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甘作亡国奴,纷纷组织起来,拿起刀枪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经过八年抗战,最后保卫了全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海外华侨,更是怀着一颗拳拳赤子心,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当日本帝国主义南侵至东南亚各国时,他们又与侨居地人民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共同抗击入侵的日本侵略军。充分体现广大华侨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其中南安籍华侨表现得很突出。
南安华侨与新加坡筹赈会和南侨总会
南安华侨对新加坡筹赈会和南侨总会的成立与发展,有过特殊的贡献。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传到新加坡后,引起了广大侨胞的极大关注。大敌当前,国家危难,南安华侨李光前、周献瑞立即联络其他一些侨领前往怡和轩俱乐部找陈嘉庚先生,请他出来领导新加坡的抗日救亡工作。陈嘉庚先生同意后,乃于是年8月15日召开新加坡华侨侨民会,成立“马来亚新加坡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赈会”),由陈嘉庚担任主席。李光前不但带头认捐支援祖国抗日战争经费10万元,并且在他担任董事长的《南洋商报》每天及时报道战情,歌颂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控诉敌寇侵华滔天罪行,宣传抗战到底,救亡至上。反映很好,影响很大。
1938年10月中旬,又在新加坡召开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领导南洋各属华侨抗日救国团体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推选陈嘉庚为主席。南安华侨李光前、侯西反、周献瑞被选为常务委员,南安的印度尼西亚华侨洪渊源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
各“筹赈会”积极向侨胞们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筹募捐款,支援祖国抗战,抵制日货,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经济制栽,成绩非常显著,有力地推动广大侨胞的抗日救国运动。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要算侯西反先生。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专门写了一则“西反君对筹赈会之努力”,说:“七七”抗敌后新加坡市区华侨募捐,系分帮组织,劝捐专向其属侨劝募,闽侨方面为侯君领导,成绩最佳,本区外则不分帮,概由侯君招募人向各处鼓励,组织三十余分会,每分会每月至少开会一次,集大众听演说,均在夜时。侯君逐次参加,往往至午夜后返家,常一夜赴两三会,其发言不倦,精神饱满,同侨莫出其右”。由于侯西反积极、能干,被陈嘉庚称赞他是“筹赈会最重要之职员”。
1940年上半年,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和视察。慰劳团在重庆集中后,分三个团赴全国各地慰劳前方抗日将士,并进行视察,第一团团长潘国渠(潘受)、第二团团长陈忠赣(菲律宾华侨),他们都是南安人。
回国慰劳期间,陈喜庚还与侯西反、李铁民三人同到延安慰劳和访问,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共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和接待,深受极大教育。
由此可见,南安籍华侨对新加坡“筹赈会”和“南侨总会”有过特殊的贡献。
马来亚华侨抗敌后援会领导人王炎之
在抗日战争中,马来亚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影响很大的华侨抗日救国组织——马来亚华侨抗敌后援会(简称“抗援会”)。如果说陈嘉庚先生所领导的“筹赈会”、“南侨总会”的对象主要是中上层华侨,而“抗援会”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工人、农民、店员等中下层的劳动阶层。1939年,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自愿接受其领导的华侨社团和工会组织等达700多个,会员4万多人。包括他们所联系的群众,则有40万人左右。他们经常揭露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坚持抗日的正确主张,他们筹款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曾公开召开援八(路军)会议,并举行“五一”节五十万人的抗日示威大游行。所以国民党很怕它,很恨它。英国在马来亚的殖民政府也很怕它,很恨它。海内外的人经常称马来亚华侨“抗援会”的领导人叫王炎之。王炎之何许人?原来他就是南安人王宣化。
