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是个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郡,自三国永安三年(260)建立东安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流传下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宗教文化便是其中一部分。
佛教为二千多年前印度人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教法,传入中国,始于汉代。泉州之前身为南安郡治古城丰州,管辖兴、泉、漳三属。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盛行较早,故寺庙宫观庵堂也较多,有“泉南佛国”之称。南安佛教溯自西晋,丰州九日山延福寺系晋太康九年(288)所建,为福建最早寺庙之,宋代最兴盛,大小寺院八九十所,迨至清康熙《南安县志》载尚有六十六所,到了民国还有五十八所。
在旧社会,寺庙时兴时废,时遭兵匪困扰掠夺,也不安宁。解放后,由于左的路线影响,多次破除迷信的群众运动,和六十年代的“破四旧”中,一些重要庙宇连同文物被毁,有的寺庙改为他用,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宗教政策的落实,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宗教正常的活动,一些寺庙重修、新建,恢复了原貌,呈现出一派活跃的气氛。
下面重点介绍一些寺庙始建、兴衰概况,为海内外游客,善男信女提供资料,参观揽胜。
延福寺
延福寺,又名建造寺,位于丰州九日山下,金溪畔上,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为福建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九日山海拔仅122米,晋人南迁时,定居于晋江两岸,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邑人到这里登高遥望家山,饮菊花酒避灾,沿袭中原习俗,故这座山得名为九日山,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名山僧侣多”,延福寺因九日山而兴建,成为禅林名刹。“佛法无边播四方”,九日山也因有延福寺更为传扬天下。相传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海来中国,在金溪登岸,曾驻锡延福寺三年,翻释《金刚经》,可见当时九日山延福寺已名闻遐迩。
延福寺初建时距今址二里许,唐太宗大历三年(768)移建于九日山南麓,闽中名士欧阳詹为寺题匾额,名相姜公辅,诗人秦系,都曾结庐于此。还有唐武宗时高中进士的才子傅笋,也读书于寺中,一时名扬天下。会昌年间(841-846)一度时废。唐懿宗大中五年(864)再大兴土木建寺,皇上赐名“建造寺”,其规模宏大,有院落54所,其中有21所荣获皇帝赐额,在当时延福寺形成了一片无比壮观的建筑群,与九日山峰峦林壑联成一体,溪山古刹相掩映,松涛梵音竞生色,因而被誉为“东南之美”,“幽人之窟宅”,高僧无等禅师住锡延福寺,结庵九日山长期禅居。
宋太祖乾德至开宝年间(968-976)节度使陈洪进又对延福寺加以增筑扩建,并将原来的54院落,50余支院联并成一片有机组成的大禅林,重建了大山门,使延福寺进入了全盛时期。陈洪进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在寺东南角添建“奉先院”,后改“墨妙堂”,又兴建“讲经堂”、“钟鼓楼”,“星宿堂”,“五百罗汉”等,这庞大的建筑群都属延福寺范围,几乎占去九日山前溪边所有的地方,形成一所规模宏大,设备齐全,重殿叠阁,寺岩辉映的大禅林。
到了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泉州府成立市舶司后,番舶往来延福寺昭惠庙举行祈求海舶顺风典礼,留下许多摩崖石刻,故九日山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称。
