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华侨出国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是我国著名侨乡,海外乡亲150余万人,分布世界五大洲,尤以东南亚为多。 南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毗邻,与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从地理上看,为出洋谋生提供便利条件;加之“南安人个个猛”(俗语)历代南安人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大无畏精神,敢于去出家门,跨出国门,飘洋过海创立功业。因此,南安人成了闽南乃至全国最早的华侨先驱。岁月悠悠,星移斗转。南安华侨出洋历史究竟何时?本文就这方面进行点谪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古代时期的华侨出国 南安华侨出国最早可追朔到秦汉时代,古南安是闽南地区最早的郡县,在汉代有同安、三国有东安县建制,华侨出国与古代南安航海交通发达分不开的。在菲律宾曾发现汉代墓葬,史学家认为是泉州地区的人,也即古南安人。南安丰州金鸡港,在两晋、南北朝时代是有名的六朝港,当时与国外有大商船往来。史载。南朝梁时,印度高僧拘罗陀来中国翻译《金刚经》,两次返国都是在金鸡港下船的。唐代南安人到南洋谋生,已因菲律宾发现南安人的墓地所证实。据福建《侨务志》载:“唐龙朔元年(661),南安人郑国希卒葬于菲律宾的礼智省马亚辛地”。从地方文献的记载看,唐五代时期,也有南安人留寓海外,从事贸易,手工业,宗教文化活动。《安海志》载,唐代石井地区人林屡仙,造船通渤泥(印尼),又有王尧从渤泥载运木材来石井造船。据《泉州晚报》1989年3月20日载称,唐天宝十二年(753)览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泉州超功寺僧昙静(南安人)随行。 唐末五代,开平三年(909),王审知治闽,其侄王延彬治泉二十六年间,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以利,号招宝侍郎”。据李长富《南洋侨史》称,闽南当时就是利用南安人、大海商陈匡花开展海外贸易,攫取财宝的。王延义治闽时,陈匡花当了国计使,日进万金,称他“人中之宝”。 五代时,留从效,陈洪进治泉,也都相继鼓励海交贸易,殖贷“泛于番国。”陈洪进大兴土木,修建九日山延福建寺通远五祠,开创海舶祈风圣地。摩岩崖石刻中,现存有关海交和祈风石刻13方,记载郡县官员祈风盛祖典和游九日山。《泉州府志》卷十七(南安)条载:刘店在县北汰口驿旁,有南汉主刘袭祖墓,在焉,故名。”其裔孙刘阭居南安。《五代史》云:刘祖安仁,上葵人也。后徒闽中,商贾南海,因家焉。”据查刘安仁晚唐人,随黄巢起义,家迁南安。 宋之时代,泉州为我国最大贸易港口,”涨号海声中万国商。”宋元泉南海交盛事,可以从九日山海交石刻记载说明,当时沿海有许多人从事海外贸易。地方文献记载,宋代石井地区人从事海外贸易的有丁有财、许汉青等人,航海起家,资财巨万。南安出产外销产品有瓷器,铜铁制品,翁涓、布、蔗糖等。 元代。忽必烈曾利用泉州练兵,集结海军,从这里发兵爪哇、占城。泉州藉的水平、兵勇,在爪哇撤军时留在当地定居。荷兰人著的《爪哇土地和民族》一书,指出九世纪至十一世纪在爪哇的福建人很多。据考察,“闽侨之南来东印度也,较奥侨为早,元世祖遣史弼南征爪哇时,子弟兵都为闽南藉,后落居爪哇者很多,繁殖也多”。 明代泉州因战乱和倭患,海禁使泉州衰落。石井港海上贸易采取秘密方式,仍十分活跃。而漳州月港是官府开放的港口,泉州人出洋可用走私船经月港出洋。明代南安人定居国外,最早记载始于明洪武25年,南安人蔡伟崇移居琉球,成为琉球蔡氏始祖。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也曾有过泉州行香,招收水手,碇工,通事,南安沿海船民应如者甚多。 明代民间族谱记载,无论内地或沿海都有人往南洋谋生。华美《洪氏族谱》记载,洪瑶庆于明正德16年(1521)往吕宋,次为其兄凉庆,其后乡人纷去。南安石井《伍氏族谱》记载,嘉靖癸丑年(1523)族人出洋,到了暹罗。嘉靖年间倭寇连年龚扰南安,到处烧杀掠夺,田舍荒废,灾民逃难,成批逃往南洋,据马六甲南安会馆纪念刊记载,明嘉靖壬午年(1522)至隆庆丁卯年(1567),南安芙蓉李氏乡人就冒险犯禁飘洋过海,南渡菲岛。 菲律宾与台湾福建隔海相望,华人较早到其地谋生。故华侨以晋江、南安人为多。1527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宿务,以后菲委宾沦为其殖民地,他们对华人一是排华,二是劳役。