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与台湾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闽台关系密不可分,民间传说沉东京浮福建,说明闽台同一土,息息相关。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南安县是郑成功的故乡从历史来讲,丰州金溪是六朝港,南朝时代与外商旅往来频繁,包括与古台湾都有往来。尤其是明末清初郑成功父子祖孙三代人几十年对台湾的经营,从家乡从闽南各地带去众多的拓荒者,军士及眷属,他们在台湾“开辟荆榛”定居下来,成为台湾人。他们不忘祖籍,深怀故土的山川,在台湾聚众定居后,仍沿用祖籍乡里名称。他们保持故乡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修族谱,定期回故土祭祖,长期与祖居地族人联系往来,息息相关,血肉相联。 一、南安台湾,源远流长 台湾古称瀛州、夷州、澶州,史说秦代就有汉人入台,据说徐福也到过台湾。《三国志》有“浮海求夷州”的记载,还有记载:“东冶人入海遭风流到澶州”。《三国志》中《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史家认为当时入台是从东冶出发的。东冶是在闽县南部,史家认为其县治在今丰州。南安金溪港到了六朝时代海外交通很发达,与外商往来频繁,拘那罗陀来往南安,日本学者认为是大商船,既通东南亚、印度等地,也通台湾、日本等地。 到了隋代,对台湾通称为琉球,当时闽台往来就更多,有商贸关系。史载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羽骑尉朱宽,从福建入海探求,由海师何蛮向导,到达琉球,次年奉隋炀帝之令再去。公元610年隋炀帝遣虎贲郎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周率东阳兵万人泛海前往慰谕。因语言不通,请了南昆仑人当翻译。“琉球人初见船舶,以为高族,往各军中贸易”。 台湾正式有中国建制应在唐代,且归泉州府晋江县管辖,说明晋江从南安析出建县后的事。《泉州府志》乾隆版讲到琉球时云:“讼者取决于晋江县”,由此可见琉球唐时划归晋江县管辖。台湾人也称祖家为唐山,说明泉州府各县唐时就有人移居台湾。据查阅族谱记载,最早移民在宋代,南安蓬岛郭氏族谱记载在南宋时就有人移居台湾。石井溪东《李氏族谱》可查到最早移民是在元代。到了明清时代泉州各县大量移民台湾,则散见各姓族谱均有记载。而且日后三百多年来一直保持下来,南安与台湾关系,即在日占时期也不间断。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各乡各里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商人到台湾去,直至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南安去台人员就达二千余人。 南安县是个一百二十万人大县,姓氏也多,当在百家姓氏。祖籍南安的移台人氏,据不完全统计:尤、方、王、白、朱、肖、叶、苏、吴、吕、李、阮、林、周、卓、花、侯、洪、刘、孙、徐、梁、郭、许、张、陈、巫、黄、傅、杨、褚、蔡、柯、郑、钱、赵、兰、潘、谢、戴、阙等不下四十姓氏。 从姓氏世代纪载统计,最早移民台湾的有如下几个姓氏。吕氏传三十世,郭氏传二十六世,陈氏传二十五世,林、王等姓传二十四世,李氏传二十三世,卓、杨氏传二十一世,许、白氏传十八世,吴、侯、刘、郑氏传十七世,黄氏、阙氏传十五世,说明这些姓氏都应在明代以前入台的。 二、南安移民、在台分布 台湾人口一千九百多万人,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七多,高山族占百分之二多。从语言来讲,有汉语、高山语,汉语即有闽南语、客家话、北方话(普通话)。台湾的地方方言语系,即闽南话,高山族人也有许多精通闽南话。 