入元以后,延福寺走向下坡,至明、清二朝,逐渐衰弱,虽然历代时有重修,但每况愈下,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只剩下一座重檐的破落后殿了。1966年“文革”开始一度被废、至此,具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延福寺,就从九日山下消失了。
1988年印尼华侨黄和合先生捐资135万巨款,按原样式在旧址重建,殿重檐歇山式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侧重修面阔,进深各一间的殿堂为通远王祠。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观音佛祖等佛像,香火旺盛,古刹重光,再现异采。
石亭寺
石亭寺,原名圆通庵,又称不老亭寺,位于丰州古城二里许的莲花峰顶,始建于晋代,唐光启年间(885-888)扩建。
莲花峰山峦耸峭,奇石矗立,中通外绽,若吐若舒,山巅有一簇岩石,天成八瓣,酷似莲花,故名莲花峰。唐欧阳詹曾在此读书,建有欧阳书室;相传晚唐诗人韩偓隐居南安,也到莲花峰建书院闲居。秦系,姜公辅等唐名士都涉足此地。半山腰唐时还建有孝子亭、怀古亭,神仙坊等。莲花峰在唐代就以其旖旎风光吸引游客,成为骚人墨客,达官贵人游憩之所。
到了宋代,真觉和尚设院于此,初称圆通庵,后改为石亭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宋晋江知县戴忱游莲花峰石刻诗云:
此石非顽石,成因浩劫尘。
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
莲花峰摩崖石刻还遗存宋代朱熹、陈知柔的诗刻,陈知柔游莲花峰感怀诗云:
一莲峰上几人攀,千古清风起儒顽。
指点乾坤千里目,世途隘甚此中宽。
朱熹登莲花峰和陈知柔诗云:
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
已吞缭白萦青外,依旧个中云萝宽。
莲花峰“不老亭”建于明朝建德年间(1506-1521)赵省庵、黄竹崖,黄玩槐等人改寺为亭,取戴忱诗意“一莲花不老”之意,造石亭取名不老亭。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邑人又在亭下方建朱文公,陈知柔书室。石亭寺下有曹洞祖师堂,钟鼓石、观音井、望云台、三生石等胜迹。名人学士,高僧乡贤留下的诗文,至今尚有颇多遗存在石壁上。
莲花峰石亭寺还出产名茶,石岩室下摩崖原有“莲花茶襟,大元丙子”的石刻,大元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丙子指公元376年。这是福建最早有关茶的石刻,可见莲花峰产茶历史的悠久。可惜解放初期因建校炸石被毁,至今尚存有“岩缝茶香”、“斗茶而归”等石刻,留下许多名人登临、品茶的诗篇。
石亭绿茶直至今天,以清明前为贵,该山地势好,气候适宜,茶叶发青早,为闽南乡人和海外三胞所欢迎。1954年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听到华侨反映喝不到“石亭绿”,回国后便指示有关部门,要重视发展石亭绿茶。莲花峰石亭寺僧人还传下消暑治病精制茶丸秘方,现为南安市茶厂所承制《莲花峰茶丸》远近驰名,畅销海内外。
白云寺
白云寺,原名碧云寺,位于溪美镇榕桥东面巍峨高耸的大帽山南麓白云山。
白云寺始建于北宋,据传当时知名的地师黄应钟曾到大帽山,见山势雄伟,气势磅礴,民间流传八仙到此除害,对弈祝捷,镇妖大帽山,因而山梁呈八仙回棋状。黄应钟对山川大加赞赏。当他走大帽山支脉白云山,见山坳呈莲座形,不禁脱口道:“此乃观音大士仙居的好所在。”于是,村民便在白云山营造白云寺。
白云寺初建时叫碧云寺,明代改称白云寺,鼎盛时期在明代当时僧多百人,修五条马路通山下,寺僧乘马下山化斋放租收债,因触犯了一个叫黄侍郎的官员,派官兵一把大火烧了,到了清初,才移迁三百公尺重建。现存在还有断裂的饮马槽,可见当年盛时之一斑。
从建寺至今,历经悠久岁月,几经变革,白云寺一直供奉南海观音菩萨,左右有文殊、普贤同祀。
寺院周围,古榕苍松掩映,横匾上清代举人曾振仲题写的“白云寺”三字熠熠生辉,名士洪幼元撰写的门联:“白云看棋翻一局,云山礼佛咒三摩”特别引人注目。从门联和寺匾签署的日期又可以看出,清末民初又做过较大的整修。
