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郑成功,驱荷复台,统一中华,至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已是三百三十周年了。他的丰功伟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郑成功的伟大民族气节,千秋万代,永放光芒!
年少英俊 风彩耀人钦国姓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为明末海上风云人物郑芝龙之长子。天启四年(公元164年)八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日本国平户市千里滨。崇祯三年(1630年)从日本回国在安平镇(今安海)郑府读书。自幼喜读《春秋》、《孙吴兵法》、又好骑射舞剑。少年英俊,文韬武略,丰彩耀人。十一岁就能读书感慨之弘文,如“汤武征诛,应对洒扫也;尧舜之禅让进退也”。其叔郑鸿逵赞为郑家的“千里驹”。崇祯十一年(1638)考取南安县学中秀才得廪生。由于人才出众,誉为“奇男子”。崇祯十七年(1644),赴南京入太学,拜鸿儒钱牧斋为师。钱见其才华横溢,气宇轩昂,赞曰:“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即为郑森取名大木,寓意为国家栋梁才。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隆武帝”,封郑芝龙为“平国公”,郑芝龙带其朝见隆武帝,帝见其年少英俊,与其谈论治国平天下事。他说:“翻开史册,有了明镜。国家朝政衰败,大多是由于营私舞弊的奸邪之徒窃职弄权,残害忠良,丧失人心,以致毁弃江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血男儿,谁能旁观?岳少保说过,‘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安矣’,这是顶重要的”。又说励精图治,要集结各路义师,派重兵把守“仙霞关”等险要门户,抗击清兵,收复失地。隆武帝听了,连连称是,对郑森曰:“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又抚其背曰:“惜朕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钦赐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封“忠孝伯”,领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仪同驸马。从此,民间尊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忠贞自矢 投笔从戎焚青衣
明末,天下纷争,神州板荡,到处战火纷飞。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4月吴三桂被多尔兖收买,引大顺军南下,清兵入关(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景山)。1644年5月,崇祯弟福王朱由嵩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称弘光帝。1644年9月,多尔兖从沈阳入北京建立清王朝,为顺治1年。1645年4月清兵陷扬州,史可法力抗不支,英勇就义。6月清占南京,弘光帝被执受害,南明政权终。1645年闰6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隆武帝,为隆武1年。1646年(顺治三年)清兵大举入闽,郑芝龙不抵抗,暗中与洪承畴结联,即密撤“仙霞关”,退屯安海。8月福州破,唐主赴赣途中于长汀被执殉难。时清兵分兵南下,“九月八日入泉州”,“迫安平”(《隆武遗事》),郑芝龙在安平(今安海),军容赫然,战舰齐备”。贝勒(博洛)王令泉绅郭必昌(原唐王兵部待郎)招郑芝龙日:“今铸闽粤总督印以待”。芝龙许降附,诸众多不从。郑成功哭劝芝龙日:“父亲握重兵,事有可为,以儿度之,闽粤之地,非比北方,得之任意驰聘。若凭险设伏,以巩其防,选将练兵,以实其力,收拾民心,以固其本,与贩各港,以足其饷,国事尚可有为也。夫虎不可离山,离山不武,鱼不可脱渊,脱渊即困,愿大人熟思之。”芝龙不但不听,且欲以郑成功见贝勒王。幸得其叔鸿逵纵之。“十一月芝龙往福州见贝勒王,王置酒甚欢,忽夜半挟之北去”,“从者皆不得见”(《南安县志人物志》)。芝龙被挟,清兵突袭安平,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辱,不屈自缢而死(南安县志人物志》)。
国家破裂,父降母死,“无天可吁,无主可依”,“国有十亡而一存”(《海东逸史》)。1647年仍称隆武三年,但移于广东南澳(《南安县志》)。在此情况下,郑成功血泪横流悲愤填膺,遂“诣孔庙(南安孔庙),焚儒服”,慷慨陈词。“成功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唯先师鉴之”,“背亲向义,唯表丹心”,并上书其父日:“我家本起草莽,朝庭不加诛,更起爵命,阖门封拜,以儿之不肖,赐国姓,掌玉牒,畀剑印,亲若肺腑,虽糜躯粉骨,岂足上报?今既不能匡君于难,致宗社坠地,何忍背之求生,反欲他事呼?”于是各行其是,投笔从戎,誓师海上,到广东南澳募兵,走上武装抗清复明道路。
雄风疾起 南征北战呈英豪
投笔揭竿时,郑成功无兵无将,无粮无饷,全以忠贞自矢,招纳义士,将众日附,从者千万兵,纵横海上。清廷患之,曾命大臣诏爵郑成功为海澄公,郑芝龙为同安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右都督,成功和鸿逵不奉诏。1647年(顺治4年)11月18日,桂王朱由榔于广西肇庆即位,称永历元年。郑成功奉永历正朔,称招讨大将军”,进一步募兵措饷,修船练兵,沿海渔民及水手投者甚众,部分不愿随郑芝龙投清的明朝将士,见郑成功血气刚强,忠贞大义,亦前往归附,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有陆军七十二镇,水师二十镇,兵士十余万,战船五千艘。1650年夏(永历四年,顺治七年)率师回金门、厦门、石井等地屯驻,抗衡天下,清廷惧怕万分。
永历七年至十一年的四年间,清王朝利用郑芝龙与成功的父子关系,对芝龙百般威慑,企图使成功降。然而,成功忠贞不渝,禀其父曰:“父误于前,儿岂复误于后乎?儿在本朝,既赐姓矣,称藩矣,人臣之位已极,此可谓智者道耳”,“若苟且作事,亦贻笑天下后世矣!吾父见贝勒之时,已入彀中,其得全至今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耳”,“儿此时惟有秣厉以待”。
永历十二年(1658年,顺治15年)一月,永历帝遣潭平伯周金汤,太监列国柱往思明州(今厦门)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部将甘辉为崇明伯,万礼为建安伯……。
