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闽南沿海明珠——石井古镇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南安县东南部,有一座滨海古镇。古朴的柏油街道新楼林立,汩汩的五马江帆影点点,密密的相思林苍苍郁郁,处处生机勃勃,色调迷人。这就是闽南沿海侨乡的明珠,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石井镇。 石井镇,地处东南沿海突出部,东隔马江与晋江白沙头相望,西连龟山与同安接壤,南临海而遥对金门岛,北面毗邻水头镇。石井,得鳌山之钟秀,摄东海之雄威,据山川之险峻,占水陆之优势。是福建著名的侨区及重要渔港,是泉州古海港对外交通和贸易的要冲,也是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中心地带。石井镇,俗称“海都”,开发颇早,隋代就有人在此渔耕生息,聚居成村,盛唐繁荣,始辟“海上丝绸之路”,外达思明及东南亚诸岛;宋设“石井津”置“巡检司”;明建“靖海寨”,抵卸倭寇。明末清初,是郑成功反清驱荷复台的根据地之一。石井镇,是一个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古迹遍存,四季长青,驰名中外的文化古镇。 石井与日本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经商日本而娶平户市(长崎县)田川氏,生成功及七左卫门(中国名为郑道诚)。现在日本横滨市住有郑成功胞弟七左卫门的族裔。石井与台湾关系密切,仅距金门岛六浬。早在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率师东征驱荷复台,招集家乡三万多人到宝岛垦荒定居。近年来,居住台湾的乡亲不断回乡祭祖续谱,和石井人民畅叙骨肉情谊。 位于镇东鳌峰山顶的郑成功纪念馆,是旅港同胞吕振万和余新河二位先生捐建的,展厅内陈列着的郑成功手迹字画,夫妇坐像,玉带龙袍等珍贵文物,及史略传记正在新的历史年代重放异彩。整座纪念馆建筑富有民族特色,为三进宫殿式,面积三千平方米,掩映在相思林中。鳌峰山郑成功纪念馆及遗迹国姓井、国姓寨、成功楼、延平郡王祠、米蓝墓、读书处、海上视师石刻及石井境内“四海四陆八奇”和“春夏秋冬晨午夕晚远近内外、十二景已经形成连为一体的旅游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四万多人次。雍正年间的古建筑群一一中宪第,还有纪念名医杨肃而得名的扬子山,多处留有紫阳夫子(朱熹)的摩崖石刻,半山岩三尊明代石佛及历代名贤洪有声、黄华秀,郑普、吕大奎等“读书处”,尽可游览观赏。 英雄故土,赋于人们坚韧的意志、倔强的性格、不衰的力度、创美的本性。扬子山麓,13条土坝环截成13个水库,山坡的围塘、溪边的大井,似星罗棋布;拦溪涵闸和引水石渠,犹如云中玉带又似莲花吐蕊。山连海,海连山,山海的溪流渠道井坝塘紧相连,使方圆83平方公里土地上,土沃稻香,年年丰收。26公里海岸边那犹如腾云长龙横亘烟波莽莽的石井江上,足有17公里长的迎风堤内6万公亩盐埕,一坨坨晶莹如玉的优质盐山,为国家年供税利一千多万元,近年来,开放改革给石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它从单纯的渔农经济发展成为工业、捕捞、种养、运输、加工、外贸等多种经济。“七五”期间,石井镇遵循“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走出世界;全面改革、开放搞活、外引内联:挖掘潜力、依靠科技”发挥优势。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勃兴、海洋资源开发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是这五年中四大主要成就。五年间,新建成的有石井港千吨级码头、邮电大楼及五百门自动电话、水石莲公路重点段铺设柏油路面、变电站及11万伏输变电线路、日产分别为千吨和五百吨的石井及淗工自来水厂、现在正筹建苏内三千吨以上自来水,奎霞、前坂自来水工程也已开工。三胞捐资修建郑成功纪念馆配套设施,清水岩佛学苑也已初具规模。五年间,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近百多家的石板材生产加工基地已经形成、渔业贮藏储运加工等综合开发正在兴起、全镇拥有石料场五百多,配套手扶拖拉机1500多架,总劳力有四分之一转移到乡镇企业上来。五年间,狠抓了海洋捕捞和发展海水养殖,现有外海渔船80艘、钓业船90艘、流刺船42艘,并且进行马力吨位船改和普遍推广“三机”,提高适渔适航性能。对虾养殖、海蚝吊养和紫菜生产已初步形成万亩生产基地。五年间又是发展对外贸易,利用三资,开拓外向型经济新局面。去年,外贸出口交货总值1018.5万元,比一九八五年的90万元增加近十倍。 “七五”期间,改革深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生活明显提高。去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0478,亿元比八五年5391.67万元增长94.34%;工农业总产值8218.46万元,比八五年4441.67万元增长85%;全镇人均纯收入750,元比八五年431元增长74%;今日石井镇,一派繁荣景象。商店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国货”和来自国外港沃的“洋货港货”及本地产的“土货”等商品门类齐全;农贸市场上,禽畜肉类、瓜果蔬菜、鲜鱼活虾、米面豆茹,琳琅满目。去年,农村存款余额达到6912万元。每当夜幕降临,古镇上灯光辉煌,海湾上渔火烁烁,夜风中南音袅袅,更加显示闽南沿海侨乡的繁荣富庶,祥和安谧。 石井港,象一颗璀灿明珠,镶嵌在秀丽的东海之滨,横卧在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今日的天然古港,正发挥着避风、深水、道直,域宽等优势,经国家交通部立项补助开发的石井千吨级码头已正式投入使用,本地的板材,陶瓷、优质盐、渔货、蚵油等产品源源外运。近百艘海上运输船,川航于上海、广州及港沃地区。 石井镇,石材或或青或白,近二亿立方米的“溪东石”,任凭风吹雨淋海水侵蚀不易风化,磨平的表面镜子般地光可鉴人,堪与白玉相媲美。目前,全镇百多家石板材生产加工厂的板材,畅销世界各地,年可创汇数百万美元和内销收入数千万元。石头,正为石井镇垒造金字塔。 石井镇的前景璀灿诱人。镇政府的开拓构想是:“认识自我,立足本地;发挥优势、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挺进世界。”“八五”计划完成时,全镇社会总产值计划2.02亿元,年递增14%,计划工农业总产值1.58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达1.435亿元,外贸出口交货总值3107万元,全镇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382元。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石井镇上千上万的港澳台同胞,以及旅居在世界各地的侨胞,纷纷回故乡,投资办厂,捐助公益,有力地促进了石井乃至整个南安经济的发展。 今天石井镇,显得绰绰多采。古镇,正扬起经济腾飞的风帆;古镇,敞开着宽广的胸怀,迎接着世界商旅的到来;古镇,熠熠光华伴随着时代的主旋律——安定团结,携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