“文革”动乱期间。古寺惨遭破坏,曾一段期间为耕山专业队所用。一片零乱,1990年旅居新加坡华侨林文鸳先生带头发起捐建,并捐献巨款,重修白云寺,林文鸳先生独资新建从东埔山头至白云寺公路,长达三公里许,已通车。1994年秋,乡人组团至南海普陀山迎回观音佛祖香火。
如今,新建的白云寺金碧辉煌,古刹重光,焕发异彩。白云寺水质优良,气候爽人,是海内外游客参观旅游的好去处。
开化洞
开化洞是我市有名胜迹之一,位于南安市溪美镇榕桥境内鹅眼山,洞在巨岩下,洞内宽敞,可容百人,洞顶石面平坦,约二十多平方米。依洞岩而刻,为释迦牟尼石雕像,高约4.5米,站于莲花座上,佛像技艺精湛,形相逼真,栩栩如生。
有关开化洞及石佛像的来历:据传说:闽王王审知率军入闽,曾以鹅眼山为营垒,指挥榕桥乡人开发。鹅眼山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处于榕桥境内腹地,四面群山环抱,组成天然屏障,东面有云台寨,东南有连理寨,五峰山,南有觉海山梅花岭,北有尾岭头,大雾寨。这些山、岭、寨是榕桥外围的制高点,在鹅眼山的帷幄中运筹,可以决胜四方乡里的开发。而榕桥境中还有亭仔寨、溪边寨、陈厝寨、狮头寨等等,民间有“小小榕桥札九寨”之说。用以美化榕桥及鹅眼山,因而把开发美化为“开化”。
据《南安县志》记载“宋道人陈大受,庆元间(1195-1200)年”居邑鹅眼山,刳石为洞,名开化,前架一室凿石佛,可一丈,大受善琵琶,工草书,诸名公多集与游(闽书),可见洞为宋洞,石佛造像为宋所凿,我们应尊历史,以文字为准。民间传说仅是给名胜古迹坛添一层神秘的色彩,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山水和文物。
自宋以来,开化洞香火鼎盛,尤其是石佛造像,让游客更加赞赏。古代高超精湛的雕凿艺术。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石佛像被炸头部断裂,直至1987年才重新恢复。近年来,榕桥乡人又在洞前修建殿堂,修筑公路通往开化洞,使古洞古佛重光,增添异彩。
雪峰寺
雪峰寺,位于康美杨梅山中,始建于唐代,史载为唐代高僧义存大师得道之处,为闽南名刹之一。
杨梅山雄伟峻峭,林木葱郁,古木参天,梵刹林立,山巅有慧泉寺,山麓有本山岩,北有西真寺,西南有太湖岩,雪峰寺独占中区。背山高耸,列石开屏,门庭广阔,东水迥环,诸峰朝拜,左右蟠踞。气势磅礴,天生地设,钟灵毓秀,佛之胜地。
寺旁有一唐墓,是唐代高僧义存大师的文母墓。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教谕黄祖舜在义存大师父母墓前竖立一块“雪峰开山父母坟”石碑,并亲手植一株罗汉松,雪峰之名由此始称。南宋淳佑癸卯(1243年)天赐和尚重修庵堂,号“樗拙三筑”。历代扩修,依山建筑,遂成大寺,取名小雪峰寺,以别闽候雪峰寺,后人简称雪峰寺。
地以人重,人以地传雪峰寺为闽南名刹,南洋禅寺不少名僧住持,门出该寺,宋代大儒朱熹来游时,曾以“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一联书赠雪峰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为雪峰寺题写“法界藏身”匾额。清代博学鸿儒洪世泽也为雪峰寺撰写碑文。摩崖石刻有明代三韩(朝鲜人),清代福建提督马负书的“玉笏”“朝天”等文字,历代高僧著述颇多。有《瘦松集》、《雪峰寺志》、《继志》传世。寺中有杜文艮、释佛化、释在奎、黄妙应等人雕像,至今犹存。
雪峰寺曾一度为福建省佛教协会会址,近代佛教三大法师、弘一、太虚、芝峰曾会集该寺,留有诗文墨宝,尤其是弘一法师1929年和1940年先后两次游住雪峰寺,留下十分珍贵的题匾和诗文,寺院主持僧性愿,转逢、转解、广义、广洽等名师,都是从这里出山的。1981年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福建光临山寺,并留下题词。诸多名人题刻,大为雪峰寺坛辉添色。
1982年起新加坡僧人广洽、广净、妙灯、菲律宾僧人瑞今发起重修南安雪峰寺,也深得爱国侨领李光前先生的夫人陈爱礼乐捐巨资重修。1984年新加坡龙山寺广净法师、普济寺妙灯法师送来一尊高2米,重5.5吨的释迦牟尼玉佛。1988年第三次重修雪峰寺,寺前有山门,寺宇分前后两殿,前殿“万福堂”明亮宽敝,后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观音大士等十多尊大佛像,寺内建有藏经阁,高僧著书普多,还有从台湾购进的佛教经典多部。
