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的戏剧及民间曲艺历史悠久。闽南主要剧种高甲戏发源于南安,梨园祖师雷海清籍隶南安,至今芗剧“歌仔调”和“琵琶古南音”仍唱遍城乡。这些民间戏曲艺术,可溯源于中原的戏曲艺术。闽南的习俗和具有特色的方言,融化了中原的演剧方法和唱腔,产生了适应闽南地区的民间戏曲。本文所介绍的高甲、梨园、芗剧、南音,在南安广为普及,发挥了教育民众、陶冶性情和艺术欣赏的作用。现简单介绍如下:
高甲戏
高甲戏是闽南最主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南安的石井镇吟兜和溪东,流行于闽南地区,并远播于台湾和东南亚闽人聚居的地方。高甲戏孕育于明万历年间民间的“妆扮故事”,萌芽于清初,称为宋江戏,清中叶道光年间发展成为合兴戏,清未形成高甲戏。“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吸收民间的“舞狮”,配以大锣大鼓,同时吸收提线木偶的动作,表演较为雄浑、诙诣。
高甲戏演出时“搭高台,穿盔甲”故称“高甲”,又因多演“执戈披甲”的武戏,也称“戈甲戏”;还因戏中角色常为九个,又称“九角”,诣音叫“九甲戏”。至于称“大气戏”,是因其用“大气”放声演唱和穿大服表演,体现较大题材、较大气派的戏。
高甲戏的音乐形成,先后吸收、融化四平腔、南曲、佛曲、提线木偶、梨园腔、竹马戏民歌、民音十音、笼吹、京剧的锣鼓介而成。它的主声腔属泉腔(下南腔)。
高甲戏具有民间性、趣味性。说白不拘泥,以丑角见长。剧目多数采自民间野史作题材,常常具有讽喻性,气氛较为热闹。它时常出现于乡间的大节日或者赛会的欢庆日子。
清未民初,高甲戏发展很快,仅南安、晋江就有上百个戏班,演出剧目达600多本。南安高甲戏著名艺人有洪埔师、陈坪、黄琵琶、洪道成、郑文语等。高甲戏不仅在闽南盛行,且在海外有很大影响,足迹遍及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
梨园戏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及东南亚诸国。梨园戏班把唐代的“梨园”沿用在戏文之中,故称“梨园戏”,剧种历史悠久,师传严谨,至今仍保留着不少独特的原始剧目和完整的音乐,曲牌以及别具风格的表演艺术程式。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下南”、“上路”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分棚头”和专用唱腔曲牌,“下南”保留的古剧目,保留方言本色和浓厚的泥土味,唱腔用“南音”,反复出现,具有粗豪的声腔特色,适合其以“粗角”——净、末、外、丑“四大柱”为主要行当的表演。“上路”则保存大量宋元南戏的剧目,以男女悲欢离合的家庭剧为多,以生、大旦、净、丑为“四大柱”,音乐唱腔为“南音”,以刚劲、淳朴、哀怨为主。小梨园最初为豪门富室的家班,以契约形式收买七、八岁至十二、三岁的儿童组班,期限为5~10年,期满重组新班,保持童龄的演出阵容,适合深闺内院垂帘观赏。后来成为民间广为流行的戏班。科步动作优美,舞蹈性强,以生、旦、净、丑、贴、外、未七种,称“七子戏”或“戏仔”。大梨园增加老旦和二旦两种角色行当,演员为成年人,故称“老戏”。
梨园戏在泉州历史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以“南音”为戏曲声腔,以“十八步科母”为基本动作的表演程式,专演文戏,曾供奉“田都元帅”雷海清为戏神。
芗剧
芗剧原名歌仔戏,流行于闽南及台湾省,并传入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明未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把流行于闽南的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出现“歌仔馆”与“歌仔阵”。清末,“歌仔阵”据锦歌的《四空仔》、《五空仔》、《大调》、《背思》等曲调加工发展成《七字仔调》、《哭调》、《杂念调》、《卖药滚调》等为主要曲调;唱白用漳州、厦门语言混合的台湾腔;并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表演与化妆。民国时期,歌仔戏在台湾盛行。1925年后,漳州所属各县纷纷成立专业和业余的歌仔戏班社,俗称“子弟戏”。由于歌仔戏流行于龙溪芗江一带,也称为芗剧。南安芗剧团的前身为“全福兴”歌仔戏班。芗剧也是南安人喜闻乐见的戏剧之一。
南音
南音,通称“弦管”,也叫“五音”、“南曲”或“南音锦曲”。闽南的民间弦管乐,源于元曲、昆腔演变而来,有自己的一套乐器、唱词、指谱,唱出的歌词是闽南方言。据传,清康熙戊午年,南安的傅迁、晋江的吴志、陈宁,惠安的洪松、安溪的李义等五名精通音律且擅唱和的“弦管师”,奉召赴京,于御宛内,以“五音”奏唱于帝前,被封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曲柄黄凉伞,金丝宫灯,传驿荣归。由此,这“五音弦管”便博得了“御前清曲”的雅号。
闽南弦管的演奏乐器,除了一柄配合助奏的“拍板”(也叫“撩瑟”)外,主要有五件:即洞箫、横笛、琵琶、二弦、三弦。五乐合奏声韵清丽悠扬。执拍者往往是主唱歌手,右执两板,左秉三友,务求拍拍合谱,手拍足蹈,情发乎中。若少年气旺声长,有玉润珠圆之妙,夜间“撩唱”,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