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琐谈泉南佛教在封建时代的一些情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佛教从汉朝传入我中华,至晋而遍及全国各地。从流播到高丽、日本、暹罗、安南、缅甸等东南亚诸国,至唐则律、教、禅、密、净诸宗悉备。由于东方哲学的发展,对我国文学、哲学、艺术、音乐、建筑等文化,都有一定贡献;而僧徒在建设,救灾各慈善公益事,也有一定出力与影响。但当时我国是个封建社会,佛教一向就受到渲染,从迁就,演变、渗透、结下千丝万缕的封建关系。兹略举如下: 一、大寺院多由封建王朝赐号(如南安的延福寺,唐大中五年赐名“建造寺”。泉州的开元,元至元二十六年赐名“万寿禅寺”。一般寺院有的是官僚为“荐福”而建(如南安的云台寺,南丰院等,一为荐五代刺史王延彬的报恩院、一为宋曾公亮的功德院)。寺内都供奉他的“樾主”神位或立檀樾祠,春秋致登。有的大寺院(如泉州开元寺)竟将“皇帝万万岁”的龙牌供在正殿,官僚们岁时朝拜。僧象为迎会封建王朝,也就添了“圣寿、国忌、朔望祝厘等仪式。藏经颁自朝廷,因此开头加着“皇帝万万岁”或者”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等文。历代祖师采集佛典教义制立各种忏法,原为自己修省或者供给僧徒行持,但在封建统治下,也插入一些为“皇朝”祝愿的仪式,如染皇裡就有所谓“仰愿当今皇帝圣体康豫,天威振远,国基永固……”。 二、乞食制度是原始僧众的生活方式,是不合于我国,因此,我国僧徒早就选得最适合佛生活的——躬耕自给,如潮州,南泉,百丈诸禅师,都是实行农禅制,后来有些信仰者施给田地,封建官僚企图左右寺权和舞弊赋役,也冒檀施的美名,舍田充寺,(如泉州府志田赋门引万历府志载云:“王延彬,陈洪进诸家多舍田入寺,顾窃檀施之名,多推产米于寺,而以轻产遗子孙——。”僧徒渐变为不耕而食的靠田租继而靠化缘的寄生生活,违背了唐代百丈禅师。(中国寺院规制创订者)“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受食”的教训。 三、官僚、地痞、豪绅由于建寺、施田,取得樾主身份,进一步,而干涉寺政,子孙承其父祖权。宗族扩为乡里权,不但寺院的鼎革,住众的进退,悉予干涉种种统治,甚至假公行私,籍端敛财;而贪图好逸苟安的僧徒,遂亦乘风起浪和他同流合污,甚至非佛教之神庙,亦为僧众寄生之所,不惜违反佛教规矩。 四、民间神话,迷信行为,在封建时代是普遍流行的;佛教传入中国近二千多年,历来受其依附越久越多,神仙、鬼怪的偶像搬进了佛寺,也叫做“佛”、“菩萨”了“护日月、祈晴雨、祀天地灶神、抽签、卜筶、烧冥楮、跳神、巫婆”等迷信都应有尽有,此外如岁时追荐,佛教虽有仪式,但“屋冥器”等民间固有的迷信活动,竟也渗入佛教中来。 五、释迦在世,固机施教,像经裡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这就说明条件不同,修法有异;后来祖师各弘一宗,是有其必要,正如整个学校,但各科不妨有专师,可是封建时代,佛教各宗也渲染着各种宗法色彩,宗派系统,一如子孙宗法,因而滥收徒众偏袒所亲‘党同伐异;禅宗的临济、曹洞两派,近代时有纷争(如晋江海印、庆莲两寺,在解放前曾有这样的纠纷。其他如住持虐待住众,或住众搞小集团攻击主持(前如晋江朵莲寺,后如泉州承天寺住众元晓、元露等对待转尘和尚)即是其例。 六、“嗣法”:本是选贤继承传教,但后来也染着习俗的“家长制”、“子孙制”。财产继承代替了佛法继承,僧众集团经济是共有共享的制度渐变成私有,丛林寺院有的还是“十方制”(选举住持不限宗派)有的已是“子孙制”“或嗣法制”(须是本派才得参选),如南安雪峰寺、泉州崇福,就是子孙制。个别小寺(如晋江觉海庵)解放前还曾用买卖式出让主持,说是赔家家具动座等费。 七、佛教的无我、平等思想,不能见容于中国封建官僚,如韩愈、欧阳修等,说佛教是“无父无君的邪教,应当人其人、火其书,芦其居”。唐代佛寺都附设“养病坊”,以医药服务人民。有个三阶教,实行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结果弄得朝(官僚)野(地主)震惊皇帝一道命令,把它取销了。北宋洪觉范禅师、南宋大慧呆禅师,都是背了“议论朝政”的罪名而充军。封建统治一边压迫或歪曲了佛教学说中不利于他们这方面,另一边强调了可以给他们利用的那方面。所以在封建势力下,僧徒只容许在“自了傼”的生活中求的谓“合法”的生存,因此僧徒偏向消极,行动上脱离群众,生活上脱离生产。 综上略举:可窥见当时泉南佛教在封建时代是严重地被封建统治所压迫,歪曲和利用,也严重遭受封建制度所渗透;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僧家们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作主在党和人民政府英明领导下,在宗教政策的贯彻保护下,僧众正在去芜存青消灭封建残余,发扬优良传统团结一致,为建设人间乐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