”。 笔架聚秀 天马横空 英都盆地,以其山川秀丽、良田沃野著称。境内有两座颇有名气的山峰:一曰天马山,古称龙山。自西向东横贯西部边境,山腰低陷,犹如马鞍,东峰高耸突起,犹如马头,因横跨盆地一方,仰首观望,状如天马横空,雄姿焕发。二曰笔架山,右为翁山,中为馨山,左为英山,三山并列如屏,故称笔架山,位于英都西北方,为安溪县治之对山。在这笔架山上空,每当夏秋季节,北斗星闪耀高空,尤以魁星耀眼夺目,直射在笔架山上,象征人才聚秀。境内又有五、六座小山寨,环绕在洪氏家庙周围,状如砚台。在英溪南岸的下库处,有一座称为“鲤鱼穴”的祖墓,逆英溪水流而上。故有“砚台临轩,珠笔(指英溪)跃龙”之说。(《三秦记》:“河津又名龙门,桃花浪起,鱼跃而上,跃过者为龙。”)在这个人口稠密,文人众多的山村僻壤,必然会促使有识之士,跨上骏马去建功立业;手握珠笔去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奋斗目标。就在这壮丽山川灵气所钟的环境中,名人英杰辈出,而被誉为“人文荟萃之乡,文武郁集之邦”。 洪承畴,字彦演,生于万历2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有秩,恩贡,陕西参政。祖叔父有助,进士,广东按察副使。父启熙郡庠生,母傅氏,通儒学,知书识礼。承畴7岁进私塾,11岁家困失学。后被乡学先生洪启胤发现他年少有奇才,收为门生,精心扶植。万历43年中举,翌年连捷登进士。历官刑部郎中、浙江提学佥事、江西兵备副使、延绥巡抚、三边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副都御史、太子太保、太师、太傅、蓟辽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江南五省经略使。自崇祯三年至十一年,与李自成义军转战豫晋甘陕川湖诸省,潼关一战大败义军,为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崇祯十四年,以蓟辽总督职,受命辖八总兵十三万众,往驻宁远,七月与清军三战皆捷。清太宗大为惊叹承畴善用兵。时朝廷采取速战策略,并遣官行营催战。而承畴则采取步步为营,因上下战略各异,使承畴难于从容布阵。后遭粮草被劫,又无后援,将兵遁逃过半,士无斗志,终因寡不敌众,十五年二月松山城破被俘。清廷多次劝降未果,且绝食7天,以求速死。清太宗认为欲入主中原,必得承畴为用,亲自礼贤厚遇,经多次劝降,终归顺清廷,两年中“未偿命以官”。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明亡。承畴才决心为清廷效力。在他受命招抚江南和经略湖广云贵期间,为减少生灵涂炭,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完善典制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安边禹域,统一中国,竭尽辛劳。康熙四年去世,终年73岁。朝廷赐谥文襄,并为其立碑,碑文称:“贤良之臣,恪供其职,才能敏练,器宇渊宏,克襄王事,屡建功绩”。 洪启睿,号仞原,出身科第世家。万历20年壬辰科会元,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礼部祠祭司郎中,外调初任浙江金衢道守,为官秉正,“察吏戢奸,荡涤苛烦”。升按察使,走访州邑,细察民情,慎辨善恶,为清吏昭雪。升右布政,时浙东饥,浙西涝,他“殚力赞襄,捐俸佐之”,拯救无数灾民。复升左布政,治兵海上,驱除倭寇,浙东士民免受其扰,四明人建生祠,尸祝之。启睿秉正治浙,屡建功绩。致仕归隐,为家乡文化、仪礼、鼓乐诸事,必修必备,为弘扬传统宗风作出重要贡献。终年61岁。 洪世泽,字叔时,号艮堂,科捷(进士、翰林)长子,出自科第世家。乾隆二年以廪生出身,被福建巡抚推荐越级晋京,参与“博学鸿词”科殿试。时江南各省赴考补试者80多人,钦定取一等1人,二等3人,赐进士出身。世泽名列二等第二名,故世人称“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授翰林院检讨,主编《八旗志》一部。