台湾到了明清时代人口激增,这与郑成功父子对台湾的开拓,施琅入台,清朝后来的开海禁有关。明末清初,闽南人移入台湾,有五次大规模移民浪潮。第一次是郑芝龙时代,明天启中(公元1621——1627年),南安石井大海商郑芝龙同海澄大海商颜思齐及其徒弟杨天生、陈震纪等二十八人到台湾,以台南地区为基地,进行大规模拓荒。明崇祯间(公元1628年),福建旱灾严重,民饥无食,郑芝龙同福建巡抚熊文灿共同商定,以商船载运闽南灾民数万人到台湾垦荒定居,每人发银三两,三人一头耕牛,在台湾从事垦荒种田,于是大批泉州各县移民涌入台湾。第二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带去三百多名军兵和眷属,大力开拓发展台湾。当时,清廷施行海禁,惨酷的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郑成功则积极鼓励沿海居民移台,“驰书各处,收沿海之残民”不愿内迁的百姓纷纷逃入台湾。使台湾人口激增二十多万人。第三次施琅入台,带去十多万人,以漳人为多。第四次闽南人大批入台,是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第五次是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广东、福建之客人相继入台,解海禁后,漳泉汀潮人民纷纷携眷偷渡入台。这个时期清朝有识之士,看到台湾的重要性,主张开发,这样清代台湾的农业生产,就在郑氏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雍正十一年南安人曾天同与同安人欧天送联合开拓新竹的大庄岭顶厝的垦荒种植业。南安人张春招集佃农育开拓新竹的大眉庄。嘉义南安十八都侯刘移民,自建村落聚居,把家乡石马宫相公也移到台湾供奉。 清代台湾移民中有泉民、漳民、粤民三大势力,形成不同居住地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随郑成功渡台者,多为泉民。从施琅者多为漳民。粤民因施琅奏请不准入台,故迟至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年间才大量偷渡入台。台湾因泉漳人先至,故多移至海滨平原地区。粤民后至,故多居附山地带。本地山胞则多居山地。从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泉州籍人居住地区,多供奉灵山寺观音,风山寺郭圣王,清水岩(清水祖师,白礁宫之保生大帝。而漳籍人多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商人多供奉关帝,行船人多供奉妈祖。泉籍人清明节祭祖扫墓,漳籍人则做三月三。 据南安移台一部份姓氏族谱记载,南安人在台湾散居各地,大致与泉腔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相印证。如丰溪兰园陈氏族人,多散居在台北桃园、龟山、中坜、漳化、台南、鹿港、台中后里,屏东新园、南投、云林等地聚集而居。霞宅陈氏则散居台北、高雄、新竹、嘉义、台东、云林、屏东等地。炉内潘氏则散居台北之桃园、芦竹、漳化等地。侯垵刘侯则散居台北、台中、嘉义、台南。石井郑氏多散居台北、南港、淡水、基隆、台中、南投、新竹、屏东。戴氏多在台北、新竹、漳化、鹿港、嘉义。尤氏多在台北之三峡、树林、桃园、大溪、北港,也有一部份在基隆。王氏则在台北、花莲、台东、苗粟、台中、高雄、南投、屏东都有。白氏在台北、宜兰。吴氏也在台北、台中、澎湖。李氏在台北之桃园、芦竹、龟山、汐止,台中之清水、新竹、高雄之大社。而芙蓉李氏除台北外,也有一部份在云林斗元、元长。蓬岛郭氏则在台北、新竹、屏东、云林等地。其他诸如方、吕、钱、兰、谢、洪、周、卓、张、梁等等,在台北也有聚居。 三、南安台湾,关系密切 1、南安渡台人多,台湾祖籍南安人,据吴壮达《台湾的开发》一书,1926年汉族人民祖籍的统计,晋南惠三邑是686700人,其中南安居多在三十万以上,晋江二十万人,惠安十余万人。