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山胜概
“岩谷千年余胜概,冠裳万里共春晖”这是明代福建南安知县丁一中咏九日山的名句。九日山是闽南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小山,在文化古城、海交名港泉州西郊十五华里的南安县丰州镇西金溪北岸。峰恋迭翠,树木苍郁,溪泉映荡,景色醉人,因晋代“邑人以重九登高于此”而命名为九日山,历代倚山建寺,中外僧道、文人、官绅接踵登栖吟啸,因而成为古代泉州的著名风景游览区。故《南安县志》载:“自晋以来,士大夫避世氛,多游息赋咏于此,至唐而益盛,笔墨与兹山并传。”其中祈风石刻,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坐北朝南,高一百一十余米,东西北三峰环拱,状如交椅。登高眺远,泉南风光尽收眼底。昔日山上有“三十六胜迹”,惜因年代湮远,风化崩塌,木砍石采等自然和人为原因,损毁尤多。但那天然的“八戒石”,南朝的“翻经石”,唐朝的“高士峰”、“姜相峰”、“姜相墓”,北宋的“石佛岩”、“陀罗尼经幢”等。仍是富有历史意义和旅游价值的重要文物古迹。其中最特出和最有价值的是,“无石不刻字”的满山摩崖石刻,现存七十五段,记载宋代以来官绅、文人登游咏赋和市舶官员“祈风送舶”等活动盛况,是研究古代泉州灿烂文化艺术、中外友谊、海交外贸的珍贵史料和文物宝库
二、“泉南佛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崇奉佛教,大兴寺院。泉州各种宗教都有,佛教尤盛,号称“泉南佛国”。丰州是当时古泉州前身——南安郡邑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九日山紧偎邑治,盛产木石,宜建寺宇,自然成为“泉南佛国”的发祥地。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在山的西南兴建了一座闽南最早的佛刹一延福寺。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将寺迁建于山的东南,此后屡经扩展。到了宋代,延福寺进入全盛时期,有五十四个院落,几百名僧众,成为闽南最大禅林之一。清末废圮,如今在重建中。
宝刹名山相映美。有了延福寺,九日山就更加显扬了,中外高僧纷至沓来,相传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由海道来华,从南京辗转到泉州港城,住延福寺两年,翻译梵文佛经,后由泉州港启航到迦稜修国。此事说明泉州港城早已萌兴,才有中印僧侣的友好交往。后人为了纪念印度人民的友好使者拘那罗陀,就把山上一块他经常坐着译经的岩石叫做“翻经石”。
佛教的兴盛,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繁荣。九日山有两座现存的闽南较早的佛教石雕:一是北宋初清源军(泉州)节度使陈洪进倡雕的“岩石佛”。该佛像依山岩雕造而成,仪态慈祥,端坐莲朵,袒胸盘足,衣褶深密,气势雄伟,皓然唐风。清初特建石室保护,惜因雨湿风化,脸部已有剥落。二是北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建造的“陀罗尼经幢”,在山下东南今丰州的桃园宫中,共七层,全系石拘,精巧玲珑,生动优美,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四贤”芳踪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古南安为泉州府。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划南安东南之地设晋江县,迁府治于其治地(今鲤城区),泉州逐渐发展成为文化昌明、“市井十洲人”的繁荣城市。泉州的发祥地,“地灵人杰”的九日山,也因中唐以来秦系、姜公辅、欧阳詹、韩偓等“四贤”的先后登栖或隐居,增添无限光彩与诗情画意,而声蜚遐迩。
秦系是中唐著名“隐逸诗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精擅五言诗。他不慕功名富贵,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终生布衣。天宝末年,他避安史之乱,南来泉州,结庐九日山西峰,过着“城市不到脚,公卿罕窥面”的“隐士”生活。姜公辅是中唐时越南人,家住爱州日南(今河内附近)。他仕唐为相,提出防止和平定藩镇叛乱的谋略,“直谏犯龙鳞”,被贬谪为泉州别驾。辞官不就,卜筑九日山东峰,与秦系结为挚友,以后卒葬该山东峰附近,坟日“姜相墓”。欧阳詹府志载为晋江县潘湖村人,后迁居南安高盖山(今诗山),是中唐时期泉州青年诗人和第一个进士,与韩愈等人跃登“龙虎榜”,对福建文教事业发展的影响很大。他中进士前后,常来山上与秦、姜交游,结为忘年契交。韩偓是京兆(今西安)人。唐末五代翰林学士,著名“香奁诗人”。他与权奸朱温斗争,写下“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等揭露军阀混战,同情人民苦难的诗篇,不为朱温所容,携家入闽,投奔闽王王审知,定居南安潘山“招贤院”,时到九日山托足。
后人景仰秦、姜、欧、韩的人品学问和气节业绩,热切称之为唐代泉州“四贤”,为之修葺坟墓,或建立祠宇,题勒遗迹,赋咏凭吊。当中最有历史意义的珍贵古迹,是“姜相墓”、“姜相峰”、“韩偓墓”。据说解放初越南友人曾想前赡仰祭吊“姜相墓”、姜相峰”寻根认祖。
四、诗山书林
在九日山东西两峰的第二层的崖石上,有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其中宋刻最多,都是精谌杰出的诗歌、书法作品,真是泉南一座丰富多彩,璀灿夺目的艺术宝库!观赏这些摩崖石刻,会使人心胸恢廓,如置身于诗山书林之中,“应接不暇”。