明万历引年(1603)从闽南募集数万劳工前往开垦种植。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在华侨社会中实行甲必丹制,以甲必丹管理华侨社会。第一任甲必丹林风为漳州藉华侨,第二任杨尊亲为南安人。清末南安著名华侨巨商蔡浅也曾任过甲必丹。1972年,官桥出土一批西班牙银币,重量不一,有大、中、小、细四种,印有图案文字,正面为其国徽,背面为旗徽,后期的有王像。1973年又在诗山出土五公斤西班牙银币,数量多,种类也多,有银饼,银元。银之最小面额为一角,有花边、锁边。银片兼有四个汉字为金,鸡、落、井。考古工作者认为是16、17世纪时期华侨商人携带回乡的。明代南安人到日本长崎做生意的人很多,如郑芝龙的父亲郑绍视为日本华侨、郑芝龙的岳父翁翌皇为平户华侨,郑成功印在日本出生,七岁才回国,因此可以说是归侨。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斗争持续数十年,斗争历程曲折,收复台湾时,南安乡人跟随郑成功去台湾的不少,后来台湾归清,许多人转赴南洋,郑成功最小的儿子郑明率数船人马逃往印尼三宝垄。清顺治、康熙初的沿海“迁界”更迫使沿海人乘船逃往南洋。清康熙22年(1683)解除海禁后,南安人因战乱出国谋生者很多。石井《曾氏族谱》载:“迨海氛平后复界……家资荡然,不得不涉海经营,受禀父命,往番邦吕宋生计,”石井《伍氏族谱》、《洪氏族谱》称,清初不少人迁居暹罗,洪氏还有二人任暹罗国官职。洪应科、洪传友都任过暹罗官员,洪传友于康熙49年受暹罗王委任作为贡官来中国,回去后不久痛逝,埋葬于暹罗国内堦之地。东田埔边人范鸿埴“望重外国”,早出国,晚年归乡。他在吕宋娶有番婆,生男育女,回国时带十三担半行李,范与李光地相友善,让带三件宝进贡康熙皇帝,三件宝即金酒瓶,金酒杯,玉柿(BED)受到赐爵,祖厝竖贡旗。 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2),海禁放宽,已出现西方殖民者在沿海诱骗劳工,南安人往菲者尤多。南安半山《陈氏族》称,雍乾间,族人“维持生活善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南洋,纷赴小吕宋各埠,亲属介绍接踵而来,甚至有举家而往者,为劳动者多,为富者少,”那时南安成批往吕宋,也有去吉兰丹、麻六甲,巨港等地。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迫于战乱,更有大批乡人出洋“卖番”,金坑王氏家庙有座碑料,嘉庆年间王奕彬往菲在马尼拉后街经商,娶番妇。1836年,南安31位先贤合葬公墓位于今日新加坡之南安会馆,每年都有南安乡亲前去祭扫,这座公墓证实,早在17世纪之前,就有大批南安人前往新加坡谋生。 二、近、现代的华侨出国 清道光庚子年(1840)后,列强的掠夺,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南安人迫于战乱和灾荒,而大批逃离家园,往海外谋生。据梅山《兰园陈氏族谱》称:“族之子孙发达后,限于疆界垠土偏小,昔者每渡台湾、福州、近者台湾刈让,省会萧条,乡之族人变更计划,纷赴小吕宋各埠”。咸丰年间,永春林俊造反,南安炉内潘榜等人响应起义,后来失败,追随林俊起义的炉内后洋等村被官兵进剿,烧杀掠夺,乡人纷纷逃外避难。据《笋江潘氏族谱》记载,潘榜、潘宗达展下族人出洋吕宋、实叻、马来亚者达30余人。 清代中后期出国,许多是“契约劳工”,从厦门当“猪仔”出洋的,殖民者对华工压迫歧视,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运载船只,条件很差,拥挤在不卫生的船上,因而进行反抗,以死抗争。日本学者曾撰文介绍,1852年从厦门开往美国的“猪仔”船罗伯特号,在中途发生华工抗暴事件,全船380人,多属泉漳藉人,其中南安就有46人。华侨远涉重洋,飘洋过海时有沉船丧生发生。诗山《霞宅陈氏族谱》记载二百多年历史(1554-1949),该族往南洋400多人,其中海滩丧生者多起。民国版《南安县志》记载,南安妇女因丈夫出洋丧生而成为烈女的有18起,其中多因沉船溺死者。可见当年华侨出洋谋生,因交通不便十分艰险。 民国时期的华侨出国,就是现在旅居海外的第一代华侨,多系民国初期出国的,他们经受旧社会的艰难困苦,故乡观念十分浓厚,与家乡联系密切。 1939年《南安政书》载称:“侨民出国之事务、在抗战前鲜有经县政府办理者,抗战后因壮丁不准自由出国,故本县于去年五月至十二月止,侨民壮丁出国者958人,妇孺及逾龄(逾45岁者)男子计30人,去年约二千四百余名”。抗日战争,南洋交通断绝一度中断。而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更是大批人往南洋。