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李贽祖籍在南安的发觉经过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贽的祖籍是南安,现存族谱、史料足以说明,然而,许多研究李贽的史学界同志并不清楚。弄清李贽的祖籍地,对于研究李贽的某些学术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假李贽诞辰460周年和李贽思想学术讨论会之机,我想对此作一些介绍,也许是有禅益的。 偶然发现 1974年农历9月17日近中午,笔者在榕桥胭脂巷祖厝左小门站着,遥看景色秀丽的觉海大山,低头发觉门槛下铺着一方墓志铭似的岩石,字面向地背顶木槛。出于好古的心情,即和房主林乔木商量,将石块掀出刷净,虽有残缺,但字迹清楚。上方隶书为:《处士龙山李公墓志铭》,刊立于万历己亥,宽37公分,长70公分,厚2.3公分。全文曰: “明故处士龙山李公讳文光,字道明。其先籍广西(应为陇西,陇西是李姓的族望名。——笔者)。历宋、元由光州迁闽之泉郡,已由泉郡支分南邑小郡。宗故赫赫,即二千石樾公,载质(贽字同音——笔者)公、奇材公;将仕郎志辉公;孝廉应先君,而庭君,或同七世祖,或同三世祖云。高大父故豪富也。曾大父不闻生产,尽以扫若前资。大父则固贫也。……先子生于嘉靖戊子二月三日,距万历丁丑腊月十有八日无禄,视世堇堇五十耳。配母吴。女一。男四……,男长维奎即民寄,补邑诸生……。 万历岁次已亥孟春吉日,不孝孤维奎……勒石。 墓志铭中的“载质“二字,惹得我极大的兴趣,决心要查个究竟。 顺藤摸瓜 我知道李卓吾的尊姓大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斯时泉州北古楼有举办“泉州历史人物纪念馆”,其中陈列着李卓吾的塑像和著作,也有杨献珍同志对其评价;因此,我对李卓吾著作产生很大的兴趣和尊崇。原先,看到百源村池南畔(现泉州鲤城区老干部活动室左邻)一座民房的大门匮额刊刻“榕桥世第”,又听说那户祖先是李贽的宗亲,而在家乡的胭脂巷,听说该村子以前是李姓住的,从泉州胭脂巷搬来的,我童年时,还有一座古老的“破大厝”,中有“李公妈”神位,逢年过节:乡人都去敬奉;老者还说那厝中古时:“出过很多大官,春节大家回来,玉带玉笏就放满床”;解放后,不少文章又说李贽祖先世代航海等活动。 依据如上所见所闻,不由得思考几个问题,即: 一、榕桥有没有李卓吾的祖先或后代居住过?如有,有何根据? 二、胭脂巷是否与李卓吾有关系? 三,李贽十二岁试《老农老圃说》称赞孔子的门生樊迟愿意学习老农老圃,有隐居的志向;同时指出骂樊迟为“小人”是不正确的。这种看法跟传统的说法不同,加上有李贽在榕桥农村求过学的传说,有所合拍,如无生活体会不可能道出。可见,李卓吾祖先是在榕桥务农为主,不会世代航海。什么李贽思想的进步原因之一是受祖先航海活动的影响等结论,大有疑问。 在李龙山的墓志铭中有“二千石”,“载质”的记载,我就以为李贽当过云南姚安知府,知府古称二千石。所以,我就认为“载质”是载贽之误。想应“打破沙锅问到底”,把本乡古代的李氏墓志铭都尽量找到,以求得答案。 在发现李龙山墓志铭的同时,我转而打听老乡谓之“大墓圩”李章田墓被盗的情况,是否有墓志铭的消息。时逢长者林栳司经过我家门口,我请他喝茶。当一提到“李卓吾”的尊姓大名,真的和他“五百年前同一家”,他如数家珍,把关于李贽的传说讲得活龙活现。如故乡从前有口“李卓吾井”啦,“李卓吾在咱乡里读过书”啦,“榕桥的李氏家祠过去祭祖有专设菜棹侍奉卓吾老”啦。他看我洗耳恭听,故意慢条斯理,吞吞吐吐迥避李章田墓的事。大约坐谈了三个钟头,才露出一点蛛丝马迹。因而,我感到在榕桥一定有不少关于李贽的史料可查。 喜出望外 在掌握了“李贽和榕桥的关系密切”的一些粗线条后,1974年11月初,我和泉州市文管会陈泗东先生谈及上述情况,并和南安县文化馆取得联系。当时我在市委党校任教。我将此事向晋江地区革委副主任张立反映,(现为省方志委主任),得到赞许,并成立了“李贽资料调查组”同年12月初旬,调查组扩大了。晋江地区文化组、文管会、南安县文化馆、南安城关公社革委会都派员参加。在第一次我和陈泗东先生到榕桥的时候,顺着林栳司提供的一线希望,走访了西坪村顶梧坝李挑司的公子李火,因为,他是从南安胭脂巷邻村迁居的,我从小知道他家是李章田墓的墓主。解放前墓被盗时,李氏父子将志铭收藏得很好,迁家时也带走了。因为我少年时家窘,一度拜李挑司学艺,挑司去世了,其公子李火见到我解放后首次上山作客,他热情接待并问来意。我和泗东先生将意图说出后,他满腔热情的支持,并带我们房前厝后寻觅墓志铭。从午后至日将西沉,才发现有半块被邻居抬去作猪栏,另半块被农民抬去厨房中作水盂的。我们把两块石合起来一看,字迹清楚,我们喜出望外。 得到佐证 我们终于找到了《明故处士章田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墓志铭》。其中云:“公讳廷桂,字钟气,别号章田”当我看到下列文字,如鱼得水般的欢欣。即:“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芗(向)未贵,隶郡诸生,寒肤嗛(歉)腹,公馈膳服劳,事之若父。递(到)犹子载贽振缨郎署,公又不籍以熏轑(以势欺人)。”……发觉的李氏宗谱从墓志铭及后来中,可以说明李贽在未出仕之前,家庭清贫,经济上靠叔父章田接济。在墓志铭中,可以看出李贽的始祖林闾原籍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元末迁泉州,此为一世,第二世林驽、林端。林驽传林通衢,林允诚(三世)。林允诚原住泉州校场头后迁南安胭脂巷。林允诚夫妇在南安生育乾学(四世)。乾学又迁泉州再姓林。乾学传端阳(五世)又往南安胭脂巷,再姓李。端阳传竹轩(六世)即李贽的祖父。李贽的父亲、叔父四人、从小团结和睦,后因人口多,经济拮据,竹轩始命折著分居。李贽的祖先,凡居泉州城时,均姓林,而居南安时,即姓李,说明其祖籍是南安己确定无疑了。 李章田洎夫人墓志铭的发现是对李贽祖籍在南安的有力佐证。斯后发现的族谱及其他的墓志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论证。 李贽祠堂左侧溪边寨寨门(元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