1658年3月,郑成功大举北伐。1659年5月入长江,6月克镇江,破瓜洲,七月初逼南京。郑成功信心百倍,遥望着钟山虎踞龙盘的雄伟气势,赋诗一首曰:“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百万气吞吴,试着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这就充分表现出郑成功克敌制胜的决心和恢复明朝的强烈愿望。后因中了清廷两江总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即于1659年(清顺治16年)九月初七退回思明州。
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三月,清廷认为郑成功锐气受挫,元气大伤,必定无力交锋,即命达素率师入闽,会同总督李率泰,集闽粤江浙之清兵,夹攻思明州。当时,郑成功北伐失利后,总结经验教训,预料清兵会乘胜南袭,以图全歼。他即一面调兵遣将进行整编,操练将士,一面征集粮饷,修造船只,制造武器弹药等,严阵以待。这次交锋,调户官出浯州抵御广东清兵;遣右虎卫陈鹏督诸部守高崎,遏制同安之清兵。因布阵严密,郑成功身先士卒,将众同心协力抗击清兵,接连取得海门、高崎大捷。在海门战役中,郑军歼敌一千六百余人,清军大败,清统领哈喇土星被俘。清将达素如惊弓之鸟,仓惶逃回福州。郑成功军威大振。
驱荷复台山 河一统振中华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方圆二千里。十七世纪上叶,古国神州内忧外患,烽火频仍,山河破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夷东来,窃踞台湾,鱼肉百姓。每年征收“人头税”、“矿物税”、“盐税”等等。荷夷每年从台湾运回粮食,蔗糖等几十万吨,又骚扰闽粤沿海,为祸非浅,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岂容侵犯!
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顺治18年)一月,郑成功“以世祖新崩,未暇征战,遂决意取台湾。”时有荷兰通事何廷斌(芝龙旧属)投奔郑成功进言:“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国,横绝大海,足与中国抗衡。土番受红夷欺凌,每欲反噬。以天威临之,如猛虎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饷兵,进攻退守无逾于此。”且陈其可取之状曰:“金门,台湾门户也,公既有之,金门外为澎湖,有山可泊舟,能得澎湖,一夕可抵台湾”。成功甚喜即部署兴兵进攻台湾。
公元1661年(顺治18年,永历十五年)二月初一日,集船只、将士于料罗湾祭江誓师东征。令提督黄廷,五军总督,户官郑泰等人辅世子郑经留守厦门。三月二十三日午时,郑成功率师二万五千,乘舰数百,进取台湾。二十四日至澎湖。四月初一日达鹿耳港,包围赤嵌城。”红夷大惊,以为自天陈下”。战斗中,郑成功致书荷督揆一曰:“台湾者,我国之国土也,久为贵国所踞,今藩王既来,地该归我也”。揆一拒降,成功遂笼上为垒,并获民援,摧敌舰,歼敌援,困敌于台湾城,苦战八月有余,荷弹尽援绝,食饮无倚,乃于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一年)二月一日,揆一献降书降表投降。郑成功进取台湾,从1661年二月一日祭江东征至1662年二月一日荷督投降,整整一年。一年的苦战,惊天动地。荷夷窃踞三十八年之久的我国领土台湾,重归我中华版图。郑成功志诗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是郑成功纵横抗衡十七年(从1645年隆武帝赐姓,掌兵起至1662年复台湾)费尽心血,取得胜利的感慨!
台湾平定,成功改赤嵌为承天府,热兰遮城为安平镇。置天兴,万年二县。台湾城为“东都”明京。奉永历正朔年号,时永历十六年。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励精图治,兴学校,务屯垦,开展贸易,发展台湾经济。郑成功由于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乃于1662年(永历卜六年康熙一年)农历五月初八日与世长辞,享年三十有九。郑军将士及台湾人民莫不眼泪纵横,悲痛哀悼。
精忠爱国,英雄伟绩千秋赞叹不已,今录部份如下:
郑成功逝世后,葬于台南州仔尾。1983年郑克塽归清,受封汉军公。尔后,上疏奏请迁骸故土获准。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赐葬于石井附近康店覆船山郑氏祖茔,下敕官兵护柩于五月二十二日卯时归葬,并赐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同治甲戍巡台使者沈葆桢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台湾督使者夏献纶,赞创业艰完志节联:“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只因完我志节;古今来一创局,茫茫荒岛,启沃壤而新版宇,犹思当日艰难。”
光绪乙丑年夏,合肥刘铭赞郑成功孤忠义正,撰联:“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当代名人赞郑成功题词于纪念馆的有:
日本长崎平户市华侨大学专家西博题赞词“精忠无穷”。
肖克(全国政协副主席)于1981年题:“驱车石井兴正浓,久慕英名郑成功,馆内流连行欲止,心潮乍起大波横。”
刘澜涛(全国政协副主席)题:“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功业永世长存。”
杨静仁(全国政协副主席)赞成功题:“精忠”二字。
高占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题:“中华精英,名垂青史。”
赖少奇(著名国画家)于1983年题:“焚青衣于孔庙,举义旗于东南。”
方毅于一九八七年赞成功之伟大题:“雄风”。
陆定一于一九八七年题:“炎黄子孙当如此。”廖井丹(全国文管会主任)于1987年10月题:“驱除荷寇开辟台湾,功在祖国,流芳后世。”
叶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于一九八八年题:“民族英雄,后人景仰。”
张爱萍(原国防部长)题:“驱逐荷虏,统一中华。”
为缅怀民族英雄郑成功,我县有三所中小学以郑成功之英名为校名。它们是码头镇的成功中学、石井镇的延平中学和成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