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成功复台探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复台概况 郑成功一生立志做两件大事,一是抗击满清;二是逐荷复台。然而至1661年春,抗清形势非常不利,云南失守,友军李定国实际失败,张煌言困守浙海,力量微弱,郑成功自已也于1659年在南京遭到重大失利而退守金门,厦门等几个岛屿。后虽在厦海打败清将达素追兵,但也预料清军将集中更大兵力前来进攻金、厦弹丸之地,难以长久支撑,如欲继续抗清,必须另辟基地,作战略转移,东证逐荷复台。这些情况在会议中他曾对诸将说过:“天未厌乱,伪朝犹在,使我南都治势顿成瓦解之形,去年虽胜鞑虏一阵,伪朝未必遽肯悔战……”。到后来挥师东征,兵围台湾城时也谕示过:“余之此举,本无须告你公司,但亦不隐,为与清朝继续作战,余今必须台湾……”。到1662年他写的《复台》诗首二句云“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其意更痛切地说明他对收复台湾的艰苦经营和长期积虑已从1652年台湾义士郭怀一起义时就顾及了。是的,1661年前,他以抗清大局为重,但不忘复台,现在决定开展逐荷复台,也是为了抗清,他这样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是正确的。 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正月,郑成功在厦门召集诸将议取台湾,他分析形势后遂提出:“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造船制器,吾民鳞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指荷兰人)占据,城中夷伙不上千人,攻之可唾手可得。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足见他收复台湾的意志是非常坚定的。于是在会上便得到部将们的支持。在统一思想认识下,最后作出东征的决策,同时根据何廷斌提供的情况,选择于鹿耳门为东征大军的进攻首程航道。正在此时,台湾百姓也在荷夷苛重田税及人头税的残酷剥削下呻吟生活,正渴望大军去解救他们。郑成功旋即移师金门,筹军备粮,赶修兵舰,两三个月后,便把五万将士,分派做两程出发。首批于三月廿三日(4月21日)誓师东征,两万五千官兵,三百艘战舰,从料罗湾启程,越日未刻抵达澎湖,三十日晚三更时辰继上征途,四月初一日早,舰临鹿耳门外,午后乘潮绕入鹿耳门,敌防稍一接触便破,是晚便从禾寮港登岸扎营,占领了滩头阵地。登陆成功后,立即包围赤嵌城(今台南),城防司令描难实叮看无法救援,大势己去,初四日献城投降。郑军初战告捷乘胜包围荷夷侵台头目揆一的统治中心台湾城,采取围敌打援的对策,八月以小制大,以轻捷制笨重的优势击败由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派来的荷兰殖民政府的海上援军舰队,使司令官布·考乌抱头鼠窜,逃之夭夭。十二月上旬,郑成功发起猛攻,夺取台湾城战役开始,首先夺取该城外堡,继而居高临下集火力于城间并开展政治攻势,谕示荷兰侵略者说:“台湾者,中国之故土,久为贵国所踞,今我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严正地声明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非收回不可,同时提出招降的优待条件,经过三次陆战两次海战的八个月的斗争后,荷兰台湾总督揆一坐困孤城,援绝粮空,势穷力蹙而哀叹的说:“就使再次向吧城求援,也无济于事了!”终于在永历十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投降,不久撤离台湾,自明天启四年(1624年)被窃踞三十八年之久的宝岛,回归祖国的怀抱,驱除荷虏,一代英雄,郑成功名垂青史。 二、成功之路 郑成功经过八个多月的逐荷斗争,所以能取得利胜,复台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主客观两点: 在主观方面:是郑成功有鲜明的政治目标和正确的政策与策略,他一再强调台湾是“中国故土”。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的神圣责职,驱逐外夷,反对侵略。这在今天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由于他克服种种困难,能调动积极因素,汇成一股巨大力量,这就是他成功之一;他是三百年前中国反侵略的民族英雅,是十七世纪东方反殖民主义的先锋,是当时中国海军的创建者,在他领导下的抗清复台运动是个坚强英勇百折不挠的伟大斗争。日本学者赞评他说:“他有伟大之希望,有统御之威力,是组织奇能之大英雄,实不愧为创世之英才。” 在客观方面:包括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 天时方面:可从政治时机和气候条件两方面来说。政治时机是南明政权继续建立,希望复国,他们把希望寄托于郑成功;另一方面,台湾百姓受红夷(荷兰人)欺凌,希望赶走侵略者,郑成功举起抗清复明,复台逐荷的爱国主义大旗是最有呼召力和最有代表性的,赢得广大将士和人民大众的支持的。 气候条件,郑成功是一位杰出军事家,他深知跨海作战所需具备的条件。海埕进军,有时因风候稽延,或至战役不下,所以对于季节规律,气候变化,潮汐涨落等的天情海情他是极端重视的。