从诗歌方面来说,现存十方比较完整的诗刻,都是宋代以来泉南缙绅文人描绘九日山的山光水色、禅宇古迹和咏怀秦系、姜公辅等前代名士诗人的。如宋代赵时焕的“天宽野水白,松润石崖青”;元代西域人,泉州郡守偰玉立的“花县屯烟山谷里,金钟跃浪海门边”;明代覃怀的“春色满林三岛外,晴岚横岱九霄间”,郭樘的“入亭野色浮诗案,落石溪声杂夜铃”等纪游诗句,都是情景交融,声色并茂,对仗工整,脍炙人口的佳句。
从书法方面来说,每块石刻都是珍品,篆、隶、楷、行诸体均备,古朴苍劲,雄伟遒丽,璀灿多姿。堪列为上乘神品的著名书家碑刻有:北宋状元、泉州郡守、洛阳桥完建者蔡襄的纪游楷书残刻,苏才翁的“高士峰”篆书题额,苏绅的“姜相峰”楷书题额,清代马负书的“九日山”特大楷书山名题勒等。
五、“祈风送舶”
在九日山的古迹文物中,特别有历史研究价值和值得介绍的是,现存的十方宋代的“祈风石刻”。
宋代(尤其是南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领土被金贵族占领,政权逐步南迁。统治者为了开辟财源,保证税利,增加收入,重视发展南方经济和海外交通贸易,广泛招徕中外商人。泉州港城凭借其港湾深邃,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丰富,造船业发达,靠近南宋首都临安(杭州)等优越条件。“每岁造舟通异域”,积极与海外国家地区进行贸易交往。为了管理海交外贸和税收,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起,政府就在泉州设立了海关外贸机构一提举市舶司,接待外国使者和商人,征收关税,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地区达五十七个。元朝实行开国政策,泉州更超过广州,“梯航万国”成为我国与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地区增至九十八个之多。
宋代造船业发达,能造尖底或平底的巨型海船,安装罗盘针,远航海洋,到达今日本、朝鲜、南洋、印度、波斯湾、阿拉伯,东非等地。但因受航海科技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有普遍的良好装备。泉州帆舶航海主要是靠季风。每年农历十、十一月刮东北风时,船队出国;四、五月刮西南风时,船队还航。如果风候不顺,就会延误航期,威胁安全,影响贸易和财政收入。为此,泉州地方政府、市舶官员和商人只有祈求神灵,保佑船队出入顺风安全。
宋时晋江下游河宽底深,巨舶可达泉州东南城外码头;小船西溯,可直到它的中游一九日山下的金溪。山上庙宇亭台林立,延福寺东院早有一座奉祀海神通远广利王的昭惠庙。这些良好条件,使九日山成为宋代泉州“祈风送舶”的理想场所。
“通远广利王”原系唐代永春乐山隐士,后羽化仙去。民间祈福弥灾,“有求必应”接着,“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诸番夷者,必祈谢于此。”这样,他就成为“通远广利”的海神了。嗣后,宋代泉州地方政府、市舶官员经常于船队出航季节,在此举行“祈风送舶”活动,送迎我国商船出洋和还航,并定为“常典”。
“祈风”典礼非常隆重,由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使主持,率领僚属、缙绅,在海神通远广利王的“昭惠庙”举行。斯时山下庙前车马络绎,香烟缭绕。过后开宴会,登游山林,赋诗留念,勒石纪事。根据有关志书记载,泉州的“祈风”典礼始于北宋元丰年间,九日山“祈风”石刻都为宋时期,最早是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最迟是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林之奇、真德秀、王十朋、李邴均有诗文记载,“祈风”之事。九日山的“祈风”石刻,反映了宋代封建政府对海交贸易的重视,也是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六、旭山春晖
明清以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之晋江下游河道淤塞,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福州、厦门辟为通商口岸,泉州港衰落,九日山亦随之凋零残圮。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保护文物古迹,九日山获得新生。她又名旭山,确如“旭日东升”。1961年,九日山被列为福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和1973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南安县文化馆对九日山的石刻、古迹,先后进行两次的维修整理,并修建一条直达山顶的石级山路。近年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再次对这些摩崖石刻进行清理校对和描红,海外侨胞、台湾港澳同胞捐资重建延福寺,南安诗人建立九日山诗社。
1961年,郭沫若先生游览泉州,写诗咏道:“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九日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她将作为开放城市泉州的旅游区,接待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焕发出更加明媚的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