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成功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县石井镇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其父郑芝龙,字飞黄,小名一官,自幼习武,精明强悍,办事干练。明天启三年(一六二三年)经商日木,秋,与日女田川氏(中国泉州翁翌皇与日女田川氏所生,随母姓)结为伴侣。一六二八年受抚明朝,任海防游击,后擢升福建总兵。 一六二四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郑成功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 郑成功于日本度过了七个春秋,一六三0年春秋,随同从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今晋江县安海镇)郑府。 成功眉目清秀,自幼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一回国即博得了诸族亲长辈之疼爱及器重。其叔父鸿逵(芝凤)常抚其首赞曰:“此吾家之千里驹也。”芝龙重金聘请名师为其授课。成功禀赋非凡,涉猎广博,且勤奋刻苦,学业一向优异。八岁时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八股文,且所作之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时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十五岁入南安县学为廪生;廿一岁(崇祯十七年)又以优异的成绩名列榜首,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拜鸿儒钱谦益为师。师见其气宇轩昂,才华横溢,赞曰:“此人英物,非人所得比,”为其名曰“大木”。 一六四四年九月,多尔滚从沈阳迁都北京,建立清王朝。 清兵入关后,生杀予夺,无恶不作。次年(一六四五年)四月攻陷扬州,六月克南京,弘光政权覆灭。成功回闽。 闰六年,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建号隆武。 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韬武略,问之曰:“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帝嘉许之,即赐与国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正当明室面临危难之际,郑成功极力劝谏父王芝龙不要降清,且鼓励隆武努力摆脱芝龙之控制,进兵中原,与清兵角逐。帝见成功才华出众,且忠贞大义,即授予招讨大将军印,遣扼仙霞要隘。 隆武二年(一六四六年)八月,清军进逼闽北,福州震荡。此际,郑芝龙托言海寇入犯,退保安平,且谎称田川氏(一六四五年秋回国)病危,命成功速回,且尽撤闽北防军。 清兵轻骑日夜兼程,八月廿八日(农历)于汀洲追及隆武,帝罹难。 成功回安平后,苦谏芝龙不要贪恋清将具勒博洛许诺之“闽粤总督”职位,要“凭险设伏,以巩其防;选将练兵,以实其力;收拾民心,以固其本;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芝龙拒谏饰非,且骂成功“痴儿”、“傻子”。 芝龙赴榕降清之前夜,成功邀好友陈辉、张进等九十余人,乘舰二艘愤然驶赴金门。 十一月,清兵突袭安平镇,烧杀掳掠,使古镇十室九空,鸡犬不宁;郑氏府第片瓦不留;成功之母田川氏不堪忍辱而自杀身亡。 成功回安平后,目睹惨状,顿时国仇家恨炽然胸中。葬母后,遂携青巾儒服,焚于南安县学之孔庙。尔后于泉州一带招募骁勇,继之到广东南澳募兵,开始打起义旗,走上武装抗清道路。 历经三年,郑成功即组织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陆军七十二镇,水师二十镇,总共将土十余万,战舰五千艘。 一六五0年夏,郑成功率大军返烈屿(小金门)、浯洲(大金门)以及中左所(厦门)等地屯驻,继续扩充军事力量,且从事海上贸易以给军饷。 在军事上,郑成功尤其重视水师训练,于厦门鼓浪屿建起了水操台。其水师“舳舻列阵,进退以法,将士在惊涛骇浪中,无异平地,跳踯上下,矫捷如飞。” 战斗中,郑成功披戴盔甲,身先士卒。数年中,屡败清兵于闽粤江浙,军威大震,控制了北至浙江、南及广东的东南沿海一带,给清王朝予沉重的打击。 自永历七年至十一年,清王朝利用芝龙与成功之父子关系,对芝龙百般威慑,企图使成功降。然而,郑成功忠贞不渝。尽管清王朝或封官赐地,或重兵压境、或以芝龙及十一个家眷的生死存亡相胁逼,他都无动于衷。他明察秋毫,识破清朝封官赐地是假,挟而后处置是真的诡计,复其父书曰:不特利害不足以动吾心,即釜钺加颈亦不能少移吾志。” 永历十二年(一六五八年)一月,永历帝遣潭平伯周金汤太监刘国柱往思明(厦门岛,一六五五年一月成功易之为思明州),册封郑成功延平郡王……。 同年三月,为北伐大举,郑成功筑演武亭,精选良将税卒,整编大军,并筹集粮饷等。