从现在来看,台湾人祖籍在南安的,估计上百万人。1945年以后到台的南安人,现在在台北和基隆成立两个南安同乡会组织。 两地人民互相通往,从清初到民国的三百年期间,从未间断。据《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记载,该村人迁台从清初至民国的三百年中,移民台湾人数近二千人。 2、郑成功复台后,其王朝为长治久安计,自成体制,巩固政权,设立防务,大力垦植农业,发展经济,依靠力量。除带去三万多名官兵和眷属外,“漳泉之人至者日多,拓地远及两鄙,分配诺镇荒地,寓兵于农”。施琅入台后,继续鼓励发展,泉漳人又纷纷携眷入台拓荒。 这些移台乡亲,在台定居,不忘故土,把定居地取名祖籍地名,或以郑军之屯垦组织“镇、协、锋、营”作为村庄地名。如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总兵官,石井院里人李林和、李成业等十二位乡亲,在台湾鹿港附近开垦田园,建起村舍,该地起名院里。南安丰州长寿铺黄基源入台在台北定居,即以黄厝为村名。溪美镇莲塘长布村的移民,在台湾繁衍数千人,也以长布建村。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南安玲苏乡苏泽恩等人,带领族人移居台湾嘉义,其聚居地称为苏厝。随后该乡苏士尾也率族人到宜兰垦荒定居,其地称苏沃。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南安码头枫树村林景迪移到台湾花莲,其开发地方亦称枫树村。清道光年间,丰州吴率乡人到台湾开发建城堡,其地被称为吴金城。梅山乡人到嘉义定居,因而有梅山村。溪美大埔人移民屏东,屏东则有大埔村。美林溪洲人到漳化拓荒,该地亦称溪洲村。高雄县田寮乡因居住南安移民,即有南安老之称。可以说在台湾要寻找以祖籍南安村名的,比比皆是。 从台湾村落的一些居民灯号,也可以寻找其根在南安。如清康熙年间,从罗东到埔头移去的黄怨,定居嘉义,其子孙繁衍成一大姓,其灯号以祖家山水之称,称为“庐山衍派”。美林黄孙虑携子黄犁、孙黄沙移台,在台北万华成为开基祖,称为“美林衍派”。南安十二都黄崇华携眷入居台北,繁衍成大族,称之“崇华衍派”。丰州环山村胡荣观移居台湾三重市,繁衍成“荣观衍派”之入台始祖等等。南安与台湾两地乡亲,历史上往来频繁关系密切,特别是每当清明,七月半,居住在台湾的乡亲,经常派人回祖居地扫墓、祭祖和家乡父老叙怀,带来台湾土特产品,带去中药瓷器茶叶等物资。 3、南安人对开发台湾。这要首推石井郑氏一家了。明天启年间,南安石井商人郑芝龙同海澄人颜思齐等二十八人到台湾开发。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颜思齐病逝,由郑芝龙为首领,商农结合,继续发展,郑芝龙从日本转到台湾,其弟芝虎、芝彪、芝豹,也都先后入台辅其事业。郑芝龙是海上武装式商人,明之海上重臣,降清叛将,但郑芝龙开辟台湾是有功的,为郑成功复台打下基础。他也可说是我国较早抗荷的一个将领。他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商人集团的利益,率领一千人贩海,以台湾为基地,路途广阔,颇有成效,在当时,日本、朝鲜、菲律宾、南洋各地,都是他经营的地方。他在日本长崎娶了翁氏女,生了郑成功和七左衙门。他在台湾北港为基地,有大小船只数千,并有一支海上武装,《谈往》记郑氏称:“上有十寨,飞黄(郑芝龙)富逾十主,辇金还家,置苏杭两京,细软宝物,兴贩琉球外国等地”。郑芝龙海商集团,拥有一支庞大海上武装,垄断东南海上贸易,“独有南海之利,商舶出入诸国者,得郑芝龙符令乃行”,“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得往来,每舶例金二千,岁入千万计,富以敌国”。 郑成功遵父命,抗清复明,征战十多年保持东南半壁江山,而他的最大功绩跨海东征,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英雄。