在整个跨海东征过程中,他对行军时间的选择,显出他的天文才能。首先,他所以选择三月誓师,是因为三月在太平洋域内的东海还吹东北风,可依赖它的风势从金、厦横渡台湾海峡直抵台南和安平,此乃是荷兰侵略者占踞的赤嵌和台湾城所在地。其次,东征军只达澎湖时,突遇几日台风,但他能掌握天色变化规律,在风雨如晦的三十日三更时辰,郑成功毅然下令起锚进军。果然,不久台风静止,而军己至台南外围的险地鹿耳门外了。还有,选择进军鹿耳门港道,此港水浅弯窄,它是一条天然险道。行船十分危险,敌人没重点设防。郑成功利用“初一,十五”大潮,用小船领航,大船接后驶进,沿着迂迥曲折的港道,船队悄悄地鱼贯绕入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荷兰人猝不及防,要发炮阻拦已经来不及了。 地利方面:郑成功自从1646年入海在南澳起义以来,其活动范围都在沿海地带。嗣后在1661年从南京退守据此之后,继续募集军队,兵源也都来之闽广沿海之民。金、厦二岛虽是弹丸之地,但它临海,近台,港深,是练兵的好地方。经过郑成功的严格训练,一支纪律严明,勇敢善战的队伍壮大起来了。这支海上劲旅后来纵横东南沿海,一举战胜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铁甲舰队,把侵略者赶出台湾去。 人和方面: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骨肉同胞,郑成功驱荷复台的行动,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正义事业,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凡是炎黄子孙,莫不赞同,因此人心归向,在统一和收复国土的共同目标下,首先,许多部将如马信、杨英他们从反对郑芝龙降清,转而拥护郑成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同甘共苦,收复国土,当时有爱国志士赋诗赞颂曰:“骑鲸直入鹿耳门,气压荷兰十万兵,莫道东方男子少,赤嵌城下拜延平”。 其次,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大众之踊跃献粮、修船、参军、慰问、引航、献策、围敌、通报敌情等的支持,使郑成功的军队如鱼得水,越战越强,这也是复台胜利的重要因素。在逐荷斗争中,最先就遭到粮食缺乏的威协,但在金门备战时,群众就自动献粮了,到了澎潮候风时,因海岛不产米谷,而人民却自动捐献薯、麦一百多石,登陆台湾时,群众配合军队查获荷军囤积粟麦六千石,大陆的群众也不因清朝“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冒险船运粮食售给复台军队。特别是泉州民众对郑成功的抗清复台支持极大。至今还流传郑成功丰州焚青衣,募兵在招贤的故事,首先参军是泉州人。在准备复台造船时,泉州人积极支持。郑成功军中有“晋(晋江)同(同安)会造船,惠安多驶船”的谚语。当时以泉州东石蔡姓,安海龚姓以及金门洪姓,营前伍姓,洪姓为精通的。另者,在跨海东证时,许多水师战舰上的舵公,都是出之熟悉航路的泉州人。当日东征军水师船舰,从晋江的梅林,样芝、深沪等港出发的,后来复台时,郑成功把热兰遮城改为安平镇,这表现他对泉州有眷恋之意。 还有台湾各族人民群众也非常欢迎与拥护,登陆时,当时有这样记载:“数中国人云集以迎之,郑氏之来,全岛人民归向,高山族人民亦相助杀敌……人民驶来到海滨牛拉的车子,在几点钟中运送了二万多部队的辎重。高山族村社头人率先拜访,表示拥护,接着,南北各番社纷纷归附。郑成功既是军事家、又是一位极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他注意民族政策,他团结高山族,严饬部属,不许侵犯士民和百姓田园财产,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自己也到新港、麻豆……等地巡视,深受”男妇壶浆,迎者塞道。”郑成功也设宴招待,并赠送礼物,军民团结如一人。 最后,还要谈谈爱国主义义士何廷斌等人的贡献,1659年底郑成功江南归兵时,何廷斌第二次使厦,献图说:“公何不取台湾?台湾乃公家之故土,有台湾不患无饷,台湾沃野千里、鸡笼、淡水硝磺有焉,其他又横绝大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铁铜可以足用,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真霸王之区也。”这个建议对郑成功挥师东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其后他秘密的勘港道,制城型,备军需,通情报,作引航,作响导,教俘虏,以及配合大军袭击敌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明他们的爱国热忱。 总之,民族英雄郑成功逐荷复台已经三百多年了,三百多年来,台湾一直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是中国的一个省份,谁企图要占据它或分刈它,都是不可能的,注定要失败的,现在台湾当局必须以历史为借鉴,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让它早日归回祖国怀抱,“台湾归一统,方足慰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