王宣化,又名克振,炎之是他的号。南安水头镇巷内村人。1896年出生,1914年去菲律宾当学徒,1917年入菲律宾大学商业专业肄业。同年任中国驻菲律宾领事馆翻译员,懂美、日、俄、德等国文字语言。译过外国小说,1919年任马尼拉《平民日报》经理、编辑。1921年回国参加北伐任福建“东路讨贼”副官兼军需。1923年到新加坡创办“南洋影片公司”,任总经理。1928年到日本东京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在上海泉漳中学当教员,并任《现实周刊》编辑。积极参加“左联”等进步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再到新加坡,后担任《中华晨报》、《南洋日报》总编辑,宣传共产党关于抗日救国的主张,抨击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1935年与粘文华等人组织“马来亚华侨救国会”,抗日战争全面瀑发后,改名为“马来亚华侨抗敌后援会”,因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并领导过新马50万工人大罢工,触怒了英国驻马来亚、新加坡殖民政府,1938年被新加玻殖民政府逮捕并驱逐出境,被称为新马华侨抗日的“四君子”。
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务队队长戴血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安华侨与广大侨胞同仇敌忾,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国活动,许多华侨爱国青年满腔热血纷纷要求回国请缨,直接与日本鬼子战斗。1937年冬戴血民(原名旭民)、杨血映等南安华侨爱国青年积极向“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简称“民武会”)报名,要求回国参加抗日。经“民武会”挑选和培训后,戴血民、杨血映被批准参加“菲律宾华侨参加救国义队”,全队28人由戴血民任队长,晋江籍的沈尔七任指导员。他们于1938年1月18日从马尼拉出发,回国后经厦门、漳州、龙岩入江西、安徽参加新四军。现在龙岩大小池墙壁上还有他们当年书写“拥护新四军上前线杀敌”的大幅标语。戴血民参加新四军后曾参加过苏皖边区和四分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在战斗中屡立功勋,历任排长、营长、团长等职。
1939年,又有一批“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24人到新四军慰劳后全部参加新四军,其中有南安的华侨爱国青年傅有志。
奋战大江南北的归侨虎将叶飞
《沙家滨》、《卢荡火种》、《东进序曲》等久演不衰的戏剧电影,其主人公就是南安的菲律宾归国华侨、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叶飞及其部下。
叶飞,原名叶启亨,祖籍南安县金淘乡深垵村,1914年生于菲律宾吕宋岛的一个山区小镇上。其父叶孙卫,原系一个贫苦农民,早年到菲律宾去谋生。其母敏嘉洛,菲律宾人。叶飞五岁时,由其父带他和他哥哥叶启存(后为革命烈士)回国至家乡及厦门读书。叶飞在厦门读中学时,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28年加入共青团,投身于革命事业。历任共青团厦门区委书记,团省委宣传部长,团省委代理书记,1930年被捕后释放,翌年底任福州团中心市委书记,1932年下半年去闽东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任政治委员。
1938年2月,叶飞奉命率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一千三百多人北上,改编为第四军第六团,由叶飞任团长。
1939年5月初,陈毅派叶飞东征苏南。当时叶飞改名叶琛,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东进出征。首战在泸宁铁路线上的日军重要据点——浒墅关,全歼驻守在那里的日军,并在阳澄湖建立抗日根据地。是年秋,又在青浦地区击溃数百名出来“扫荡”的日伪军,战斗一直打到上海虹桥机场,并把停在飞机场上的四架日机烧掉,引起国际上的轰动。1940年3月下旬,又参加了半塔集保卫战,建立准南抗日根据地。六、七月间又在郭村保卫战中大获全胜,威名大震。由于叶飞同志英勇善战,领导有方,1940年3月,提升为苏中地区第一师(师长粟裕)的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1941年7月,日寇集结敌、伪军一万七千多人进犯盐城,国民党顽军也进攻新四军的盖林阵地,使新四军军部陷于腹背受击的危境,叶飞所率第一旅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乘敌人沿江各据点抽兵参加“扫荡”、内部空虚之际,进攻长江沿岸的敌人据点,既消灭了这些地方的敌人,又引敌人主力回援,解了新四军军部的围,受到了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的表彰。1942年7月,粟裕率江南主力渡江到吴家桥地区,成立江北指挥部,部队整编为三个纵队,叶飞被任命为第一纵队司令员。同年10月,又在黄桥打了一个大胜仗。1944年3月4日至5日,又在苏中地区日军指挥中心——东桥歼灭日、伪军一千三百多人,缴获平射炮等一大批武器。战斗结束后,叶飞又率部乘胜扩大战果,攻克日伪军十多处据点,解放了十二个市镇。东桥战役胜利结束后,叶飞被任命为苏中区党委书记和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不久又被中央任命为苏浙区党委副书记。1945年8月上旬,为撤底消灭在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尚不肯投降的日伪军,任命第四纵队司令员叶飞为上海起义军总指挥,消灭了沿途的日伪军,一直逼近上海西火车站。
