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清末南安县兴办十五所新学堂简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置科举制度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一直延续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康梁变法革旧鼎新的思潮影响下,光绪帝下诏“废科举,兴新学”,举国上下,纷纷创办新学堂。 我县地处闽南沿海,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历史悠久。兴新学吸收西方文化之举,深受海外侨胞热情支持,各地乡绅、爱国志士眼看晚清王朝政治腐败,终济落后,国力衰微,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深感国计民生教育为本,社会文明实赖于人才的培养。在复兴国家振作民族精神的各种思潮促进下,大力兴办新学。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宣统末年(1911年)八年中,先后创办15所新学堂为。 现按创办先后依次简介如下: 1、丰州学堂。在县治(今丰州镇)东,它的前身是丰州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廷颁布“废科举,兴新学”的诏令后,县署官吏和当地新学派士绅立即响应,把原丰州书院改制为丰州学堂。为我县兴新学之首创,新中国成立后为南安县丰州中心小学。 2、培英学堂3、育英学堂。这两所学堂在英都,光于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的。由清末岁贡、乡贤洪汝补创办培英学堂,校舍设在洪氏家庙东轩祠堂;清末秀才、乡贤洪汝复创办育英学堂,校舍设在洪氏家庙西轩祠堂。兴办新学消息传到海外,华侨深受鼓舞。旅居印尼泗水华侨洪成琳筹资回国,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主持把这两所新学堂合并为翁山侨立学校,并成立翁山侨立学校董事会,推选洪成琳为董事长,洪汝复为副董事长。创办侨校之举,得到名望素孚的厦门商会长洪晓春(同安马巷人)的大力资助和热情支持,并推荐泉州籍大学生张勇骊为首任校长。民国四年(1915年)在塘边街后营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新校舍。占地面积2646平方米,建筑面积1446平方米,有10间大型教室,14间教师宿舍,可容纳学生50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侨汇中断,政府接管为公办,为南安县翁山小学,建国后改校名为英都中心小学。这所学校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学生,在南安,安溪两县具有较大影响。 4,罗溪学堂。在罗东埔头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埔头乡绅黄离创办,在荷坂“赤古祠”为校舍。黄离亲任校长,并往泉州聘请陈日灿任教。当时乡中封建势力对办新学堂大加指斥。初办仅有30多人。黄先生四处到浮墙、官园、候垵、炉内,远至码头、南埔等地动员农家子女入学。民国六年(1917年)校舍迁到良庵祠堂,更名为罗溪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良庵祠堂遭军阀焚毁,学校又复回旧址“赤古祠”,更名为荷心小学。1952年转为公办,仍沿用荷心小学。 5、诗山学堂。在诗山(旧称山头城)东岳庙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把原有燕山书院改为诗山学堂,后更名燕山学校。民国二十年(1931年)校舍迁建于诗山街后,建筑面积977平方米,10间教室。建国后把燕山小学合并为南安县山头中心小学。 6、金鳌两等学校。在码头金吾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柯内旅菲侨胞林杞旧先生捐资创建的。1908年清末进士林昌复亲笔题写“金鳌两等学校”横匾。两等学校即设有初小和高小两级的学校。金鳌之意即由诗口的鹅角髻和鳌峰联意取名。金鳌又有寄寓雅意:“读书人之多,必有出头之日”。取此校名,怀有树人育才,出类拔萃之厚望。建国后为南安县金吾小学。 7、道南学校。在金淘后坑埔。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杨奕樵和杨条见等人倡办的,杨奕樵为首任校长。学校创办初期,提倡教育社会化、教育生活化为办学指导思想。招收学生不苟地域,范围很广。有本乡邻里,有远达外县,如东及惠安,西抵安溪,北至永春、德化等地,教育之花遍及各地。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生活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还兼办女子职业学校,可谓新学运动的迅速扩展,积极实施教育社会化。办学经费来自海内外热心人士的支持,学校为长远着想,在后坑埔创办“道南典铺”,其收入作为学校办学经费。学校取名“道南”,乃缘于宋代进士杨龟山(将乐人)受业于程子,学成归闽,程子为之送行曰:“吾道南矣!”古称“杨龟山为开闽学之先”,因而取名。现为南安县道南小学。 8、诗坂两等学校。在码头诗坂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旅菲华侨吴记藿独资创办。建国后收归公大办,更名诗坂小学。 9、鳌峰学堂。在码头鳌峰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华侨吴记藿先生独资创办的。以后并入诗坂小学。 10、进化小学。在诗山。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华侨陈宏基先生创办的。 11、沙园学堂。在蓬华华美村。宣统元年(1909年)由旅菲华侨洪万宗先生独资营建“沙园”校舍,即命名为沙学堂,聘请清末举人洪禹川为首任校长。民国二年(1913年)把乡中“西林、进化、四落、沙园”四校合并为“丹心两等学校”,校址在沙园。1930年改为华美小学。1938年又改为“蓬华国民中心学校”。现为南安县华美中心小学。 12、艺山小学。在罗东下山。宣统元年(1909年)由埔头乡贤黄孙印先生主持创办,聘请黄修奕为首任校长。时与罗溪学堂并美为埔头乡兴新学的先躯。1948年改为易斋小学,建国后为罗东小学。 13、文斗两等学校。在水头文斗村。宣统二年(1910年)由乡贤黄清茶、黄尔斗、黄尔廷、黄尔樵黄英世、黄杰定等热心人士协力创办的,聘请黄日增为首任校长。它原是文斗基督教会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创办的“文斗礼拜堂小学”的基础上应新兴运动之举,改为“文斗两等学校”。现为文斗小学。 14、蓬瀛两等学校。在蓬华蓬岛村。宣统二年(1910年)由乡绅倡办的,聘请郭治实为首任校长。现为蓬岛中心小学。 15、树人小学。在水头朴里村。宣统二年(1910年)由乡绅吕人龙发起创办。建国后为朴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