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凤山寺座落在市区默哈末苏丹路的一个小山丘上,为祖籍南安人在新加坡所建造。这座汉体宫殿式以寺院筑物,堪与诗山凤山寺比美。当今这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在新加坡已引起政府官员和舆论界的重视,视为华人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而大加赞扬。
新加坡凤山寺建立的历史渊源,确实出自南安。现存寺院建筑规范,供奉佛像,节日庆典,无一不保持南安风山寺的风格。南安乡人流传着凤山寺郭圣王的故事,称这尊菩萨是“白目佛,益外境”,凡出外谋生的人都想到凤山寺祈求祷告一番,弄点香灰制成香火袋,带在身边作为精神支柱和依托,保平安发财。
新加坡开埠前,南安人和其他福建同乡就在这里劳动拓荒。早在1826年就建造此寺供奉郭圣王。新加坡除了这座主寺外,还有大小八处分炉。据说,马来西亚有四十多所,印尼、菲律宾、缅甸、泰国等地也都建有凤山寺。而在台湾各地更有大小不一,一百五十余所凤山寺,可见凤山寺在台湾和海外有深远的影响。
新加坡凤山寺除了古老外,主要是以古建筑雕刻艺术著称。这座寺院屹立在小岗上,居高临下,虎踞龙盘,确实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其建筑结构之坚固,艺术雕刻之精美是历史上罕见的。更有趣的是这座庙宇内部的雕梁画栋,盘龙石柱雕刻均出自故土闽南雕刻艺术巨匠之手,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今保存以寺宇建筑物,仍然十分壮丽堂皇、完整无缺。况兼寺内供奉的佛雕塑像、壁画艺术、古钟大鼓,以及对联、横匾、香炉、烛对等等,无一不散发着故乡的乡土气息和华族的传统文化。这座寺院堪称新加坡华族古建筑艺术的艺术馆。即使我们是从中国来的参观者,也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以下从几个侧面来了解新加坡凤山寺。
一、新加坡凤山寺与南安人。
新加坡凤山寺是地道的汉式佛教寺院,由出家和尚管理。但檀越主是南安人沿袭下来,如今是由新加坡南安会馆负责管理。每年的重大事活动都由南安会馆亲主其事。特大的佛事活动如建寺一百五十周年庆典,还请来新加坡一些大佛寺的高僧如广洽法师(俗姓黄,南安罗东人)广义法师(俗姓李,南安洪濑人)前来主持活动,其规模与隆重在新加坡佛教界是颇有影响的。
新加坡凤山寺于一八二六年初创建,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了。它的建寺标志着与当时大批乡人南渡做劳工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南安、晋江等地乡人信奉诗山凤山寺广泽尊王者尤多,于是新加坡的南安人便于一八二六年由邑贤梁任癸倡导,发起创建新加坡凤山寺之举。此寺于一八六八年(清同治戊辰年)由邑贤蔡鹏南、宋其麟主持进行一次重修,并立有一块重修碑纪石刻,这块石碑至今仍保存着。
本世纪初,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为扩大市区建设,青山亭段被列入征用之内,迫凤山寺迁移到别处。于是由新加坡大建筑家、邑贤林路先生主持,于一九○七年决定迁建于默哈末苏丹路的小山丘上,即今凤山寺址。
新加坡虽然华人占绝大数,但由于历史的形成,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化社会的国家,各民族文化、宗教长期共存。马来人信奉伊斯圣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而华人的寺庙供奉,也因来的地域不同而异。据介绍,新加坡华人社团很多,在十九世纪时代,华人社团的一个特点,是以寺庙作为同乡联络中心和代表机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带有宗教色彩的寺庙,已不能适应各种社会活动。到了本世纪初,许多华人贤达,诸如陈嘉庚、侯西反等人,都主张另立社团组织作为团结同乡的中心,于是宗乡团体便纷纷创立。南安同乡是在一九二六年由邑贤侯西反先生倡导主持创立了南安会馆。好长一段时间,南安同乡既有凤山寺管理机构又有南安会馆,两者并存,互相配合活动。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新加坡光复,邑人拟议重修凤山寺,当时南安会馆所在地安祥山地段被英殖民政府列入征用范围,南安会馆被迫迁移。是时,邑贤黄奕欢、卓金树、林建达等人倡议:南安会馆与风山寺管理机构这两个组织的同人均是南安人,本是一家亲,建议两个机构合并统一管理。适凤山寺山丘下有块旷地,建议在该处建会馆大厦,会馆移至此。这一建议得到同乡的赞同,于是凤山寺信托委员会于一九四五年底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凤山寺财产移入南安会馆账内统一管理。南安会馆申报手续经政府注册,作为营业性质的有限公司,凤山寺的经费开支列入会馆账内,两机构正式统一管理。
二、新加坡凤山寺的历史价值。
这座寺庙在新加坡可称为历史古寺庙,建于一八二六年,为新加坡早期宫堂寺庙之一。新加坡以英人莱佛士登陆开埠为标志,第七年即建有凤山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它既是文物古迹寺院,又可佐证华人是开拓新加坡的先驱者。在该寺旁边的山丘上,还有一座南安三十一人先贤墓,虽经几次迁移,没有留下姓名,但至今仍保存一块一八二九年立的碑文石刻。故新加坡华人社会知名领袖黄变欢曾据此断言,新加坡最早是华人开拓的,早在莱佛士开埠前即有大批华工在此劳作。他的这一论断,曾引起史学界的反响!
三、凤山寺的古建筑艺术价值。
富丽堂皇的凤山寺,建筑结构完美,雕刻艺术精湛,是华人古建筑艺术的结晶。
凤山寺仿中国宫殿式的建筑,雄踞山岗,巍峨壮观,精美别致,画栋雕梁,雕刻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景物引人入胜,是华人建筑艺术的杰作。据说在新加坡古寺中,找不到第二座如此博大气派和精雕细琢的寺庙。因此每年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光临,旅游者的观光。
现存的风山寺虽说是在本世纪初建成的,但由于当时的工程是由著名建筑家林路先生亲自督造的,因而名噪一时。林路主建凤山寺是煞费一番心血的,从一九○八年)(清光绪戍申年)破土开工至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建成,历经五年时间,工程耗资五万六千元,这在当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建设。更难能可贵的是,建筑的特殊材料是从福建闽南家乡采运去的,建筑工艺师也是从家乡聘请去的,而凤山寺的建造式样也是仿造故乡的,难怪有人说,来到风山寺犹如回到故土家园,见景生情,引发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