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上有名的金溪港,位于南安古县治丰州的九日山下。据《南安县志》载,海潮可达金溪,至双溪口而止,是一个天然良港。往事越千年,如今这个良港已被无情的泥沙于积,我们只能借助史书志载去想象她当年的繁荣和英姿。
金溪港是历史上有名的六朝港,古南安郡(辖兴、泉、漳之地)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南朝、宋、齐、梁、陈时(公元420-581)就从这里航舶南洋诸国进行通商贸易。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于南朝陈天嘉元年(公元565年)乘海船来南安,在九日山延福寺住了7年,翻译《金刚经》,回国时又从金溪港“装大舶欲返西国,业风赋命,飘返广州”(《拘那罗佗传》)。可见早在隋唐以前金溪港的远海航运已相当发达。
直到中唐至宋元时代,随着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州郡东移泉州,港口也随之外移,但金溪港作为内河航运仍十分活跃,船车马载云集,成为内地与沿海贸易交往的重要水陆交通孔道。宋元时代,九日山通远王庙市舶司经常在这里举行祈风祭海活动,大舶仍可航抵金溪港。同时,金溪港也是历代文人名士的游息之地,唐末大诗人秦系隐居九日山,垂钓金溪,自称“东海钓客”。宋代名士朱熹与傅自得、陈知柔泛舟金溪,留下许多名诗佳话。
金溪南北建桥始于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先建浮桥后建石墩桥,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几经兴废。如今我们见到的气势雄伟的金鸡拦河坝是60年代在旧桥址建造的,1980年又在闸墩上增建公路大桥,成为水利灌溉和陆路交通两用的枢纽工程。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赋诗盛赞金鸡水利工程:“金鸡唱,灌青阳。晋江入渠,浩浩荡荡。益地增产,幸福无疆。金鸡吟,产黄金。内涝归海,海波不侵。党之功德,天高海深”。
(曾载《泉州晚报》19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