郑成功一六六一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建立政权,垦田开发,寓兵于农。郑成功病逝后,其咨议参军陈永华辅政郑经,继承郑成功遗志,在台湾推行严法律、修戒备、兴学校、招流民、选贤才、寓兵于农、屯垦开发、奖励生产、扶助农工等政策,使台湾面貌发生了巨变化。即使施琅入台后的奏疏也承认的。其疏:“查自故明时,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原住台湾二、三万人,俱系耕渔为生,至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带水陆内官眷口,共三万有奇,操戈五年不满二万,又康熙三年郑经复带去伪官兵及眷口约六、七千,为伪者操戈者不过四千”。但是,到清併台时,据连横《台湾通史》记载,台湾人口达二十万人以上,可以看出郑成功复台后,短短几年台湾迅速发展。因之,郑成功深受台湾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台湾人民称郑成功为开台圣王,奉为开辟台湾的始祖。郑成功逝世后,台湾到处建立祠庙,四时祭祀,以追念他的功德。清朝统治台湾初期,曾下令禁止民间祭祀,台湾人民仍然进行,只是把郡王祠改为开山庙。到了同治十三年,到台湾的钦差大臣沈葆祯,知道台湾人民对郡王的敬仰,决非禁令所能阻止,便应台湾进士杨士等之请,会同总督李鹤年、巡抚王凯泰等转奏清朝,准予建祠,即在台南建有规模宏大的延平郡王祠祀之。 南安人对复台有功的,还有何廷斌,南安水头人,此人任荷兰侵台总督揆一的通事,后来跨海而来,投靠郑成功,并献上台湾海图,跟随郑入台完成大业。跟随郑成功入台的还有台湾医圣沈佺期,沈佺期字云古,号复斋,南安水头后园人,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联捷南宫,为明代最后一个进士。累官至礼部郎中,都察院御史,后来响应郑成功抗清在南安白莲氏揭竿而起,率领数千人附郑,打至台湾,据说复台等三天,改戎从医,向郑成功请求务医,便采药行医,救济军民,深得郑军及台湾人民敬仰,被奉为“台湾医祖”。 南安与台湾一水相联,关系密切,长期互相往来,尤其是郑成功复台后,台湾的开发,关系更为密切,并在多方面对台湾作出贡献。如石井溪东村郑成功复台时,不少身强力壮的志士纷纷投入郑军,充当水师,护驾都督李启轩率领该村十八猛士李仕荣、李仕华等人,英勇善战,挥戈南北,功勋显赫,复台立有战功。李仕华、李学老、李卿发入台后即在台湾垦田开基繁衍,子孙分布台、澎,有的在台成为巨商。据《溪东李氏三房上柱族谱》记有十三世裕叔,在台湾经商,本事非凡,“口能言四夷之语,心通各省之谈”“精会计,明货物”,是泉商“善服贾”者,在商界中取得重大成功和秘诀。 康熙五十九年台湾十三行商中的潘同文、伍和、叶义成、潘丽泉、谢东裕、黎资之等人为泉南商人。雍正间,石井郑运锦在台湾开设“勃兴行”与漳化县令朱山(浙江人)私交甚厚,曾以万两银子资其填缺,有恩于朱。后朱山升任知府,报答旧情,下令凡“勃兴行”商船入港,不必检查纳税,海关一律放行。使许多海船挂郑运锦旗号而获利,郑运锦后来成为巨富,捐了官职,诰封“中宪大夫”,在石井建造府第,规模宏大,俗称南门外九十九橺,现仍保存完好。巨商林慎亭原在水头开典铺,后来转做台湾生理大郊行,于乾隆三十三年把“手边存有一百七十千转做台湾生理”,发展很快,先后在台湾台南、鹿港、淡水建有郊行,其店号有兴裕、兴盛、万顺、淡鹿,数行之间成为巨商。 由于台湾闽南籍人多,为后来的移民者提供方便。自郑成功复台后的三百年间,南安人到台湾谋生络绎不绝。先辈移民的子孙生于斯、长于斯,虽是地道台湾人,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典不忘祖先,代代相传,与祖籍人保持密切关系,蓬岛《郭氏家谱》中对在台族人的仕途出身也记载清清楚楚。该族在台湾二十世进士一名,举人一名;二十一世庠生十人;二十二世庠生五人;甘三世庠生二人;二十四世庠生二名。记载说明,台湾南安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