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历史沿革简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丰州,古南安的郡、州、县治,曾是闽南、闽中的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州设治,始于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首设东安县,后随历史风云变幻,各朝屡易其名。至南朝梁天监中(公元504年)改梁安为南安郡,南安地名自此开始;丰州之名,乃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而得名。 丰州扼古南安江下游出口处,南濒江,通衢沿江而东至泉州,西达永、德、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拱,地势险要。根据解放后从狮仔山和葵山的许岭凰山等处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屋基及大量的生产生活工具,足证丰州诸山在原始社会就是古闽越人集居的地方,随着江河泥沙的淤积,丰州平原逐渐向东海延伸,古南安人也逐渐由山上移居平原,垦荒拓土,繁衍成周朝七闽地中的一闽。 春秋属越,战国时,越既败灭于楚,勾践之裔无诸自立于闽中,称闽越王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其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叛秦,无诸率越人佐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高祖既得天下,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仍王闽中,都东冶(今闽侯县冶山之麓)。汉武帝建元三年,闽越王郢反,郢弟余善与族亲共谋,杀郢降汉。因立余善为东越王,居泉山,南安属之。鼎元六年秋,余善反,臣建成侯敖等杀余善,以其众降汉。武帝诏军吏,将东越民尽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无人迹。后逼徙风息,部份躲入深山僻地的古南安人才重返平原,但人丁殊微。 三国隶属于吴。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春三月以会稽南郡为建安郡,同时在丰州地首设东安县。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孙吴,三年分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为晋安。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公元300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于是刈扬州十郡置江州,南安属之。西晋末,中原动荡不安,故有林、陈、黄、郑、詹、邱、何、故衣冠入闽,沿南安江而居,与南安人致力共拓南疆。为纪念晋人南迁,即将古南安江改名晋江。由于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耕作技术,使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口增加,时全县约达三千多人。 南朝梁天监中在梁安县地(即丰州古城)置南安郡。南安地名自此延用至今。是时全闽设二郡,南安其一。梁武帝萧衍的族亲萧骏、萧括先后封为南安侯,世祖的第四子愍怀太子萧方矩亦于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封南安侯。辖地有今之漳、泉、莆、厦所属各县,面积约十万余平方里。 陈朝高祖武皇帝陈霸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治今福州),领南安、建安二郡。废帝伯宗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改闽州为丰州,此乃丰州地名首见于闽。二年析南安郡地置莆田县,南安辖地尚有八万七千余平方里。陈高宗的第二十四太子陈叔俭于至德元年(公元583年)立为南安王,祯明三年(公元589年)奉诏入关率于长安。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同年改丰州为泉州。隋场帝杨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泉州为闽州,莆田再度改隶南安县,是时全闽只有一郡领四县,南安其一。 唐高祖李渊再度统一中国,政区有较大变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建州置丰州,领南安、莆田二县,其名亦直沿用至今。时达六十二年之久。此时,闽地社会更趋发达,乡村聚落亦日益繁密。中宗李显嗣圣初(公元684年)析泉州(今之福州)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丰州仍为州治。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改泉州为闽州;徙武荣州治于丰州东南十五里处(即今泉州东街旧府地),同时划地新建漳州府。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南安属之,然南安疆域尚有今之惠安、同安、厦门、金门、安溪、永春、德化、大田、长泰,面积三万二千余平方里。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史称盛唐,经济高度发展,人口剧增,民事日繁,于是划地设官,分区治理,遂为社会之急要。因此,疆域宽阔的南安,开始析地建县建场。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刺史冯仁智以州郭无县,秦准析南安东南境(今之泉惠)置晋江县。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析西南四乡置大同场。唐敬宗宝历(公元825年)再析西北二乡置桃林场(今之永春)然各场仍属南安管辖。延乎五季,各场先后升县,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改小溪场为清溪县(今之安溪),至此析尽,而存现在的南安县地,面积八千三百三十八平方里。因而作为县治的丰州已偏于县之东偶,距泉州只六、七里,对于行政管理和商业发展均属不利,故议迁时起。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曾一度迁往商业发达的洪濑,但时间极短,旋迁返丰州。抗日战争爆发,统治者为了自身安全即于1936年12月匆忙迁往溪美,越年秋,日机轰炸丰州城,统治者又大批抽派民伕,迁县衙,折城墙,毁公路,炸桥梁,把千年古城弄得瓦烁遍地,疮痍满目。丰州设镇隶属于南安,面积约三十平方里。 附:本稿系根据《南安乡土志·九日山专辑》,《南安县志》,参照《史记》第四十卷、四十一卷、一一四卷、《前汉书》第六十四卷、九○卷、九十五卷,《三国志》第四十八卷,《晋书》第十四、十五卷,《梁书》第八卷,《陈书》第二十八卷,《漳州府志》序编等有关史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