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称郑芝龙为“大海寇”,他的晚节又有降清之讥,我们今天应全面看待。
一 郑芝龙传略
郑芝龙(1604-1661年)小名一官,字曰甲,号飞黄,福建南安石井人。父郑绍祖,泉州府吏。芝龙为人倜傥善权变,长躯伟貌。懂葡萄牙,荷兰等国语言,能当翻译。
明天启七年(1623),芝龙随大商人李习往日本经商(当时行船赖风力,冬去夏回,一年一次),娶日本王族女田川氏(翁氏)为妻。越年8月28日,民族英雄郑成功诞生。
据连横《台湾通史》载:郑芝龙在天启四年夏与颜思齐等28人自日本“航行八日夜,至台湾,入北港,筑寨以居”,他们奉颜思齐为首领,“镇抚土番,分汛所部耕猎”着手开垦台湾,建立海上贸易基地的工作。未几“绍祖死,芝龙昆弟多入台,漳、泉无业之民亦先后至,凡三千余人。”他们的事业迅速发展。
五年秋九月,思齐死,芝龙虽然年最少,但被推为首领。郑芝龙接任后,立即着手向福建沿海发展。
《福建通志》载:“天启六年春三月,海寇郑芝龙犯漳浦县”,“进泊金门、厦门,竖旗招兵,饥民及游手悉往投之,旬日间,众至数千。”从天启六年春开始至崇祯元年九月接受明政府招抚(1626-1628),二年半的时间,郑芝龙不停顿地率领武装向明海防军发动策略性的进攻,屡战屡胜,纵横海上,官兵莫能抗。这段时间,郑芝龙的力量迅速发展,由数十船只增加到上千只船舶,形成庞大的商船队和武装力量。
郑芝龙接受政府招抚后,任“海防游击,立即率领自己的力量,以政府名义,进行扫平海上各股异已力量的战争。崇祯二年灭李魁奇,斩杨禄、杨策:崇祯四年平钟斌、钟凌秀;崇祯七年俘刘香老。扫清了自己发展前途的障碍物以后,立即整顿海上贸易秩序。“海泊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税三千金,岁入千万计。龙以此居奇为大贾”(林时对《荷牐丛谈》这有些类似现代的外贸许可证和海关制度,或者说是这两者的雏型。
发展海上贸易最大的障碍是那些凭借着船坚炮利的资本主义强盗,他们到处侵掠抢劫,横行无忌。郑芝龙曾多次与之较量,取得一些胜利,但他们并未受到严重损失,仍然气焰嚣张,侵掠福建沿海,崇祯十二年(1639)夏六月,郑芝龙在湄洲洋举焚夷船五艘,予侵略者严历打击。荷兰侵略者“自是不敢入闽境”,“故八闽以郑氏为长城”。郑芝龙也“累功”升任总兵。
对付对手,郑芝龙采用战而胜之的策略;对付朝中那些欲壑难填的贪官呢?郑芝龙则使用贿赂的手段,“入海物奇珍赂中贵人及福省达官”这花去了他的一大部分利润,但他也籍此“权倾督抚”。
还有一件值得一书的义举、壮举,黄宗羲《赐姓始未》载:“崇祯间,熊文灿抚闽,值大旱,民饥,上下无策。文灿向芝龙谋之。芝龙曰:‘公第听某所为。’文灿曰:‘诺’,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舍开垦荒土为田。厥田惟上上,秋成所莸,倍于中土,其人以衣食之余,纳租郑氏。后为红夷所夺,筑城数处:曰台湾;日鸡笼;曰谈水。”(郑成功《复台》诗中“十年始克服光基”即认为荷兰殖民者所占领的地方是郑芝龙的业产。)这样大规模移民开垦台湾,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它解决了福建“饥民”的难题,也对台湾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在当时,只有郑芝龙有此雄厚的财力、物力;其他人即使有此想法也没办法做到。
南明政权的覆灭是历史潮流,谁也无法阻当。郑芝龙虽然勉强拥立唐王,而且享有极高的爵位(南安伯,平虏侯,平国公)但他还敏锐地看到“清朝神武,必不能偏安一隅”的历史趋势,于是“为洪承畴所绐”,“遂进降表”,终于导致了,芝龙及子孙十一人皆伏诛”的惨剧的发生,郑芝龙也走完了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
封建朝代的更迭,清廷取代明延并没有推动历史前进,而是摧折了萌生的资本主义幼芽,这历史的悲剧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深重到难以负担的,近百多年来被帝国主义侵凌就是它的后果。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开放改革的年代,回顾郑芝龙的历史,不也有点启迪作用吗?