山川景色,优美别致,使雪峰寺成为引人入胜的游览佳境,寺外素有秀丽奇特的四景八趣之称,饶幽趣而豁襟怀。“洗心泉”、“缓步径”、“芭蕉坂”、“山月楼”称为四景。“晴窗晓日”、“花坞晓雾”、“萝薜凝烟”、“北牖凉风”、“苔阶邑露”、“山楼月夜”、“石窦鸣泉”、“香庭蕉雨”即为八趣。历代诗人游览寺题咏颇多,留有四景八趣诗篇。此外还有“大虚洞”、“九洞崆”和保存完好的唐代“白马坟”石刻,亭榭以及各具风格的历代寺僧塔墓点缀在周围和葱翠林木之间,琳琅满目。
雪峰寺现由南安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哲法师主持,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其名胜古迹,有重要文物价值,是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林
大慈林,座落在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石井镇西北隅杨子山麓,为近代高僧性愿法师所建。
杨子山原名崎髻山,因唐末五代名医,道士林肃到此攻书、采药、炼丹,且进宫为唐皇后医愈乳疾,不愿为官,回乡请修万人川水利工程,后人为纪念杨肃的功绩,把崎髻山改名为杨子山。
杨子山峻峭挺拔,一峰独秀,崎石嶙峋,泉水清澈,风光崎丽,登临山巅,晋(江)南(安)同(安)尽收眼底。山上建有闽南著名的唐代古刹清水岩,山麓东南面便是丛林胜概的大慈林了。
1950年,性愿法师从菲律宾集资在杨子山下建大慈林寺,为五座经楼,大殿组成梅花型的寺宇,颇为奇观。
性愿法师俗名洪水云,法名古志,字性愿,晚字乘愿,号栖莲。晚号安般,石井镇古山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出生于世代茹素奉佛的农家。由于家庭环境的薰陶,七岁随母及母持长斋,十二岁出家。先后在南安清水岩、雪峰寺等禅林拜佛为僧,为求学问,云游三江,从宁波天童寺高僧净心法师参学多年,佛学造诣颇高,闽佛教界请他回闽主持禅林,先后在泉州承天寺,厦门南普陀,漳州南山寺任主持,办佛学院。1939年9月,性愿法师应菲律宾佛教徒邀请赴菲,创建多所寺庙,组织菲律宾佛教协会,因而被称为菲律宾佛教开山祖师。
性愿法师身居异邦,依然关心祖国的佛教事业,为了培养造就女界宏法人才,他在杨子山兴建大慈林寺,创办觉华女子佛学苑,1962年性愿法师在菲律宾华藏寺圆寂。为纪念性愿法师的功绩,其徒众在大慈林后建性公舍利塔以志念。
近年来,性愿法师高徒妙诀法师,集资重修原有经楼大殿,增建僧房禅屋,使寺宇更加宏伟壮观。
灵应寺
灵应寺,位于南安市东北部洪梅镇境内玳瑁山中,为南安市名刹之一。
玳瑁山海拔660米,山峰拔峭,高耸云端,时有云雾盘绕,故名戴帽山,清晨登顶峰观东海日出,瞬间浩似一团火球从海中跃出,可称奇观,晴日人山顶俯望山下,东海茫茫,风光无限,气象万千。
灵应寺始建于五代后唐(923-936年)为禅门僧众诵经处,右前有“真身塔”,路亭,入口处有护界亭,寺左有株参天人云数人合抱的千年杜杉,寺后山崖上有一枞枝枝弓垂竹子,俗称“倒抛竹”、据传为灵应祖师成佛前亲手植的,距今已千年历史。
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4年)文愈大师挂锡寺宇,童真弁俗,坐化于山中茄吊藤上,乡人就地建场奉为灵应祖师,祀文愈大师,称灵应岩。
灵应寺历代都有重修,明末清初毁于兵火,清初如幻法师发起募化重修,改岩为寺。后又几经整修扩建,规模宏大,殿前楼阁,雕龙画栋,金碧辉煌,池塘四亭塔,景物齐全。
历代高僧文士游而忘返,留下大量诗文、对联,如幻法师是惠安人,俗姓刘,对雪峰寺,灵应寺颇有建树,题有《寓居灵应寺同井公》律诗传世,诗云:
不随世态逐经纤,老至论交合更严。
相对人如霜后菊,玄淡味折水中盘。
隔溪岚碧常侵槛,密树云飞不离檐。
清景羡群能领略,拈来都上彩云尖。
1981年当代佛门大师弘一法师驻锡灵应寺一年余,闭门著述,研究佛理,并写下大量诗文,与四方人士广结文字因缘。弘一法师留下一对联:“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时无了时”。
灵应寺可称南安第二大禅林,至今保存完好,是海内外游客探幽访古,登山远足的好地方。
凤山寺
