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李贽姓氏、籍贯新考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明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于他的家世与祖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究其因,主要是有关史料记焉不详,而研究者所据又不尽相同。最近,南安榕桥发现《陇西李氏族谱》光绪抄本及民国抄本各壹帙,我们从中发现了不少有关记载,它是订正李贽姓氏、祖籍及其先世入南安成因的珍贵资料。今参照近年出土于该地的《明故处士章田暨配了氏、媵张氏合葬墓志铭》及南安榕桥李氏宗祠所存实物等有关资料略作考证,以求教于李贽研究的同志们。 一、李为本姓,林为变姓 对李贽的姓氏最早提出怀疑的,是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他们在《李贽的家世,故居及其妻墓碑——介绍新发现的有关李贽的文物》一文①中说:“一般认为李贽姓李,其祖宗亦当姓李。其实,李贽本姓林,李是改姓。”所据是《凤池林李宗谱》和《清源林李宗谱》,并说:“两本宗谱皆说林李同宗,却是首列林姓,可见林是本姓,李是后来改的。”其实这是不足为凭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李贽祖先姓李 我们汉民族的姓氏,自汉季以降,以官职爵位封地为姓的情况日少,除了某种政治原因避讳或攀附而改姓外,一般均以血缘衍传承继。考察一个人的姓氏,首先应该推溯其世系。按《陇西李氏族谱》先叙其分派曰:“陇西派分,在唐则大亮以功食邑,武阳若翁刺史光州,弘弼即其裔也。”这李弘弼,即“一世始祖李辅官,字弘弼。唐武阳懿公大亮之八世孙,光州刺史若翁之中子。乾符甲午年任寿州参军。光启元年乙已,秦宗权僭乱于蔡州,辅官与王氏来栖于闽之汀漳。越明年提众以归,因循遂熄(息)旅于泉。是时朝纲不振,群盗蜂起,而王氏又王闽,辅官乃解组弃介遁而不显,尝襄琴拽策游于诸山岩宇之间,逍遥吟咏以乐其志。王氏累请,谢病不起,遂家于泉焉。”②这一段记载,在早年发现的南安《荣山李氏族谱》、泉州《林李族谱》中也是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陇西李氏族谱》在列叙李辅所传至十八世时载:“十八世,李衡号智平公,妣八泰孺人林氏,生有四子。长君怀、次君达、三君沛,分居于南邑、安溪、同安,唯四子闾留居泉城。”③这个李闾,在该族谱中列为“始祖十九世,”并注“后改称一世”,“字君和,号睦斋。”④在《荣山李氏族谱》中,称“李闾,字君和,号睦斋,妣钱。生二子:长讳驽,字景文,林派;次讳端,字景顺,李派。”随后又载,“(林氏)一世祖处士睦斋林公……”⑤。这就是泉郡部分林李宗人的共同祖先了。 事实很清梦,在李闾之前,其先世一脉姓李,并无林氏血统;其本人,本姓为李,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李闾为什么又系林姓呢?《陇西李氏族谱》对此有个明确记载:李衡四子分居,独闾留居泉城,“因元季兵饷费多,粮银摧迫,一人焉能独持?又兼幼孤,常在外妈之家,是以变名而入外妈之林姓”。⑥李闾“生于元朝致和戍辰年(1328年)”,⑦正是泰定帝崩,伯颜谋反之时。他生活于元季末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予盾异常尖锐,蒙古族统治者为镇压各种判乱,连年用兵,“于是会计仓廪谷粟金帛之数,不足则檄州县,募民折输明年田租”,实行预征折纳。同时,元代“徭役亦由田办”,“有粮升斗者,受升斗之役”,因此,有田产的人“惧差而析户”,延佑(1314~1320)以后,“欺隐诡避益多”,附名于僧院、学舍、大户者屡禁不绝。⑧由此看来《陇西李氏族谱》这一段关于李闾兄弟分家后散居他邑,而留居泉郡的李闾不堪科赋粮银之逼,改姓而入外祖林家的记载,是切实可信的。 本为姓李的李闾,既变姓为林,其子嗣派分为林李,也就可以理解了。以长子承祧,随父姓林(不是“驽随母姓”⑨)而次子归宗,复姓为李,这无论依封建礼制,或循风俗民情,都是说得过去的。