时世泽洞察清廷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惯用恩威并施两面手法,无意功名,以为祖父母奔丧,借故辞官归隐。乾隆十一年,福建巡抚周力堂爱士惜才,延聘世泽任鳌峰书院山长。他英年主持全闽讲席,以其才学渊博,深得诸生敬服,被誉为“八闽奇才”。后又掌教厦门玉屏书院。后来回南安丰州书院任山长,受授儒生出类拔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晚年著作颇多。《南安县志》载人许多诗、词、序、记,为南安保留文化遗产作出一定贡献。终年八十有余。 还有武进士洪有则,授黄岗守备。嘉靖间,于兴化平倭寇有功,御授世袭泉州卫总旗。洪启文、洪文候、洪士俊、洪绍兰、洪大猷、洪孝默等人也先后被御授兴化、福州、厦门、漳州、台湾安平镇等地武官,延续200多年。 现录赞颂英都钟灵毓秀的两首名诗,以供吟味。清乾隆间翰林学士陈桂洲《题翁山形胜》诗:“岂必桃源境是仙,翁山形胜更超然。峰门密抱疑无路,水径长环别有天。王谢衣冠辉洞壑,杜韦第宅护云烟。曾荷酩酊经旬日,胜赋萧征历九埏。”当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林东海先生,于1986年作《忆英都旧游》诗:“英山岳立最风流,博得声名满海陬。丹穴桐花飞彩凤,碧溪月色照扁舟。岂无文教传三统,自有雄才散九州。人杰物华能两盛,汗青载誉足千秋。” 泰山北斗 蓝翎顶戴 岱帽山,俗称大帽山,位于洪梅西北。自五台山东台向东南延伸,入洪梅六都北境。周围有几座小山环抱,唯岱帽山高耸突起,山峰峻峭,独霸一方,素有小泰山别称。夜间,山上北斗星闪耀夺目。峰顶林木苍翠,如戴蓝色斗笠。因此地出了几个名人,故把此山雅称泰山北斗,蓝瓴顶戴(清代高官冠戴)。岱帽山南麓又有驰名古刹灵应寺。相传,宋文愈大师俗名李应,自幼丧父母,寄养姑母家为她放牛,遂有“死牛复叫三大声”、“用自己的脚代柴烧火煮饭”诸传奇,后在山上“加吊藤”坐化,后人即在此处建灵应寺。此地环境幽雅,弘一法师曾在此寺驻锡著书。 黄培松,清咸丰四年出生于六都岱帽山麓后坑村。少时习文,屡试不中,因身体魁梧,气力过人,便弃文习武,拜晋江大罗溪武举人黄纪堂为师。光绪二年丙子科省试考取第二名武举人,六年庚辰科会试,得武闱第一名,又赴殿试钦点及第武状元,授一等侍卫。任广东参政,升琼州总兵,以军功嘉奖头品顶戴。宣统三年,以督军职务,参与镇压广州起义的革命党人。民国二年任福建护军使,五年任福建清乡会办。时培松目睹清政府的腐败,革命党人为国捐躯的壮举,袁世凯的卖国,南北军阀的混战,深为感叹。由此,凡事持重,不施滥杀。国民政府赠“培威将军”称号。民国11年解甲隐居厦门,14年卒于福州,终年72岁。 陈瑞山,字应堂,五都麻坑人。明万历26年戊戌科连捷登进士。授户部主事,礼部郎中。外调任杨州知府,未半载,多年积案滞狱尽清。迁彬州府,革除陋习,荐举人才。再迁抚州,力处二股强盗,民得以安宁。又迁潮州知府。因吏治政绩卓著,升湖广江浙等七省巡按。归隐后,对桑梓兴革诸事,严立乡约。里有曲直,得其一言,严于公庭,善自化解。事有所赖,困有所济,乡民感其为官清廉,吏治严明,为其建生祠,尸祝之。逝世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李廷机为其立碑、作记。 珊瑚焕彩 花果增艳 榕桥,有来自罗山东延的寨尾山,虎头山,东坪岭、大塔寨、龙湖山、石鼓山、观音山、大雾山、双象山等十来座低矮的小山聚集在榕桥周围,状如珊瑚。山上遍布花岗石,犹如珊瑚分泌的石灰质骨骼。上有后桥水库,下有榕桥溪,在日光照耀下相互辉映。且有满山遍野的杨梅树,开花结果,红绿相间,更为这珊瑚增添秀色。在这珊瑚焕彩的环境下,孕育着驰名海内外的名人。 李贽,号卓吾,祖籍榕桥祥塘。父李白斋,携眷入泉开馆授徒。李贽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出生于泉州南门李氏小宗。7岁回榕桥寄养叔父家。嘉靖31年中举。他先后任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任云南姚安知府,励精图治,革旧鼎新,反对封建伦理教条。他在北京时接触王阳明“反传统”学说,并对王学进行改造,发挥民主性内容,提倡“童心说”。反对孔孟之道。万历九年回湖北黄安,又移居麻城,致力读书、讲学和著述。