“第一个光荣殉难”于祖国原野的张幼庭
延安《新中华报》1940年6月4日发表《华侨在抗战中的作用》社论。社论中提到“回国参战的侨胞中间,还有活跃在西北前线的华侨服务团,深入敌后的战地服务团,以及出生入死的担任战地采访的华侨记者团等,就是菲岛商报记者张幼庭,第一个光荣地殉难于祖国的原野了。”这个张幼庭,就是南安的菲律宾爱国华侨。
张幼庭,原名张栋梁,南安官桥镇岭兜人。厦门大学学生。30年代初回乡参加和发动农民革命被国民党政府通辑,逃亡至菲律宾。在怡市与陈曲水(南安官桥镇人)、郑士美(晋江安海镇人)等人积极开展华侨抗日救亡运动,于1935立“怡朗华侨救亡协会筹备委员会”,并发表宣言,表达爱国华侨的抗日救亡决心,抨击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对怡朗乃至整个菲律宾华侨社会震动很大。张幼诞成为菲律宾怡朗华侨抗日运动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8年初,张幼庭以菲律宾马尼拉《华侨商报》记者的名义回国到延安。当时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南安籍华侨还有菲律宾华侨卜一(庄焰)、蔡振声、戴行伍、黄子英,新加坡华侨沈光,越南华侨林云峡……等人。
张幼庭到延安后转到武汉等地采访抗战新闻。1938年7月乘船到蕲春县采访时因遇日机轰炸,船被炸毁,张幼庭不幸牺牲。当时,菲律宾“怡朗华侨救亡会“曾召开大规模的追悼会,并展出张幼庭同志生平事迹和遗作,出版记念刊物等,延安的“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也题词悼念这位爱国热忱的革命华侨。爱国侨胞吴国源曾写了一首悼念张幼庭同志的七绝诗:
别亲离爱弃优居,
破浪乘风为国事;
壮志未酬先受难,
遗留后死吊欷欤!
空军烈士——梁添成
著名空军烈士梁添成,也是南安华侨。
梁添成,1913年出生于南安县,后随其父母前往印尼西亚,在万隆市定居。
抗日战争初期,他在海外听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侵略中国,义愤填膺,决心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他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就读于该校第六期甲班。希望学成之后,能驾驶银鹰,冲上蓝天,痛击入侵的日本飞贼,保卫祖国。
梁添成在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一开始分配在中央空军第四大队第二队当队员,不久提升为分队长;后来又调至二十三队当队长,军衔中尉。先后参加过河南省封邱、山东省峰县、枣庄,以及汉口、重庆等地空战,表现非常勇敢、机智,立了战功。
1939年6月11日,日军出动二十七架飞机袭击四川重庆。当时在重庆上空担任警戒任务的是中央空军第四大队的十五架飞机,而这一天又刚好是轮到梁添成的休假日。神圣的祖国领空,岂容敌机横行霸道、如此猖獗?梁添成抬头看见日机在重庆上空轮翻轰炸,气愤至极,保卫祖国的爱国心和复仇之心骤起,立即主放弃休假日,奔向机场,驾驶银鹰(2307号机)冲上蓝天,与日本侵略军的飞贼展开英勇的战斗。就在这一次空战中,梁添成的座机不幸被日机击中,机身起火,机毁人亡,光荣殉国,年仅26岁,被追赠上尉。
梁添成牺牲后,印度尼西亚万隆市的各界侨胞十分悲痛,特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借以寄托对这位爱国华侨青年英雄的无限哀思。
梁添成的遗骨现葬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空军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墓碑镌刻有梁添成烈士的名字。他的事迹收集在台湾方面编辑、出版的《空军忠烈录》。
“华支”指挥员的南安华侨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珍珠港被袭9小时后,日军侵略军即开始轰炸和进攻菲律宾。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同年5月,菲律宾全境陷入日军侵略军铁蹄之下。