当然李端的复姓,还有其直接原因,下文另有考证。 李闾本姓李,变姓林,我们还可以从清隆庆年间泉郡林李宗人重修其墓的记载中找到旁证。 这次修墓,《清源林李宗谱》于隆庆五年辛未《大事记》拦交代了一句:“是岁,老二房凤台公会族人百余人祭始祖坟,并修葺。”⑩所谓“凤台公,即老二房八世孙李志辉。据《陇西李氏族谱》载:“睦斋公墓在泉州城北门外清源山麓土名北山老君祠右畔。……因次房往籍南安三十都李姓,惟长房景文公子孙散居泉城新车二桥林姓,前二姓子孙去墓甚远,致睦斋公墓榛芜滋茂,祭扫不以时。迨隆庆五年辛未(1571),志辉会次房伯叔子侄虔备牲醴祭墓,请长次两房子孙百余人合祭享胙。有(又)会奇棉兄共出银修整睦斋公坟。有奇材、载贽撰墓碑文。”(11)论礼制、论地理、论经济条件,这祭墓修墓本当由长房林姓发起主持才是,事实却落到老二房李氏出面,这只能说明,李氏一脉对于睦斋来说,有更密切的宗法联系,而长房因已入林姓,承林氏烟祀,而对本来姓李的睦斋公仍不是疏远,而是密切会合出资修葺祭扫之。 (二)、李林的派分与变迁 李闾的两个儿子,长子驽承林姓,次子端承李姓,除了宗法上的原因外,是有其直接的现实原因的,但它不是《李贽的家世、故居及其妻墓碑》一文所说“凤池宗谱的编者用儒家‘为亲者讳’的观点,隐瞒了祖宗改姓的政治原因。林广齐不是因与其兄宗教信仰的分歧,而是受到了明封建统治者的残酷迫害才改姓的”。(12)这一论断及其使用的材料,至少有两个地方失误。其一,所据叶国庆《李氏先世考》以复斋公避居武荣更姓李,“别托夫远系,欲解免于后人之讥议”是没有根据的。如上所述《陇西李氏族谱》、《荣山李氏族谱》对李辅居泉以来的衍传,记载是清楚的,尤其是《陇西李氏族谱》,对第十八世李衡和第十九世即泉郡部分林李宗人的开基一世李闾的记载,材料翔实,脉络清楚,是以订正复斋改姓后“别托远系”之谬。其二,关于老二房三世祖广齐迁南安改姓及“构祸三山”之事,该文在材料使用上出现了不该有的颠倒时序的错误。因为“世传广齐叔祖之构祸也,始于上塘倡建岳帝庙立下马碑,今有地名岳口者,其故址也。”上塘在南安三十都榕桥,“岳口”一名至今犹存。广齐于上圹倡建岳帝庙立下马碑,当在迁居南安之后。广齐迁居南安,在永乐二十年壬寅(1422年),而“徐察院子侄骑马过岳,叔祖(按即广齐)揪下之,徐憾焉,伺叔祖到郡城,拿置幽室。迨各佃砍门抢回,徐竟以不轨罗织大狱,叔祖遭重辟”,时在正统癸亥(1443年)(13),已是迁居南安二十一年之后了,决没有“为避祸计,于1422年逃往南安改李姓”(14)之理。 叶国庆《李氏先世考》据《凤池林李宗谱》有关记载,推断李端因与其兄李驽宗教信仰不同而易地避居,改姓归宗是可信的。《陇西李氏族谱》对这一世的记载是:闾长子林驽(二世祖)“壮年航吴泛越,为泉巨商。洪武十七年奉命发航西洋忽鲁谟斯,等教不一,为事不谐,行年三十,遂从其教,受戒于清净寺教门,号顺天之民。就娶色目婢人归于家”。而闾次子端“为人聪敏敦厚,乐循理,好惆怅,又善于音律,而好种植。家法严肃俭约,虽居于市里,然养心静素。自不能革其兄之异习,乃退而自居城南”(15)。很明显,林驽从商,远至阿拉伯世界贸易,为谐其事而入其教;而李端以恪守儒教为乐,在思想信仰上与其兄驽发生矛盾,又“不能革其兄之异习”,因而异地避居,“肇分林李之派,其隙亦开于此矣”(16)。嗣后即率儿子广齐出游南邑,,“罄其资贿,购大清观于武山”,“其好清静也,家有荔园,亭日迎薰,常于此弦歌,以乐其志尔”(17)。为此,在李端死后,李广齐还承父意旨,于乎筑宗祠,勤修家谱之际,立《垂戒论》于其中。论云:“今伯父为缙绅之裔,过色目之俗而不能悟,不祖其祖而祖人之祖,不行其行而行夷狄之行,……夷狄而之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入夷狄,则夷狄之……恐后之子孙袭其弊者,以特严戒之。”可见李闾之后派分李林,始于二世,原于信仰之异,而不是始于三世李广齐,更不为广齐避徐察院构陷之祸起。 李端等一脉定居南安以后,即衍传为榕桥李姓。而林驽一支,自第三世起,又有变迁。现据《陇西李氏族谱》整理其世系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林驽所传五子,唯长居斋(名信)、次居安(名仙保)而“居诚弗祀,公(指仙保)以一身承统绪,例得称长”(18)长承林姓,族谱所谓“散居泉城新车二桥传为长房林姓”指此。