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榕桥李贽纪念祠于去年重修落成,并将出版纪念集。南安县政协洪承宗副主席及榕桥李氏族人数次来人来信,要我为李贽诞辰四百六十周年纪念专辑写一篇文章。记得在落成典礼那天,我曾即席发言说:李贽既是南安县的著名人物,更是泉州市、福建省和中华民族的著名人物。本世纪以来,日本、美国等国的学者,都很重视研究李贽,取得不少成果,所以李贽还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人物。当时我没写发言稿,现在我想借此机会,提供一些有关李贽情况的新资料。
一、李贽的家世
1974年我写过一篇有关李贽家世的文章,发表在《文物》杂志上。其时我只根据《清源林李宗谱、卷三、历年表》没有广征博证,就推测出李贽的世系为:“一世林闾,二世林驽,三世林通衢,四世林易庵,五世林琛,六世林义方,七世林白斋,八世李贽”。以后新资料新文物相继发现,证明我推测的这个世系,从三世至六世皆错。我必须自行纠正。
1974年11月在南安榕桥三堡发现李贽的胞叔《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墓志铭》一方,为万历甲午(1594年)李贽的族弟林奇材所巽。志称:“始祖君和公,元季入闽,居郡城,以林著姓。生二子,长景文公,次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籍南邑,著姓曰李。景文公生五子,长曰居安公,即奇材六世祖。次允诚公,则公高祖。允诚公生次子乾学公,为公曾祖。乾学公生端阳公,为公祖,亦以正德(1506—1521年)末年,从李著姓焉。端阳公生宗洁公,号竹轩,娶董氏,为公父母。凡四子,公其仲也。……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友叔、李钟英、钟美悌如。……”明确记载李贽的世系为:一世林闾,字君和。二世林驽,字景文。三世林允诚迁至南安榕桥由林改姓李。四世林乾学。五世李端阳。六世李宗洁,号竹轩。七世李钟秀,号白斋。八世李载贽,后改名为李贽,字宏甫,号卓吾。
前几年泉州海交馆在土门外津头埔发现一方清嘉庆庚申(1800年)春刻立的“瀛洲林氏世茔”的墓碑石,写明“三世祖通衢公暨妣余氏、四世祖易庵公暨妣卢氏、姚氏,五世祖纯斋公暨妣苏氏、陈氏,六世祖义方公暨妣陈氏……”证明自三世林通衢至六世林义方为另一系,并非李贽的直系祖先,也证实我原来的推测有错。
又据泉州《燕支苏氏族谱》(咸丰已未〖1859年〗抄本)卷十四,载有李贽的外甥苏懋棋《祭吾母舅文》说:“昔我外祖白斋赠公,诞男五而吾舅居长,诞女三而吾母居次。”知李贽是李钟秀的长子。
1976年在泉州东岳山金厝围后山土名长沟头的西坡,发现李贽的祖父母、父母合葬墓残址。墓碑于文革后期被毁作其处水沟砌石,遍寻无踪。残墓圹经市文管会派员清理,只有瓷明器残片数块而已。从墓制及明器判断,确属明代墓葬无疑。据李氏族裔清光绪甲午(1894年)翰林李清琦之孙李仰曾(前年已故)回忆,他从前常来扫墓,见墓碑上刻字多行、有竹轩、白斋之名。由此对照《焚书》中李贽自述葬亲经过之语,证明此墓为六世李宗洁、七世李钟秀,即李贽的祖父母,父母之墓。
林李本来同宗,何以分为两姓,其说纷纭,在明末己难说清楚。李光缙(1549—1 623年)所著《景壁集》卷九、《登瀛林氏祠堂记》云:“林之先,自睦斋公肪也。睦斋生二子,长东湖公,次直斋公。东湖公之子通衢公居郡城之登瀛里,以林为姓。直斋公之子某,改籍南安,始姓李。其后东湖公一派,亦有从李姓者,世所称李卓吾先生是也。……仍林姓者议李,李姓者议林,诞信相非,世远事湮,莫从考据。然昭穆不紊,祭祀佥同。姓分而族不分,此乃荐绅家一大奇事云。”李贽的先代属长房,本应姓林,其曾祖李端阳于正德末年改姓李,其胞叔李章田于嘉靖中才迁居南安榕桥三堡。迁居时李贽尚未出仕,所以李贽自青年时代即与南安发生关系。李贽无儿,封建礼俗谓之绝祀。但历来榕桥李氏宗祠都奉有其神主,春秋都呼名祭祀。因此,李贽在榕桥有纪念祠,而今加以重建,当然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二、李贽的戚友
晋江紫帽山张园村李贽之妻黄氏墓附近,于1975年出土一方万历戊子(1588年)耿定力撰,庄国桢书的《诰封宜人黄氏墓表》称:“先仲子庸及余咸兄事卓吾,而于宜人从家人礼,以嫂呼也。……生五岁丧其父黄公朝,事母林,有至性。……年十五,归卓吾。……”是则李贽的岳父母及姓名与本人于二十一岁时结婚均可考。
1976年在晋江青阳发现光绪丁未(1907年)重修抄本《庄氏宗谱》,载有“庄凤文,字纯夫,号鲲游。用晦公次子。邑庠生。生嘉靖庚戍(1550年)……卒万历甲寅(1614年)……葬本乡大宅口。妣李氏,谥恭懿。生嘉靖甲寅(1554年)……卒万历丙午(1606年)……。子长祖耳,邑庠生;次宗耳,三胤耳。”是则李贽的儿女亲家、女儿、女婿、外孙的情况皆可考