二 郑芝龙发展海上贸易优越地理环境和不利的社会背景
泉州,自唐代末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工商业日趋繁荣,宋代时成为我国最大的商港,元代更是空前繁荣,与埃及亚历山大城并称为“世界最大之贸易港”。为什么泉州能够得天独厚呢?除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北方多战争,泉州偏安于东南一隅,较少受战争破坏)外,客观的自然环境是人多田园少,土地瘠薄,粮食不能自给;但海岸线绵长,天然港良港多,“百工技巧敏而善仿”一的人民群众为了生活,只得从海上谋出路,视渊若陵。“濒海之民,多以渔盐为业;而射赢牟息,转贸四方;罟师估人,高帆健,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不惧也”(黄任《泉州府志》)“富家征货,固得稇载归来;贫者为佣,亦博斗米自给”(张燮《东西洋考》)。宋代谢履《泉南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勤劳勇敢聪明的人民被不利的陆地自然条件逼向海洋发展,化不利为有利,因而商贸特别繁荣。北至天津、上海,南至粤东,对渡台湾,东至吕宋、苏禄、实力、噶喇巴,日本,西达欧罗巴,水陆并行,“凡福之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王世懋《闽部疏》)。工商业如此繁荣,假如当时政府能支持并促其发展,中国的历史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但是,“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腐败的明末政府无力抵抗外国侵略者,实行龟缩政策,倒行逆施,严厉实行海禁。这种扼杀工商业的政策,无异断了沿海人民生路,加之贪官酷虐,因而人民蜂起反抗其中力量最强大,并取得成功的是郑芝龙。郑芝龙就是在这不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郑芝龙的对手不只是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还有以其政府为后盾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盗舰队,他们凭借船坚炮利,凶如豺虎;其次还有其他各股海上势力。但他凭借正确的策略,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克敌制胜,莸得巨大成功。工科给事中颜继祖给皇帝的《疏》文颇能反映当时实际:“郑芝龙生长泉州,凡我内地之虚实,靡不了然胸中,加以岁月所招徕,金钱改诱饵,聚艘数百,招徒数万。城社之狐,甘为爪牙;郡县之刀笔,尽属腹心。乡绅偶有条陈,事未行而机先泄;官府才以告示,甲造谤而乙讹言。复以小惠济其大奸,礼贤下士,劫富而资贫。一人从贼,一家自喜无恙;一姓从贼,一乡可保无虞”(《福建通志》)颜继祖尽管破口大骂,但骂声中却透露出郑芝龙劫富济贫,礼贤下士的实情以及人民群众,下级官史对他拥护的情况。举董应则看到了明政府海禁政策的失败:“若曰禁接济以绝贼饷道,饷道绝矣,何以一年而贼加十倍乎?岂非驱吾民以与之耶!彼以恤贫诱人,我以禁粟驱民,此芝龙诸贼所鼓掌而笑也”(《崇相集》)。这两个人的话从反面证明了郑芝龙发展海上贸易顺应人民要求,顺应进步的历史潮流。
三 郑芝龙是不是“海寇”
郑芝龙发展海上贸易既然是顺应人民要求的进步行为,为什么正史、野史、地方史志以及其他资料都众口一词说他是“大海寇”呢?主要原因恐怕是他为打破海禁而主动地攻击明政府军。其实,郑芝龙的打是有限度的,是求抚的策略,他的最高目的并不是推翻明朝统治,仅只是为了贸易自由而已,明朝统治者并非不知道,只是想消灭他们两已,芝龙当然不愿遭到被消灭的命运。《明史纪事本末》载:芝龙“纵横海上,官兵莫能抗,始议招抚。以蔡善继尝有恩于芝龙,因量移泉州道,以书招之,芝龙感恩为约降。及善继受降之日,坐戟门,令芝龙兄弟囚首自缚请命。芝龙素德善继,屈意下之,而芝虎一军皆哗,竟叛去。”这是明政府政策错误和明官员态度傲慢造成的反抗,明朝统治者不愿考虑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只是在打不赢的情况下,被迫改用另一种手段,目的仍然是消灭郑芝龙的势力,当然难以成功。但是,芝龙求抚的心思并没有停止,“阶过戢麾下禁侵掠,放还所莸军将,每战胜追奔,辄止兵”(邵廷采《东南纪事》)。郑芝龙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求抚呢?他敏锐地看到,要战胜葡萄牙、荷兰等海盗,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足的,要政府陈的支持。其次,国大的大市场是发展贸易的基础,没有市场,商业的生命必将枯萎,而获得市场也需政府首肯,只有政府招抚了,才能名正言顺、自由地发展贸易。因而他屡次进攻明官军,目的是开展贸易活动,莸得市场和补给,也是为迫使明朝统治者正式承认自己,获得一定地位。这种目的至为明白,当时一些有识之土也看到了,也懂得泉州沿海,人民以海为生的情况,但他们生活在封建时代,思想和言论不能超乎统治者的准绳,当然只能按封建统治者的统一口径称郑芝龙为“大海寇”了!
今天,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人们已认识到发展海上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现在来看郑芝龙他对国家、对人民是有贡献。他是抗荷,大败荷兰强盗,使之“不敢入闽境”。他是开发台湾的先驱,对繁荣台湾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研究他的历史,俾对今天的事业有所佐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