1950年有个统计,自1945年至1949年南安人往南洋者达十余万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华侨出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一开始就重视华侨工作,制定华侨出入境规定,便利出国。南安从1950年起,华侨出入境就已恢复,据统计1952-1953年出国1603人,1954年至1957年出国5942人。解放后出国平均数比以前少,主要是新中国诞生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侨居国对我国公民出境施加种种限制,出国手续诸多麻烦,有的国家与我国无邦交关系,华侨与侨眷往来无法联系。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邦交的不断发展,南安人出国定居,探亲者日益增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往频繁,南安人抓住机遇,大胆开拓,跨出国门,开展经贸,自费留学,足迹遍及五洲四海,形成新一代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华侨,据1988年南安有关部门的联合普查统计,南安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均在30万人以上,其次是新加坡20余万人,再次为缅甸、美国、泰国、越南等。 四、南安华侨对居住国和故乡的巨大贡献 历代南安华侨与侨居国人民一道胼手胝足,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侨居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卓越贡献。早期南安华侨以劳动者为多,从事农垦、手工业或小商贩等业,中后期南安华侨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从事种植业、建筑业、金融业等,涌现出一大批饮誉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华侨巨商。 著名侨商有糖业、银行家黄奕柱(金淘人),建筑家林路(美林人),“橡胶大王”李光前(梅山人),垦殖业家梁后宙(翔云人),“味精大王”郑龙溪(官桥人),“棕榈油王”叶金剪(金淘人),建筑家李金塔(石井人)等等。 南安华侨除从商业,还有许多人从事教师、医生、宗教、艺术等,如美国医学博士叶芸英(金淘人),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罗东人)加拿大国家三级研究员李少明(梅山人)等就是出类拔翠的海外南安精英。他们辛勤劳动,默默奉献,为侨居国的文教事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特殊的贡献。 本世纪初,南安旅菲华侨在马尼拉和新加坡分别创办了“普智中学”和“南明中学”。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李光前发起创办了“南洋大学”并出任首任校长。南安华侨还在侨居地创办了华文报刊,如菲律宾的《公理报》、新加坡《南洋商报》、《华声报》、印尼《新报》、马来西亚《大马南洋商报》等,传播中华文化,勾通华人信息,增进侨界团结,发挥巨大作用。清代末,南安华侨还把家乡的南音,高甲、梨园、木偶戏传到南洋,至今这些古老中华艺术已在异域他邦生根开花。南安华侨把祖藉地的香火带到侨居地,仿建家乡的寺庙佛祖,加以供奉,如新加坡的凤山寺,菲律宾的性愿寺,大藏寺等。 南安华侨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生活简朴,而对公益事业却慷慨解囊,乐善好施,充满爱心。许多人富贵不思淫,而是捐巨资创办公益造福人民。早在清代,南安华侨在侨居地就捐建医院、福利院,并设立各种基金,用于赈救灾民之用,由新加坡华侨李光前先生设立的“李氏基金会”已成为国际性的慈善机构,南安华侨的这种博爱无私精神,深受侨居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褒奖。 拳拳赤子心,殷殷故园情。南安华侨素有爱国爱乡光荣传统,他们捐资创办学校、医院、筑路造桥、兴修水利,修建庙宇名胜,设立各种奖教奖学基金等,爱国爱乡事迹不胜枚举。据有关部门统计,南安华侨捐赠各种公益事业占福建省捐赠总额的四分之一,有力地支持了家乡的各项建设,其不朽功勋故乡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