凤山寺,原名郭山庙,又名将军庙,威镇庙,位于诗山镇西北角凤山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初年(936-947年)供奉郭圣王。
郭圣王,俗名郭忠福,安溪金谷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传说郭忠福长工出身,七岁丧父,牧牛奉母,乡邻称郭孝子,由于他自小劳动过辛,身体不支死于荒野,后人念其孝,立庙奉为神明,四时祈卜吉凶于神,以将军礼祀之,故郭山庙,又称将军庙。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敕封神灵为“威镇广泽候”并赐庙额“威镇庙”,廊大其制,庙宇初具规模。到了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123年)乡邻坛修庙宇,使之更为齐全。至宋理宗开庆初年(1259年)加封威武英烈广泽尊王,至赐建寺以祀。因郭山地形似凤盘舞,从此改名为凤山寺。
凤山寺,前后分三殿,东夹室祀尊王,尊妃像,西夹室供奉释迦牟尼,南海观音金身,中祀尊王,旁祀崇德候、显佑候、黄太尉、陈将军、以其有功于王。明代举人,永春颜廷渠题匾额“凤山览胜”。
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劫掠诗山,纵火焚毁庙宇,所藏敕赐匾额荡然无存。明穆宗隆庆丁卯年(1580年)继而扩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相继屡有修茸营造,寺宇规模日益宏敞,不失旧观。
凤山寺属多神庙,传统以来曾有和尚主持,主神郭圣王佛像,雕塑特殊,白眼珠直视,故有“白目佛益外境”之说,所以更为海外华侨所崇拜。凤山寺,宋、明、清各代都有皇帝为之赐封号,因而香火鼎盛不衰。明清时期,泉州一带大批移居台湾,因此,据说在台湾有100多座广泽尊王庙。泉州人出洋谋生的华侨很多,都有凤山寺,供奉郭圣王。
南安凤山寺是座名闻海外的古刹,可是在1966年浩劫年月,神像被毁,匾额失散,经典火焚,寺僧离散,殿宇沦为墟废。到了1978年,旅居海外侨胞纷纷倡议重建,历十年之营造,凤山寺规模更加宏丽壮观。新建凤山寺前殿、中殿的木、石均精雕细刻,巧夺天工,青石龙柱,护门石狮,栩栩如生,左右两旁依次建有钟鼓楼、回廊、拜厅、禅房、斋堂、迎宾室、凤冠鬓、藏经阁、聚金亭等设施,规格宠大,景观焕然一新。
天柱岩
天柱岩,位于南安市西北隅,安(溪)南(安)永(春)三县(市)交界处蓬华镇境内,海拔1033米,为南安第四高山。
天柱山,原名万寿山,据说山上巨石矗立,形似天柱而更名。宋代咸淳九年(1273年),有个游方和尚,广东潮州海阳人,俗名肖来子,法号维真,云游天下名山大寺。许多寺院请他为首座都不愿意,情愿来到万寿山,在山巅的湖坪结庐,因而得到蓬华夹际等地乡人的支持。开基垦地,建起岩宇,迎师入住,寺名为天柱岩。
据说:维真法师住寺12年,不曾下山,开坛讲佛,学徒170多人,听者多达一千多人,声名大振,天柱岩自始代替万寿山之名。
天柱岩,长年烟雾笼罩,寺旁古木参天,一片苍翠,因其泉林之胜,云石之奇,曾引几许骚人韵士慕名来游,历代登临天柱岩士有,宋诸葛廷瑞,陈龙复;明王慎中、张瑞图、戴廷诏、翁梦周;清陈方策、李道泰、周清云、戴凤仪等十几人,他们纷纷吟诗记胜。南安第一进士郭宣第曾在这里攻书,岩寺中至今还保存有郭宣第的(天柱八景诗)、其吟咏“万寿石巅、双湖茗香、山门引翠、花径流肠、弈对八仙、望人双阳、春烟锦柱、石井盈梁”。
自岩前有一片平原,可耕种农作物,四周植茶种果,犹以天柱岩茶色香味美,闻名四方。
自宋以来,天柱岩几废几兴,阅尽沧桑,多次重修。1983年印尼华侨僧人圣忠法师回乡谒祖,募资重修、扩大堂庑、寺院焕然一新。大雄宝殿为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筒瓦覆其顶,朱漆其门,玉石其柱,在参天古木怀抱中俨然洞天福地。圣忠法师特地从缅甸运来一尊重3.8吨释迦牟尼玉佛,还有香炉、大钟、大鼓为古刹生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写的“天柱岩”匾额,新加坡著名书法家潘受题写的“登临还望,何时清晏海无波,俯仰莫忧,此地分明天有柱”的对联。为古寺增添异彩。
根据李辉良先生编著的《南安寺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