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华侨抗日战士蔡汉良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艰辛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还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广大海外华侨,同仇敌忾,不仅从精神上物质上全力支援祖国,而且直接回国参军参战,其中奋战在滇缅公路等抗战运输战线上的南侨机工就是突出的代表。 本文记述的抗日战士蔡汉良是一位1939年回国参战的华侨机工,其经历,作为南侨机工的一个缩影,为华侨抗战史提供一个真实的历史见证。 (一)番客生涯 蔡汉良,祖籍福建南安,生于1918年。民国初年,南安山区土匪出没,民不聊生,汉良5岁时曾被土匪绑票,其父倾家荡产花了450元银元将他赎回,结果背了一身债,无力偿还,日子难熬。在汉良7岁时,父亲便服毒自杀了。由于家贫上不了学,他刚8岁就得帮人放牛,吃尽了艰辛。闽南一带是著名侨乡,有海外关系,不少人在家活不下去就出洋“过番”,幸亏蔡汉良的家族也是这样。 1928年蔡汉良10岁了,五伯父蔡与普从南洋回家探亲,便将他带到泰国读书,上午学华文,下午学泰文,读了6年,小学毕业后便在叔父蔡铁民的吉兴矿务公司开火车及修汽车。“七·七事变”爆发,一场民族灾难降临了。“国难当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是“七·七”以来华侨社会最普遍的口号和行动。蔡汉良在泰国弄宣,也参加当地华侨商会组织的“人民抗日军青年宣传队”,经常卖花筹赈,抵制日货,还积极投入当地筹赈分会的活动,并将月薪捐出10%,直至回国参战为止。 (二)报名回国 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急需大批熟练机工,经陈嘉庚先生一号召,南侨总会登报招募,极大地激发起华侨青年的爱国热情。在新加坡,报名参加南侨机工的非常踊跃,有的机工已经“在洋十余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其全副机器前往”(陈嘉庚《南侨回忆录》)。在泰国,华侨热血青年也跃跃欲试,大家不当亡国奴,争着回国抗战。蔡汉良觉得自己符合条件,既是熟练司机又是机修工,更应发挥特长回国效劳,于是下决心报名回国。 可是,考虑到家族大概不同意,该怎么办呢?十多年来,叔父的养育之恩,蔡汉良铭记在心,现在说服叔父让他参加机工回国抗战,觉得不好开口。可是他爱国心切,且血气方刚,干脆来个先斩后奏,便偷偷地由弄宣乘车赶到几百里外的董里什呈筹赈会去报名。在董里什呈,竟到一段小小的插曲,差一点被留下改变他的命运。原来,在那里报名时,偶然被叔父的一位老朋友王聊辉(惠安籍)看到。王是个开店的侨商,一向对蔡诸多关照,并且早就有意将其读中学之女许配给蔡,因此当得知蔡汉良要回国抗日时,便设法挽留,于是好心好意地请他选择几条路:(1)让蔡汉良留下与其女成亲;(2)若暂时不结婚也不勉强,可租一间店铺让蔡汉良独立开店,做收购橡胶生意;(3)若是喜欢开车,可将其16部汽车让蔡汉挑选所满意的,自己去经营一个客运分司亦可。尽管上述几点都是合情合理和可行的,然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蔡汉良认识到国难当头,无国便无家,于是婉言谢绝了叔父的这位老友的一番美意,铁下一条心:“报名回国!” 与蔡汉良同时报名的有30多人,可是种种原因,很多人走不了。经常一番周折,才由当地筹账分会的负责人自费带领他们一行7人到槟城,加入第九批回国机工队伍。在离泰前夕(1939年8月8日),蔡汉良才给家中伯父、婶婶(叔父铁民已于38年病逝了)及王聊辉各留下一信告别。三人接到信后不约而同地追到槟城。婶婶(是泰国人)对蔡说:“今天是特意来追你回去了,你若不回,今后就永不相认了!”王聊辉随后也赶到槟城,见挽留不住了,便在“天天酒家”设宴为其钱行。后来。,当伯父支着拐杖匆匆忙忙赶来时,船却已离开槟城了(此乃1944年蔡回泰侦察日军基地时,一个堂兄告诉他的)。 1939年8月12日,他们由槟城启程,到达新加坡又受到隆重欢迎,14日开始由新加坡搭“丰庆号”轮船出发,17日到安南(即越南)西贡,20日改乘火车。尽管车厢内闷热难受,但大家有一股爱国热情,心情是舒畅的,一路高唱着激昂的抗日歌曲,终于在8月23日到达昆明。 (三)滇缅路上 第九批的华侨机工一到昆明,先被西南运输处安排在潘家湾进行短期的军训。因战事吃紧,很快被分配到各个运输大队,蔡汉良分配在15大队45中队。1939年10月,南宁战役危急,他与南安同乡洪本霖同被抽调编入第16兵站,赶到南宁投入前线运输。经过激战,南宁不幸于11月24失守,随即他们又投入昆仑关战役。其时白天战火激烈,只得改在夜间出发运输,每夜赶开三趟直至天亮。不久,昆仑关亦沦陷,只得退入武鸣,又被包围了三天三夜,幸而援军打开了一条血路,他们才退入柳州。后又转移到安南境内的高平。西南运输处在安南设有分处,在安南的最初几个月内,他们突击抢运经安南转口的各式汽车及大量的军用物资回国。后来,由于日寇占领安南(1940年),他们在安南的整个特别大队的车全部被封去,人员百多人全被集中在安南“南生旅社”,然后分三批返回昆明,他属第二批回来的。 当滇缅公路被封三个月重新开放后,蔡汉良被编入第2大队,行驶,蔡汉良被编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线上。闻名中外的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由昆明直达缅甸腊态,沿途要越高山(苍山、怒山、高黎贡山等),穿过大河(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行程七、八天,特别是需经一段原始森林“烟瘴之地”,毒蚊袭人,虐疾时有发生,再加上日机常来盘旋轰炸,其艰辛状况可想而知。可是广大华侨机工,自甘吃苦,苦中有乐,有的人还风趣地描述滇缅公路物车队是整天奔驰在“风花雪月”中(即下关的大风、祥云的茶花、苍山的积雪、滇海的明月),对祖国的河山大加赞美,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 蔡汉良在滇缅公路期间的经历,最值得一提的大致有这么几件: (1)被推为机工代表,两次受到陈嘉庚先生的接见; (2)接送远征军,参加入缅作战的运输; (3)“五·四保山惨案”历险; (4)滇缅公路切断后,华侨机工竟被草率栽减,放任自流,衣食无着。 (四)出国侦察 蔡汉良原先侨居泰国,熟悉当地情况,经选调进行一番严格训练之后,于1944年5月被盟军总部派往泰国,任务是侦察日寇在泰的拉温军事基地,他先乘飞机到南宁,再步行由东兴进入安南,经芒街、海防、河内等地,然后经过老挝湄公河到连沙湾拿吉,雇小般渡到泰国边境穆连汉,在那里办理入泰手续。其时有个华裔官员对他严加盘问,并用泰语表示怀疑,可是另一泰官员却认定蔡是个乡下佬,说他不懂礼貌,进门不懂脱鞋脱帽,也不会鞠躬,后来终于办理手续让他入境。 当天从乌汶乘火车赴曼谷时,车上就有特务前来盘问,被他巧妙周旋应付过去。来到曼谷,他先在过去熟悉的耀华力大街歇脚,当夜便住进“大华百货商店”楼上的的“东亚旅社”。第二天当蔡在街上行走时,忽然有人拉一下他的衣角,示意进小店喝咖啡,他便警觉地跟进去,奇怪的是那人留下自己的“大白签”,而顺手将蔡相同的一项“大白签”戴走了,蔡觉得这里必有奥妙,随即溜至僻静处取下大笠仔细看看,里面果然有一张字条,内容是提醒注意该旅社有三个日本,一个是登记处的,一个卖眼镜的,一个是按摩师,蔡判断此人大概是奉派暗中对他进行保护的,于是随即设法离开旅社。 当蔡汉良辗转来到离侦察目标——拉温基地还有93英里处的春蓬时,这里开车出入的全是日本人,每五公里便设一个检查站,难以进入。他只得暂时到附近一个堂兄那里想办法(此时,堂兄才告诉他回国之时伯父曾追至槟城而船却开走的情况)。在堂兄家中呆了一个月,一个难得的机会终于来了。原来,有个曾在叔父厂里做工的泰国侨生郑阿隆,眼下正给日本人当杂货采购员,蔡通过他介绍进入拉温当兵役。蔡汉良与郑阿隆一起乘日本人菜馆找到一份兵役差事。在这家菜馆工作,消息灵通,可以趁机了解基地的有关情报。原来这个军事基地是设在一片原始森林里的,武器弹药一堆堆垒成三、四层楼高,并用篷布遮好,日军驻在地道里,几千名被抓来的华工及土著在修筑工事。蔡汉良还混进禁区与民工聊天,边走边用脚步测量并故意对一个民工说:“我们在这里做工,又是军事基地,飞机一来,那可没处跑了。”可是那人却说:“你可能初来不知,没啥可怕,这里及对矶山上都有高射炮,飞机一来,高射炮就会响起来。”交谈当中,问者有心,说者无意,便探听了不少情况。经过几次侦察,他利用日文书报纸绘制成秘密图纸,然后准备离开。可是进来不易出亦难,他只好对老板诉说在此被蚊子咬得受不了,要回家拿蚊帐及衣服。老板便派一人跟踪并交待“快去快回”。那人是槟城土生华人,跟踪蔡一天一夜才被甩掉。