泉州市文管会所藏清咸丰抄本《燕支苏氏族谱》卷四载:“九世存淑公字世与,号艾斋……泉庠生,以子贵。生明嘉靖庚戍……,卒明万历戊午……。配李氏,谥孝庄,姚州守贽胞妹。生明嘉靖癸卯……卒明万历乙未……。子二,长懋祺,次懋祉。”《乾隆晋江县志》选举志载:“苏懋棋,万历甲午举人,知县。”“苏懋祉,万历庚子举人,丁未进士。”又《燕支苏氏族谱》卷四载:“胤祖公,懋祺公长子,泉庠生。……配庄氏,青阳侍郎庄国祯曾孙女……。”又李光缙《景壁集》卷十四《苏母李孺人传》称:“孺人姓李,父白斋公,世所称李卓吾先生者,其兄也。”是则李贽的妹妹、妹夫、外甥、外甥孙之情况皆可考。
李贽之父李白斋以教书为生,其学生名字之可考者列下:
“林太毓,字希甫,号东井。……公稍长,(母)徐恭人择名师教公,使受业于何作庵公(何乔远之父何炯)与从兄白斋赠公之门。”(《景壁集》卷十六《侍赠东井林公墓志》)
“苏公讳存淑……弱冠补弟子员,遂以文名。尝受学于李白斋公,器之,字之以女,即世所称李卓吾之妹也。”(《景壁集》卷十四《封君艾斋苏先生传》)可知苏存淑先是李白斋的学生,然后才成为女婿。
至于李贽的同乡朋友,首先应提到李廷机,即相国李九我。据李廷机《李文节公集》卷廿五、《祭李卓吾文》,称赞李贽“心胸廓八纮,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净无欲,先生有焉。盖吾乡士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矣。”对李贽推崇备至。
《李卓吾先生遗书》卷末附有李贽被逮入狱时,马经纶为他向泉州同乡京官求援的《与蔡虚斋郎中书》。信中说:“卓吾先生乃圣人之徒,而贵县之贤士大夫也。……惟同乡可以仗义,以门下抱乡先进之虑,敬此奉闻。计此时贵县名公宦都门者甚众,不佞素不相识,未敢一一具启也。”查虚斋乃蔡清的别号,有明一代,泉州以道德文章著称者首推蔡虚斋。蔡也曾任过文选司郎中,可是其时己逝世近百年了,未知是原书写错名,或马经纶故意用古人代名以避嫌,这一位1602年时的泉州人蔡虚斋郎中应是李贽的好友,马经纶才会写信请他营救李贽的。
黄孔昭,号吾野,泉州惠安人。是明代诗画兼佳的著名山人,他长期和李贽交往。兹据《吾野诗集》所载,吾野作诗赠给李贽达十三首之多。卷一有《闻李比部宏甫出守姚安寄诗以别》一首,有句云:“闻君平生言,守道贵不移。吾兄有女郎,不愧梁鸿妻。”知吾野和庄淳夫也熟悉。卷三有《留别李宏甫比部四首》,有“一别五寒暑,相逢隔岁年。”“君昔太行山,十年独往返,风尘增卓荦,贫病任间关。”“郎署欣相见,分明异昔时,一心曾不着,万事已忘机。”“僦屋龙山下,开轩对我吟。”等句,知李贽从出任到河南,后调北京、南京、任职这十多年中,吾野己发现他的思想有重大转变,分明和昔时不同了。并知道李贽在南京的寓所在龙山之下。卷三又有《送李宏甫比部返留都》一首。卷四有《春日登东山同李比部、陈山人、黄参军、焦进士分得来字》一首、《春日同陈李法曹、黄参军游永庆寺》一首。知李贽在南京曾和黄吾野及焦竑给社联吟,登山临水。特别后一首有“归来旧我偏同调,老去惊君有此身。……梦中故里将归否?莲社新声又数人。”等句,也推知陈、黄皆泉州人,具体未详。卷五有《忆昔四首寄李郎中》,其中二首说:“忆昔兰溪水,水底明孤霞,君上青雀舫,留我赤松家。”“城西入咏楼,明月出东海,我归君入朝,月色朗犹在。”说明李黄二人早年即在泉州结贫贱之交,兰溪水者,晋江东溪也,东海的城西,泉州城西月夜登楼咏吟也。以后李当官了,黄依然是个无官无职的山人。
何乔远是泉州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官至尚书。所著《闽书》卷152,高德上,他为李贽立传,传后又记上“天启甲子(1624年),里人何司徒□□予告,道通州,登其冢为文祭之。”此祭文收入《镜山全集》,惜该书远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无缘一见。
明刘侗、于奕世修《帝京景物略》卷八,载有明同安池显方(字直夫,号玉屏,今厦门市人,天启间举人,《泉州府志》称他“好禅学,工诗文。”)的《谒李卓吾墓》一诗:“半生交宇内,缘乃在玄州。闽楚竟难得,佛儒俱不留。世人伺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寻知已,依依今未休!”也备致同乡后辈景仰之意。
其他如右都卸史庄国桢,为黄宜人书墓表,翰林庄履丰为墓表篆额,他们都是李贽生前的戚友。
我罗列了一大堆资料,自揣皆有助于稽考李贽在故乡的事迹,以供学术界参考。
南安榕桥是一个侨乡,族人侨居海外及旅居台湾的甚多,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乡贤。李贽诞辰460周年纪念专辑的编印,得到他们鼎力的帮助,使我很感动。
这篇文章只是有李贽生平的杂谈,望大雅指正。
(插图作者:黄昆城 摄)
卓吾印章及边款 黄昆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