还颁布军纪条令:官兵(北伐时)除沿途取粮外,不许奸淫掳掠、不许抓伕屠畜、抢夺等,违者枭首示众,将领连罪。 五月十三日,郑成功率甲士五万、伏兵十余万,乘船数千艘,自思明出发。七月初二日至舟山,八月初九日至羊山,不幸风转不顺,迅雷闪电,乍时波翻浪滚,覆舟五十余,伤亡二千余人。 越明年五月初一日,郑成功集将士于船,自舟山继续北上。此番一帆风顺,势如破竹:月底入长江,六月克镇江,破瓜洲,七月初七日兵临南京城下,胜利在望。然因中了清朝两江总督郎廷佐缓兵之计而遭惨重失败。 九月初七日,郑成功率余部撒回思明。 此次失利,郑成功痛悔不已。回思明后,他厚赐优恤死难将士眷属,建忠臣庙祭祀死难将士;还认真总结和吸取北伐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调兵遣将,修造船舰,严阵以待,以御清军乘胜袭扰。 果然不出郑成功所料,清军三面夹攻,企图全歼郑军于海上。但因郑成功指挥若定,布防严密,亲率水师坚守海门,遣将士守高崎;加之郑军将士士气高昂,水战经验丰富,而清兵不谙水性,故接连取得了海门、高崎,捷报频传。郑军将士愈战愈勇,清军望风披靡,郑军全胜。 继而,正当郑成功筹划收复台湾事宜之际,荷兰通事何廷斌(南安人,郑芝龙旧属)再度到厦门,他带来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和台湾地图一张,希望郑成功早日率师东征,驱逐红夷,成功纳之,且进一步加强军事训练及筹措粮饷等。 永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一月,郑成功召集诸将磋商东征事宜;二月一日集将士船只于料罗湾祭江誓师。 三月廿三日(农历)午时,郑成功率首批东征大军二万五千将士,乘舰数百,自料罗湾出发。行前,他对东征大军发出“勿以红夷火炮为疑畏,当遥观本藩鹢首所向”等训令。廿四日至澎湖,适逢飓风骤雨,搁驻数日。 三十日晚,郑成功收复台湾心切,传令一更后开驾,且祷告曰:“曩者出师北伐,未奏肤功,故率我将士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地,救民水火,暂寄军旅,养晦平时,非欲贪恋海外,苟延安乐也。”时风雨未息,郑成功以“冰坚可度”晓谕将士,鼓舞官兵斗志。 四月初一日拂晓,船队鱼贯而至台湾外沙线。达鹿耳门港时,成功随下小哨(小船)率先登陆,踏勘营地。因得到台湾同胞帮忙,郑军将士于一天内即顺利登陆且安营扎寨妥当。“红夷大惊,以为自天而下”。 然而,荷夷三路出击,企图打退尚未站稳脚跟之郑军。郑成功派遣一部分将士包围赤嵌城,差宣毅率部扎北线尾,将援台湾荷军,尽灭于海上。 初四日,攻下赤嵌城。郑成功命荷赤嵌酋长描难实叮持牒文往热兰遮城令侵台总督揆一投降。文:“台湾者,中国之故土也。久为贵国占据,今藩王既来,则地应归还我也”。揆一拒降。 此后,郑成功一面加紧围攻热兰遮城,遣提督马信统兵扎于城外,笼土为垒,严密封锁;一面派水师驻扎各港口,堵御荷之援军。 五月初,郑成功改台湾为“东都”、赤嵌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任命杨戎政为府尹,祝敬为知县;改热兰遮为“安平镇。”十八日颁布了屯垦条例,将士除围城及水师外,余者发给六个月奉役银,分派到各地屯垦,以充粮饷。 经八个多月的艰苦奋斗,终使殖民主义者弹尽援绝,走投无路。 永历十六年初,郑成功瞄准时机,命令攻城,由于多方面条件皆已成熟,故一举而下。 荷总督揆一于投降条约上签了字。郑成功于二月一日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沦陷三十八年的台湾宝岛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赋诗一首,表达了他为收复宝岛而奔波的艰辛经历和开发建设宝岛的远大抱负。诗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生产等情况,废除苛捐杂税、兴办学校、派农师(熟悉农事的将士)到各庄社教予耕作技术发展经商贸易以给军饷;并且实行寓兵于民的政策、把在大陆的将上家眷迁到台湾从事开发建设等,台湾因此气象焕然一新,百废俱兴。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倾心于开发建设,呕心沥血,始终不渝。郑成功十年征战、驰聘沙场,积劳成疾,于六月廿三日(农历五月初八日)薨,享年三十有九。 郑成功是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了收复宝岛台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高风亮节,博得了海内外仁人志士,无比崇敬和钦佩。 郑成功逝世后,初葬于台南洲仔尾。一六九九年,康熙帝出于统治需要和对郑成功的钦敬特准郑克塽(郑成功之孙,六八三年归清,受封汉军公,因祭扫不便而上疏请迁葬大陆)之奏,郑成功遗骸迁葬于石井附近康店村复船山郑氏七世乐斋祖茔。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从台湾运回大陆),于五月廿二日卯时归葬外,还赐挽联一对,曰:“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