那夜他们同住进春蓬一家旅店,次日清晨4点蔡刚起来,那人马上追问:“天未亮干什么?”蔡连忙说昨夜着凉拉肚子,并故意从箱子里取手纸上厕,遗留下箱子迷惑他,然后从后门溜出来,立刻雇了三轮车赶至火车站,买了一张抵万伦的长途火车票,而实际上只乘两个小站就下了车,以躲过那家伙的追踪。 在回国途中,又经历了种种风险。在途经安南的海防时,适逢滇越铁路的桥梁被盟军派机轰炸,日寇因此进行大搜捕,见生人先抓起来再说。蔡在一家海南华侨开设的“大同旅社”也被捕了幸亏他懂得海南语,早认是该店的同乡,经老板的尽力营救,终于获释。 可是刚离开“大同旅社”,第二天在海防轮渡码头又遇上了麻烦。这里日本宪兵搜身很严格,蔡汉良便将密写情报的日文报纸当作废纸包裹着皮鞋置之箱底,当日兵开箱一看是臭皮鞋,便顺手扔到一边。待搜身之后,蔡才匆匆捡起报纸包住皮鞋,顺利过了关。 当抵达安南芒街与我国东兴交界的国境线时,他却被边防军检查站扣留了,被送到东兴镇公所。经他说明后,镇长马上给他松绑并向他作了解释。此时,正值南宁第三次失守,归途再也无法乘飞机了,钱又花光了,只好暂时困在东兴一段时间,并向总部发电求援。不久,总部汇来安南币一千元,寄在芒街办事处。在东兴镇公所派人掩护下,蔡汉良到芒街办事处从一位五条杠的法国军官手中领了款。过后,又有几位派出侦察的华侨机工回来,蔡也帮助他们通过这条途径领了款,然后七、八人结伴同行回国,先穿过十万大山,再步行十六天到广西百色,然后经贵阳回到昆明,这时已是1945年5月了。 蔡汉良将出国侦察所得向盟军总部作了详细汇报。经过核实之后,盟军总部从昆明和印度调了大批轰炸机,将拉温基地的军火库、火车站、电台、高炮陈地、停港战船全部摧毁,大火燃烧达六、七天之久,轰炸前后,均拍有照片证实。总部特地让他看二张照片:一张是炸前拉温基地全景,另一张则是炸后整个基地变成一片浓烟火海的景象。 出国侦察任务完成之后,总部又派他去印度当空降兵,但困病未能去成,便留在战时运输局开车,直至抗战胜利。 (五)胜利复员 1945年8月,日寇投降了。这些亲身回国参战的华侨机工,终于亲眼看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高兴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侨务委员会发给蔡汉良一张奖状,内容是“华侨机工蔡汉良,热心爱国,敌忾同仇,抗战军兴,应募服务,前后七载,备致勤劳,应予嘉奖,此状。委员长陈树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日”。军事委员会时运输管理局亦发给一份证明书,内容是:兹证明:蔡汉良于抗战期间由南洋回国,在公运输服务,颇著勤劳,此证。兼局长俞飞鹏,副局长龚学逐。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日”。。此外,他还荣获二枚贵重的南侨机工纪念章,一枚是“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获纪念章”,是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赠的,号码是1457号;另一枚是云南各界欢送大会赠的“南侨机工复员纪念章”,号码是266号。在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年之际,为了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和缅怀华侨对抗战的历史贡献,蔡汉良特将这些珍藏40多年的荣誉证书及纪念章等宝贵实物及照片捐赠给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展览,引起了海内外参观者的关注与兴趣。 在抗战胜利之初,华侨机工纷纷要求复员,可是由于政府当局的拖延,致使他们迟迟未能返回南洋与亲人团聚。后经陈嘉庚先生多次出面交涉。并亲自为机工复员事致函国府驻新加坡总领事伍伯胜,终于使华侨机工在1946年获得复员南返。复员时,每位华侨机工发给200美元,折合67万国币。蔡汉良这批复员时的领队是白清泉(白先生也是1939年第一批回国南侨机工“八十先锋”的领队),行程由昆明经香港回南洋,沿途受到热烈的欢送,情景十分动人。这时,因接到母亲病危的急电,蔡汉良便从香港转夏门回到南安老家,从此定居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