而林驽第三子允诚(名信生),于明永乐二十年壬寅(1422)随叔父林端,堂弟广齐“移居南安三十都胭脂巷,并改李姓”。至宣德年间,其弟廷贽,福全又先后迁居南安三十都,均复姓李(1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允诚之后,其子乾学姓林,其孙端阳又姓李。对此,泉州《清源林李宗谱》的记载是:“初、公(指老长房三世祖叔允诚)在教场头,其子乾学复姓林,孙端阳复改李,至今传为南安胭脂巷李派。”(20)《陇西李氏族谱》的记载是允诚夫妇在南安榕桥传乾学,迁泉州,再姓林;乾学传端阳又往南安胭脂巷,再姓李。李端阳传李竹轩(字宗洁、妣徐氏,续妣董氏),凡四子,伯钟秀,仲钟气,叔钟英、季钟美。(21)参之《明故处士章田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墓志铭》,这钟秀,即李贽的父亲李白斋是也。这就说明,李贽的先世虽属老长房林姓,但自三世祖起,居南安则复姓李,居泉州则入姓林,而五世(即李贽的曾祖父端阳)起,一直在南安衍传为胭脂巷李姓。 由此可以认定:在李贽的先人中,唯始祖十九世李闾有入外祖林姓之变,因而开后代李林分派之肇。林闾之后,或林或李,终以李姓为大宗,即如老长房名为以林姓传世,亦仅第三世五个分支中居安一支而已。 (三)、李贽变姓考 “李讳贽,原姓林,入泮学册,系林载贽,旋改李姓”一条,并依其三世叔祖有李廷贽者,而李贽原名“载贽”,‘载’是‘再’的意思,封建规矩子孙把义祖之名加上一个继承之意的字才可起为已名,那么‘载贽’就是,继承李廷贽’的意思”,“因此很可能李贽与这个三世叔祖有继承关系,才起了这样的名字。(22) 我们认为这是在当时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纯属主观的推测。且不说至今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提供李贽曾经过继给李廷贽一派的证据,就是从情理上说也是不通的。假定林载贽之名“与这个三世叔祖有继承关系”的推断为真那么,在名字上加上“是再的意思”的载”字来表示继承,更要同时改从李姓才是,可是族谱偏偏记载“入泮学册,系林载贽”,可见并无过继承绪统之事。当然,要用父祖之辈用过的字为已名,须加上一个带继承,宏扬意思的字,这种解释是说得通的,但这种继承,更多的是在意念上,在德操事业上,并不能因此而断定一定是在宗法绪统上的继承。 李贽自曾祖起,世居南安总承李姓,为什么入学时又系为林姓呢?这还得从李贽父辈的居止说起。《明故处士章田暨配张氏媵丁氏合葬墓志铭》有这样一段记载:“端阳公生宗法公,号竹轩,娶董氏,为公父母。凡四子,……四人自少长洎娶,同室同饮,家庭迄无间言。厥后食指蕃滋,庐舍湫厄,竹轩公始命析著分居。”(23)这就是说,李贽的父亲兄弟四人从小生活在一起,及至成人娶亲,人口增加,居所逼窄,才依竹轩公意分家另过。李贽之父白斋自幼耽于书诗,不善营作,分家后即携眷入泉城处馆启蒙。李贽出生于泉州,依其先祖之例,居泉城则入林姓,因而李贽少时姓林,正如其四世祖乾学公姓林一样。“入泮学册,系林载贽”,也就“理所当然”了。 李贽何时以林载贽系名府学,至今无从查考,但有关族谱在记述此事时,都有“旋改姓李”字样,说明李贽以林姓系名的时间很短,至少是在正式列籍于公堂之前,即易姓归宗了。这是因为童生一旦考中秀才,取得功名,其姓名的改易就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并报有司审复才能办到的。而对此所有史籍及族谱并不见记述,仅以一“旋”字带过,可见入泮学册之初虽系以林姓,在正式录为府学生员前,则改复为李了。因此,当嘉靖三十一年他中壬子科举人时,已是系名李载贽了。 所以,关于李贽的变姓,我们的观点是承袭父祖,本应姓李;因居泉城,随例入林;入泮之初,以幼时林姓系名;考取功名之前,即已易姓归宗。统观其世系及自身,李贽本姓为李,林只是一时期的变姓而已。 二、李贽祖籍南安 李贽在《卓吾论略》中自叙“居士生于泉,泉为温陵禅师福地也。居士谓吾温陵人,当号温陵居士。”(24)后人据此认定李贽为泉州人,这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因为所谓“籍贯”,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标准。