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8)的记载:宋元祐2年(1087年)泉州设立了管理对外关系的市舶司机构。从而扩大了泉州对外交通的规模,联接亚非欧三洲,与东西洋之间,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泉州港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云南的叶金,四川的草芎,浙江的瓷器,苏杭的色缎,明州的草蓆,温州的漆器,真州的锡镴……都由刺桐港(泉州港)出口①,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西南亚诸国。
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南安境内的水路交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境内东西溪和石井港,更是泉州交通的枢纽。
东西溪是晋江中流的主河道。东溪发源于永春的锦斗乡,经过东平乡流入南安北部(九都),先后纳入诗溪、淘溪、罗溪、梅溪等四条支流,然后至丰州溪口。西溪发源于安溪的感德乡,经安溪流入南安的仑苍园美村,向东流经城关、美林,沿途纳有英溪、东田溪(兰溪)、坛溪等三条支流,在丰州溪口与东溪汇合后,流入泉州的笋江,经晋江县的池店、留石湾入海放洋。《马可·波罗游记》载:“刺桐港有丰富的腹地,流经刺桐港的河流即晋江……”②游记记录的刺桐港腹地,是指泉州港腹地。腹地指内陆,即是出口的资源所在地,也是进口商品的销售地,港口和腹地相依相辅,海港才有活力。泉州港腹地的外销产品,在宋元时期主要是德化、安溪、永春、南安、同安、晋江的瓷器③;永春、安溪、南安的铁制品(铁鼎、铁锅、铁碗)④;南安的翁绢(英都绢)等⑤。这些产品必须靠船只经过东西溪而运入泉州港出口。据宋《诸蕃志》所载,泉州瓷器外销的国家和地区达14个;元代《岛夷志略》所载,泉州瓷器外销的国家和地区达46个;又载从泉州出口的纺织类商品达67个国家和地区。
石井港地处围头湾内,与金门、台湾一水之隔。地理座标为东经118°24′,北纬24°38′。水域宽阔,东西长达10公里,南北宽2公里。海流附近水深16 20米。对面为东田港,互为犄角。唐代石井港已是泉州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宋元祐二年设立泉州市舶司后,为了更好地榷税,在石井设立了石井津;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设立石井镇,以监督安海的东西两市;元代设巡检司,管理通海事宜。不仅是晋江、南安、同安货物集散地,而且是出入金门、台湾的港口。宋元时期,台湾、澎湖曾是泉州外销瓷器重要的中转站。⑥大部份外销瓷器是从石井港运到台湾的。
交通的发达,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海内外贸易的扩大,南安造桥事业大盛。这个时期境内共建筑了42座桥梁,其中水头的五里桥(安平桥)、丰州的金鸡桥最著名;境内陶瓷生产也比前代速增十几倍,窑地主要分布在东田、仑苍、官桥、水头、康美、洪濑、梅山、罗东。而以东田最多,共发现28处窑址⑦。东田窑产品有碗、洗、盖缸、炉、杯、碟、瓶等;釉色有青釉、影釉、黑釉;青瓷的花纹装饰有刻划和模印两种。刻划青瓷与同安窑产品特征相似,远销日本,日本人称之为“珠光青瓷”,在日本仓海岸发现甚多;模印装饰的花纹凹凸明亮,给人一种清晰明快之感产品特征同安溪、永春相似,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尼、菲律宾一带。⑧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南安九日山达到极盛繁荣的景象。据史料记载:当时有影响的人物近300人游览九日山,同时留下丰富的摩崖石刻,现存75段。内容为景迹题名,登临题诗、游览题名、修建纪事、海交祈风、碑刻、雕像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10段的祈风石刻,指点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注释:①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刺桐港出口贸易商品条类
②元《马哥·波罗游记》刺桐条,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叶文程的《宋元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陶瓷外销》,1984年《海交史研究》第6期
④《宋史·地理志》陈高华的《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泉州港的兴衰》
⑤黄天柱的《古代泉州的养桑业》
⑥陈信雄的《澎湖宋元陶瓷》
⑦1977年泉州文管会的陶瓷普查记录
⑧1981年《文物》第六期,冯先铭的《元以前我国瓷器销行亚洲的考察》