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源远流长,群贤辈出,创造了光辉的学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培养中医新生力量,解决后继乏人、乏术的问题,必须大办中医教育。
1959年3月,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开展中医整风补课运动的精神,把中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指定县委常委、副县长贾汉广同志抓中医工作。根据我县老中医多,中、青年中医少,后继乏人的情况,决定依靠群众打破常规,坚持党的领导,大办中医教育,从培养中医新生力量着手带动中医温课及西医学习中医。当时我县大办中医教育是我省的一面红旗。1959年11月,中央卫生部中医司、省卫生厅中医处、省中医研究所以及地区卫生局等领导来我县检查中医工作深受赞扬。1961年8月,省中医工作福安会议,省卫生厅指定我县就《大办中医教育培养中医新生力量》在大会上作专题发言,现就我县大办中医教育的概况回顾如下:
(1)培养中医新生力量,继承老中医经验。县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2月22日以(59)南卫字第119号文下达,关于依靠群众大办中医教育的通知,同年10月21日又以(59)南卫字第704文批转美林公社关于举办中医学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公社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协助解决具体问题,使中医带徒工作顺利进行。10月22日又以(59)南卫研字第(710)号文下达《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的通知》各公社立即行动起来以美林中医学校为榜样。从10月至12月,英都、官桥、石井、丰州等公社各举办中医学校一所:东田、金淘、诗山、码头、洪濑、康美、梅山、九都等公社各举办中医学徒班一班。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吸收老中医的子女及符合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对象为学员共216人。师资是以能者为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是以就地取材,当前有什么病就以什么病为教材,理论结合实践,增强记忆,并结合教学方案,系统学习,顺序渐进。在贯彻勤工俭学的方针,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如石井中医学校在不妨碍学习为原则,利用课余时间,除种好疏菜外,还组织力量向山海要钱,如下海拾蛎壳,捡紫菜,上山采药采樵,协助厨房养猪积肥,与有关部门挂钩做杂工,增加了不少收入。美林、官桥等中医学校也很突出,除种中药及疏菜外,还利用星期日参加,巡回医疗,边宣传除害灭病,边义务劳动,群众反映说,这些学员既是小医生,又是宣传员,又是劳动能手。当时各班(校)学徒,以生龙活虎的姿态,朝气蓬勃的精神,向祖国医学宝库进军。在勤工俭学的方针指引下,生活基本上做到自供自给。
在教学上,也出现不少热诚肯干积极培养中医新生力量的老中医,如美林中医学校吴因晋,陈薪泽,石井中医学校吕辉明、丁乃均,英都中医学校洪公壁等老中医在讲课上深入浅出,理论结合临床,对学徒谆谆善诱,百问不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丰州中医学校黄春涛老中医,擅长妇科,带教带学理论结合临床,传授自己的专长经验。美林中医学校年过花甲的老中医吴因晋除做好教学工作外,不管狂风暴雨,不论天寒地冻,炎热盛暑只要那里有请出诊,他就到那里服务。以上老中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人们对老中医的乐育英才的精神和高尚医风医德,赞念不忘。1962年10月,通过先后定职晋升考试考核后晋升为付主任中医1人,主治中医师18人,中医师17人,中医士21人,中药剂师1人,中药剂士15人,相当部分是乡(镇)卫生院的主要技术骨干,他们从土生土长到有职称,是得之不易,是党对他们的培养,老师们无私的传授,是我们党大办中医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2)举办中医培训基地,选送中医参加进修。
解放以来我县除了保送135人分别到首都、省、地(市)县参加中医进修班学习外,我县于1952年举办中医进修班一班,学员35人。
1959年9月,举办南安县中医进修学校,校址设于原南一中旧校舍,由中共南安县委常委副县长贾汉广同志兼校长,县中医研究所负责人吴光烈同志主持日常校务工作,中医进修学校除设专职教师两人常驻外。根据教学需要,聘请我县具有专长的老中医轮流来校讲学
同年10月至1961年9月,先后开办培训班5期,学员187人,中医进修班50人,中医学徒培训班50人,中医师资训练班17人,中医内经专修班30人,中药加工炮制学习班40人,为县社医疗机构的业务人员提高理论水平。1964年9月县中医研究所归并县医院中医科后,因人员不足,经费困难,县中医进修学校而自然终止。
(3)开展中医业余温课。
县人民委员会于1959-12-27日以(59)南卫中研字第793号文下达《关于继续开展组织中医业余温课的通知》并制定具体中医温课的教学方案。
1983年7月县卫生局又以南卫字(83)第021号文下达《关于组织中医药人员在职业余温课的通知》并规定把学习的成绩作为定职晋升和评定工资的主要内容之一,激励了全县中医药人员自觉业余温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4)培养中药材专业人才。
1959年9月省卫生厅在我县举办南安中药材学校,培养中药材专业人才,面向全省招生,校址附设于南安卫生学校,潘元成同志任校长,1962年第一届毕业61人,分配到全省各地,县医疗机构的中药房工作,增强了中药房的骨干力量,1961年招收第二届新生62人,1962年因国家暂时性困难精简机构,学校撤销,学生部分合并于省卫干校,部份归并于晋江地区卫校。
(5)组织西医学习中医。