有以本人的出生地而定的,也有以父辈居留地而定;有以郡地定的,也有以县地定的。如果按照比较普遍,通行的做法来考察,则我们认为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李贽的祖籍在南安。 如上所述,李贽的直系父祖,从第五世起一直是以李姓居南安。只是到他父亲这一辈,“食指蕃滋,庐舍湫厄,竹轩公始命析著分居”,随后其父李钟秀(白斋)才又搬往泉州开馆授业。而叔父李钟气(章田),仍在南安三十都胭脂巷一带,“赁庑贾贸”。后因“往往折阕,久乃悟本富为上”,即于章田村“鬻地苫构”,为以“章田”为号,“佃上腴数什亩,身先荷锄,率佣仆力耒,累三时,输税绰而储蓄赢积,复能散薄息周贷”,逐渐由自耕农发展了起来,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富户。至今其旧有农田山地,还被人们习惯地称为“章田村”、“章田洋”、“章田山”(25)。 就李贽小时候生活看,他虽生长于泉州,但“生母太宜人徐氏殁,幼而孤,莫知所长”(26)。家道几贫,入泮以后,还是“寒肤谦腹”,时常到叔父家中,靠他“馈膳服劳”,因而“事之若父”(27)”因此,李贽从小熟悉农村生活,十二岁时便能写出有独到见解的《老农老圃论》。至今,南安榕桥的群众还能指说“李卓吾读书处”,“卓吾井”等有关李贽少年时代活动的遗址。 在《陇西李氏族谱》中,对于李贽的记载是:“八世李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泉州府习书,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中举人,出任云南姚安府”,其父“七世李白斋,赠奉直大夫刑部郎中”。(28)而榕桥李氏家庙门柱上,至今留有“祖孙父子科第,兄弟叔侄联登”和“龙湖六籍文章艳,函谷千言道德新”两副对联和“乡贤名官”匾额一方。联文所谓“祖孙父子”,系指李贽族弟老二房八世李应先(举人)、九世李全台(进士)、十世李元禄(举人);“兄弟叔侄”则指李贽与李应先为族兄弟,而李全台称李贽为族叔。后一联把李贽于湖北麻城龙湖芝佛院著《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四书评》与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李聃的《道德经》对举。匾额相传为李贽死后,上峰见其著述论理精辟,嘉其为官清正而赐。 《陇西李氏族谱》还收有光绪年间李氏宗亲于十月二十六日李贽忌辰设祭的一份祭文。文曰:“咱中宪大夫祖伯卓吾先生……唐宋以后,杂操纷投,下及元明,更多谬尤。惟公振刷,积岁校仇,遂成藏书,手眼高道。前掩百代,后俟执俦。”(29)至今逢春冬二祭,族人还沿旧习,以贽晚年落发为僧而用素食到宗祠奉祭。 总之,无论从祖辈世居、少年活动,族谱记载,宗祠旧物哪一方面看,都可以肯定李贽是南安人。而保存于民间的风俗民情,更表达了他的家乡人民对先哲的深刻怀念之情。 (插图作者:黄昆城 摄) 北京市通县李卓吾墓 黄昆城 摄 注释: ①见《泉州文史》第十九期,《文物》1975年第一期及福建省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李贽思想评介资料选编》(下简称《资料选编》) ②、③、④、⑥、⑦、(11)、(15)、(17)、(19)、(21)、(28)、(29),见《陇西李氏族谱》光绪抄本。 ⑤、(18),见《荣山李氏族谱》 ⑧,参见《元史、货殖志》及陈登原《中国田赋史》。 ⑨,同《资料选编》第110页。 ⑩,参见泉州《清源林李宗谱》。 (12)、(14),同,《资料选编》第111页。 (13)、(20),见《清源林李宗谱》。 (16),见《凤池林李宗谱》。 (22),同,《资料选编》第112页。 (23)、(26)、(27),见《明故处士章田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墓志铭》《资料选编》第201—202页。 (24)、(25)《卓吾论略》、见《焚书》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