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揭露道家的伪善面目,批判理学。时封建卫道士视为“异端”、“邪说”,而他自己却认为是“离经叛道之作”。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在通州逮捕李贽。他在狱中深为愤慨,用剃刀自刎。死后葬于通州北门迎福寺侧。现代,海内外学者都赞誉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本辑有专文介绍) 五马朝江 龙舌探海 石井江原名五马朝江,位于石井与东石交界处,濒临内海。五马江中有五个浮屿岩,状似五匹扬鬃的骏马奔向大海。再看看杨子山的脉络走向,它来自芹山、罗山向东南绵延,绕经官桥、水头西部边境直至石井院前的杨子山,再向南下降延伸至海滨。杨子山背后,有高山峻岭,犹如山龙起伏。杨子山前有一段狭长的小山脉延伸临海。犹如龙舌探海。在这个背靠山龙,前倚骏马,面向大海的环境下,赋予精神上的促进作用,促使英豪俊杰跨海去创建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 郑芝龙,南安石井人,出生于明万历32年。天启三年,芝龙替母舅黄程运送货物到日本长崎,结识海澄人颜思齐等人,在那里与长崎平户田川氏结婚,翌年生郑森(成功)。五年,招募漳、泉三千多人到台湾,开垦种植。六年三月进驻金、厦,竖旗招兵,时饥民纷纷投靠。七年六月,明军都督出师伐芝龙,败回。崇祯元年九月,福建巡抚熊文灿招降郑芝龙,授游击将军。时福建大旱,郑招集数万饥民,每人给银三两,三人合一头牛,运送到台湾开垦。四年,奉命削平海陆上反叛势力,升为参将。六年,荷兰侵略军屡次进犯闽浙,被郑军击败,升总兵。顺治二年,清军攻占南京进迫福建。芝龙自知力薄,无法偏安一隅,有意投清。经贝勒王出面托芝龙好友郭必昌劝降,遂亲自到福州送降表给贝勒王。贝勒王突然调动军队挟持芝龙到北京。后来,清廷见芝龙未能劝成功归顺,于顺治18年10月杀芝龙于柴市。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号大木,字明俨。南安石井人。郑少年英俊,文韬武略,隆武帝赐姓“朱”,易名“成功”,咸称“国姓爷”,永历十二年封“延平郡王”。为抗清复明、驱逐荷夷,郑成功焚青衣于南安孔庙,训水师于鼓浪屿。永历十五年,郑成功誓师海上,跨海驱逐荷兰殖民者,经八个多月英勇战斗,永历十六年(1662)沦陷三十八年的宝岛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因多年戎马倥偬,积劳成疾,是年五月初八日郑成功逝世,终年39岁。(本辑有专文介绍) 杨肃,又名樵,号清叟,唐懿宗咸通十三年生于光州固始县。父杨安是民间医生,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应募为随军医生。军务完毕,偕妻子流居于南安石井巅髻山麓。杨肃7岁从父学医,15岁书、经、子、集、史、医论著通读殆尽。一日,奉父命上山采药,在一所茅庐遇见二位医翁,得其秘传医术。一日,听说当朝太后患病,贴榜求医。他决定去试一试,拜别双亲,到泉州拆榜,由钦差护送到京。杨肃诊察后奏曰:“太后因感风热,多吃人参,致阳盛阴虚,昏迷不省,须以宽解之剂为宜,继以添津益水佐之,自能痊愈。”太后服了药,一剂见效,二剂痊愈。帝大喜,赐杨为进士出身,命其在太医院修录医篇。不久,皇后又病,再请杨肃诊断。杨奏说:“太阴脉动,尺脉滑利,妊娠有喜,孕已三月。”帝说:“皇后爱吃甜,又畏食糖,其他谷物,更难入口,所有太医束手无策。”杨肃即令制出麦牙糖供用,果真见效,帝即封杨肃为“太乙真人”。 帝器重杨肃,封他为官,亦都力辞。帝说:既无求禄,别有何求?肃奏曰:“乞归家奉侍父母,且家乡农田数千亩,乏水灌溉,民难为生,巅髻山是臣养生育智之地,需建书院,多树人才。”帝准奏,赐杨紫袍荣归,派御林军到他家乡开渠筑坝,改巅髻山为杨子山,并勒建杨子书院。杨肃逝世后,墓葬在仙迹岩山上。 溯源悠久历史,纵观壮丽山川,缅怀英名先哲,抚今追昔,为南安昨天丰富灿烂的文化而自豪!为南安今天风貌日新的生机而欢欣!为南安明天更加璀灿的前程而向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