广大华侨不仅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有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当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我国的时候,他们积极开展各种支援祖国的抗日救国运动;当日本帝主义南侵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时,他们就与当地人民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1941年12日底,“菲律宾华侨各国劳工团体联合会”顾问许敬成(许立)亲自带领三百多名华侨青年从马尼拉市撤离到中吕宋阿悦山的树林中去,在该山地创办游击训练班,并派一些青年劳工参加菲律宾人民抗日军对日作战。1942年5月19日,又在阿悦山地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番号为四十八支队(FORTY EIGNT SQUADRON),意在学习中国新四军和八路军的精神、特长和经验。该队副队长高华岳,第一大队指导员吴紫清(吴杨)、第五(美骨)大队指导员郭赞吾(郭钢)、驻马尼拉市办事处主任林李良、副主任高剑峰,都是南安人。
“华支”成立后,坚持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作斗争,作战地区遍及菲律宾的十四个省和马尼拉市,历时三年半,先后参加大小战斗二百六十多次,歼敌二千多人,缴获敌人武器轻重机枪、步枪、短枪九百四十多支。受到了菲律宾人民、政府、军队的热烈拥护和赞扬。美国在菲律宾参加对日作战的“盟军”也不得不称赞“华支”是好样的。
当时,南安华侨还积极参加“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简称“抗反”),“菲律宾华侨抗日锄奸义勇军”(洪门组织的抗日武装队伍)、“华侨战时血干团”、“华侨青年战时特别工总队”、菲律宾华侨义勇军”等抗日团体和武装队伍,为菲律宾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卓越的贡献。“菲律宾华侨抗日锄奸迫击团”团长蔡振声,“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的商业处负责人谢圣逢,中吕宋执委洪友融、“菲律宾华侨抗日锄奸义勇军”、《侨商公报》主编叶福来等一些南安籍华侨,都把热血沃洒在菲律宾国土上。
林谋盛和一三六部队
1943年初,国际战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伟大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接着德、意两个轴心国又在战场上节节失利。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向盟军投降,首相墨索尼被人民处死,德、意、日三国轴心联盟开始崩溃。
在亚洲战场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美、英两国也在积极部署反攻计划。蒙巴登被委任为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蒙巴登就职后,就着手组织一支特种部队,代号为“一三六”,总部设在锡兰岛(今斯里兰卡)的首府科伦坡。一三六部队实际上是一个情报组织,并非作战部队。其人员分为两类,一类为军事情报员,一类为电讯员。
一三六部队成立后,委任新、马华侨林谋盛(南安人)、庄惠泉(安溪人)为马来亚区华人正、副区长。
林谋盛、1909年出生于南安县南金后埔村。新加坡华侨大建筑商林路的第十一位儿子,因此也有人称他为林十一。十六岁到新加坡,曾就读于莱佛士学院,毕业后又到香港,在香港大学攻读商科。二十岁时,其父林路逝世,因此辍学返回新加坡,继承其父产业成为殷商。抗日战争前,曾历任建筑公会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福建会馆执行委员等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抵制日货,筹募捐款,支援祖国抗日,他曾与庄惠泉等人发动丁加奴州龙运日营铁矿大罢工,影响很大。1941年12月,日本南侵,他出席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被选为执委兼劳动服务部主任。新加坡沦陷前三天,在英国军事当局安排下与庄惠泉、李金泉、林庆年(安溪人)等人离开新加坡,前往印尼的苏门答腊,再从巴东乘澳大利亚巡洋舰波巴特号前往锡兰的科伦坡,然后与庄惠泉又从那里取道加尔各答,飞往中国重庆,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封上校军衔,然后奉命重返加尔各答,负责组训当时因战争而滞留在印度的约两千名中国海员,协助印度政府进行战时的消防和运输工作。
林谋盛任一三六部队的马来亚华人区区长后,于1943年11月2日乘搭潜艇秘密返回马来亚的霹雳州。他返马后,就指示队员吴在新在怡保马结街七十号开设建益栈,表面上经营暹罗(泰国)米、机油和走私黄金生意,实际上是作为谍报网中心。但是,由于后来几次与潜艇的接应都因日军的严密监视海面而无法接头,使建益栈的资金周转日渐发生困难。为了筹募资金,林谋盛决定亲自下山一趟,他于1944年3月,潜入怡保市,隐藏在郊区,派遣吴在新南下新加坡进行筹款事宜,不幸因邦咯岛的外围情报站被日军破获,株连及怡保、红土坎等地的组织均被破坏,而林谋盛的行踪也被日军宪兵所知道,不久在怡保通德美罗的公路上,他与另外一名队员被日军所捕,转押到牙也监狱。同年6月29日牺牲,年仅3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林谋盛为陆军少将,下令褒扬。1946年3月,英政府又以军礼安葬其遗骸于新加坡麦利基蓄水池边,署碑“陆军少将林谋盛之墓”。1954年又在新加坡政府大厦伊丽莎白公园内建立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