中共中央于1958年11月8日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央卫生部遂于1959年委托省卫生厅在我省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我县选送国专医院西医师陈金成同志参加学习。由于他热爱中医勤学苦钻,毕业考试成绩优异,现在是中西结合的高级医师。
我县为加速中西医结合步伐,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县一方面选送热爱祖国医学的西医到地区,举办的西学中班学习外,另方面组织西医在职学习中医,县人民委员会,于1959-12-27日,下达《关于开展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的通知》并制订教学方案,当时全县各医疗机构,火速行动,掀起一个西医学习中医的高潮,县医院、国专医院及各公社卫生院,每星期都抽出一定时间坚持学习,全县有不少西医能背诵药性赋,及常用的汤头歌括,如石井卫生院吴天乙、郭亭、陈瑞玉,金淘卫生院谢镜、美林卫生院黄生等医师,由于勤学不倦,很快地掌握中药的归经,性味及功能,能开中医处方。梅山卫生院老西医王元培,用中药配合西药制成胃散,疗效比原来单纯用西药配制大大提高。
1974年3月及1975年10月县卫生局先后举办西学中班二期,第一期学员25人,第二期15人。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中医辩证论治的治疗规律,如治疗麻疹、乙型脑炎、传杂性肝炎、肾炎、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妇科经带病,子宫脱垂等都结合很好。总的来说,我县开展中西结合在治疗上成绩是显著的,更可喜的是扭轻了西医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思想。
(6)组织青壮年中西医拜老中医为师。
为迅速继承老中医经验,我县于1960年“五一”节前后在贾汉广付县长亲自主持下,组织青壮年中西医拜老中医为师,抢救老中医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个声势浩大,仪式空前隆重的拜师活动各公社党委认真贯彻县委的决定,成立拜师筹备委员会,指导具体工作,组织物资供应,照顾老中医的生活。拜师的那天,可以见到拜师的行列,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上门拜师老中医、老药工、老青草医、和一技之长的“土专家”为师及送请柬沿途及在公共场所张贴拜师标语,宣传党的中医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医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望。公社党委书记给老中医、老药工、老青草医及一技之长的“土专家”戴上光荣花,赠送各种不同的礼物和匾额。会后由公社卫生院设宴招待,给他们巨大的鼓舞,有的激动流了热泪,如诗山公社82岁的老中医合国清说:“令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最光荣的一天,是党和毛主席的恩赐,这种天高地厚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志记,我虽年老,但治病救人的干劲要胜于当年的老将黄忠,要把毕生经验奉献给下一辈,来报答共产党和毛主席”。
参加全县拜师大会的除青壮年中西医和中医学校(班)的学生外,当地部队军医,还有机关厂矿、企业单位的领导和大队的书记,大队长也列席参加,共有1056人。
晋江专员公署卫局非常重视这一工作,1960年6月11日以(60)专卫生字第076号转发南安县为迅速继承老中医经验,组织青壮年中西医拜老中医为师活动的情况报告批转给各县(市)卫生局、中医研究所、市属各医疗机构。认为南安这样做是一个有力的措施,大大鼓舞老中医工作的积极性,要求各县(市)卫生局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学习南安的经验做法,迅速将老中医经验继承下来。
(7)开办中医定职晋升考试复习班。
1980年12月县卫生局为全县中医人员举办定职晋升考试复习班二期,每期一周,参加复习108人,通过省试结果,我县录取率名列地区前矛。
(8)组织中医人员参加全国举办的中医古文函授班学习。
1982年9月县中医学会组织中医人员8人参加全国中医古文函授班学习,除函授外,全国中医古文函授部还委托泉州卫生校,阮传发老师到各函授点进行面授讲座。
1983年7月在我县溪美旅社举办面授讲座,9月又在晋江县招待所举办面授讲座。11月及12月在泉州卫校先后举办面授讲座5次,通过结业考试,成绩优良,为今后学习古典医学,整理祖国医学遗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9)举办个体开业中医复习班。
为促进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化农村卫生体制的改革,根据县人民政府南政(89)258号文件的通知精神,为迎接清理整顿医疗机构的考试,县卫协会于1989年9月18日开始组织个体开业中医160人分三期复习,每期为时一周。
结语:
我县大办中医教育,振兴中医,做出的成绩是巨大的,特别是中医班(校)遍地开花,各公社积极培养中医新生力量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更为突出,是我省大办中医教育的一面红旗,受到中央部卫生部中医司,省卫生厅,地区卫生局等领导同志的赞扬,这是我县中医事业的一大创举。现在我县现有主任中医师2人,副主任中医师5人,主治中医师29人,中医师34人,中医士56人,主管药剂师1人,药剂师14人,药剂士45人,药剂员2人,是一支强有力的医疗预防保健大军。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要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地把它整理出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