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筹建郑成功碑林的构想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自南安县城驱车南行四十余公里,有天然良港石井——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 石井,依山面海,气势磅礡。时陈风和日丽,则陈峰耸翠,碧波万里,征帆点点,岛屿历历;至若风起云涌,则惊涛壁立,白浪滔滔,宛如万夫怒号“五马朝江”。钟灵毓秀,这个气象万千的胜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是其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伟大历史人物。 郑成功丰功伟绩的精华,在于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一个历史人物,身处逆境,为什么能够干出如此惊天动地的“驱夷复土”的神圣事业呢?从郑成功的成长过程和他当时所处的主客观条件着眼,不难看出,他是继续了“相率中华豪杰还我河山”的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继承了奋发图存,开拓进取的精神。“爱国御侮”和“开拓进取”,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纵观我国历史上的群英谱,在身处“茹苦间关”,而能集爱国御侮和开拓进取于一身,奋然前行,克抵于成者,舍郑成功无出其右。清王朝从巩固其统治需要出发,对抗清的郑成功褒扬有加,且看康熙帝对郑成功迁葬的赐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这幅赐联,对郑氏抗清的评价,应当说是公正的,但对其一生功业的定评则不准确。准确的是郑成功表明其心迹的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世人熟知郑成功者众,于其父郑芝龙的评识则鲜,或因郑芝龙降清失节而为世人所不齿。其实,从历史上考察,郑芝龙这个人物,不失为开拓海上交通(包括台湾、日本),繁荣中外贸易的海上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正是从郑芝龙手里,继承其坚实的军事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历史证明,郑成功事业的开拓,是从郑氏父子兄弟伯叔侄的家族,进而郑氏宗亲的“郑家将”,进而漳泉义师的子弟兵,进而闽粤的复台大军,洋洋焉汇成一股祖国东南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御侮的洪流。这股洪流终于完成了“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光辉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历史作用和影响,已不局限于对郑成功一人的评价,而应当在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大课题中,作为“郑成功精神”来予以发扬光大。 晋南民间有谚:“南安人个个猛”,或伸而广之曰:“泉州人个个猛”,乃至“厦门人、漳州人……”。此谚据说是从郑成功抗清复台时流传开来的,确否?姑置勿论。但这个“猛”字的内涵,作为“见义勇为,开拓进取,不落人后。”来理解,则大致不谬。数百年间,这个“猛”字,曾经激励多少仁人志十为争取人类社会进步而英勇献身,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曾经鼓舞无数劳动人民背乡离井,远涉重洋,到台湾、到南洋群岛去开辟荆榛,开拓事业。这个“猛”字,形象地体现了郑成功精神。郑成功的形象,备受海内外景仰,郑成功爱国御侮,开拓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后来者为建设伟大祖国而追崇和学习。 南安当局有鉴于此,倡建民族英雄郑成功碑林,实是远见卓识。凡一代之盛,必垂万代之史,以觐扬于后世。修建郑成功碑林,就是把一部觐扬后世的青史,以摩崖勒石,园林碑刻,小桥流水,画廊诗榭的形式,直观的,立体的、舒心悦目的呈现在瞻仰、游憩人群的面前,以收潜移默化、濡染教育之功,而致凝聚海外赤子爱国爱乡心力之效。 碑林建于石井鳌峰之上,毗邻规模宏伟之郑成功纪念馆:山麓为黉舍皇华之延平中学;临海为天然良港之石井码头:北去数里为庄严古朴之郑成功陵墓。碑林建成之日,与水头“天上无桥长此桥”的安平古桥,以及开放改革,振兴南安之蟠龙经济开发区,联成一体,成为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游览区。洋洋大观、指日可待。 碑林收集当代海内外名人、名家诗、书、画墨宝之大成,集郑成功遗墨真迹、历代颂扬郑氏业绩墨宝之大成,使碑林成为保存一代文明的珍贵库藏。 郑成功诞生于日本,成长于南安,功业成就于台湾,史绩彪炳,名震中外。郑成功碑林的倡建无疑将得到全国各界、海外侨胞、台湾全岛港澳同胞,以及国际上有识之士的赞扬和支持。 为此,南安县特组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碑林”筹建委员会,设立专门机构主其事,讯息所及各界纷纷响应。迄今已收到海内外名人名家墨宝二百多条幅;爱国侨胞闻讯热情响应纷纷捐赠巨款。 许多园林设计专家,亦勇跃报名为碑林设计。各界共襄盛举,方兴未艾,可以预料,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千古雄风,必将鼓舞、促进这幅瑰丽的蓝图和构想的实现,在祖国的锦秀河山增嵌一颗璀灿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